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31例缺血性结肠炎临床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王凝  钱冬梅 《中日友好医院学报》2009,23(4):216-219,F0003
目的:探讨缺血性结肠炎的临床特点、内镜特征及早期诊断方法.方法:对31例缺血性结肠炎患者的临床表现、结肠镜检查等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缺血性结肠炎好发于老年患者.多伴有高血压、冠心病等基础疾病.腹痛及便血为主要临床表现.结肠镜下以黏膜充血、水肿、糜烂、溃疡等为主要表现.病变主要发生于左半结肠,呈节段性分布.多数患者预后良好.结论:老年患者出现急性腹痛和便血应警惕缺血性结肠炎,早期结肠镜检查是诊断缺血性结肠炎的主要方法.  相似文献   

2.
目的总结老年人缺血性结肠炎(IC)的临床表现和内镜下、病理表现。方法根据确诊的37例年龄≥60岁老年人缺血性结肠炎的相关资料,分析其临床特点、结肠镜下表现和病理表现。结果病因主要为动脉粥样硬化等血管性因素。主要表现为腹痛、便血、腹泻。好发部位为左半结肠,内镜下早期病变为黏膜充血、水肿、血管网消失、易出血。病理以巨噬细胞内含铁血黄素沉积和大量纤维素血栓为特征。结论对伴有动脉粥样硬化性疾病基础上发生的腹痛、腹泻、便血等临床症状的老年患者,及时行结肠镜及镜下活检检查对IC的早期诊断、及时治疗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3.
目的总结老年缺血性结肠炎的临床及内镜特点,探讨其早期诊断方法。方法收集整理1999年1月至2009年12月经临床、结肠镜等综合确诊为老年缺血性结肠炎患者的相关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14例患者均因急腹痛、便血等症状就诊,均于就诊后24~72h内行结肠镜检查,所有病例均取病变黏膜活检,总结其临床特点及内镜下表现。结果经临床、结肠镜等综合确诊为老年缺血性结肠炎者14例,其中,男性8例,女性6例,男女之比为1∶0.75,年龄为60~83岁,平均(74.52±5.32)岁,多伴有相关基础疾病。临床主要表现为腹痛和血便,病变多数位于左半结肠。短暂自限型10例,慢性型4例,无急性暴发型病例。病理学表现无特异性。结论老年患者出现急性腹痛、便血,尤其伴有相关基础疾病时,应高度警惕缺血性结肠炎的可能,及时进行结肠镜检查,是诊断缺血性结肠炎的主要方法。  相似文献   

4.
目的分析老年人缺血性结肠炎(IC)的临床特点。方法对收治的12例IC患者发病特点、临床表现、结肠镜结果等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12例老年人IC以女性为主,均伴有动脉硬化相关性疾病,全部病例以腹痛、便血为首发表现,随便血停止腹痛迅速好转。病变好发部位为降结肠和乙状结肠。结论老年病人出现急性腹痛、便血时,及时结肠镜检查对明确IC诊断,了解病变范围及病变的阶段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缺血性结肠炎的临床特点、内镜特征、CT征象和诊治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37例缺血性结肠炎患者的临床表现、结肠镜检查、腹部增强CT等资料。结果缺血性结肠炎以急性腹痛和便血为主要临床表现。结肠镜检查提示病变主要发生在左半结肠,呈节段性分布,结肠黏膜充血、水肿、糜烂及溃疡形成。如能早期诊断与治疗,预后良好。结论缺血性结肠炎好发于老年人,大多伴有心、脑血管疾病及糖尿病,早期结肠镜检查和全腹部增强CT对明确诊断、判断预后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6.
目的总结缺血性结肠炎的临床表现、内镜特点和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04年5月~2010年5月确诊的38例缺血性结肠炎的临床、内镜及治疗等相关资料。结果本病好发于中老年人,多有高血压病、糖尿病、高脂血症、房颤、冠心病史,临床表现是下腹痛、腹泻、便血,多以结肠镜检查确诊,病变部位主要在左半结肠,主要以血管扩张剂、抗生素及支持治疗为主。结论结肠镜检查在明确诊断、早期治疗和判断预后上具有重要意义。预后的关键是控制好其基础疾病、早期诊断和正确的治疗。  相似文献   

7.
目的分析缺血性结肠炎(IC)的临床表现及内镜特点。方法我院2012年1月—2013年10月共收治33例IC患者,针对其临床表现、内镜特点等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IC好发于中老年人,男女比例为1∶2.7,合并基础疾病(高血脂、高血压、糖尿病等)患者23例(76.6%),临床症状主要为突发性腹痛32例(96.9%)、腹泻23例(69.7%)和便血20例(60.6%)三联征。结论应警惕IC,早期进行结肠内镜检查有助于诊断及治疗。  相似文献   

8.
目的 总结缺血性结肠炎的内镜及临床特点,探讨其早期诊断及治疗.方法 收集2004年1月--2011年10月我院消化科经结合发病特点诊断、结肠镜检证实的72例缺血性结肠炎的相关临床资料.所有病例均在症状出现5 d内行全结肠镜及病理检查,并于首次检查后2周内复查结肠镜,其中部分病例再次取病变黏膜活检,分析其内镜下表现及临床、病理特点.结果 经肠镜检查确诊的72例缺血性结肠炎患者,男28例,女44例,年龄39-85岁,平均年龄63.5岁,其中50岁以上67例,临床主要表现为腹痛、便血及腹泻等.其中一过型68例,狭窄型4例,无坏疽型.病理检查显示非特异性改变.结论 本病多见于老年人,提高对本病的认识,对伴基础疾病或存在诱因的老年患者,突发左下腹疼痛及便血时应警惕缺血性结肠炎,早期行结肠镜检查是确诊、了解病变程度及预后的主要方法.  相似文献   

9.
吴冬梅  张作顺   《中国医学工程》2011,(11):156+159
目的观察缺血性结肠炎的临床特征、内镜特点及病变转归,提高对溃疡性结肠炎的认识。方法选择2003年11月至2008年5月在我院诊治溃疡性结肠炎患者12例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溃疡性结肠炎好发于中老年人,女性多见。主要临床表现是急性腹痛和便血。多数患者有相关基础疾病。内镜特点为病变主要发生在左半结肠,呈节段性分布,黏膜充血、水肿、糜烂坏死及黏膜下出血。结论中老年患者出现急性腹痛、便血,既往有动脉硬化病史,应警惕溃疡性结肠炎的可能,尽早行结肠镜检查是明确诊断、了解病变范围及程度、判断预后的主要手段。  相似文献   

10.
王木成  朱瑰蓉 《当代医学》2010,16(15):62-63
目的评价缺血性结肠炎(IC)患者的临床特征及内镜表现。方法对32例IC患者的临床症状、体征、实验室及内镜检查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缺血性结肠炎好发于中老年人,主要临床表现为急性腹痛、便血。有相关基础疾病的患者占84%,16%无明确诱因。内镜检查提示病变主要发生于左半结肠,呈节段性分布,表现为结肠粘膜充血、糜烂、溃疡及狭窄。内镜分型多数为一过型(91%),狭窄型占9%,无坏疽型。结论 IC患者多数有基础疾病。中老年人出现急性腹痛和便血应警惕IC的可能,及早内镜检查是明确诊断、了解病变范围及程度、判断预后的主要手段。  相似文献   

11.
缺血性结肠炎78例临床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探讨缺血性结肠炎的临床特点、内镜特征和诊治要点。方法回顾性分析1995年10月~2005年12月78例缺血性结肠炎的临床资料。结果缺血性结肠炎好发于老年人,多伴有相关基础疾病,主要临床表现是急性下腹痛和便血。内镜检查提示病变主要发生在左半结肠,呈节段性分布,结肠黏膜高度水肿、充血、糜烂、坏死及溃疡。大多数病例呈一过性表现,如能早期诊断与治疗,预后良好。结论对老年患者出现急性腹痛和便血且伴有心、脑血管疾病以及糖尿病的应考虑有缺血性结肠炎的可能,病变转归与发病年龄、病变程度及病程长短、伴随的基础疾病以及有无并发症可能相关。内镜检查在明确诊断、早期治疗和判断预后上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2.
缺血性结肠炎的临床与内镜表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缺血性结肠炎的临床与内镜特征表现。方法:对38例缺血性结肠炎患者的临床症状、体征及内镜检查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缺血性结肠炎好发于老年人,多伴有相关基础疾病,主要临床表现是急性下腹痛和便血。内镜检查提示病变主要发生在左半结肠,呈节段性分布,结肠粘膜高度水肿、充血、糜烂坏死及溃疡。大多数病例呈一过性表现,预后良好,1-2周可恢复正常。结论:老年患者出现急性腹痛和便血时应警惕缺血性结肠炎的可能,内镜检查在明确诊断、早期治疗和判断预后上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缺血性结肠炎的诊治。方法:对2 8例缺血性结肠炎患者的临床表现、内镜检查、病理结果、B超检查资料及治疗进行回顾分析。结果:缺血性结肠炎好发于老年人,主要临床表现为突发左侧腹痛及便血。内镜检查可见结肠黏膜充血、坏死、糜烂及黏膜下出血,病变多位于左半结肠。扩血管治疗效果良好。结论:老年人突发左侧腹痛及便血时应警惕缺血性结肠炎,肠镜检查是确诊、了解病变程度及预后的主要方法。应早期进行扩血管治疗。  相似文献   

14.
老年缺血性结肠炎16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老年人缺血性结肠炎临床特点及发病机制。方法 回顾分析1993年1月-2005年4月12年间16例缺血性结肠炎临床资料。结果 该组病例男10例,女6例;平均年龄64(范围59~78)岁,治愈率100%,病变好发部位多位于左半结肠,主要症状为腹痛后血便、恶心、呕吐,大多数病例伴有心脑血管及糖尿病。结论 缺血性结肠炎多发于伴有动脉硬化的老年人,发病部位多位于血流相对不足的左半结肠,血管因素为致病的重要原因。对临床症状为腹痛、便血且伴有心脑血管及糖尿病的老年人要考虑缺血性结肠炎的可能。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回盲部病变的临床特征及诊断治疗方案.方法 收集2009年9月至2016年3月该院134例回盲部病变患者的一般资料、临床表现、影像学检查、结肠镜及病理检查和诊断等资料,采用回顾性分析方法,归纳其临床特征.结果 共收集回盲部病变134例,其中回盲部癌36例(26.87%),炎症性肠病30例(包括溃疡性结肠炎和克罗恩病,22.39%),肠结核26例(19.40%).其临床表现主要为腹痛、腹胀、腹泻、便血等.肠镜下主要表现为黏膜充血肿胀、红斑、糜烂、溃疡及肿块样新生物.良性疾病(除回盲部癌及淋巴瘤以外病例)以溃疡形成伴局部黏膜充血、肿胀为主,回盲部癌则以回盲部新生物多见.影像学检查以腹部CT为主,共93例(69.40%)行该检查.手术治疗49例,术前诊断错误7例,误诊率14.28%.结论 回盲部病变总体以良性疾病为主,诊疗过程复杂,确诊困难,误诊率较高.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究家族性腺瘤性息肉病(familial adenomatous polyposis,FAP)临床特征。方法 回顾分析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2011年1月至2021年12月100例被确诊为家族性腺瘤性息肉病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患者主要临床表现依次为血便(44.0%),腹痛(40.0%),大便性状改变(25.0%),腹胀(18.0%)和腹泻(17.0%)等;腺瘤类型以绒毛管状腺瘤(44.9%)和管状腺瘤(32.1%)为主;肠外表现包括硬纤维瘤3例,骨瘤2例,脂肪瘤1例;伴发胃息肉47例,病理类型多为胃底腺息肉(34.0%);伴发十二指肠息肉18例,十二指肠降部多发(61.1%);21例患者发生癌变,癌变中位年龄为39.6岁,直肠部位多发;将癌变与未癌变患者性别、有无家族史、发病年龄、腺瘤数目、腺瘤直径和腺瘤病理类型进行统计学比较,发现两组患者的性别、平均发病年龄、不同年龄阶段、腺瘤数目、腺瘤直径和腺瘤病理类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家族性腺瘤性息肉病主要表现为血便及腹痛等,癌变率高,危险因素包括患者发病年龄、腺瘤数目直径及病理类型。病理类型以绒毛管状腺瘤和管状腺瘤为主。目前预防性结直肠切除术仍是治疗FAP最有效的方式;无论患者选择何种术式,均需严格内镜下随访。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远端型溃疡性结肠炎(DUC)的临床特点,评估复方血竭灌肠治疗效果。方法通过对比远端型溃疡性结肠炎、全结肠型溃疡性结肠炎及克罗恩病(CD)的临床、内镜及病理表现分析远端型溃疡性结肠炎的临床特点。128例远端型溃疡性结肠炎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在口服美沙拉嗪基础上,试验组采用复方血竭制剂灌肠治疗,对照组采用0.9%氯化钠注射液灌肠治疗探讨治疗效果。结果远端型溃疡性结肠炎主要以腹泻、里急后重、黏液血便为临床表现,病理主要表现为隐窝脓肿,与全结肠型溃疡性结肠炎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与克罗恩病有统计学差异(P<0.05)。治疗5周后试验组临床总有效率、镜下病变改善总有效率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腹痛、腹泻、里急后重症状改善与对照组无统计学差异(P>0.05),在改善黏液血便方面作用显著(P<0.05)。试验组不良反应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远端型溃疡性结肠炎临床表现具有一定的特征性,复方血竭制剂灌肠治疗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缺血性结肠炎的诱发因素、临床特点,以降低对该病的误诊、漏诊率。方法分析我院2006年1月—2010年9月经肠镜确诊缺血性结肠炎的26例患者的临床特点。结果本组26例患者中88%年龄〉60岁,平均67.4岁。均存在一定的诱发因素,如原发性高血压、冠心病、高脂血症、糖尿病、脑梗死、便秘、心梗冠脉搭桥术后、慢性阻塞性肺病(COPD)、结肠癌术后等。该病早期症状不典型,误诊率达76.92%,其中2例慢性腹痛病例误诊时间20 d。肠镜检查发现本组26例中20例发生在乙状结肠及降结肠,无1例累及全结肠,直肠未见发病。确诊后采取恰当的治疗措施,大部分病例症状很快消失,病变恢复快,死亡率仅占3.85%。结论 缺血性结肠炎多发生于中老年人,尤其对存在易感因素的高危人群,出现不明原因腹痛、呕吐、腹泻、血便或黏液血便,应考虑缺血性结肠炎发生的可能,及早进行肠镜等检查是防止误诊、漏诊的关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