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59 毫秒
1.
目的:探讨桥脑梗死的临床表现与核磁共振二者之间的关系,力求对桥脑梗死的治疗与判断愈后提供依据.方法:对31例桥脑梗死的患者进行核磁共振检查结合临床表现进行评估.结果:桥脑梗死的临床表现与核磁共振的大小不完全平行.结论:核磁共振检查对桥脑梗死的判断愈后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2.
楼小琳  张茁 《北京医学》2003,25(2):78-80
目的 分析桥脑梗死的临床表现与影像学的关系以及新的影像学方法在桥脑梗死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对我院2000—2002年收治的58例急性桥脑梗死患者行MRI扫描,根据结果进行分析。结果 本组58例桥脑梗死患者符合经典桥脑梗死者8例(15%),其余表现复杂多样,20%为多发梗死。结论 桥脑梗死临床表现复杂多样,可单发也可多发;弥散加权成像(DWI)及灌注加权成像(PWI)能较好地反映早期桥脑梗死的位置与形态。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桥脑梗死的误诊情况。方法回顾性分析研究2008年3月~2009年4月问在我院曾被误诊的桥脑梗死患者21例的临床资料,分析其临床特点,误诊原因及预防措施。结果误诊为基底节区脑梗死15例(71.43%),误诊时间为3~7d。结论桥脑梗死临床表现多样,临床上应全面考虑,综合判断,结合头颅核磁以减少误诊率。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水平性眼球运动障碍的类型及其与桥脑梗死定位及预后的关系。方法对30例经CT、磁共振成像(MRI)证实为桥脑梗死的患者进行眼球运动障碍、眼球震颤分析。结果核间性眼肌麻痹、眼球水平运动障碍对脑桥病变有定位意义;MRI诊断为单纯桥脑梗死27例,桥脑梗死合并其他脑部梗死3例。结论眼球运动障碍及眼球震颤尤其是水平性震颤对诊断桥脑梗死有一定临床意义;MRI是诊断桥脑梗死特别是桥脑腔隙性梗死的较佳方法。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酷似大脑半球的桥脑梗死的临床特点,磁共振影像学特点及预后.方法:对42 例酷似大脑半球病变的桥脑梗死的病因、临床表现、影像学特点及预后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酷似大脑半球病变的桥脑梗死以高血压和脑动脉硬化等为主要病因,以偏侧肢体运动障碍或/和感觉障碍为主要表现,在MRI 上病变部位主要在脑桥基底部(腹侧)上、中部,大多数桥脑梗死预后较好.结论:起病有头晕,临床表现为偏侧肢体运动障碍或/和感觉障碍的患者,要注意病灶可能在桥脑,应尽早做核磁共振检查明确诊断.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桥脑梗死的临床及影像学特征。方法对我科2001年2月~2006年2月收治36例桥脑梗死患者的临床特点及头部MRI所示的解剖相关性作回顾性分析。结果临床表现最为常见、最为重要的症状为眩晕(占88.9%),典型的桥脑综合征和单纯眼肌麻痹并不多见。结论MRI检查有助于确定临床与解剖之间的关系,桥脑腔隙性梗死占桥脑梗死的绝大多数,且预后较好。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桥脑梗死的临床表现与核磁共振二者之间的关系 ,力求对桥脑梗死的治疗与判断愈后提供依据。方法 :对 31例桥脑梗死的患者进行核磁共振检查结合临床表现进行评估。结果 :桥脑梗死的临床表现与核磁共振的大小不完全平行。结论 :核磁共振检查对桥脑梗死的判断愈后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8.
陈步巍 《中国现代医生》2008,46(35):151-152
目的分析13例貌似大脑半球病变的桥脑梗死的患者临床表现和影像学特点,使我们临床医生对桥脑梗死有新的认识和提高。方法对13例急性起病初步诊断为颈内动脉系统梗死后经MRI证实为桥脑梗死患者的临床特点和磁共振成像表现进行分析。结果全部患者均于72h内行常规头MRI及DWI(弥散加权成像)检查,明确为桥脑梗死,且DWI可以诊断超早期的桥脑梗死。结论桥脑梗死临床表现复杂多样,大部分桥脑梗死患者其临床表现与大脑半球基底节区梗死相似,而典型的桥脑综合征并不多见,及时行头颅常规MRI和DWI检查有助于责任病灶的确定。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桥脑梗死的临床及影像学特征。方法对我科2001年2月~2006年2月收治36例桥脑梗死患者的临床特点及头部MRI所示的解剖相关性作回顾性分析。结果临床表现最为常见、最为重要的症状为眩晕(占88.9%),典型的桥脑综合征和单纯眼肌麻痹并不多见。结论MRI检查有助于确定临床与解剖之间的关系,桥脑腔隙性梗死占桥脑梗死的绝大多数,且预后较好。  相似文献   

10.
桥脑梗死26例误诊原因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马龙 《疑难病杂志》2007,6(11):691-691
我院自2000~2005年收治桥脑梗死26例,初诊为大脑半球梗死22例,椎—基底动脉短暂脑缺血发作(TIA)2例,小脑梗死2例,后经MRI证实为桥脑梗死,现分析如下。1临床资料1.1一般资料26例患者中男18例,女8例,年龄56~72岁,中位年龄63.2岁,有高血压病史12例,糖尿病史6例,TIA发作史9例。突然  相似文献   

11.
以往桥脑梗死多依据交叉性瘫痪或交叉性感觉障碍等特异性表现来诊断。随着影像学,特别足MRI的广泛应用,临床上表现为偏瘫,酷似大脑半球梗死的少见患者可被证实为桥脑梗死。现将2006年以来经头MRI证实的15例患者临床征象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2.
临床上,桥脑梗死多表现为脑神经症状、长束症状及小脑症状等,但也有部分患者表现为中枢性偏瘫(包括面舌瘫)而被考虑为大脑半球病变,经CT或MRI检查后证实为桥脑病变的情况。2000-2008年我院收治类似大脑半球病变的桥脑梗死患者30例,本文就其临床特征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13.
目的:分析貌似大脑半球病变的桥脑梗死的临床和影像学特点及临床定位错误的原因。方法:对首发急性脑梗死就诊时行头颅CT平扫,结合1~7d内的头颅MRI检查,筛出的貌似大脑半球病变的桥脑梗死54例,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54例患者均无桥脑梗死典型的交叉性瘫痪,而表现为同侧中枢性面、舌瘫、偏瘫、偏身感觉减退等貌似对侧大脑半球病灶的定位体征。头颅CT均未检出桥脑病灶,MRI准确检出了桥脑责任病灶。结论:早期行MRI检查有助于明确诊断貌似大脑半球病变的桥脑梗死。对于起病时有构音障碍及头晕,临床表现为同侧中枢性面、舌瘫、偏身运动和(或)感觉障碍的患者应考虑到病变有可能在桥脑。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桥脑卒中的病因、临床表现及危险因素和影像学特征,重新认识桥脑卒中的临床诊断和治疗进展。方法本文对绩溪县人民医院内科从2008年1月-2010年5月收治的9例桥脑卒中患者,其中梗死性卒中3例,出血性卒中6例,男性6例,女性3例,平均年龄57.8岁,并对二者的卒中的病因、临床表现及危险因素和头颅影像学特点及预后作回顾性分析。结果桥脑卒中患者的临床症状和体征复杂性和多样性,头痛、呕吐、眩晕是常见症状,病情危重,头颅CT对早期梗死性卒中的病灶不易发现,MRI检查更有价值,对桥脑出血CT检查可以较早发现病灶,对早期正确治疗起到重要作用。结论桥脑卒中的临床症状取决于病变部位,病情取决于病变性质和病灶大小,头颅MRI的诊断价值优于CT检查,早期行MRI检查可提高桥脑梗死的确诊率,桥脑出血患者病情较桥脑梗死严重,出血量大者死亡率高。  相似文献   

15.
张向荣  崔洁  秦翠云 《医学争鸣》2003,24(13):1242-1242
0引言 桥脑梗死是发生在椎-基底动脉系统的血流阻断,临床表现可因梗死部位的不同而各异,现将本院1998-09/1999-D9收治的22例桥脑梗死患临床特点分析如下。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孤立性眩晕与后循环梗死的关系及临床特点.方法 收集诊治的75例孤立性眩晕患者,并行颈动脉B超、颅脑核磁等检查,将其分为眩晕组及梗死组,分析2组患者临床特征及其危险因素.结果 75例孤立性眩晕经颅脑核磁弥散检查明确后循环梗死患者17例,其中延髓梗死4例,桥脑梗死5例,中脑梗死2例,小脑梗死6例.脑梗死组患者高血压病、2型糖尿病、吸烟、>65岁患者比例较眩晕组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对于孤立性眩晕患者核磁共振检查是必要的检查项目之一,可对脑梗死进行早期鉴别诊断.有脑血管危险因素的老年孤立性眩晕患者梗死发生风险较高,临床中应引起重视.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针刺对急性桥脑梗死的治疗作用。方法:将急性桥脑梗死患者36例随机分为针刺组和对照组,每组18例。针刺组每周针刺5次,共3周,同时静脉滴注丹参、甘露醇及对症支持治疗;对照组仅接受常规治疗。两组患者均在治疗前、后采用改良爱丁堡—斯堪的维亚脑卒中评定量表(MESSS)评估神经功能,并检测短潜伏期体感诱发电位(SLSEP)。结果:治疗3周后,针刺组患者MESSS评分降低,SLSEP中枢感觉传导时间(N13-20IPL)明显缩短,P40波幅升高;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针刺能促进急性脑梗死患者神经功能的康复,对急性桥脑梗死患者的治疗有效,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8.
腔隙性脑梗死的临床与CT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黄泂 《河北医学》2007,13(2):202-204
目的:结合病史分析腔隙脑梗死临床症状和CT表现,着重讨论腔隙脑梗死病因与临床症状之间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106例腔隙性脑梗死的临床CT资料.结果:腔隙性脑梗死是老年人最常见的脑血管疾病,临床症状表现形式多种多样,且有相当一部分病人肢体定位症状与病变部位不符,另有部分病人临床无症状.CT表现为病灶大小5~15mm低密度灶,好发于基底节豆状核、尾状核和内囊以及丘脑、桥脑和脑白质.可伴有其他部位脑梗死、脑出血、脑萎缩及皮层下动脉硬化性脑病等.结论:腔隙性脑梗死与高血压、动脉硬化、糖尿病及血栓有密切关系,临床症状对腔隙性脑梗死的CT诊断帮助不大.  相似文献   

19.
脑干梗死是临床上较常见,但表现较复杂的一种特殊部位的脑梗死。我院近3年收治的脑梗死178例中发现脑干梗死22列,现报道如下:1临床资料1.1一般资料男性16例,女性6例。年龄60~84岁12例(54.5%),37~59岁10例(45.5%)。1.2临床表现22例病人均神志清楚。桥脑病变6例,延脑病变16例。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总结冠心病室壁瘤(LVA)的外科治疗临床经验和手术效果.方法 21例患者术前行冠脉造影均有病变,术前行心脏彩超提示室壁瘤形成,均在体外循环下行室壁瘤切除,并作左室成形加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其中1支桥2例,2支桥12例,3支桥4例,4支桥3例.左室血栓取出术9例.21例左心室室壁瘤患者,全部采用改良Dor法行左室成形手术治疗,同期行二尖瓣成形术1例,二尖瓣置换术1例.术中预防性植入主动脉内球囊反搏2例,置入漂浮导管21例.比较其术前及术后心功能、射血分数、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等指标的变化.结果 手术无死亡,围手术期死亡3例,1例死于术后急性肾功能衰竭并大面积脑梗死,1例死于心律失常,1例死于多脏器功能衰竭.余随访3~90个月,平均(26.7±21.8)个月,死亡1例(据家属称是死于脑梗死).左室舒张末内径(LVDD)术前(56.7±7.0)mm,术后(48.0±2.7)mm(P<0.05).LVEF术前为0.35±0.05,术后为0.48±0.13(P<0.01).心功能(NYHA)术前平均(3.12±0.56)级,术后平均(1.97±0.06)级(P<0.01).术后并发症:低心排出量6例,心律失常11例,其中室性心律失常6例,肺部并发症9例,脑梗死1例,急性肾功能不全2例.结论 冠心病室壁瘤切除加适宜的左室重建术同时再血管化是治疗心肌梗死后室壁瘤的有效方法,可以取得较满意的手术效果.手术安全、可靠,可明显改善术后心功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