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中国现代医生》2021,59(6):10-12+16
目的 探讨膀胱电刺激法结合膀胱功能训练在脊髓损伤后膀胱功能重建中的作用。方法 选取2017 年1 月至2019 年12 月我院康复治疗部治疗的脊髓损伤(SCI)后神经源性膀胱(NB)患者76 例,随机分为两组,每组各38 例。对照组予常规膀胱功能训练,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膀胱电刺激法,两组均治疗8 周。评估两组治疗前后排尿情况及残余尿量情况,并比较膀胱功能恢复情况。结果 治疗8 周后,两组日均单次排尿量和日单次最大排尿量明显增加,日均排尿次数和残余尿量明显下降(P<0.05 或P<0.01),且观察组变化幅度优于对照组(P<0.05);同时观察组患者膀胱功能恢复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χ2=4.150,P<0.05)。结论 膀胱电刺激法结合膀胱功能训练在SCI 后NB 患者膀胱功能重建中的作用确切,能更明显改善排尿情况,减少残余尿量。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膀胱功能训练联合丁苯酞在脊髓损伤(SCI)伴神经源性膀胱(NB)患者中的应用。方法:选择2018年1月至2020年10月浙江省台州医院骨科门诊就诊的SCI伴NB患者84例,随机分为两组,每组各42例。单用组予口服丁苯酞软胶囊0.2 g/次,3次/d,联用组在单用组基础上加膀胱功能训练,两组均治疗8周。观察两组治疗前后排尿情况及尿动力学指标的变化,并比较膀胱功能恢复情况。结果:治疗8周后,单用组和联用组平均单次排尿量和日单次最大排尿量较前明显增加,日均排尿次数明显下降(P<0.05或P<0.01),且联用组变化幅度更明显(P<0.05);单用组和联用组膀胱最大容量和排尿膀胱压力明显上升,尿残余量明显减少(P<0.05或P<0.01),且联用组变化幅度更明显(P<0.05);同时联用组膀胱功能恢复情况(95.24%)较单用组(80.95%)更佳(χ2=4.091,P<0.05)。结论:膀胱功能训练联合丁苯酞用于SCI伴NB患者中的效果较确切,能促进膀胱功能的恢复,尽早恢复自主排尿,改善排尿和尿动力学情况。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低频电刺激对脊髓损伤神经源性膀胱患者排尿症状和膀胱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2016年10月—2018年11月我院康复医学科收治的脊髓损伤神经源性膀胱患者96例,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48例和观察组48例。对照组接受常规康复训练包括间歇性导尿和膀胱功能训练,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联合低频电刺激治疗。观察并比较两组患者的症状控制情况和膀胱功能积分变化。结果:治疗后,两组患者的排尿次数、单次排尿量、残余尿量、膀胱容量和膀胱内压力均较治疗前显著改善(P<0.05),且观察组改善程度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观察组的评分显著低于治疗前和对照组(P<0.05)。结论:对于脊髓损伤神经源性膀胱患者,在常规康复训练基础上联合低频电刺激可以显著提高治疗效果,缓解患者排尿困难症状,改善膀胱功能,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4.
《中国现代医生》2020,58(19):6-9
目的 探讨盆底肌电刺激法联合膀胱功能训练促进脊髓损伤后神经源性膀胱患者膀胱功能康复的作用。方法 选取2015年1月~2018年12月康复治疗部治疗脊髓损伤后神经源性膀胱患者84例,采用抛硬币法分为联合组与对照组各42例。对照组患者予以膀胱功能训练,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盆底肌电刺激法,两组均干预8周。观察两组治疗前后最大排尿量、最大尿流率及残余尿量,并比较两组患者膀胱功能的恢复情况。结果 治疗8周后,两组患者最大排尿量及最大尿流率较前明显上升,残余尿量较前显著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联合组患者上升或下降幅度较对照组更显著(P0.05);同时联合组患者膀胱功能恢复情况(95.24%)明显好于对照组(80.9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09,P0.05)。结论 盆底肌电刺激法联合膀胱功能训练用于脊髓损伤后神经源性膀胱患者的临床效果确切,能明显改善膀胱排尿的功能,减少残余尿量。  相似文献   

5.
安晓蕾  王淑秀 《现代医学》2014,(9):1047-1050
目的:探讨膀胱神经肌肉电刺激治疗急性脑卒中后排尿障碍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急性脑卒中后排尿障碍患者126例,随机分为电刺激组和对照组各63例。对照组采用常规留置导尿法或间歇导尿法,治疗期间进行膀胱训练;电刺激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膀胱神经肌肉电刺激法。观察两组治疗前、治疗后随访1个月时单次尿量、72 h尿次、72 h总尿量、膀胱最大容量、残余尿量、BS、LUTS及临床疗效。结果:治疗后电刺激组单次尿量、72 h尿次、72 h总尿量、膀胱最大容量、残余尿量改善程度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电刺激组BS、LUTS评分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电刺激组尿潴留总有效率、尿失禁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膀胱神经肌肉电刺激是一种非侵入性的治疗方法,安全性高、操作简单、不良反应少,疗效确切,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6.
《中国现代医生》2019,57(17):19-23
目的探讨间歇清洁导尿联合神经肌肉电刺激对脊髓损伤后神经源性膀胱的治疗效果。方法将2015年3月~2018年9月我院康复科收治的脊髓损伤伴有神经源性膀胱的68例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34例)和观察组(34例),其中对照组34例患者在间歇开放导尿(保留导尿管)的基础上进行神经肌肉电刺激、盆底肌训练及行为疗法,观察组改用间歇清洁导尿,余同对照组。1个月后观察并比较两组患者残余尿量、自主排尿量、膀胱容量、膀胱顺应性及并发尿路感染情况,并根据排尿功能评定疗效。结果治疗后两组患者残余尿量、自主排尿量、膀胱容量、膀胱顺应性均优于治疗前;其中对照组患者与治疗前比较,残余尿量有所减少,自主排尿量、膀胱容量较前增加(P0.05),而膀胱顺应性较前稍有改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观察组上述各项指标与治疗前相比,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治疗后上述各项指标均优于对照组(P0.05);经治疗后根据排尿功能评定疗效,对照组显效5例,有效7例,无效22例;观察组显效8例,有效12例,无效14例,两组疗效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另观察组的尿路感染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采用间歇清洁导尿、神经肌肉电刺激,辅以盆底肌训练及行为疗法等综合疗法治疗神经源性膀胱疗效确切,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间歇导尿联合徒手膀胱功能训练治疗神经源性膀胱的临床效果.方法 68例脊髓损伤导致神经源性膀胱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34例;对照组给予常规间歇导尿训练,观察组给予间歇导尿联合徒手膀胱功能训练,疗程均为12周.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膀胱最大容量、膀胱残余尿量、首次排尿时间及导尿管拔除成功率.结果 两组治疗后膀胱最大容量均较治疗前增加,膀胱内残余尿量均较治疗前减少,且观察组以上指标均优于对照组(均P<0.05);观察组治疗后首次排尿时间短于对照组,且拔除尿管成功率高于对照组(均P<0.05).结论 间歇导尿联合徒手膀胱功能训练可显著改善神经源性膀胱患者的膀胱功能,提高拔除尿管成功率.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究督脉铺灸结合肌电生物反馈对脊髓损伤(spinal cord injury,SCI)后神经源性膀胱(neurogenic bladder,NB)的影响。方法选取115例SCI后NB患者,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57例)和观察组(58例)。对照组行盆底肌训练结合肌电生物反馈治疗,观察组行督脉铺灸结合肌电生物反馈治疗。治疗2个月后,比较2组患者排尿量、24h排尿次数、24h尿失禁次数,以及残余尿量、最大尿流率、膀胱充盈压力、膀胱容量等尿动力学指标;并比较2组患者生活质量评分。结果治疗后,2组排尿量显著增多(P<0.05),24h排尿次数、24h尿失禁次数显著减少(P<0.05),且观察组上述指标变化幅度显著大于对照组(P<0.05)。2组残余尿量、膀胱充盈压力显著降低(P<0.05),最大尿流率、膀胱容量显著增大(P<0.05),且观察组上述尿动力学指标变化幅度显著大于对照组(P<0.05)。2组生活质量评分显著升高(P<0.05),且观察组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督脉铺灸结合肌电生物反馈可有效改善脊髓损伤患者神经源性膀胱功能,增加单次排尿量,减少尿失禁,并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值得临床参考应用。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骶管内药物注射对脊髓损伤(spinal cord injury,scI)后膀胱功能障碍的疗效。【方法140例完全性SCI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骶管内药物注射)和对照组(常规治疗),每组20例。对照组采用膀胱功能训练、间歇导尿、Crede手压法、心理干预。观察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联合骶管内药物注射。治疗前、治疗后分别评定患者日排尿次数、平均膀胱容量、最大排尿量、残余尿量、生存质量评分等。【结果】1个月的疗程结束后,患者日排尿次数、平均膀胱容量、最大排尿量、残余尿量,排尿症状和生存质量评分等指标较治疗前差异均有显著意义(P〈0.05),骶管内药物注射组明显优于常规治疗组(P〈0.05)。【结论】骶管内药物注射联合常规膀胱功能训练对治疗SCI患者神经源性膀胱的疗效优于常规的膀胱功能训练。  相似文献   

10.
目的 观察电针俞募穴结合膀胱功能训练对脊髓损伤后神经源性膀胱的治疗效果.方法 选取SCI后神经源性膀胱患者80例,按随机数表法分为对照组(40例,膀胱功能训练治疗)和观察组(40例,电针俞募穴结合膀胱功能训练治疗).记录2组排尿日志并比较治疗前后尿流动力学、肾功能指标及尿失禁生活质量问卷(I-QOL)评分.结果 观察组总有效率(95.00%,38/40)高于对照组(80.00%,32/40)(P<0.05),观察组首次排尿时间、反射性排尿建立时间均短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2组排尿次数、残余尿量、血肌酐、尿素、尿素氮、尿酸、24 h尿蛋白水平均明显减少(P<0.05),平均尿量、充盈期逼尿肌压力、最大尿流率、最大尿道闭合压、最大膀胱容量及I-QOL评分均明显增加(P<0.05),且观察组的改善情况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 电针俞募穴结合膀胱功能训练治疗SCI后神经性膀胱患者的疗效明显,能快速促进膀胱功能恢复,改善患者尿流动力学,保护患者的肾功能,提高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经直肠三维超声测量膀胱重量(UEBW)诊断膀胱出口梗阻(BOO)的临床价值。方法选取2012年9月至2015年10月间我院泌尿外科良性前列腺增生患者中膀胱出口梗阻者30例(梗阻组)和非膀胱出口梗阻者30例(非梗阻组),同时选取健康者30例作为对照组,比较组间的UEBW与年龄、最大尿流率、残余尿量、国际前列腺症状评分的差异。结果梗阻组患者的UEBW为(64.8±15.8) g,非梗阻组为(33.3±9.3) g,对照组为(28.0±4.6) g,梗阻组与非梗阻组、对照组间UEBW比较差异均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1)。UEBW与残余尿量呈正相关(r=0.49,P<0.01),与国际前列腺症状评分呈正相关(P=0.70,P<0.01),与最大尿流率呈弱负相关(r=-0.28,P<0.05),与年龄无相关性(r=0.009,P=0.938)。使用经直肠三维超声测量UEBW对BOO的诊断准确率为90%(81/90),假阳性率和假阴性率分别为8.3%(5/60)、13.3%(4/30)。结论经直肠三维超声测量膀胱重量可作为最简单、最微创的预测膀胱出口梗阻的指标。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经尿道电汽化术加术后膀胱灌注治疗浅表性膀胱肿瘤的疗效.方法采用TVBt治疗浅表性膀胱肿瘤31例,术后定期使用吡柔比星膀胱腔内灌注化疗.结果31例患者成功实施TVBt.手术时间单发肿瘤9~30 min,多发肿瘤30~90 min,平均40 min.31例随访6个月~2年,平均1年,肿瘤复发8例.结论经尿道电汽化...  相似文献   

13.
膀胱癌多重耐药基因表达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目的:从基因水平对膀胱癌多重耐药基因(MDR1)进行研究.方法:用PCR技术对膀胱癌组织及正常膀胱组织进行分析检测.结果:大多数膀胱癌及少数正常膀胱粘膜标本在167 bp处显示MDR1基因异常扩增.结论:随肿瘤分级的增高,MDR1表达率有增高趋势,MDR1基因表达与膀胱癌生物活性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4.
目的研究逼尿肌不稳定(detrusor instabillty,DI)大鼠膀胱中整合素β3基因的表达,探讨整合素β3亚基在逼尿肌不稳定发生中的作用。方法建立Wistar大鼠DI模型,采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技术,检测整合素β3基因在DI大鼠膀胱中的表达。结果整合素β3基因在DI大鼠膀胱中的表达增高。结论整合素β3亚基可以调节钙电流影响逼尿肌兴奋性,可能与DI的发生有关。  相似文献   

15.
目的评价尿核基质蛋白22(NMP22)在膀胱尿路上皮癌术后监测中的临床意义,并与尿细胞学检查相比较。方法留取117例有膀胱尿路上皮癌病史患者的晨尿,应用免疫酶标记法(EUSA法)检测尿中NMP22的数值.同时行尿细胞学检查。所有患者均行膀胱镜检查,并对肿瘤或可疑病变处取膀胱组织送病检.以病理学为最后诊断标准。分析NMP22、尿细胞学检查结果与复发膀胱尿路上皮癌分期、分级的相关性。结果膀胱镜证实39例患者复发。NMP22以6.4U/ml为临界值,阳性33例,NMP22的敏感性为84.6%;尿细胞学检查阳性16例,敏感性为41.2%,两者之间有显著性差异(P〈0.05)。NMP22对于低级别膀胱尿路上皮癌敏感性是细胞学的8倍。NMP22与细胞学特异性分别为74.2%和92.1%。两者联合检测敏感性增加至91%。结论所有分期、分级的复发膀胱尿路上皮癌NMP22的敏感性均高于尿细胞学检查.两者联合可以提高诊断的敏感性.但在随访过程中尚不能完全取代膀胱镜检查。  相似文献   

16.
目的:研究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细胞角蛋白20(CK20)在膀胱移行细胞癌表达及临床意义。方法:采用免疫组化S-P法对30例膀胱移行细胞癌及13例正常膀胱粘膜组织进行VEGF、CK20检测。结果:VEGF、CK20在膀胱移行细胞癌表达的阳性率分别为83.3%(25/30)、63.3%(19/30),正常膀胱粘膜13例VEGF、CK20阳性表达率分别为6.7%(2/30)、0(0/30);与病理分期、分级有正相关关系;VEGF与CK20表达有相关趋势呈正相关;有远处淋巴结转移患者VEGF与CK20在膀胱移行细胞癌高表达与癌细胞的增殖、分化及转移有关,可作为膀胱移行细胞癌辅助诊断、恶性程度评价、预后判断的指标。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膀胱肿瘤并发BPH患者同期实施经尿道膀胱肿瘤电切术及经尿道前列腺电切术的可行性.方法 对同期施行经尿道膀胱肿瘤电切术及经尿道前列腺电切术的18例膀胱癌并发BPH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了回顾性分析.结果 该组患者无明显并发症,术后随访,2例复发,均未发生前列腺窝后尿道及切开种植转移.结论 同期行经尿道膀胱肿瘤电切术及经尿道前列腺电切术是安全、可行的,对预防肿瘤复发是有益的,发生尿路创面种植的机会极小.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经尿道膀胱肿瘤切除术(TURBt)联合术后膀胱灌注羟基喜树碱治疗浅表性膀胱肿瘤的疗效。方法对该院1998年10月~2005年10月32例经尿道膀胱肿瘤切除术(TURBt)联合术后膀胱灌注羟基喜树碱治疗浅表性膀胱肿瘤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32例患者均成功实施TURBt,术后随访9个月~7年,其中有9例膀胱肿瘤复发,2例死于术后肿瘤进展。结论TURBt联合术后膀胱灌注羟基喜树碱亦是治疗浅表性膀胱肿瘤有效方法,具有安全、可靠及创伤小等特点。  相似文献   

19.
目的 利用比较蛋白质组学双向电泳技术,观察不同恶性程度和侵袭力的人膀胱移行细胞癌细胞系T24和BIU-87蛋白表达谱的变化.方法 人膀胱癌细胞(BIU-87和T24)经培养后提取总蛋白.双向凝胶电泳,经考马斯亮蓝染色后比较两者蛋白图谱寻找差异表达蛋白质.采用基质辅助激光解析电离飞行时间质谱(MALDI-TOF-MS)和蛋白质数据库检索鉴定差异蛋白.结果 比较T24和BIU-87的蛋白质斑点发现差异大于2倍的蛋白质点153个,对其中94个差异蛋白斑点进行了质谱鉴定和肽质量指纹图分析.相对于BI-U-87,恶性度高的T24表达上调的蛋白质有Rho GDP-解离抑制因子1、组织蛋白酶D、细胞角化蛋白19、ACTG1蛋白、超氧化物歧化酶、热休克蛋白、ACTB蛋白和硫氧还蛋白4等;表达下调的蛋白有14-3-3 δ蛋白、orphan hormone nuclear receptor RORalpha3等.结论 人膀胱移行细胞癌T24和BIU-87细胞有153个蛋白质的表达发生变化.深入分析这些差异表达蛋白的功能与调控,有望为寻找恶性程度相关的生物学标记物提供重要的实验依据.  相似文献   

20.
 良性前列腺增生(benign prostatic hyperplasia,BPH)是引起老年男性膀胱出口梗阻(bladder outlet obstruction,BOO)的原因之一。BOO会导致逼尿肌结构和功能的改变,表现为膀胱逼尿肌代偿性肥大和过度活动,发生下尿路症状(lower urinary tract symptom,LUTS)及一系列膀胱的功能异常。在膀胱的尿动力学中,超负荷机械张力触发信号导致这些反应。进一步研究表明,机械张力信号可能通过逼尿肌细胞的机械性感受器感应,并与相应的力信号转导通路相关联,将物理刺激转变为细胞的生物化学反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