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5 毫秒
1.
李丹荣  李宏  沈伟辉  蒲鹏吉  罗浩 《吉林医学》2014,(20):4475-4476
目的:对腰椎后路减压和钉棒系统内固定结合椎间Cage植骨融合术治疗多节段椎间盘突出症的效果进行分析。方法:对24例腰椎邻近多节段椎间盘突出症的患者进行后路全椎板减压、钉棒系统内固定、椎间盘切除加cage椎间植骨融合内固定的手术治疗,并对其进行术后临床效果回访分析研究。结果:24例患者中有21例患者术后椎间盘突出症情况得到显著改善,同术前情况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该手术方法治疗多节段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总有效率达到了87.5%,手术效果优良。结论:腰椎后路全椎板减压、钉棒系统内固定、椎间盘切除加cage椎间植骨融合内固定术对于治疗相邻多节段椎间盘突出症具有显著的疗效。  相似文献   

2.
目的:通过临床手术,综合分析在对患有多节段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进行治疗的过程中,采用钉棒系统内固定以及腰椎后路减压的办法,并结合使用椎体间融合器植骨融合的手段,揭示了使用以上的手术方法对多节段腰椎间盘突出症进行手术后的实际效果。方法使用钉棒系统内固定、腰椎后路全椎板减压、椎间盘切除加椎间融合器植骨融合内固定的手术方法,对84例患有腰椎邻近多节段椎间盘突出症的患者进行手术,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2例。对照组施行单纯减压,观察组施行经后路减压椎间融合内固定术治疗。并对其进行术后的临床效果的回访记录与其术前的病症及治疗记录做分析研究。结果观察组患者治总有效率(95.23%),在术后的疗效要明显优于对照组(73.80%),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钉棒系统内固定、腰椎后路全椎板减压、椎间盘切除术和融合器椎间植骨融合内固定术对于相邻多节段椎间盘突出症具有非常显著的疗效。  相似文献   

3.
目的使用回顾性分析的方法经皮椎间孔镜技术与后路减压融合内固定术治疗老年性多节段腰椎间盘突出症临床疗效比较和安全性指标。方法对2015至2016年共计42例在我科行经皮椎间孔镜手术或后路减压融合内固定术的老年多节段腰椎间盘突出患者进行分析和比较。通过纳入和排除标准的筛选,经皮椎间孔镜手术组纳入17例,后路减压融合术组纳入25例。结合详实的术后随访,对两组患者在出血量、住院时间等一般性指标,疼痛指标、功能指标等数据进行分析和比较。结果两组患者在术后均取得明显的治疗疗效果,在疼痛、功能等指标中都有明显的改善。但两组之间并无明显统计学差异(P0.05)。而椎间孔镜组在住院时间,出血量,切口长度及并发症等方面明显的优于后路减压融合内固定术组,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经皮椎间孔镜手术作为一种脊柱微创手术,对老年性多节段椎间盘突出症的治疗效果确切,安全性好,能体现微创的优势,能在临床中进一步的开展和推广。  相似文献   

4.
腰椎融合内固定术后邻近节段退变的影响因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分析腰椎融合内固定术后邻近节段退变的影响因素及手术的临床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2年1月~2007年7月因腰椎间盘突出症、腰椎管狭窄症及腰椎滑脱症接受腰椎融合内固定手术治疗的患者.观察手术邻近节段退变的发生率,并分析术前邻近节段椎间盘退变与否、融合位置、融合范围、性别对邻近节段退变的影响.同时分析腰椎融合内固定术后的临床效果.结果 符合标准的病例共147例,随访时间30±10个月(18~84个月),其中20例(13.6%)患者发生了邻近节段退变,而且都发生在头侧邻近节段.如果邻近节段椎间盘术前存在退变,则术后出现ASD的机率将会显著增加(χ2=6.272,P=0.012).Logistic回归多因素分析表明术前邻近节段椎间盘存在退变是术后出现ASD的危险因素(P=0.046),而性别、年龄、融合位置及融合范围不是ASD发生的危险因素.结论 如果邻近节段椎间盘术前存在退变,则术后邻近节段发生ASD的机率将显著增加.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颈椎间盘突出症前路手术治疗效果.方法 5例经前路异体骨加椎间融合器固定,11例行前路椎体次全切除加钛网植骨融合钢板内固定术,观察术后并发症,神经功能恢复情况及骨性融合情况.结果 16例病人经评价优级12倒,良好3例,尚可1例.无一例发生术后并发症及钢板松动,均达到骨性愈合.结论 前路异体骨加椎间融合器治疗单间隙椎间盘突出及椎体次全切除加钛网植骨融合钢板内固定治疗多节段突出可以取得满意效果.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胸腰段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表现及特点,评价前路间盘切除椎间融合钉棒(USS/RSS)系统内固定治疗胸腰段椎间盘突出症的疗效.方法 分析2008~2011年在该院经过CT、MRI诊断的胸腰段椎间盘突出症30例的临床资料,并将其分为低位胸椎组( T10-11~T12L1)17例,高位腰椎组(L1-2~L2-3)13例.30例胸腰段椎间盘突出症患者,均采用侧前方入路,摘除胸腰段突出的椎间盘并进行椎管减压,椎间应用椎间融合器植骨融合,并用钉棒( USS/RSS)系统内固定.结果 30例患者术后能早期离床功能锻炼,疗效可靠,手术取得良好的临床效果.结论 结果表明,前路间盘切除椎间融合钉棒系统(USS/RSS)内固定治疗胸腰段椎间盘突出症,可稳定脊柱,减压彻底,避免损伤脊髓,融合和固定可靠,是一种较好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腰椎间盘突出症应用经皮椎间孔镜椎间盘切除术的治疗效果及对腰椎功能的改善作用。方法:选取2017年2月-2018年2月本院骨科收治的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80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40例。对照组采用标准后路开窗腰椎间盘切除术治疗,观察组采用经皮椎间孔镜椎间盘切除术治疗,对比两组的手术情况、术后日常生活能力、治疗效果、腰椎功能改善情况。结果:观察组术中出血量、手术切口长度、住院天数均少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术后ODI指数低于对照组,治疗优良率、腰椎功能改善优良率均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针对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应用经皮椎间孔镜椎间盘切除术治疗,可显著提高手术质量,改善功能障碍状况,提高治疗效果,增强腰椎功能改善情况。  相似文献   

8.
目的 通过对腰椎间盘突出症术后原发节段复发病例的分析,探讨腰椎间盘突出症术后原发节段复发的原因及再手术方法的选择.方法 36例腰椎间盘突出症术后复发患者,经术前检查和术中证实为原发节段复发突出,行后路半椎板或全椎板切除、椎间盘摘除、神经根松解减压,或椎体间融合术及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术.结果 27例从原发侧突出,9例从对侧突出.其中继发椎管狭窄10例,髓核摘除不彻底13例,疤痕增生过度6例,原骨性狭窄未解除2例,术后腰椎不稳9例.再次手术术后平均随访1.5年,按改良Macnab疗效评价标准,优良率为91.7%.结论 腰椎间盘突出症术后原发节段复发与外伤、长期过度负重及术后缺乏有效的康复锻炼有关,且多为原发侧.再手术时如需切除大部分关节突或合并有脊柱不稳者,则推荐进行椎间融合术.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微创腰椎间盘镜下髓核摘除术(MED)后复发的原因和治疗方法.方法 采用MED治疗的单节段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术后症状复发73例.统计其症状复发的时间、原因及再次手术方式.结果 MED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LDH)术后复发平均时间为(5.6±2.3)个月.术后症状复发的原因:侧隐窝狭窄未解除33例(45.2%),原位突出14例(19.2%),游离型椎间盘突出未发现8例(11.0%),椎间盘炎8例(11.0%),相邻椎间盘突出5例(6.8%),术后腰椎不稳3例(4.1%),神经根粘连2例(2.7%).再次手术方式:MED 8例,椎板开窗髓核摘除术29例,半椎板切除神经根减压术21例,半椎板切除、横突间融合单侧椎弓根螺丝钉固定术4例,全椎板切除、椎间植骨融合内固定术3例,前路椎间盘摘除植骨融合术7例,前路椎间盘摘除术1例.前3种术式占再次手术总数的79.5%.结论 MED治疗LDH术后复发时间一般在术后6个月左右.复发的主要原因是合并侧隐窝狭窄未解除和摘除椎间盘不彻底致原位突出.MED治疗LDH术后复发多数可采用MED、椎板开窗或半椎板切除髓核摘除术等方法治疗.  相似文献   

10.
目的:总结后路椎间盘摘除自体椎间植骨和横突间植骨融合椎弓根内固定两种手术方法治疗退变性椎间盘突出症的疗效。方法:对76例(122个腰椎节段)退变性椎间盘突出症患者行后路椎间盘摘除自体骨移植融合椎弓根内固定术,其中45例采用自体骨椎间植骨,31例采用自体骨横突间植骨,同时随访观察初期的临床疗效。结果:76例获随访,时间6~76个月,疗效评定应用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评定。椎间融合组优31例,良10例。优良率91.1%,横突间融合组优25例,良4例,优良率93.5%。骨融合率椎间融合组100%,横突间融合组96.8%。结论:后路椎间盘摘除自体椎间植骨和横突间植骨融合椎弓根内固定两种手术方法治疗退变性腰椎间盘突出症,临床疗效满意。在认真探讨和明确LDH腰腿痛的主导致病机制后,针对性采用不同融合方式。横突间融合组费用和并发症更少。  相似文献   

11.
钟诚凡  罗绍坚  张琛海  李先民 《中外医疗》2012,31(13):99+101-99,101
目的探讨经后路椎间盘切除加椎间植骨融合内固定术治疗高位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疗效。方法对34例高位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行经后路椎间盘切除加椎间植骨融合内固定术治疗,术前、术后1年随访时进行改良Macnab标准评定、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评估和椎间隙相对高度(R)测量。结果 34例患者全部获得随访,31例获得优良手术效果,优良率为91.2%。进行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评估和椎间隙相对高度(R)测量等比较,术后各项均有明显改善。结论经后路椎间盘切除加椎间植骨融合内固定术治疗高位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疗效确切。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微创方法在治疗多节段腰椎间盘突出症、腰椎不稳等退行性腰椎疾患手术中的临床疗效.方法 2005年9月至2008年9月,联合应用后路椎间盘镜下椎间盘切除术、可膨胀式融合器(B-twin)椎间融合术对48例退行性腰椎疾患(腰椎间盘突出合并椎管狭窄,Ⅰ、Ⅱ度退行性腰椎滑脱,节段不稳)患者在后路椎间盘镜下行B-twin椎间融合术,切除椎间盘68个,融合节段56个.常规椎间盘镜下椎间盘切除或经皮髓核切除后处理椎体软骨终板,并撑开椎间隙.在"C"型臂X线机透视下,根据椎间隙撑开的程度选择合适尺寸的可膨胀性椎间融合器插入椎间隙内,一期椎间融合器外植骨融合.疗效评定参考日本Nakai评定标准.术后3、6、12个月摄X线片及CT观察融合器位置和植骨融合情况.结果 术后全部病例经3~18个月随访(平均12个月),优34例(71%),良9例(18%),可4例(9%),差1例(2%),优良率为89%.20例术后3个月植骨融合,28例术后6个月植骨融合.随访期间43例已达骨性融合,其中大部分B-twin椎间融合器位置无下沉,2例下沉明显(达10%~20%),无明显临床症状.未发生内植物松动、脱落及神经损伤等并发症.结论 微创治疗是腰椎退行性疾患的一种有效方法,适应证宽、创伤小、出血少、术后恢复快.  相似文献   

13.
目的:评估椎板切除椎间融合RF内固定术治疗发育性腰椎管狭窄合并椎间盘突出症。方法:对23例患者行全椎板切除后髓核摘除、椎间自体髂骨植骨RF系统内固定术。术后随访2.4年,观察患者腰腿痛改善和腰椎融合情况。结果:本组术后1年腰腿痛较术前平均改善89%,术后4年腰腿痛较术前平均改善86%,疗效下降不显著,椎间融合率91%。结论:椎板切除椎间融合RF固定治疗发育性腰椎管狭窄合并椎间盘突出症,术后早,中期临床与影像学评估满意。  相似文献   

14.
目的对比椎板间开窗与全椎板切除内固定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近期及远期效果及术后邻近椎间退变的发生率,为手术方法的选择提供依据。方法将138例腰椎间盘突出症,单纯椎间盘突出70例,椎间盘突出伴神经根管或椎管狭窄68例;患者按手术方式分组对比术后疗效及椎间不稳发生情况。结果 2种手术方式术后近期效果全椎板切除内固定术较好,远期效果相近,全椎板切除内固定术邻近椎间退变的发生率较高。结论对于伴中央椎管狭窄的腰椎间盘突出症来说,推荐选择全椎板切除髓核摘除360°融合内固定术。  相似文献   

15.
彭江涛 《当代医学》2011,17(28):54-55
目的对腰椎间盘突出症手术方式的合理选择进行探究。方法回顾分析自2005年3月~2010年1月的102例腰椎间盘突出症手术治疗病例,其中手术方式为单纯髓核摘除术与椎间融合内固定术。结果两种手术方式的治疗效果在统计学上没有显著的差异(P〉0.05)。结论采用单纯髓核摘除术或椎间融合内固定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均能够取得良好的疗效;腰椎间盘突出症合并腰椎管狭窄、腰椎滑脱和下腰疼重于下肢根性症状的情况下,椎间融合内固定术的治疗效果相对较好。  相似文献   

16.
目的研究分析对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在临床中行脊柱椎间孔镜手术进行治疗的效果。方法择取在2017年11月至2018年5月到中日友好医院就诊的40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随机划分为20例甲组、20例乙组,分别行传统椎板开窗术、脊柱椎间孔镜手术进行治疗,统计手术情况与治疗前后疼痛与腰椎功能评分情况,并对比。结果治疗前,组间对比疼痛与腰椎功能评分(P0.05);治疗后,乙组疼痛与腰椎功能评分、手术情况均显著优于甲组(P0.05)。结论在对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进行治疗的时候,选择脊柱椎间孔镜手术进行治疗后,可缓解疼痛,并提高腰椎功能,促进其康复,效果可观。  相似文献   

17.
《中国现代医生》2019,57(2):161-163+168
治疗退变性腰椎滑脱症的常用术式为PLIF手术,手术节段椎间融合率高,术后患者临床疗效好但相邻椎间盘易退变导致邻椎病,进而影响远期疗效。腰椎不同节段行PLIF术后邻椎病的发生率不同,目前研究结论为L5~S1节段行PLIF术后邻椎病发病率最高。  相似文献   

18.
目的:研究经椎板间隙入路切开黄韧带椎间孔镜下治疗腰5/骶1椎间盘突出症临床疗效体会。方法:2014年11月~2015年12月采用经椎板间隙入路切开黄韧带椎间孔镜下治疗腰5/骶1椎间盘突出症患者20例。其中腋型突出12例,肩型突出8例。对于腋型突出采用经神经根腋下入路,置入工作套筒后在椎间孔镜下摘除髓核组织;对肩型突出采用经神经根肩部入路,置入工作套筒后在椎间孔镜下进行手术。所用患者术后3个月均复查腰椎MRI检测突出间盘摘除情况。记录术前、术后2天、术后3个月、术后6个月腰痛VAS评分、腿痛VAS评分及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并比较术前及术后各时间点的统计学差异。评估术后6个月时Mac Nab腰椎功能评分及骶1神经根功能状态。结果:手术均顺利完成,无神经损伤、感染及其他手术并发症。术后第3月复查MRI显示突出物消失椎间盘后缘获良好塑形。术后3个时间点腰痛VAS评分、腿痛VAS评分及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相比于术前均明显降低(P<0.05)。术后6个月时Mac Nab评分,优16例,良4例。术后6月随访结果显示骶1神经根支配区的触痛觉以及肌力恢复较明显(P<0.01),跟腱反射无明显恢复(P>0.05)。结论:经椎间孔入路切开黄韧带椎间孔镜下治疗腰5/骶1椎间盘突出症安全、合理,短期疗效较好。  相似文献   

19.
目的寻找一种治疗腰椎间盘突出并节段不稳单纯椎间盘摘除术后腰痛的新技术、新方法。方法依照腰椎生物力学及稳定性的特点,应用椎间植骨后路内固定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并节段不稳。结果87例患者中42例行单纯腰椎间盘摘除,术后平均随访10个月,术后遗留腰痛21例,腰痛加重19例,缓解2例;45例行椎间盘摘除椎间植骨后路内固定,术后平均随访13.2个月,术后腰痛消失34例,腰痛减轻11例,两组对照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种手术方法术后腿痛均完全缓解。结论我们认为后路腰椎间盘摘除椎问植骨内固定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并节段不稳的首选方法。  相似文献   

20.
目的比较在椎间孔镜下后方腰椎板间入路和侧后方椎间孔入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特点和适应证。方法 2009年9月~2011年2月L5S1腰椎间盘突出的患者20例,在椎间孔镜辅助下,分别通过后方腰椎板间入路和侧后路行经皮椎间盘切除术。结果通过后方腰椎板间入路手术6例患者、侧后方椎间孔行经皮椎间盘切除术12例实施手术,1例后方椎板间入路不成功即刻改为侧后路,1例侧后路手术后3天症状改善不明显再次行开放手术。结论 L5S1腰椎间盘突出症可以通过后方腰椎板间和侧后方椎间孔两种入路,适应证各有不同,需要仔细地进行术前评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