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0 毫秒
1.
阿司咪唑片引起头痛1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阿司咪唑片是一种没有中枢镇静和抗胆碱能作用的强效及长效组胺H1受体拮抗剂,临床应用较为广泛。现将因应用阿司咪唑片引起头痛1例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2.
方永江 《新疆医学》2011,41(9):69-70
吗啡具有较强的镇痛、镇静效果。但它能导致组胺释放,引起皮肤瘙痒,亦有呼吸抑制、恶心呕吐和便秘等副作用。异丙嗪属组胺H1受体阻滞药,有突出的抗组胺作用,具有较强的抗皮肤瘙痒和镇静、止吐功效。  相似文献   

3.
以组胺H1受体为靶点的抗组胺药物是重要的过敏性疾病治疗药物,迄今已有第一代、第二代抗组胺药物共50余种组胺H1受体拮抗剂供临床应用。苯海拉明、茶苯海明、氯苯那敏等一代药物易通过血脑屏障,有明显的镇静和抗胆碱作用,存在困倦、耐药、短效、口干等副作用。第二代抗组胺药,包括依巴斯汀、氮卓斯汀、非索非那定、西替利嗪、左西替利嗪、氯雷他定、地氯雷他定和咪唑斯汀等,很难透过血脑屏障,不良反应较少,且服用方便[1]。二代药物中以氯雷他定在我国使用  相似文献   

4.
组胺在过敏性炎症中起关键性作用,长期以来人们认为组胺释放引起的炎性反应是由H1受体介导的.H1受体拮抗剂也称为抗组胺药,用于治疗过敏性反应已很多年.但是在哮喘和慢性瘙痒症的病理状态下组胺的重要性可能被低估.已证明组胺的确在炎症和免疫调节疾病中起作用,特别是H4受体的发现及其在多种免疫和炎性细胞中的表达,提示应重新评价组胺的作用,预示新型H4受体拮抗剂将被发现,且H1,H4受体拮抗剂在许多炎性反应靶标上可能有协同作用.  相似文献   

5.
宋文冲  陈超 《广西医学》2002,24(12):1985-1987
随着医学科学的发展 ,组胺及组胺受体的分布及作用越来越清晰。组胺受体有 H1、H2 、H3 三种亚型 ,他们在体内分布广泛 ,在中枢组胺能神经元及外围的胃肠、气管、子宫、血管平滑肌等组织中。他们作用广泛 ,参与许多疾病尤其是变态反应性疾病的发病过程 ,是一种非常重要的因子。因此组胺受体阻滞剂的应用亦愈来愈广泛 ,新产品不断出现 ,组胺受体阻滞剂的联合应用也有很长的历史 ,最近几年进展亦比较迅速 ,本文就此做一综述。1 超敏反应性疾病组胺 H1受体阻滞剂主要用于治疗超敏反应性疾病 ,最近几年发现组胺 H2 R阻滞剂有抗过敏作用 ,能…  相似文献   

6.
第二代抗组胺药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第二代H1受体拮抗剂目前被认为是治疗Ⅰ型变态反应疾病比较安全有效的药物.这些药物在安全性和药效方面类似,但在化学结构、毒副作用、半衰期、组织分布、代谢和抗炎作用程度等方面却各不相同.目前人们越来越认识到这类药物可能是有用的治疗哮喘的辅助药物.从安全角度来看,第二代抗组胺药也具有心脏毒性、药物之间的相互作用及中枢神经系统作用等.而且,一些第二代抗组胺药确实可能引起一定程度的嗜睡.  相似文献   

7.
双重作用机制的抗组胺药—咪唑斯汀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杜希 《中国医刊》2001,36(6):16-17
药物治疗在变态反应病的治疗中占有极为重要的地位。组胺是I型变态反应疾病的主要介质之一 ,所以临床上应用H1抗组胺药即能有效抑制大部分疾病的症状。1 第一代抗组胺药 (传统抗组胺药 )包括苯海拉明、扑尔敏、安泰乐、异丙嗪等。该类传统药物普遍有中枢神经系统镇静作用 ;长期用药易致人体产生耐药性 ;每日需多次服药才能维持疗效 ;出现中枢抗胆碱能效应 ,如口干、眼干、便秘等。2 第二代抗组胺药 (非镇静性抗组胺药 )包括特非那丁、西替利嗪、阿伐斯丁、美喹他嗪、阿司咪唑、氯雷他定等。这类药物 1 980年上市以后 ,它们基本克服了传…  相似文献   

8.
阿司咪唑、特非那定第 2代H1受体阻滞剂临床应用较广 ,但其不良反应不容忽视 ,本文就此类药物对心血管系统、中枢神经系统等不良反应 ,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9.
目的讨论特非那定[基]西药研究.方法查阅文献资料并结合个人经验进行归纳总结.结论本品为第1个非镇静型的抗组胺药.  相似文献   

10.
第二代抗组胺药西替利嗪、非索非那定、氯雷他定和地氯雷他定,优于第一代抗组胺药,可以避免镇静和抗胆碱能效应。局部过敏症状,例如眼痒,用口服或结合鼻内给药,或滴眼经常有效。抗组胺药点眼优于全身用药,作用更快,缓解最佳,作用长于其他种类药物,如缩血管药、纯肥大细胞稳定剂、非甾体类抗炎药和皮质类固醇等。缓解过敏性结膜炎,奥洛他定和依美斯汀效果较好。  相似文献   

11.
张素玲 《基层医学论坛》2012,16(14):1819-1820
抗组胺药目前仍是治疗慢性荨麻疹最简便有效的药物。盐酸左西替利嗪为第二代H1受体阻断剂,卡介菌多糖核酸为新型免疫调节剂。我科采用第二代H1受体拮抗剂盐酸左西替利嗪联合免疫调节剂卡介菌多糖核酸治疗慢性荨麻疹取得满意疗效,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2.
目的 阐述组胺H3受体配体的研究进展.方法 结合国内外文献简述组胺H3受体配体及其构效关系的发展,组胺H3受体配体的治疗应用前景以及H3受体配体发展的新方向.结果与结论 选择性的H3受体激动剂及桔抗剂具有广泛的生物活性,是目前抗组胺药物研究开发中的一个新的热点领域,随着对H3受体配体研究的深入,极有希望开发出可用于临床的新药.  相似文献   

13.
一般认为,躁狂发作与儿茶酚胺水平增加相关联,而抑郁发作则与儿茶酚胺水平降低相关联。不典型抗精神病药通过抗多巴胺D2受体而抗躁狂;通过抗5-HT2A受体而使NE和DA脱抑制性释放,抗抑郁。其中一些不典型抗精神病药还通过抗α1-肾上腺素受体、抗组胺H1受体、拟γ-氨基丁酸受体而发  相似文献   

14.
阿司咪唑的不良反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阿司咪唑(Astemizole,AST,息斯敏)是一种高效、长效的H1受体拮抗剂,因与扑尔敏等传统H1受体拮抗剂相比,具有中枢镇静和抗胆碱作用弱的优点,故广泛用于抗过敏治疗.近几年来,有关阿司咪唑的不良反应常有报道,现将其归纳为以下几点.  相似文献   

15.
第二代抗组胺药在治疗过敏性疾病中的作用和效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第二代抗组胺药选择性地与外周组胺H1受体结合,使大多数变态反应性疾病的病人组胺介导的症状得到满意的缓解。非索非那定可能提供最佳的疗效和安全性的全面平衡,此药适合大多数轻中度过敏症状的病人,可作为首药或替换药治疗。西替利嗪是现有最强的抗组胺药,临床研究较多,此药适合对其他抗组胺药无反应的病人和症状最严重的病人,使这些病人能从最大强度的抗组胺治疗中得益,因为此药能滴定剂量到最大强度。  相似文献   

16.
1937年Bovet和Staub发现第一个抗组胺活性的化合物2-异丙基-5-甲基苯氧乙基二乙胺。1942年Mosnier将苯苄胺用于临床后,数十种H_1受体拮抗剂相继出现。70年代,新一代非镇静抗组胺药和H_2受体拮抗剂研制成功,并于80年代普遍用于临床,引起医学界的广泛关注。目前,抗组胺药仍在发展中。 1 H_1受体拮抗剂 H_1受体对炎症和过敏性疾病有重要作用。H_1  相似文献   

17.
为了探讨组胺H1受体(H1R)在哮喘发病中的作用,我们研究了特非那定对豚鼠离体气管螺旋条的作用,24只豚鼠随机分成2组,对其中一组予卵蛋白致敏,取其气管制成螺旋条,以组织浸浴法研究特非那定的作用,结果显示,1×10^-6和1×10^-7mol/L特非那定可抑制组胺诱发的气管螺旋条收缩,但不能使已收缩的螺旋条舒张,特非那定对组胺诱发致敏螺旋条收缩的抑制作用弱于非致敏螺旋条,提示致敏组织的H1R功能亢  相似文献   

18.
组胺H3受体是G蛋白偶联受体超家族成员之一,调节组胺及其他多种神经递质的合成与释放。以组胺H3受体为靶点设计开发的组胺H3受体拮抗剂对于临床治疗阿尔茨海默病、帕金森病、嗜睡症等中枢社经系统疾病具有一定应用前景。组胺H3受体拮抗剂已成为当今抗组胺药物研究的一个热点领域,并已成功研制出大量高效、高选择性H3受体拮抗剂,部分化合物已进入临床研究。本文对近年来H3受体拮抗剂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9.
2002~2004年我院抗组胺药应用情况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组胺是广泛存在于人体组织细胞中的活性物质.以结缔组织中的肥大细胞和血液中的嗜碱性粒细胞含量最高,具有多种生理、病理作用,如毛细血管扩张、通透性增加、血压降低.支气管、胃肠道平滑肌痉挛.促进胃酸的分泌等。组胺与变态反应的发生有关.是引起过敏性鼻炎、荨麻疹、湿疹等过敏性疾病最主要的介质。目前抗组胺药种类较多。发展较快。抗组胺药主要分为组胺H1受体拮抗药和H2受体拮抗药.引起变态反应疾病的为H1受体.因此组胺H1受体拮抗药已广泛应用于临床,临床上选择安全、有效、经济的药物。在合理利用医药卫生资源的同时。可让病人获得最佳治疗效果.本文对2002~2004年我院抗组胺药的应用情况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20.
家兔侧脑室注射组胺受体拮抗剂对神经源性肺水肿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内源性组胺在家兔神经源性肺水肿(NPE)发生中的作用。方法:在家兔侧脑室微量注射H1受体拮抗剂扑尔敏和H2 受体拮抗剂西米替丁,采用形态、功能、生化指标相结合的方法,探讨中枢组胺与NPE发生之间的关系。测定指标包括下丘脑后区(PHA)、延髓头端腹外侧区(RVLM)组胺含量、血浆一氧化氮(NO)含量、肺水比及水肿液蛋白/血浆蛋白(A/P)值,光镜观察肺组织病理切片。结果:(1)NPE家兔PHA及RVLM组胺含量明显增高(P <0 .0 0 1) ;(2 )注射扑尔敏后肺水比和A/P值显著降低(P <0 .0 1) ;(3 )注射扑尔敏后血浆NO含量明显降低(P <0 .0 5 )。结论:肺毛细血管通透性的改变存在于NPE病理生理过程中;组胺通过中枢H1受体介导参与NPE的发病过程;血浆NO参与中枢组胺调控NPE的肺损伤过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