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目的:建立兔大脑中动脉(MCA)栓塞模型,并应用重组葡萄球菌激酶(r-Sak)进行动脉内溶栓治疗。方法:新西兰兔15只,在脑血管数字减影造影(DSA)监测下,用自体血凝块注入颈内动脉,形成MCA栓塞模型,经颈内动脉分别灌注生理盐水10ml,r-Sak0.4mg/kg及尿激酶(UK)4×104IU/kg,以DSA造影及脑梗死范围、行为障碍评分评价溶栓治疗的效果;测定凝血指标及纤维蛋白原(Fg),观察药物对全身凝血与纤溶系统的影响。结果:r-Sak组栓塞血管溶通率100%(5/5),UK组溶通率40%(2/5)。两组脑梗死范围均显著缩小,行为障碍改善。UK组Fg明显下降,凝血酶时间、部分凝血活酶时间及凝血酶原时间延长,而r-Sak组则无变化。结论:在所建立的兔MCA栓塞模型上通过早期动脉内溶栓可改善动物行为障碍,缩小脑梗死范围;r-Sak较UK具有更强的溶血栓作用,并具有纤维蛋白特异性,不会引起系统纤溶亢进。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基因重组链激酶(r-SK)静脉溶栓治疗急性心肌梗死(AMI)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应用r-SK静脉溶栓治疗20例AMI患者,观察其血管再通率、不良反应发生率及住院病死率。结果:r-SK静脉溶栓血管再通率为75%;轻度出血发生率为5%,低血压(可在短期内纠正)发生率为15%;5周内住院病死率为10%。结论:r-SK静脉溶栓治疗AMI疗效明确,安全性高。  相似文献   

3.
视网膜中央动脉阻塞为一眼科急症,需进行紧急抢救以挽救患者的视功能,而要使视网膜中央动脉阻塞的血管血流恢复正常,视网膜视神经细胞功能不丧失,有效的药物溶栓至关重要。笔者应用瑞通立(rPA)溶栓,成功抢救视网膜中央动脉阻塞患者,现将治疗方案报告如下,供同道参考。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尿激酶溶栓介入治疗视网膜中央动脉阻塞的疗效。方法按照随机性的原则将2016年10月至2018年10月在本市某医院进行视网膜中央动脉阻塞治疗的18例患者作为临床研究的实验观察对象,在平均性原则基础上将全部患者划分成实验组和对照组两组,每组患者均为9例。对照组常规疗法包括吸氧治疗、扩张血管和降眼压,实验组则进一步实施尿激酶溶栓介入治疗,对两组患者在两种不同疗法下的临床疗效等进性系统化的对比与分析。结果实验组患者经尿激酶溶栓介入治疗后,视网膜中央动脉阻塞治疗的总有效率为88.9%,明显高于对照组常规治疗下的66.7%,实验结果比较差异明显,P0.05,具备统计学意义。结论尿激酶溶栓介入治疗视网膜中央动脉阻塞的总体疗效突出,患者视力改善良好,在临床上的应用价值高,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5.
目的 观察复方樟柳碱视网膜中央动脉阻塞疗效.方法 视网膜中央动脉阻塞患者32例32眼,发病后不同时间诊治,采取综合抢救治疗措施并观察其疗效,同时做好相关护理,探讨复方樟柳碱联合治疗视网膜中央动脉阻塞,诊治时间与抢救治疗效果的关系.结果 视网膜中央动脉阻塞患者经急救治疗后视力能否恢复与早期诊治有密切关系,治疗上应争分夺秒.结论 复方樟柳碱联合治疗有效.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德国链激酶(SK)与国产重组链激酶(r-SK)在急性心肌梗塞(AMI)静脉溶栓治疗中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方法:将我院CCU病房1996年3月 ̄1997年12月静脉溶栓治疗AMI49例,分为SK组25例和r-SK组24例。2组分别用SK及r-SK150万单位60min静脉滴入,伴随用药2组相同。结果:血管再通率SK组68%,r-SK组66.67%(P〉0.05)。溶栓距发病≤6h;前壁梗塞  相似文献   

7.
目的:比较重组链激酶(r-sk)与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rt-PA)静脉溶栓对急性心肌梗塞的效果与其副作用;方法:急性心肌梗塞患者发病6h内者26例给予静脉rt-PA,另27例给予静脉内r-sk溶栓;结果:rt-PA组、r-sk组临床血管再通率分别为84.6%与77.3%(P>0.05),前者局部出血并发症为11.5%,呼吸道出血为7.7%,后者分别为3.7%与0(P>0.05);结论:静脉r-sk溶栓血管再通率及出血并发症与rt-PA无明显差异。  相似文献   

8.
视网膜中央动脉阻塞22例临床观察护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视网膜中央动脉阻塞的抢救时机,及时做好各项护理工作对预后的影响.方法:对22例视网膜中央动脉阻塞的患者进行治疗和护理,并对治疗时机和疗效进行观察.结果:急性期患者能得到及时诊治,主动配合治疗,效果好,视力均有提高.结论:视网膜动脉阻塞进行及时治疗,做好相应的护理工作是视功能恢复的关键.  相似文献   

9.
目的 比较重组链激酶(r-sk)与重组组织纤溶酶原激活剂(rt-PA)静脉溶栓对急性心肌梗塞的效果与其副作用。方法 急性心肌梗塞患者发病6h内者26例给予静脉rt-PA,另27给予静脉内r-sk溶栓,结果rt-PA组,r-sk组临床血再通率分别为84.6%与77.3%(P〉0.05),前者局部出并发症为11.5%呼吸道出血为7.7%,后者分别为3.7%与0,(P〉0.05);结论:r-sk溶栓血管  相似文献   

10.
王红伟 《当代医学》2010,16(31):69-70
目的探讨经超选择性眼动脉介入溶栓联合药物治疗视网膜中央动脉阻塞的方法和疗效。方法采用Seldinger技术对12例患者经超选择性眼动脉插管,用尿激酶20万~50万U直接灌注溶栓治疗,术后联合扩血管药及溶拴药物继续治疗。结果与治疗前相比,11例患者视力有不同程度的提高,1例患者视力没有变化,所有患者在治疗过程中均未出现任何并发症。结论介入溶栓联合药物治疗视网膜中央动脉阻塞可使大部分患者视力有不同程度的提高,是一种安全、有效、可靠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1.
用200例(男124、女76)长春市郊出土的干燥成人下颌骨进行了下颌孔定位的研究。所测得的数据,均通过统计学处理。结果发现下颌孔的位置是变化的,但下颌孔主要位于冠突最高点与下颌角连线的上五分之三与下五分之二交界处。同时进行了男、女性别之间及同一性别两侧之间的对比研究。从研究结果看,除下颌孔至下颌角的距离在男、女性别之间存在着明显性别差异以外,其余各项未看出明显性别差异。  相似文献   

12.
本文报道和分析测量了139具尸体的小肠长度。成年男性54例,均长414.30±9.60厘米;成年女性47例,均长345.87±8.19厘米;男女两性小肠均长382.48±6.40厘米,且两性小肠长度存在非常显著性差异。男性胎儿13例,均长218.46±8.76厘米;女性胎儿25例,均长211.60±7.31厘米;胎儿两性小肠均长213.95±5.68厘米,两性间无差异。求相关系数表明,r=0.039,小肠长度与身高完全无关。  相似文献   

13.
在162例成年尸体上观察的结果如下:腹腔动脉起点的高度,以平L_1上1/3者最多,平Th_(12)下1/3者次之,平均在L_1上1/3上部。肠系膜上动脉起点的高度,以平L_1上1/3者最多,平L_1下1/3者次之,平均在L_1中1/3下部。肠系膜下动脉起点的高度,以平L_3下1/3者最多,平L_3中1/3者次之,平均在L_3下1/3上部。腹腔动脉起始部下缘与肠系膜上动脉起始部上缘间的距离,以在0.1~0.5厘米之间者最多,平均距离为0.41厘米。肠系膜上动脉起始部下缘与肠系膜下动脉起始部上缘间的距离,以在5.0~7.0厘米之间者最多,平均距离为6.36厘米。腹腔动脉、肠系膜上动脉和肠系膜下动脉起始部下缘与腹主动脉分叉角顶之间的距离,分别以在12.0~14.0厘米、10.0~13.0厘米和3.0~5.0厘米之间者最多,它们的平均距离分别为13.03厘米、11.28厘米和4.21厘米。  相似文献   

14.
本文用成年猫8只,向直肠壁浆膜下层和肌层内多点注入10%HRP溶液200微升,研究结果证明①猫直肠初级传入神经来自双侧(?)_1至腰_5和骶_1至尾_1的脊神经节,其高峰节段是腰_2和骶_2节段。②脊神经节内直肠的初级传入神经元胞体多为圆形和椭圆形,少数是梭形和不规则形。③直肠初级传入神经元的中枢突经李氏束深面进入骶髓_(13)节段,围绕后角形成较大的外侧束和较小的内侧束。两束沿后角外侧阳内侧缘行向腹侧,其终末均终止于灰质Ⅱ,Ⅲ层和Ⅴ、Ⅶ层.④直肠副交感节前神经元位于双侧骶_1至尾_1节段的中间带外侧核,并在网状核、侧素、后外侧核、中界核和前角后外侧核也见到标记细胞。  相似文献   

15.
16.
17.
本文对家兔胰腺器官内的淋巴管进行了光镜和电镜观察。胰腺毛细淋巴管和淋巴管存在小叶间和被膜下。毛细淋巴管的超微结构与其他器官所见相同。  相似文献   

18.
19.
20.
本文报导了83例119眼弱视治疗及随访情况,其中经随访一个月以上的93眼中,56眼(60%)视力恢复三排以上或达1.0以上。 视力恢复与开始治疗的年龄有明显的关系,5岁以前开始治疗者疗效较5岁以后开始治疗者显然好得多。非中心凹注视者疗效不一定比中心凹注视者差,而大多数非中心凹注视眼视力提高者转变为中心凹注视。定期随访,严格认真地遮盖健眼,及强迫多使用弱视眼是治疗弱视的重要原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