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90 毫秒
1.
目的:探讨LASIK(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矫治高度近视患者的临床分析。方法:选取我院在2011年1月-2013年1月收治超高度近视患者30例(60眼),所有患者均行LASIK矫治,并判断术后疗效。结果:术后6个月,有96.7%眼视力明显优于或等于术前最佳矫正视力,且所有患者术后1天、1周、1、3、6个月的视力情况均明显优于术裸眼视力(P〈0.05),术后6个月的视力明显优于术前最佳矫正视力(P〈0.05);术后无严重并发症发生。结论:LASIK矫治超高度近视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2.
高度近视患者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后生活质量调查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唐秀武 《广西医学》2006,28(9):1382-1383
目的 探讨高度近视患者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LASIK)术后的视功能对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 使用准分子激光系统对高度近视患者行LASIK治疗,对随访的215例(430眼)LASIK术后1周至24个月患者的视功能、生活质量进行现场问卷调查.结果 术前患者裸眼视力0.01~0.2,术后1周至24月裸眼视力96.8%达0.8以上,90.2%达1.0以上;98%的患者对术后的视力表示满意,感觉生活质量较术前明显提高.结论 高度近视患者LASIK术后视功能改善明显,生活质量明显提高.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近视患者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laser in stiu keratomileusis,LASIK)后近距离工作疲劳症状及调节集合功能的变化,并分析调节集合功能对术后近距离工作疲劳症状的影响。方法选择行LASIK手术的73位患者146眼,测定术前、术后1周、1个月、3个月时的近距离工作疲劳评分、调节幅度、正相对调节和负相对调节、调节灵活度、集合近点、调节性集合(accommodative convergence,AC)与调节(accom-modation,A)比率(AC/A),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1)近距离工作视疲劳评分在术后1周时高于术前(P〈0.05),之后评分逐渐减低,术后3个月时低于术前(P〈0.05)。(2)相关分析结果显示LASIK术前调节幅度及正相对调节越小、调节灵活度越差、集合近点越近、术前戴镜AC/A值越小,术后早期的近距离工作疲劳症状越明显(P〈0.05);术后视疲劳症状的改善主要与调节幅度的增加、正相对调节的增加及集合近点的远离有关(P〈0.05)。结论 LASIK术后早期视疲劳症状一过性加重,随着时间推移逐渐好转并较术前改善;调节与集合功能是影响LASIK术后视疲劳变化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高度近视患者应用准分子激光角膜原位磨镶术(LASIK)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入高度近视患者40例(80眼)作为研究对象,PTA≥40%,资料完整,选入时间为2018年1月至2019年1月,手术治疗方法为准分子激光角膜原位磨镶术,术前术后对裸眼视力(UCVA)、矫正视力(CDVA)、散光度数、中央角膜厚度(CCT)、等效球镜度(SE)等指标进行检查,了解术式的临床效果。结果术后复查结果显示,40例(80只眼)平均CUVA值(0.8±0.2),平均球镜度数(-0.86±0.87)D,平均散光度数(0.42±0.42)D,平均SE为(-0.76±1.06)D,平均CDVA值(1.0±0.1);术后最佳矫正视力水平相比于术前明显更优(P0.05),术后1周与术后1个月与术前单眼调节幅度值比较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而术后3个月与术前的单眼调节幅度相比无明显差异(P 0.05)。结论高度近视患者应用准分子激光角膜原位磨镶术治疗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高度近视患者行单眼准分子激光角膜上皮下磨镶术(LASEK)及另眼行薄瓣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LASIK)以避免双眼同时出现Haze的可行性和有效性。【方法】在同一患者的两眼分别行LASEK及超薄瓣LASIK,治疗对象为近视度高于-6.0D,角膜厚度≥450μm的43例患者。其中LASEK组近视度数-6.0— -17.75D,平均(-9.34±2.75)D;超薄瓣LASIK组近视度数-6.0— -15.25D,平均(-8.29±2.14)D。分别于术后1d、1周、2周及1、3、6、12个月随访患者裸眼视力、屈光状态及角膜上皮下雾状混浊(Haze)的情况。【结果】超薄瓣LASIK组术后反应较LASEK组轻。术后6个月UCVA≥0.8的比例为:LASEK组为93.0%;LASIK组为88.4%。等效球镜值在±0.5D以内的比例分别是:LASEK组为79.1%;LASIK组为76.7%。双眼同时视物时裸眼视力均在1.0以上。Haze情况:LASIK组无1例,LASEK组在术后的1个月时为18.6%、3个月为25.6%、6个月为20.9%、1年为16.3%,其中1例为2级,其余均为1级。【结论】在高度近视的患者,一眼行LASEK,另眼行超薄瓣LASIK,既避免双眼同时出现Haze的现象,又保证了双眼视远时良好的视力。  相似文献   

6.
LASEK、PRK和LASIK治疗高度近视的早期疗效比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评价比较采用LASEK、PRK和LASIK治疗高度近视的早期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比较LASEK、PRK和LASIK治疗高度近视各30眼的临床资料,其中LASEK治疗的为角膜较薄、不能行LASIK治疗的高度近视。LASEK、PRK和LASIK均采用NIDEKEC-5000型准分子激光治疗仪进行激光切削,术后随访6个月,对术后疼痛、haze、裸眼视力和屈光结果进行分析比较。结果:与PRK相比,LASEK术后疼痛轻,haze发生率低。比较LASEK术后6个月时裸眼视力与术前矫正视力.差异无显著性(P〉0.05)。比较术后1、2和6个月时LASEK、PRK或LASIK各组的屈光度值.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LASEK在治疗高度近视时,可产生很好的早期疗效。LASEK较PRK术后反应轻,较LASIK手术安全性高,可避免LASIK中角膜瓣并发症的发生,更适合角膜较薄的高度近视治疗。  相似文献   

7.
目的评价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laser in-situ keratomileusis,LASIK)治疗近视的疗效并总结该治疗方法的护理体会。方法对367例(694眼)行LASIK的近视患者给予规范的专科护理,并观察其临床疗效。结果中低度、高度及超高度近视组术后的平均裸眼视力在术后1d较术前均有显著提高,在3个月内存在一定的波动,1年后平均裸眼视力分别为1.02、0.81、0.51,基本达到术前最佳矫正视力水平。结论LASIK治疗近视的疗效满意。细致的护理对保证疗效有一定的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8.
目的 观察高度屈光参差的近视患者双眼行带散光的有晶体眼人工晶体植入术即TICL后的视功能变化.方法 选取2015年6月至2017年12月于本院接受TICL植入术有高度屈光参差的复合性近视散光患者26例,比较患者术前与术后1、6个月的裸眼视力、最佳矫正视力、术后双眼的调节幅度和调节灵敏度的变化.结果 所有患者TICL植入超高度近视眼1、6个月的裸眼视力均优于术前最佳矫正视力,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中高度近视眼术后1、6个月的裸眼视力与术前最佳矫正视力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患者双眼调节幅度术前(6.21±2.28)D,术后1个月(7.89±2.58)D,术后6个月(8.26±2.15)D,调节幅度明显增加,分别与术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双眼调节灵敏度术前(9.48±1.11)cpm/min,术后1个月(10.16±0.97)cpm/min,术后6个月(10.81±0.57)cpm/min,调节灵敏度明显提高,分别与术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高度屈光参差的复合性近视散光患者行TICL植入术能有效降低双眼的屈光度差值,提高患者的裸眼视力、调节幅度和调节灵敏度,改善患者的视觉质量.  相似文献   

9.
徐洪超 《齐鲁医学杂志》2010,25(1):61-62,64
目的评估以90μm刀头制作角膜瓣联合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LASIK)多区切削对高度近视角膜厚度相对不足者治疗的安全性。方法对100例(186眼)经术前预测角膜厚度不足的高度近视病人,施行以90μm刀头制作角膜瓣联合LASIK多区切削治疗。结果术后3个月时,98例(182眼)术后的矫正视力达到或超过术前预计的最佳矫正视力1~2行,4眼较术前最佳矫正视力下降1行。结论以90μm刀头制作角膜瓣联合LASIK多区切削可以有效治疗术前预测角膜厚度不足的高度近视病人,无明显并发症发生,有很好的安全性。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对准分子激光角膜原位磨镶术(LASIK)前检查明确视网膜周边变性或伴裂孔的近视患者进行激光预防性光凝,观察其效果。方法:对近视患者LASIK术前眼底充分散瞳后三面镜检查,对有潜在危险视网膜周边变性或裂孔者32例(40眼)应用波长532nm氩激光进行视网膜预防性光凝。激光光凝后1月行常规LASIK手术。术后随访(6~12)个月,观察视力及眼底。结果:40眼行激光光凝术后1个月行LASIK手术,术后术眼视力稳定,观察眼底病变区及裂孔封闭良好,有色素增殖包绕病变周围,未发现视网膜脱离。结论:LASIK术前视网膜变性或裂孔患者行预防性激光光凝,可预防LASIK术后视网膜脱离发生。  相似文献   

11.
张莉花 《当代医学》2016,(31):111-112
目的:分析护理干预在LASIK(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治疗高度近视中应用的有效性与安全性。方法随机选取100例治疗高度近视的患者,并且对100例高度近视患者分组行不同治疗方案,将其分为研究组50例(100眼)、对照组50例(100眼);在对照组临床中,对患者进行LASIK治疗,不采取护理干预,而对于研究组患者,则在LASIK 治疗高度近视中应用护理干预,比较2组临床患者治疗有效性与安全性。结果研究组患者经护理干预,进行LASIK治疗后,患者术后裸眼视力与预期矫正视力符合率优于对照组,研究组治疗有效性高于对照组,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针对2组高度近视患者,研究组在术中固视、视力恢复时间、角膜上皮愈合时间方面比较,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发挥安全性。结论在临床对高度近视患者进行LASIK手术治疗中,应用护理干预,可显著改善患者预期矫正视力符合率,提升临床治疗有效性与安全性,相较于单一LASIK手术治疗可改善LASIK治疗高度近视的效果,发挥积极护理干预作用。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一次性90刀头联合分区切削的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治疗高度近视的临床效果.方法 对欲行LASIK手术的20例(40只眼)近视病人用90刀头制作角膜瓣后再行分区切削,随访6个月.结果 术后第1天裸眼视力均达到或超过术前预期矫正视力;术后1个月裸眼视力≥术前矫正视力者36只眼(94.7%);术后半年裸眼视力仅3例5只眼下降1行,且矫正视力较术前无下降.结论 一次性90刀头联合多区切削LASIK手术可安全有效的治疗高度近视,最大限度的保留角膜基质床的厚度,防止医源性角膜扩张的发生.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近视患者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laser in stiu keratomileusis,LASIK)后近距离工作疲劳症状及调节集合功能的变化,并分析调节集合功能对术后近距离工作疲劳症状的影响。方法选择行LASIK手术的73位患者146眼,测定术前、术后1周、1个月、3个月时的近距离工作疲劳评分、调节幅度、正相对调节和负相对调节、调节灵活度、集合近点、调节性集合(accommodative convergence,AC)与调节(accom-modation,A)比率(AC/A),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1)近距离工作视疲劳评分在术后1周时高于术前(P<0.05),之后评分逐渐减低,术后3个月时低于术前(P<0.05)。(2)相关分析结果显示LASIK术前调节幅度及正相对调节越小、调节灵活度越差、集合近点越近、术前戴镜AC/A值越小,术后早期的近距离工作疲劳症状越明显(P<0.05);术后视疲劳症状的改善主要与调节幅度的增加、正相对调节的增加及集合近点的远离有关(P<0.05)。结论 LASIK术后早期视疲劳症状一过性加重,随着时间推移逐渐好转并较术前改善;调节与集合功能是影响LASIK术后视疲劳变化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可植入式隐形眼镜( ICL)植入术矫正高度近视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选择高度近视患者10例18眼,平均年龄(23.83±2.52)岁,经术前检查后符合入选标准。14眼矫正视力≥0.8,2眼矫正视力≥0.6,1眼矫正视力0.4,1眼矫正视力0.3。18眼均行ICL植入,术前2周行YAG激光周边虹膜切除术,或在术中12点位置行虹膜周边切除术。术前检查视力、角膜、前房、眼压等。结果术后17眼(94.44%)裸眼远视力大于或等于术前最佳矫正视力,术后1 d 12眼(66.67%)裸眼视力≥1.0,5眼(27.77%)裸眼视力0.5~0.8,1眼(5.56%)裸眼视力0.4;术后随访6个月,14眼裸眼视力≥1.0,3眼裸眼视力0.8,1眼裸眼视力0.6。术后角膜内皮计数、眼压检查及前房深度检查均未见明显异常。结论 ICL植入术矫正效果好,稳定性高,可预测性好,视力恢复快,无回退,无严重并发症,适用的屈光范围较广,特别适用于不适合行角膜屈光手术的高度近视患者。但其远期并发症有待进一步观察。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LASIK)术后角膜瓣皱褶的预防及护理措施.方法:对我院2000年1月至2007年8月行LASIK术后发生角膜瓣皱褶的10例(11眼)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LASIK术后角膜瓣皱褶11眼,经过及时复瓣治疗及护理,角膜瓣复位良好,术后1个月视力均达到术前最佳矫正视力,随访6个月至1年视力稳定.结论:加强术前教育,提高患者术中的配合度以及术后对术眼的保护意识,是预防角膜瓣皱褶发生的重要因素;对于LASIK术后出现角膜瓣皱褶的患者,应及时重新复瓣、配戴角膜接触镜处理并进行适当的心理疏导,可以减少严重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 (LASIK)矫治超高度近视 (- 10D以上近视 )的准确性和预测性。方法 :通过对 5 6例 (共 10 5眼 )术前屈光度 (等值球镜 ) - 10 0 0~ 2 6 0 0DS ,平均 13 4± 3 9DS近视患者采用LASIK治疗 ,随访一年。结果 :术后 1个月时裸眼视力达到术前矫正视力的为 81眼 ,占总眼数的 77 1% ;术后 6个月裸眼视力高于或等于术前的为 96只眼 ,占总眼数的 91 4 % ;其中高于术前的为 2 6眼 ,占总眼数的 2 4 8% ;而裸眼视力下降 1行以上的 6眼 ,占 5 8% ;其中 3例为不规则散光 ,2例角膜瓣制作不全 ,1例为角膜瓣层间脂类物残留 ,裸眼视力下降 2行以上的为 3眼 ,占总眼数的 2 9%。结论 :LASIK手术治疗高度近视具有较好的安全性及预测性 ,但手术操作及手术适应症的选择仍需谨慎从之。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超声乳化术治疗高度近视合并白内障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高度近视合并白内障患者62例(76只眼),应用超声乳化术联合人工晶状体植入术治疗并观察患者视力、屈光度、并发症等.结果:术后1周和3个月随访,患者矫正视力显著优于术前(P<0.05),患者视力、柱镜、球镜屈光度较术前均有明显改善.结论:超声乳化术治疗高度近视合并白内障既可以摘除白内障又可治疗高度近视,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手术方法.  相似文献   

18.
目的应用计算机辅助的角膜地形图仪对飞点扫描LASIK手术前后角膜形态进行分析,评估LASIK术后角膜形态改变情况与临床效果的关系。方法对29例(58眼)高度近视 (-6.00~-10.00DS)患者行LASIK手术,观察术前和术后1个月、3个月及6个月的裸眼及最佳矫正视力、屈光度、角膜地形图形态、模拟角膜曲率计度数(Simk)的改变。结果术后1个月、3个月、6个月角膜地形图平滑型分别占82.76%、89.66%、93.10%,且相对稳定,其他形较少,无中央岛形成,切削形态随时间延长逐渐变规则。术后1个月、3个月、6个月裸眼视力≥1.0的百分比构成分别为100%、96.55%、96.55%。屈光度较术前明显改善并且在术后6个月基本稳定,术后模拟角膜计度数(Simk等效值)及Simk差值较术前明显降低,并随时间延长有逐渐增加的趋势,术后3~6个月基本稳定。结论角膜地形图的检查和分析能清楚地显示LASIK术角膜表面形态变化,有利于个体化实施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获得更完美的视功能。  相似文献   

19.
目的比较FemtoLDV和IntraLaseFS飞秒激光仪制瓣的LASIK矫正近视眼的屈光效果。方法选取接受飞秒激光制瓣LASIK的近视眼患者共204例(408只眼),应用FemtoLDV(LDV组)和IntraLaseFS(IntraLase组)制瓣各102例(204只眼),再使用WaveLight准分子激光仪行基质切削。记录术后7天、1个月及3个月的裸眼远视力(UDVA)、矫正远视力(CDVA)及屈光状态。结果术后3个月时,两组间的评估指标结果相近,包括CDVA不变或有提高的术眼百分比、UDVA不差于术前CDVA的术眼百分比、等效球镜(SE)在±0.50D范同内的术眼百分比、术后3个月与1个月的SE差值在±0.50D范围内的术眼百分比(P〉0.05)。结论FemtoLDV和IntraLaseFS飞秒激光仪制瓣的LASIK矫正近视眼具有同样良好的安全性、有效性、准确性和稳定性。  相似文献   

20.
洪朝阳  徐海铭 《浙江医学》2008,30(5):428-430
目的 评价虹膜固定型屈光性晶状体植入术对高度近视患者调节能力的影响.方法 选择高度近视眼患者12例(19眼),男6例(10眼),女6例(9眼);年龄19~40岁,平均29.2岁;屈光度-18~-26D.均行虹膜固定型屈光性晶状体植入术矫正高度近视,术后平均随访6个月,观察术前及术后3个月、术后6个月的调节幅度.结果 所有患者均顺利植入虹膜固定型人工晶状体.术前调节幅度、术后3个月调节幅度、术后6个月调节幅度分别为(6.85±2.00)D、(7.02±1.71)D、(7.78±3.20)D,术后6个月及术后3个月调节幅度较术前略高,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 采用虹膜固定型屈光性人工晶状体植入术治疗高度近视患者,术后患者调节功能近期不受影响,且较术前略有提高,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其远期疗效有待进一步观察和研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