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刘甘露  黄绍辉 《微创医学》2002,21(6):790-791
目的探讨对双颌前突患者拔除矫治后对软硬组织侧貌的影响方法对20例双颌前突患者在矫治前后各拍摄一张X线头颅侧面定位片,拔除四个第一双尖牙正畸治疗前后对面部软硬组织侧貌分析.结果发现矫治后在改善牙位及唇倾度的同时,也能改善软组织侧貌及唇的闭合功能,但对骨骼作用不明显,唇与切牙的移动密切相关.结论拔牙矫正,切牙后移可以改善双颌前突侧貌和唇的闭合功能.  相似文献   

2.
方丝弓矫治器乔治双颌前突后软硬组织侧貌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甘露  黄绍辉 《医学文选》2002,21(6):790-791
目的:探讨对双颌前突患者拔除矫治后对软硬组织侧貌的影响。方法:对20例双颌前突患者在矫治前后各拍摄一张X线头颅侧面定位片,拔除四个第一双尖牙正畸治疗前后对面部软硬组织侧貌分析。结果:发现矫治后在改善牙位及唇倾度的同时,也能改善软组织侧貌及唇的闭合功能,但对骨骼作用不明显,唇与切牙的移动密切相关。结论:拔牙矫正,切牙后移可以改善双颌前突侧貌和唇的闭合功能。  相似文献   

3.
目的研究成年安氏Ⅰ类双颌前突患者拔牙矫治前后的软硬组织变化,为其临床诊断、设计及治疗提供参考。方法比较39例成年Ⅰ类双颌前突患者拔牙矫治前后的16项软硬组织测量项目变化。结果与治疗前相比,治疗后1-SNl、--MP、Ls-E、Li-E减小,1-l-、Cm-Sn-Ls、A′Ls-FH、B′Li-FH增大,其它测量项目均无明显变化。结论成年安氏Ⅰ类双颌前突患者在拔除四个第一双尖牙矫治后,切牙内收,唇突度减小,面下三分之一的侧貌明显改善。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成人双颌前突拔牙矫治病例治疗前后切牙位置变化与上唇的变化关系。方法:选取在泸州医学院附属口腔医院正畸科接受拔牙矫治治疗的双颌前突成人患者43例,对治疗前后X线头侧位片上唇及切牙位置进行测量比较。结果:X线头侧位片测量显示,成人骨性双颌前突患者上唇的位置随上颌切牙位置的内收而内收,其比例约为3.16∶1。结论:应用拔牙矫治可对成人双颌前突患者的面容改变产生一定的积极效果。  相似文献   

5.
青少年双颌前突患者拔牙矫治前后面部软组织的变化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 研究青少年双颌前突患者拔牙矫治前后软组织侧貌的变化,为临床预测矫治后的软组织侧貌提供临床依据. 方法 对15例青少年双颌前突患者拔牙矫治前后的10项软组织指标进行对比,通过配对t检验来分析治疗后软组织侧貌的变化. 结果 5项角度测量指标的改变均有统计学意义,软组织面角减小2.6°,鼻唇角增大6.0°, 面凸角减小3.1°, 上唇角减小3.4°,下唇角增大3.1°;5项组织厚度指标中3项矫治后的变化有统计学意义,鼻底厚度减小1.4 mm, 上唇厚度增大1.6 mm, 下唇厚度增大1.5 mm,鼻根厚度和颏唇沟厚度矫治前后无改变. 结论 软组织不同部位的改变有所不同,拔牙矫治后患者软组织侧貌有明显改变,容貌外观得以改善.  相似文献   

6.
目的研究采用直丝弓固定矫治的恒牙期青少年安氏Ⅱ1类错畸形患者矫治前后颅颌面部软硬组织的结构变化。方法随机选择安氏Ⅱ1类病例32例,分为拔牙组与非拔牙组,各16例。采用头影测量软件测量其矫治前后头颅定位侧位片(共含21个测量项目),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矫治前后的变化主要为覆合覆盖减小,牙轴改变和磨牙关系纠正以及软组织侧貌改善。拔牙组覆盖减小主要为上切牙舌倾实现,非拔牙组则为上切牙舌倾和下切牙唇倾的共同结果;垂直向软硬组织变化无统计学意义;软组织的变化主要为鼻唇角增大和上下唇相对于审美平面的位置变化。结论直丝弓矫治恒牙期青少年安氏Ⅱ1类错畸形可改变牙齿位置及软组织侧貌,对骨骼结构无明显作用。  相似文献   

7.
目的:研究拔除上下颌第一前磨牙或上颌第一前磨牙、下颌第二前磨牙矫治对青少年安氏Ⅱ类Ⅰ分类错软硬组织的影响,为临床治疗提供参考。方法:选择拔除上下颌第一前磨牙(A组)或上颌第一前磨牙、下颌第二前磨牙(B组)矫治的青少年病例各10例。两组样本的性别、年龄、疗程相互匹配。对两组治疗前后的头颅侧位片进行测量分析,研究不同拔牙模式治疗前后软硬组织的变化。所有数据均采用SPSS11.5软件包进行统计学处理。结果:两组病例矫治后U1-L1,S-GO,N-ANS,ANS-Me增加,U1-SN减小;Holdaway软组织分析显示:两组病例矫治后上唇沟深,鼻下点至H线距,H角,下唇至H线距,颏唇沟深度减小,两组差别无统计学意义。结论:两种拔牙方式均能有效内收上切牙,改善软组织侧貌。下颌拔牙位置对软组织侧貌的改变无明显影响。  相似文献   

8.
目的 研究成人安氏Ⅰ类双颌前突患者上颌切牙区牙槽骨体积,为正畸诊断及治疗计划制定提供参考.方法 选择安氏Ⅰ类双颌前突患者22例(双颌前突组)及个别正常牙合志愿者18例(对照组),分别拍摄头颅侧位片及锥体束计算机断层扫描(CBCT),利用Mimics 16.0测量上颌4颗切牙牙槽骨体积.结果 双颌前突组上颌切牙区牙槽骨体积除中切牙唇侧根尖区、侧切牙唇侧根尖区及腭侧牙槽嵴顶区外,其他均较对照组小(P <0.05).此外,双颌前突组中切牙牙槽嵴顶区、根中区、腭侧牙槽骨区、牙槽骨总体积,侧切牙唇侧牙槽骨区、腭侧牙槽骨区、牙槽骨总体积及上颌4颗切牙牙槽骨体积之和均较对照组减少(P <0.001).结论 成人安氏Ⅰ类双颌前突患者上颌切牙区牙槽骨量较少,在制定矫治计划尤其是切牙压低内收过程中应更加谨慎.  相似文献   

9.
目的 对拔除畸形上颌侧切牙的病例进行探讨,寻求最佳的个性化治疗方案.方法 选择10例拔除畸形上颌侧切牙的患者,采用MBT直丝弓矫治器进行矫治.结果 平均疗程(20±5)个月,上前牙均有不同程度的向后内收,拔牙间隙均关闭,患者侧貌得到改善.矫治后对上颌尖牙和第一前磨牙进行少量外形调整,达到兼顾实现美观和功能的目的 .结论 对于上颌侧切牙畸形或者侧切牙单侧缺失的患者,拔除侧切牙是最有利患者远期利益的方案,但在治疗中需要综合考虑功能、美观和稳定因素.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Ⅱ类高角骨面型患者拔牙矫治后颅颌牙面变化与软组织侧貌改善的相关性。方法选取22例Ⅱ类高角骨面型成人患者治疗前后的X线头颅侧位片,用头影测量法比较治疗前后的骨组织、牙组织变化以及软组织变化,并分析软硬组织变化的相关性。结果矫治后,上、下前牙分别内收了7.55 mm和3.05 mm,上、下唇相对E平面突度分别减小3.02 mm和2.74 mm,面凸角、Z角和鼻唇角分别增加2.39°、3.72°和8.11°,变化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面凸角变化与软组织颏前点突度变化呈正相关(r=0.411,P0.05),与下切牙唇倾斜度变化呈负相关(r=-0.402,P0.05); Z角变化与上切牙唇倾斜度变化、上唇突度变化及下唇突度变化呈负相关(r=-0.414、-0.421、-0.435,P0.05);鼻唇角变化与上切牙突度变化、上唇突度变化、上切牙唇倾斜度变化和下切牙唇倾斜度变化呈负相关(r=-0.542、-0.388、-0.516、-0.400,P0.05)。结论Ⅱ类高角骨面型成人患者拔牙矫治后,切牙大幅内收,鼻唇颏关系趋于协调。侧貌改善与上下切牙内收、上下唇突度变化存在中度相关性。  相似文献   

11.
12例处于生长发育期的双颌前突患者,应用方丝弓矫治器减数配合使用口外支抗加Ⅱ类颌间牵引治疗,分析治疗前后牙颌面软硬组织,认为利用患者本身下颌骨生长发育的趋势,在改善牙位及唇倾度的同时,也能促进颏部形态的改善及唇的闭合功能,恢复面下1/3部分的美观,并取得良好的咬功能。  相似文献   

12.
葛宇  汪世超 《安徽医学》2019,40(9):1024-1026
目的探讨个性化舌侧矫正技术对成人双颌前突的治疗效果。方法选择2018年因双颌前突于合肥市口腔医院正畸科就诊的16例成人患者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采用个性化舌侧矫正器治疗,治疗前后拍摄头颅侧位定位片。观察治疗前后SNA角、SNB角、ANB角、上中切牙角(UI-SN)、下中切牙角(L1-MP)、上中切牙凸度(U1-NA)、下中切牙凸度(L1-NB)、上下中切牙角(U1-L1)、下颌平面角(MP-SN)的变化。结果拔牙间隙完全关闭,磨牙关系、前牙覆牙合覆盖关系正常。与治疗前相比,治疗后的U1-SN、U1-NA、L1-MP、L1-NB减小,U1-L1、MP-SN增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 05)。治疗后,患者的上下前牙内收,侧貌突度得到改善。结论个性化舌侧矫正技术是成人双颌前突矫治的有效手段,可在保证美观的同时获得与唇侧矫治同样良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13.
目的研究矫治后软硬组织侧貌的变化。方法运用X线头影测量分析法对20名安氏Ⅱ类1分类患者拔除后用Begg矫治法矫治后软硬组织侧貌的变化。结果上中切牙突度矫治后平均减少8.88mm,有高度显著性变化(P<0001)。下中切牙突度平均减少395mm(P<005)。软组织鼻下点距和上唇突度平均减少308mm和4.45mm(P<005和P<001)。上唇突点到审美平面和下唇突度到审美平面平均减少602mm和227mm(P<001)。测量项目的相关分析中,上中切牙突度与下唇突度矫治后具有高度显著的直线相关关系(P<0001)。结论硬组织侧貌的变化较软组织更为显著。软硬组织之间,软组织之间的变化有它的一致性,也有相异性。  相似文献   

14.
目的:分析先天缺失2颗下切牙患者的侧貌特征,探讨该类患者拔牙矫治前后的侧貌变化。方法:收集64例先天缺失2颗下切牙患者的头颅侧位片。64例患者的初诊侧位片用于分析患者的侧貌特征,其中38例患者拔除上颌2颗前磨牙进行矫治,初诊和治疗结束侧位片用于比较矫治前后的侧貌变化。对侧位片进行头影测量(包括硬组织和软组织项目),并对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与正常值比较,先天缺失2颗下切牙患者覆盖、覆牙合、ANB、U1-NA角、面角、Y轴角、Pg-NB、面突角、软组织面角、H角和颏唇沟至H线距较大,SNB、L1-NB角、L1-NB距、L1-MP、牙合平面角和颏唇沟角较小,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拔牙矫治后,覆盖、覆牙合、U1-NA角、U1-NA距、U1-SN、H角和鼻唇沟至H线距变小,L1-NB角、L1-NB距、L1-MP、牙合平面角、Pg-NB和颏唇沟角变大,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先天缺失2颗下切牙患者下颌发育不足但颏部发育充足,覆牙合覆盖较大,下颌切牙舌向倾斜,颏唇沟较深较锐。拔除上颌2颗前磨牙矫治后患者侧貌整体面型基本未变,但前牙咬合关系明显改善。  相似文献   

15.
目的对比青少年安氏Ⅱ^1s错[牙合]矫治后对患者软组织侧貌的影响。方法对15例安氏Ⅱ^1s错[牙合]患者均拔除4颗第一双尖牙,使用标准方丝弓矫治技术配合Ⅱ类颌间牵引完成矫治,治疗前后头颅定位侧位片进行描图和手工测量,比较治疗前后软硬组织的变化。结果上前牙经过矫治内收后,前牙覆[牙合]、覆盖达到正常;上唇明显后移,长度随之伸长,突度降低;鼻高度相对增加;软组织侧貌明显改变,开唇露齿得到明显改善。结论采用标准方丝弓技术治疗青少年安氏Ⅱ^1s错[牙合],可使上下颌骨矢状位置关系得以改善,有效地纠正前牙深覆[牙合],最终取得良好的改善软组织侧貌的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16.
目的 研究以微螺钉为支抗,用直丝弓矫治器滑动法关闭拔牙间隙后的软硬组织变化。方法 20例拔除4个第一前磨牙的正畸患者,使用微螺钉种植支抗结合滑动直丝弓技术关闭拔牙间隙,对矫治前后的X线头颅定位侧位片进行测量,分析软硬组织的变化。结果 上颌切牙切缘平均腭向移动7.15 mm,压低1.63 mm。上颌第一磨牙近中接触点平均远移0.80 mm,压低 1.80 mm。下颌切牙切缘平均后移4.65 mm,伸长0.48 mm。下颌磨牙近中接触点平均近中移动0.18 mm,伸长 1.18 mm。A点、B点后移。上唇突点、下唇突点后移。结论 微螺钉在关闭拔牙间隙过程中能发挥强大的支抗作用,明显改善侧貌,对上颌骨也有一定的骨改建作用。  相似文献   

17.
邱靓星  邓锋  张翼 《重庆医学》2008,37(5):474-475
目的 比较不同拔牙矫治方式治疗安氏Ⅱ类1分类患者矫治前后颏唇部软硬组织的变化,为临床治疗提供参考.方法 选择安氏Ⅱ类1分类已过生长发育高峰期患者30例,据其不同拔牙方式分为A组:拔除4个第一双尖牙[治疗前平均年龄(14.3±1.2)岁];B组:拔除2个上颌第一双尖牙和2个下颌第二双尖牙[治疗前平均年龄(13.3±0.8)岁],应用术前术后的头颅侧位片对比测量软硬组织的变化,分析测量结果,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两组矫治前后软组织侧貌均得到明显改善.两组治疗前后的SNA 、SNB及ANB改善均获得较大改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A组的上唇凹深度、Sn-H(mm)、LL-H(mm)、Si-H(mm)和H角的减少均较B组显著,矫治后A组颏突度及厚度>B组.B组颏部垂直向高度的增加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Tweed-Merrifield技术治疗安氏Ⅱ类1分类错的临床效果。方法:取自太和医院口腔正畸科2009年以来诊治的50例安氏Ⅱ类1分类错患者,通过对患者的临床检查、模型分析、头影测量分析、Tweed分析之后拔除上颌两个第一前磨牙、下颌两个第二前磨牙,采用Tweed-Merrifield固定矫治技术,观察矫治前后软硬组织及侧貌的变化。结果:治疗结束后48例患者双侧上下牙列排列整齐,覆覆盖正常,双侧磨牙关系中性,侧貌改善,患者本人及家长对矫治效果满意。结论:方丝弓是一种有效的矫治安氏Ⅱ类1分类错的固定矫治器,在治疗中应用Tweed技术时应掌握好力的使用及支抗的控制。  相似文献   

19.
目的 研究安氏Ⅰ类双颌前突患者拔牙矫治前后的软组织变化,为临床诊断、设计及预测矫治后的软组织侧貌提供依据.方法 对26例安氏Ⅰ类双颌前突患者拔牙矫治前后的9项软组织指标进行对比,通过配对t检验来分析治疗后软组织侧貌的变化.结果 矫治后大部分软组织测量指标的改变均有统计学意义,鼻唇角(Cm-Sn-Ls)变大5.1°,面凸角(N'-Sn-Pg')变小3.3°,上唇角(LsSn-SN)变小3.9°,下唇角(LiSi-SN)变大3.5°,上唇厚度(U1-Ls)变大1.8 mm,下唇厚度(Li-L1)变大1.7 mm,上唇至E线的距离(Ls-E)平均减小3.6 mm,下唇突点至E线的距离( Li-E)平均减小4.7 mm,与矫治前相比具有显著性差异,颏部厚度( Pos-Po)无明显变化(P>0.05).结论 拔牙矫治后患者软组织侧貌改善明显.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上颌牙齿前突拔牙矫治的方法及矫治前后的牙牙合关系与侧貌变化.方法 15名患者通过头颅定位侧位片与记存模型,分析硬组织指标、软组织面型特征,探讨错牙合机制,制定矫治方案,减数拔除双侧上颌第一双尖牙齿,采用方丝弓矫治器进行矫治.结果 正畸矫治前后上颌前牙突度发生变化,前突上牙内收,前牙覆牙合覆盖关系正常,软组织凸面型改善.结论 上颌牙齿前突减数矫治,有助于上颌和上牙弓的突度减小,使软硬组织面型之间的形态结构一致,特别对上牙弓突度的改善是肯定而持续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