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62 毫秒
1.
目的探讨Super PATH微创入路全髋关节置换术围手术期加速康复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1月至2018年8月于我院收治的行Super PATH微创入路全髋关节置换术与传统改良Gibson后侧入路全髋关节置换术两组手术资料,围手术期两组均行加速康复处理。比较两组患者术前评分、失血量、输血率、血红蛋白含量、各并发症发生情况、住院时间、髋关节功能Harris评分的差异。结果符合纳入标准Super PATH组65例,Gibson组57例。年龄60~89岁,平均74.59岁,随访时间12~26个月,平均18个月。两组比较年龄、性别、术前血红蛋白含量、VAS疼痛评分、ASA分级等术前一般情况,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Super PATH组手术时间,输血率,心血管、感染性、血栓、消化道、伤口相关并发症发生率,术后12个月Harris评分,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Super PATH组与Gibson组的总失血量、术后VAS疼痛评分、住院天数均有下降,术后血红蛋白含量、术后1个月及3个月髋关节功能Harris评分均有提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ERAS理念指导下Super PATH入路相对于传统入路可进一步加速患者康复,缓解患者术后疼痛,降低总失血量,减少住院天数,促进髋关节功能短期内恢复。  相似文献   

2.
目的:比较改良的后外侧小切口入路和传统的后外侧入路人工全髋置换术的疗效,并研究后外侧小切口入路在临床应用上的优缺点。方法:自2007年4月-2009年4月,所有全髋关节置换患者随机分入两组,采用改良后外侧入路小切口进行人工全髋置换术20例,采用传统后外侧入路20例。记录患者的性别、年龄、体重、手术时间、术中失血量及术后引流量、切口长度、术中术后骨折、术后开始功能锻炼时间、术后Harris评分、术后髋关节脱位、术后其他并发症等,随访时间为3至11个月,平均12个月。结果:小切口组病例在术中术后失血量、手术切口长度、术后开始功能锻炼时间显著低于传统切口组,在术中术后骨折、术后髋关节脱位、术后Harris评分、术后并发症等无显著性差异。结论:采用改良后外侧入路小切口进行人工全髋置换术明显缩短手术时间和降低术后并发症及假体位置不当的风险。在术后早期阶段具有手术创伤小、失血量少、可以早期进行关节功能锻炼等优点。但在后期的随访中未发现显著性差异。  相似文献   

3.
冯建忠 《广州医药》2005,36(4):28-30
目的探讨不同切口的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在老年股骨颈骨折患者中的治疗效果。方法选出22例老年股骨颈骨折患者采用后外侧切口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与25例同期进行的采取外侧入路及20例后外侧微创小切口入路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进行疗效比较。结果平均随访时间11月(4个月~2年3个月),微创后外侧小切口组手术时间,切口长度、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术后深静脉栓塞发生率与外侧切口及后外侧切口差异有显著意义(P<0.01)。结论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治疗老年股骨颈骨折采取后外侧微创小切口具有切口长度小、手术时间短及术中出血量和术后引流量少、术后恢复快、并发症少等优点,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改良Watson-Jones入路微创全髋关节置换术(THA)的技术要点和临床效果.方法 采用小切口经后外侧入路行全髋置换术22例(24髋);术前术后髋关节功能评定按Harris评分.评估内容包括切口长度、手术持续时间、术中失血量、术中和术后并发症及手术效果.结果 全部患者术后随访8~15个月,髋关节Harris评分均较术前提高.切口平均长度为9.5 cm,平均手术时间105 min,平均术中失血量500 ml.无伤口感染、骨折及血管神经损伤等并发症,随访时骨盆X线片未发现有假体松动、移位、断裂等迹象,大多数患者1个月后无需持拐辅助行走.结论 改良Watson-Jones入路微创全髋关节置换术不损伤周围肌肉、创伤小、术后恢复快、并发症少且几乎无后脱位.  相似文献   

5.
微创小切口全髋关节置换术治疗老年股骨颈骨折64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章涛  历强  王润辉  董红  郭启 《陕西医学杂志》2009,38(11):1502-1503
目的:探讨微创小切口全髋关节置换术治疗老年股骨颈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采用后外侧小切口对64例老年股骨颈骨折行全髋关节置换术,观察围手术期的出血量、手术时间、切口长度、术后Harris评分及并发症。结果:本组64髋,手术切口平均9.5cm,平均手术时间为97min,术中平均出血375ml,术后24h引流量260ml,术后12月Harris评分平均91.3分。结论:微创小切口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创伤小、出血少,术后功能恢复快,临床效果满意。  相似文献   

6.
黄敬敬  牛恒  王震 《河南医学研究》2020,29(17):3139-3140
目的研究不同入路方式全髋关节置换术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宝丰县人民医院2017年1月至2018年4月74例拟接受全髋关节置换术的患者,按照随机数表法分为常规组(37例)和微创组(37例)。常规组接受传统后外侧入路手术,微创组接受微创前外侧入路手术。比较两组手术情况、住院时间、手术前后髋关节功能(Harris)评分。结果微创组术中失血量较常规组少,切口长度、手术用时、住院时间较常规组短(均P<0.05)。两组术后3个月、6个月、1 a Harris评分较术前升高(均P<0.05)。与常规组比,微创组术后3个月、6个月、1 a Harris评分较高(均P<0.05)。结论与传统后外侧入路比,微创前外侧入路应用于全髋关节置换术患者可优化手术情况,缩短住院时间,还可明显改善髋关节功能,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7.
目的通过微创小切口技术进行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以达到保护组织、加快术后恢复的目的,同时评估其临床效果。方法2002年6月-2005年1月本治疗组共进行微创小切口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的患者51例,其中单切口36例,双切口15例,并与同时期行传统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的95例患者比较,评估手术效果和患者术后恢复情况。结果微创手术组与传统手术组在术前诊断、年龄、体重、术前髋关节Harris评分、合并症及伤后入院手术准备时间等无显著差异,而两组在失血量(手术失血量及术后3d引流量)、输血量、术后疼痛、术后开始功能锻炼时间、重返正常活动时间、术后并发症及功能评价等方面均存在显著差异。结论小切口入路设计合理,较传统手术入路具有创伤小、出血量少、术后恢复快及术后并发症少等优点,是髋关节置换较好的手术技术,在临床工作中可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8.
施能槐  朱展标 《微创医学》2012,7(4):390-392
目的比较小切口与常规后外侧入路全髋关节置换术临床疗效及并发症。方法行单侧全髋置换术治疗患者49例,其中25例患者采用小切口后外侧入路全髋置换术,24例患者采用常规后外侧入路全髋置换术。比较两组手术切口长度、髋关节Harris评分、术中失血量、手术时间、止痛药用量、术后引流量、并发症等。结果小切口组切口长度为(10.49±1.36)cm,常规组为(17.27±1.46)cm;手术时间小切口组为(117.80±15.89)min,常规组为(94.79±13.79)min;术后曲马多用量小切口组为(0.78±0.42)g,常规组为(1.14±0.39)g;小切口组术后24 h引流量为(265.84±67.34)mL,常规组为(311.50±86.38)mL;术后6个月髋关节Harris评分,小切口组为(89.44±5.75)分,常规组为(85.67±6.29)分,以上各指标两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小切口组术中失血量为(193.24±60.1)mL,常规组为(215.21±52.32)mL,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小切口后外侧入路全髋置换术是创伤小、术后康复快的手术入路,但是需严格把握适应证,并且对技术水平有一定要求。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微创小切口在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中应用的近期临床疗效。方法 2007年12月~2009年4月,采用髋部后外侧小切口对32例患者进行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统计分析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伤口引流量、下地活动时间、髋部疼痛评估等。结果切口长度在8~12cm,平均9.4cm;手术时间120~180min,平均156min;术中伤口出血量在400~800ml,平均530ml;术后引流时间72h,引流量290~540ml,平均370ml;术后开始下地活动时间3~14d,平均7.6d;Harris评分:术前平均35分,术后平均94分。结论应用髋部后外侧入路微创小切口进行全髋关节置换术,具有创伤小、康复快、髋部稳定性好、患者对于手术更易接受等优点,该方式只是适用于常规全髋关节(股骨头坏死、股骨颈骨折等)的初次置换术,不适于特殊髋关节(如先天性髋关节脱位等)的全髋关节置换术。  相似文献   

10.
目的初步探讨微创小切口全髋关节置换术的优越性。方法比较15例微创小切口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与传统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在切口长度、失血量、术后康复、假体位置、Harris评分方面的区别。结果微创小切口明显减少手术失血量,术后恢复快,假体位置可以控制。结论微创小切口全髋关节置换术是可行的,但技术条件要求较高。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全髋关节置换术前外侧入路与后外侧入路的临床对比研究。方法:选择2015年1月-2016年2月本院收治的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患者100例作为研究对象,其中经前外侧入路(ASA)行全髋关节置换术患者42例为ASA组,经后外侧入路(PSA)行全髋关节置换术患者58例为PSA组,比较两组患者切口长度、术后引流量、出血量、输血量、手术时间、下床行走时间及住院时间,并采用髋关节Harris评分量表评定两组患者术前及术后5个月髋关节功能,比较两组患者的手术优良率,观察两组患者术后并发症的发生情况。结果:ASA组与PSA组相比,切口长度短、出血量及输血量少(P0.05);两组术后引流量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SA组手术时间、下床行走时间及住院时间与PSA组相比均缩短(P0.05);ASA组术后5个月Harris评分达(92.45±2.51)分,明显高于PSA组的(86.63±2.23)分(P0.05);而ASA组手术优良率95.24%(40/42)高于PSA组的79.31%(46/58)(P0.05);ASA组术后1例发生皮肤切口感染且无术后脱位发生,PSA组1例发生皮肤切口感染及1例术后脱位,两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选择经前外侧入路(ASA)行全髋关节置换术能在较短的时间内较好地完成手术,且创伤小恢复快,预防术后脱位方面存在优势,可减少患者经济负担,并且术后关节功能恢复较好,有效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采用改良Watson-Jones微创入路,以及改良Gibson后侧入路应用于全髋关节置换术的效果对比。方法:采用随机平行对照法将我院2014年9月-2015年10月期间113例需行全髋关节置换患者,依据手术入路方式的不同分为对照组56例及观察组57例,对照组患者采用改良Gibson后侧入路,观察组患者采用改良WatsonJones微创入路,对比两组患者术中相关指标及术后髋关节功能恢复情况。结果:观察组术中出血量、切口长度、术后引流量、住院时间均低于对照组,手术时间长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术后3、6、12、18个月Harris评分均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经改良Watson-Jones微创入路行髋关节置换术,不会对关节的周围肌肉造成损伤,术后恢复快,可显著改善髋关节功能,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后外侧小切口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的技术要点及临床疗效. 方法 采用髋关节后外侧单一小切口对16例16髋进行微创全髋关节置换术,同期采用23例23髋常规后外侧入路行全髋关节置换术. 结果 术后随访6~24个月,平均18.2 个月.微创组切口长度、术后住院时间、术后1个月Harris评分明显优于常规组(P<0.05);而两组手术时间、出血量、术后3个月Harris评分、髋臼假体外展角、髋臼假体前倾角、髋臼-假体黏附率及股骨-假体三点固定率无统计学差异(P>0.05).微创组术后关节位置良好,疗效满意. 结论 后外侧入路微创全髋关节置换术具有对软组织损伤小、术后疼痛轻、恢复快等优点,但其操作复杂,技术要求高,应由拥有丰富经验的医院及医生开展.由于本组观察时间较短,其长期疗效有待于进一步观察.  相似文献   

14.
目的:比较臀大肌入路小切口与传统后外侧入路在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THA)中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选取行THA手术的76例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8例。观察组采用小切口臀大肌入路,对照组采用传统后外侧入路。比较两组手术时间、显性失血量(术中失血量+术后引流量)、切口长度、疼痛程度(VAS评分法)、术后1、4、6周Harris评分及术后并发症发生率。结果:观察组切口长度明显短于对照组,显性出血量明显少于对照组,术后1 d VAS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术后4、6周的Harris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两组均有1例(2.63%)患者出现深静脉血栓,两组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臀大肌入路小切口THA手术可减少术中出血量,缩短手术切口,患者术后疼痛轻,髋关节功能较优。  相似文献   

15.
目的 对比后外侧入路和改良Harding入路在人工髋关节置换术的临床疗效。方法将2019年1月至2021年6月于我院行髋关节置换术的60例患者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30例。观察组采用改良Harding入路,对照组采用后外侧入路。比较两组围手术期指标(手术切口长度、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术后48 h引流、术后输血量)、Harris评分、改良Barthel指数、并发症发生率。结果 观察组手术切口长度、术中出血量、术后48 h引流量与对照组比较下降幅度更大(P<0.05)。两组术后3个月Harris、Barthel评分显著高于术前及术后1个月(P<0.05);观察组术后1、3个月Harris、Barthel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同时点(P<0.05)。两组并发症总发生率分别为6.67%、13.33%,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 与后外侧入路比较,改良Harding入路人工髋关节置换术更利于术后早期髋关节功能恢复。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基于“筋骨并重”理论的微创直接前方入路(direct anterior approach,DAA)全髋关节置换术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1月至2016年10月108例于浙江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行全髋关节置换术的患者资料,根据手术入路方式的不同分为2组,其中DAA组46例,在“筋骨并重”理论指导下,采用微创DAA全髋关节置换术;传统后侧入路组62例,采用传统后侧入路全髋关节置换术。比较两组患者的切口长度、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术中术后假体角度、术后首次下地时间、术后住院时间,术后各阶段髋关节Harris评分、并发症等。[结果]所有患者术后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24~27个月,平均(25.5±3.2)个月。DAA组患者的切口长度、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均少于传统后侧入路组,患者术后首次下地时间早于传统后测入路组,术后住院时间短于传统后测入路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两组手术时间无统计学差异(P=0.081)。DAA组术中、术后髋臼前倾角、外展角对比无统计学差异(P=0.443,P=0.457);传统后侧入路术中、术后髋臼前倾角、外展角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DAA组患者术后1周、1个月、3个月Harris评分优于传统后侧入路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两组患者术后6个月、1年、2年Harris评分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基于中医“筋骨并重”理论指导,微创DAA全髋关节置换术相较于传统后侧入路术式,能够避免对关节周围“筋”的损伤,具有减少软组织损伤和加快术后康复的优势,但远期康复疗效相同。  相似文献   

17.
目的评价SuperPATH微创入路全髋关节置换术治疗股骨头无菌性坏死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采用SuperPATH微创入路全髋关节置换术(SuperPATH组)和常规入路髋关节置换术(常规组)治疗的股骨头无菌性坏死患者各8例,比较两组患者手术切口长度、术中出血量、术后48h引流量、手术时间、住院时间、术后髋臼外展角、前倾角测量值、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和手术前后Harris评分。结果所有患者术后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6~10个月。SuperPATH组患者手术切口长度、术中出血量、术后48h引流量、手术时间均优于常规组(均P<0.05)。两组患者Harris评分均呈逐渐上升趋势,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两组患者术后不同时间点Harris评分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两组患者术后均未出现关节脱位、骨折、创面及关节感染、双下肢不等长、跛行、深静脉血栓等并发症。结论SuperPATH微创入路全髋关节置换术在治疗股骨头无菌性坏死中具有术中出血量少、手术切口小、手术时间短、利于术后髋关节功能恢复等优势;符合现代快速康复的理念,值得广大关节外科医师学习。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Super?Path人工微创髋关节置换术治疗老年股骨颈骨折患者的疗效。方法:2017年4月—2018年4月扬州大学附属常熟市第二人民医院骨科收治的38例老年股骨颈患者随机分成两组,其中18例行Super?Path人工微创髋关节置换术(Super?Path组),20例行常规后外侧入路髋关节置换术(传统后外侧入路组),随访患者8~20个月,对比两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术后输血、住院时间、Harris髋关节评分和术后并发症发生率。结果:与传统后外侧入路组相比,Super?Path组手术时间长但术中出血少、输血患者比例低、术后7 d及术后1个月的Harris髋关节评分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而两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和末次随访时Harris髋关节评分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结论:Super?Path人工微创髋关节置换术能够明显减少术中出血,减少了患者的术后输血率,并且在术后早期恢复及功能锻炼中有显著优势,更容易为患者接受。  相似文献   

19.
后外侧微创切口全髋置换术与常规全髋置换术的比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后外侧小切口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的可行性及其临床疗效。方法采用髋关节后外侧单一小切口对19例19髋进行微创全髋关节置换术,同期采用26例26髋常规后外侧入路行全髋关节置换术。结果术后随访6。24个月,平均16.8个月;微创组切口长度、出血量、术后住院时间、术后1个月Harris评分,明显优于常规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两组手术时间、术后3个月Harris评分、髋臼假体外展角、髋臼假体前倾角、髋臼一假体黏附率及股骨一假体三点固定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微创组术后关节位置良好,疗效满意。结论后外侧入路微创全髋关节置换术具有对软组织损伤小、术后疼痛轻、恢复快等优点,拥有丰富临床经验的医院及医生可进一步开展该手术。  相似文献   

20.
目的比较全髋关节置换术(THA)前外侧入路与后外侧入路的临床疗效。方法84例96髋随机分为两组,每组均为42例48髋,前外侧组(ASA组)行前外侧入路全髋关节置换术;后外侧组(PSA组)行后外侧入路全髋关节置换术;术后比较两组的手术时间、出血量、切口长度、术后住院时间、术后关节Harris评分及SF-36生活质量评分。结果ASA组手术切口长度、手术时间和术后住院时间分别为(13.16±0.92)cm、(64.07±9.32)min和(13.16±2.51)d,均显著低于PSA组(P〈0.05),两组手术失血量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SA组术后1年髋关节功能Harris评分达到(90.16±12.57)分,显著高于治疗前和PSA组术后Harris评分(P〈0.05),ASA组髋关节功能Harris评分及优良率达到64.58%,显著高于PSA组的54.17%(P〈0.05);ASA组总体健康评分达到(73.08±5.26)分,显著高于PSA组的(69.26±5.31)分(P〈0.05)。结论选择前外侧入路行全髋关节置换术较后外侧入路切口小,手术时间短,术后恢复快,术后关节功能更好,患者生活质量更高,综合疗效优于PSA全髋关节置换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