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21 毫秒
1.
目的:探讨西药引发的药物不良反应特点,并分析引起药物不良反应的相关因素。方法:选取2014年4月-2015年4月期间我院收治的80例因西药引起不良反应的患者,分别从年龄、性别、治疗结果、给药途径、临床表现以及药品类型等方面进行分析。结果:在西药不良反应患者中,男性不良反应构成比明显高于女性,且年龄越长的患者,不良反应几率越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分析给药途径,以静脉滴注发生不良反应率与其他给药途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从药品类型分析结果来看,以抗菌药物所致不良反应最高。结论:临床采用西药治疗,应该严格管理、监督、保证患者用药安全,降低不良反应发生率。  相似文献   

2.
目的:分析32例合用多种西药导致临床严重不良反应情况,以提高西药临床合理用药水平。方法:资料回顾性分析2012年12月-2013年12月本院因合用多种西药导致严重不良反应患者32例,观察本组患者合用西药的严重不良反应发生情况,不同西药类型的合用药品种类及构成情况,不同给药方式发生不良反应情况。结果:本组患者用药严重不良反应在皮肤和其附件、消化系统、神经系统等方面均有发生;抗感染药物的药品种类及构成情况与消化系统及心血管系统药物比较,具统计学意义(P0.05);静脉注射给药不良反应发生率53.13%比肌肉注射给药21.89%,口服给药15.63%,外用局部给药9.38%多,具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医院相关部门应加强监测多种西药合用,避免不合理应用造成的严重不良反应。  相似文献   

3.
目的分析抗菌药物使用过程当中不良反应相关因素与预防措施。方法选2016年1月至2016年12月我院抗菌药物使用过程当中出现药物不良反应症状的90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对不良反应表现症状、给药的方式与患者的基本情况等方面进行分析。结果不良反应的临床表现症状主要为消化系统、呼吸系统、皮肤系统、神经系统等,21岁至40岁患者出现的药物不良反应症状最多,给药途径所发生的不良反应,从反应率高低分别为静脉注射、肌肉注射、口服、外敷。结论抗菌药物不良反应出现的相关因素主要是给药途径、患者年龄等。采取相对应的预防措施,可以有效防止不良反应的发生,提高临床抗菌药物用药安全度。  相似文献   

4.
目的:分析探讨老年人群常见西药不良反应及预防措施。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3月至2014年3月我院发生的74例西药不良反应老年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发生原因和预防措施。结果:抗菌药物、消化系统、神经系统药物不良反应较常见,其中静脉给药途径发生的不良反应占首位,发病的原因主要是老年人药理作用和药动学发生改变,并且老年人体质较差,常需要联合用药和长期用药。结论:对老年人用药进行合理指导,加强监管合理用药,减低老年人群常见西药不良反应的发生,并且制定及时有效的预防措施。  相似文献   

5.
赵剑锋  陈小平 《求医问药》2014,(21):162-164
目的:分析68例患者使用西药后出现不良反应的情况,为临床上合理用药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选取我院2013年2月~2014年5月期间收治的使用西药后出现不良反应的68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回顾性分析这些患者的临床资料,统计药品的种类、患者用药的方式及出现不良反应的情况。结果:这些患者不良反应的发生部位主要有皮肤及附件、消化系统、神经系统等;静脉给药方式导致的不良反应最多;引起不良反应的药物主要有抗生素类药物、消化系统类药物、神经系统药物、抗肿瘤药物等。结论:临床医师应提高自身的业务水平,了解药物不良反应发生的原因、表现、处理方法,做好药物不良反应的监测,促进临床上合理用药,降低不良反应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6.
目的:分析讨论西药不良反应的发生原因,并对临床合理用药情况进行探讨。方法:选择我院2012年10月~2014年10月收治治疗的156例西药不良反应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回顾性的对全部患者的基本临床资料进行分析。结果:在临床中,常见的西药给药途径主要包含肌内注射、静脉注射、静脉滴注与口服给药等,其中静脉滴注发生不良反应的概率最高。临床症状表现部位主要包含:附件与皮肤、消化系统、神经系统、心血管系统。结论:在临床应用西药的过程中,采取有效措施对西药不良反应的相关知识进行普及,对于患者临床合理用药具备着非常重要的意义,其可以有效的使患者发生不良反应的概率得到降低。  相似文献   

7.
孙治萍 《大家健康》2016,(10):149-150
目的:探讨头孢菌素类药物出现不良反应原因及预防措施。方法:2012年1月至2015年12月在该院发生的35例头孢菌素类抗菌药物不良反应患者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变态反应患者占57.14%,消化系统反应占11.43%,其他不良反应占31.43%,第一代药物不良反应占11.43%,第二代药物不良反应占42.86%,第三代药物不良反应占45.71%。结论:头孢菌素类抗菌药物在临床治疗过程中应选择给药途径、品种等,在治疗过程中密切观察,出现不良反应及时停药,保证用药安全。  相似文献   

8.
目的分析本院药物不良反应的发生特点及相关影响因素,以促进临床合理用药。方法回顾分析2012年4月至2014年3月郸城县虎岗乡卫生院发生的122例药物不良反应患者,对引起药物不良反应的药物种类、患者临床表现及给药途径等进行分析。结果 112例发生药物不良反应患者中,女性发生率显著高于男性(P<0.05);抗生素类药物发生率最高(62.50%),其次为中药类制剂(16.07%);静脉滴注用药最为常见(88.39%);药物不良反应临床表现以皮肤及其附件损害多见(51.78%)。结论医疗机构应加强临床用药的管理和监测,促进临床合理用药,避免和减少药物不良反应的发生,保障患者用药安全。  相似文献   

9.
目的:分析我院药物不良反应发生情况及特点,促进临床合理用药。方法:对我院2014.1-2014.12药物不良反应报告进行回顾性分析,对引发药物不良反应患者性别、年龄、给药途径,药物种类涉及器官及系统分类分析。结果:发生药物不良反应,患者性别差异不明显男女比例为0.908;患者以老年人为主,占51.33%;给药途径以注射给药发生药物不良反应率较高,占77.54%;药物种类以中成药发生药物不良反应率较高,占43.85%;药物不良反应临床表现,皮肤及其附件损伤占首位,占37.43%.结论:加强我院药物不良反应的宣传、培训及监测,确保临床用药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10.
目的:回顾性分析抗菌药物引起的60岁以上老人的不良反应的情况,对老年人如何用药的问题进行分析,为老年人临床安全用药提供参考。方法:检索我院药物不良反应监测中心系统收集的老年患者不良反应报告216例,对引起老年人不良反应的抗菌药物的品种、给药途径及患者的性别和年龄进行统计性分析。结果:经统计分析,引起老年人不良反应的药物以抗菌药物的比例最大(59.26%),其中以喹诺酮类和头孢菌素类最为显著,给药途径以静脉滴注为主。结论:在给药时要重视抗菌药物不良反应监测和报告工作,减少或避免不良反应发生,确保老年人临床用药安全。  相似文献   

11.
目的:分析药物性肝损害不良反应/事件发生的临床特点和规律。方法:随机选取100例药物性肝损害患者,回顾分析其临床资料,总结不良反应/事件发生的临床特点,并探究其规律。结果:38%超过60岁老年患者发病率最高,88%西药导致,12%中成药导致。在西药中,抗肿瘤药物占68.2%;中成药中,抗肿瘤中药注射剂占66.7%。给药途径以静脉滴注为主,100例患者临床表现为恶心呕吐、乏力、食欲不振、腹胀不适、发热等症状,且实验室检查异常,表现为ALT、AST、ALP及CGT值升高,直接或间接胆红素。结论:通过分析药物性肝损害不良反应/事件发生的临床特点,掌握其规律,可促进其治疗措施的针对性及有效性,确保临床用药的安全性和合理性。  相似文献   

12.
目的:通过对52例左氧氟沙星注射液药物不良反应的分析,从而规范临床合理用药。方法分析2013年6月至2014年6月我院52例左氧氟沙星注射液药物不良反应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52例患者中给药途径均为静脉给药,随着用药剂量的增大,药物的不良反应发生率增高。发生药物不良反应的时间与临床表现各有不同,以输液时间>180 min发生不良反应比例最小。结论医护人员应重视左氧氟沙星注射液药物不良反应,合理用药,确保患者用药安全。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中药联合西药不合理应用致不良反应的原因分析。方法自2012年2~10月期间我院接诊中药联合西药用药不当的患者37例,统计并归纳患者用药的途径以及不良反应的类型,同时分析不良反应发生的原因。结果引发中药联合西药不良反应的用药途径主要是自选用药和不按医嘱用药,均为17例。就其原因主要是药源性疾病等。结论合理选择中药联合西药进行临床治疗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14.
目的:分析我院不良反应发生的情况,提高我院不良反应报告水平,指导临床合理用药。方法:对我院2011年8月到2012年12月上报的66例不良反应进行统计与分析。结果:66例中有40例痊愈,24例好转,2例未好转。结论:在使用药物对患者进行治疗的过程中,应严格控制给药剂量与给药途径,最大限度地发挥药物的疗效,最大限度地减少药物不良反应。  相似文献   

15.
目的帮助临床医生了解药物的不良反应,分析药品不良反应发生的特点及规律,促进临床合理用药,保证患者用药安全、有效、经济。方法笔者所在医院2006~2009年发生96例药品不良反应,分别从患者性别、年龄、给药途径、临床表现、药品种类等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96例药品不良反应主要与抗感染药物的使用、静脉给药方式、患者年龄有关,其最常见表现为皮肤损害。结论应加强医疗工作人员的业务素质培养,促进合理用药,药物不良反应应引起临床医生高度重视。  相似文献   

16.
目的:分析研究老年人比较常见的西药不良反应具体原因和有效防御手段。方法:抽取我院收治的30例出现西药不良反应的老年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分析患者用药种类以及给药途径,同时总结老年患者出现西药不良反应的具体诱因。结果:引起老年人出现西药不良反应的关键原因是患者身体药理作用以及药动学发生变化,同时身体比较衰弱,必须联合用药,对老年患者长时间使用滋补药物以及有效抗菌药物。结论:正确指导老年患者用药,同时对其用药进行合理有效的监管,可以显著降低老年患者出现西药不良反应的概率。  相似文献   

17.
目的:对在60岁以上老人中应用抗菌药物引起的不良反应进行分析,为老人临床用药安全性提供依据。方法:选取我院于2008年9月至2013年10月期间抗菌药物应用引发不良反应老年患者64例,对抗菌药物应用种类、给药途径和不良反应发生情况间相关性进行分析。结果:在引发不良反应的抗菌药物中喹诺酮类占比最高,61-70岁患者占比最多,80岁以上患者最少;患者给药途径多为静脉滴注。结论:在为老年患者应用抗菌药物时,应注重对抗菌药物的不良反应展开监测,降低不良反应发生率,为老年患者的用药安全提供保证。  相似文献   

18.
目的:分析药物性肝损害不良反应/事件发生的临床特点和规律。方法:随机选取100例药物性肝损害患者,回顾分析其临床资料,总结不良反应/事件发生的临床特点,并探究其规律。结果:38%超过60岁老年患者发病率最高,88%西药导致,12%中成药导致。在西药中,抗肿瘤药物占68.2%;中成药中,抗肿瘤中药注射剂占66.7%。给药途径以静脉滴注为主,100例患者临床表现为恶心呕吐、乏力、食欲不振、腹胀不适、发热等症状,且实验室检查异常,表现为ALT、AST、ALP及CGT值升高,直接或间接胆红素。结论:通过分析药物性肝损害不良反应/事件发生的临床特点,掌握其规律,可促进其治疗措施的针对性及有效性,确保临床用药的安全性和合理性。  相似文献   

19.
赵贵红 《吉林医学》2014,(6):1219-1219
目的:探讨药物不良反应发生的原因及规律,为合理用药提供依据。方法:选择药物不良反应报告78例,按照药品种类、给药途径、药品不良反应涉及器官以及临床表现等方面进行分析。结果:引发药物不良反应的药物种类主要为抗生素,用药途径主要为静脉给药和口服用药。药物不良反应涉及器官及临床表现主要为皮肤及其附件损害。结论:要加强对不良反应药物的监测工作,促进合理安全用药,避免药源性疾病的发生,降低不良反应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究本院患者发生药物不良反应的原因以及相应的预防措施。方法:回顾分析78例出现药物不良反应的患者情况、不良反应药物类别、给药方式以及不良反应部位等,并提出针对性的预防措施。结果:发生不良反应的患者中10岁以下儿童以及60周岁以上老人约占52.56%;药物类型主要包括抗生素类(48.72%)、循环系统药物(20.51%)、中药制剂(14.10%)、呼吸系统药物(8.97%)、消化系统用药(7.69%);给药方式中静脉注射引起的不良反应最多,约占57.69%;出现症状主要包括消化系统(32.05%)、呼吸系统(16.67%)、皮肤(35.9%)、神经系统(10.26%)、全身性症状(5.13%)。临床上药物不良反应的发生与患者的年龄、药物类别以及给药方式等有密切关系。结论:临床用药过程中要根据患者的自身情况合理给药并选择合适的给药途径,同时要加强药物的管理,避免药物不良反应事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