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循经取穴是针灸临床最基本的取穴方法,慢性稳定型心绞痛是危害人类健康的常见病之一,循经取穴分为:循本经取穴、循他经取穴、循多经取穴,作者在古代文献记载和现代研究报道的基础上,主要从循本经穴针刺治疗慢性稳定型心绞痛进行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2.
提炼并分析针灸治疗稳定型心绞痛的选穴规律。通过检索知网、万方、维普三大中文数据库,纳入有明确选穴的针灸治疗稳定型心绞痛的临床研究文献,分析针灸治疗稳定型心绞痛的选穴特点及规律。发现稳定型心绞痛针灸处方选穴以特定穴为主,选穴频次最高前5位依次为内关、膻中、心俞、足三里和三阴交,针灸治疗稳定型心绞痛的用经涉及12条经脉,主要为手厥阴心包经、足太阳膀胱经、任脉、足阳明胃经、足太阴脾经、手少阴心经,体现了"突出穴位的特殊治疗作用""循心包经、膀胱经及任脉取穴,前后结合""远取脾胃经,重视特定穴"的选穴特点。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温针灸对稳定型心绞痛的临床疗效.方法:136例冠心病稳定型心绞痛患者随机分为温针灸组68例、单纯针刺组34例和药物组34例,主穴取心俞、厥阴俞、膈俞、膻中、内关,3组分别采取温针灸、单纯针刺和药物治疗,连续观察1年.结果:总有效率温针灸组92.6%,单纯针刺组82.4%,药物组85.3%,温针灸组与其他两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 <0.05).结论:温针灸治疗稳定型心绞痛有显著疗效.  相似文献   

4.
慢性稳定型心绞痛为常见的一种威胁人类健康的心脏病。蒙医对慢性稳定型心绞痛病因病机、辨证分型及临床诊治有其特殊的认识。笔者就蒙医对慢性稳定型心绞痛的认识、蒙药治疗等方面进行论述,为临床治疗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5.
复方丹参饮治疗慢性稳定型心绞痛伴高脂血症的临床观察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目的:观察复方丹参饮对慢性稳定型心绞痛伴高脂血症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0例慢性稳定型心绞痛伴高脂血症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治疗组用复方丹参饮,对照组应用通心络胶囊,一个疗程后进行临床疗效评定。结果:经治疗后治疗组临床疗效总有效率(90.00%)高于对照组(53.33%)。结论:复方丹参饮对慢性稳定型心绞痛伴高脂血症的疗效肯定。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穴位贴敷疗法辅助治疗冠心病稳定型心绞痛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符合临床诊断标准的稳定型心绞痛患者40例,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对照组采用稳定型心绞痛基础治疗方法,治疗组在基础治疗基础上加用穴位贴敷疗法,观察1个月后两组患者的临床症状、心电图改善情况、中医症状总积分及心绞痛积分。结果:治疗组在临床症状、心电图改善情况、中医症状总积分方面均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穴位贴敷辅助治疗冠心病稳定型心绞痛具有良好的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温通针法治疗阳虚血瘀型稳定型心绞痛的临床疗效,以期为针灸治疗稳定性心绞痛提供新方法、开拓新思路。方法收集116例阳虚体质的阳虚血瘀型稳定型心绞痛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治疗组,每组58例。对照组采用常规西药治疗,治疗组在常规西药治疗基础上采用温通针法,通过对比两组患者心绞痛的发作次数及持续时间,胸闷、胸痛、心悸、畏寒怕冷4个主要中医证候积分下降程度,疼痛视觉模拟量表(visual analogue scale, VAS)对治疗前后两组的临床疗效进行评价。结果治疗组治疗后心绞痛的发作次数及持续时间较对照组显著降低(P0.05);治疗组胸闷、胸痛、心悸、畏寒怕冷4个主要中医证候积分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治疗后VAS评分低于治疗前(P0.05),且治疗组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总有效率(87.9%)高于对照组(70.7%)(P0.05)。结论在常规西药治疗基础上采用温通针法可改善阳虚血瘀型稳定型心绞痛患者的临床症状及体征,有效预防急性冠脉事件的发生。可作为稳定型心绞痛治疗的辅助手段。  相似文献   

8.
目的研究评价中药穴位贴敷联合养心汤治疗慢性稳定型心绞痛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0例慢性稳定型心绞痛患者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0例。对照组予以常规西药对症治疗心绞痛;治疗组在此基础上加用中药穴位贴敷联合养心汤治疗,2组均为30 d。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为66.7%,高于对照组的总有效率43.4%,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治疗后2组心电图疗效、心绞痛发作频率及持续时间、硝酸甘油用量、hs-CRP、FIB明显改善,且治疗组治疗后上述指标与对照组相比有效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中药穴位贴敷联合养心汤治疗慢性稳定型心绞痛疗效确切,安全可靠。  相似文献   

9.
针灸配合耳穴埋针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97例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郑春雷  胡银柱 《中国针灸》2001,21(12):21-29
不稳定型心绞痛是介于稳定型心绞痛和急性心肌梗塞之间的一种临床状态 ,其既可逆转为稳定型心绞痛 ,也可迅速进展为急性心肌梗死甚至猝死。因此 ,对于它的有效治疗具有非常重要的临床意义。我院中医科自 1989年 3月~ 1999年 3月 ,采用针灸配合耳穴埋针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 97例 ,取得了较为满意的效果 ,现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1 1 一般资料 本组 97例均为住院病人 ,男 5 4例 ,女 4 3例 ;年龄最小 4 0岁 ,最大 75岁 ;病程最短半年 ,最长 13年 ;合并各种类型心律失常 17例 ,糖尿病 11例 ,高血压 15例 ,慢性心功能不全 5例。1 2 诊断标…  相似文献   

10.
目的:对中西医结合在慢性稳定型心绞痛的临床治疗效果进行探讨。方法:随机选取本院收治的慢性稳定型心绞痛患者80例,随机分为照组与观察组,各40例,对照组给予常规的西药治疗,观察组在常规西药治疗的基础上,增加中医治疗,在治疗4周之后对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进行对比分析。结果:在心电图疗效、临床症状疗效、心绞痛症状疗效等方面观察组明显优于对照组,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中西医结合方法治疗慢性稳定型心绞痛具有较好的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针刺治疗稳定性心绞痛的临床疗效。[方法]随机抽取稳定性心绞痛患者30例,进行针刺治疗,观察疗效。[结果]显效13例,有效15例,无效2例,加重0例,总有效率为93.33%。[结论]针刺治疗稳定性心绞痛,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12.
心脑相关是中医藏象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现代临床仍具有指导意义。现代研究表明脑心轴、中枢自主神经网络系统与心血管疾病明确相关,并且针刺对脑心轴,如脑功能网络的连接度、自主神经功能、心率变异性、心脏功能等均具有广泛调整作用。因此,以脑功能成像技术作为研究桥梁,联合临床客观数据和主观指标,以心脑相关为切入点,可望从神经学角度客观、系统、整体地阐释针刺治疗心绞痛的中枢机制。但是其具体的神经生物化学机制仍需借助其它技术手段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13.
慢性稳定性心绞痛是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心血管疾病,其诊断的“金标准”冠状动脉造影具有损伤性且经济成本较高。穴位敏化是穴位随着脏腑功能变化而呈现出的不同功能状态,基于穴位敏化现象来探知脏腑的不同功能状态,可能为病情判断与疾病诊断提出新思路。人工神经网络技术是当前信息学科的研究热点,该技术提供了1种基于样本驱动实现模式分类的通用方法。本文提出1种基于人工神经网络技术与穴位敏化理论的慢性稳定性心绞痛疾病预测模型构建方法,该方法为慢性稳定性心绞痛疾病的辅助预测诊断提供新策略,亦为传统中医理论(穴位敏化理论)与现代信息技术(人工神经网络)的交叉融合提供新思路。  相似文献   

14.
Objective: The objective of this study was to explore the possibility of using functional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fMRI) technique in the research of central mechanism of acupuncture effects in the treatment of angina pectoris.Methods: Make an introduction about fMRI and its characteristic techniques, advantages, points of paying attention and possible achievements in the studies about central mechanism of acupuncture effects in treatment of angina pectoris.Results: fMRI provided an indirect reflection of neural activity change in the working brain through detection of blood oxygenation level-dependent(BOLD) signal changes.The characteristics of radiation that are free, moderate cost, as well as high spatial and temporal resolution, are considered the strongest points of fMRI.We should pay high attention to the experimental conditions, reasonable operational procedures and standard acupuncture operation when we explore the central mechanism of acupuncture effects in treating angina pectoris based on fMRI technique.Furthermore,the research would be enhanced if we figured out how the acupuncture signals induce the changes of cerebral functional activity, as well as the regulations and the influence factors of these changes, thereby discovering the central mechanism of acupuncture treatment of angina pectoris.Conclusion: Application of fMRI technique in the research on central mechanism of treating angina pectoris by acupuncture therapy is feasible and it would provide a new tool for scientific research.  相似文献   

15.
目的:总结扁桃体炎外治法在临床中的应用规律,为临床治疗提供参考。方法:通过对近10年期刊的检索,搜集2003~2013年国内有关中医治疗扁桃体炎外治法文献,进行应用规律研究。结果:治疗慢性扁桃体炎最常用的中医外治法为烙法与针刺疗法,治疗急性扁桃体炎最常用的外治法为针刺疗法。结论:慢性扁桃体炎主要治法为烙法与针刺疗法,主要穴位为扁桃体阿是穴,急性扁桃体炎多采用针刺疗法,主要穴位为少商、扁桃体阿是穴。  相似文献   

16.
目的:评价国内针刺治疗心绞痛的有效性和安全性,分析目前临床研究的现状.方法:电子检索PubMed(1979~2011年)、OVID(1979~2011年)、EBSCO(1973~2011年)、CBM(1978~2011年)、CNKI(1979 ~2011年)、VIP(1989 ~2011年)、万方数据库(1998~2011年),同时筛选纳入研究的参考文献,收集针刺治疗心绞痛的临床随机对照试验,由两名评价员独立评价文献质量,并采用RevMan4.2.8软件对纳入研究结果进行Meta分析.结果:10篇文献符合纳入标准,其中6篇文章具有统一的疗效标准,共682例患者,Meta分析显示6项研究均为针灸对照药物治疗,总有效率的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合并效应量RR[固定效应模型]=1.17,95%CI(1.08,1.27),P=0.0002.结论:针灸对心绞痛型冠心病具有一定的治疗作用.  相似文献   

17.
针刺治疗稳定性心绞痛30例体会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常佩芬 《针刺研究》2005,30(1):50-52
目的:比较针刺与药物治疗稳定性心绞痛的疗效差异。方法:随机选取稳定性心绞痛患者,分为针刺组30例、药物组2 2例,分别比较治疗后两组症状、心电图及硝酸甘油停减情况。结果:症状疗效方面:针刺组有效率为90 .0 0 %,药物组有效率为81 .82 %,两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 <0 .0 5 )。心电图改善情况两组未见明显差异。硝酸甘油停减情况:针刺组停药率为2 3.3%,药物组停药率为1 8.2 %,两组比较无明显差异。结论:针刺具有明显改善稳定性心绞痛症状的功效。  相似文献   

18.
针灸辅助治疗胃癌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针药协同增效、降低不良反应和防治并发症是现阶段针药联合的三大思路。针灸抗瘤方面,针药联合疗效更优,而针灸维持治疗可延长胃癌患者生存; 术前降期、术后预防复发和晚期控制进展是胃癌针药联合抗瘤的探索方向。不良反应和并发症防治方面,针药联合具有预防围术期不良反应、防治药物相关不良反应,改善生活质量和精神心理症状,缓解癌痛的作用。针灸防治不良反应和并发症的研究较多,但研究的质量问题限制了其指导力度。总之,未来研究应积极探索抗瘤治疗模式、明确研究指向和规范研究设计,以构建成熟、规范的针灸科研体系,推进胃癌针灸的临床应用。  相似文献   

19.
本文就近 1 0年来针灸治疗慢性胃炎概况进行了综合分析与归纳 ,并对针灸治疗本病的疗效与安全性评价、针灸治疗规律及针灸临床研究重点进行了分析 ,以期为临床更好地治疗慢性胃炎提供参考资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