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任脉主气”理论探析及临床应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百病皆生于气也”,治病应以顺应脏腑升降出入之性为立法的基本原则,探讨了任脉穴治疗气虚、气滞、气陷、气逆等各种气机失调病症,提出“任脉主气”的理论。  相似文献   

2.
“百病生于气”明确指出气机紊乱是疾病发生的重要机制,脾胃为气血生化之源、气机升降之枢纽,与气的运动关系密切。胃脘痛为常见脾胃系疾病,在治疗胃脘痛过程中应注重调理气机。柴平汤具有燥湿和中、调节气机之功效,治疗胃脘痛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3.
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DPN)属中医“消渴”病的并发症之一,病机主要以阴虚为本、燥热为标。中医认为气机失常会导致各种疾病,故在《素问·举痛论》中提出“百病皆生于气”理论。通过论述DPN的病机变化,进一步阐释“百病皆生于气”与DPN的关系,为今后临床应用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4.
"百病生于气"与升降散之应用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孙立 《浙江中医杂志》2004,39(10):425-428
<素问·举痛论篇>言:"百病生于气也".张介宾亦曰:"气之在人,和则为正气,不和则为邪气.凡表里虚实,逆顺缓急,无不因气而至,故百病皆生于气".表明了各种致病因素只有在造成气机失调的情况下才会发生疾病,故云"百病生于气".  相似文献   

5.
问题解答     
郁证的气机不畅对人体的影响如何? 请求答疑者白玉答:郁证是指情志不舒,气机郁滞的一类疾病。人体的整个功能是以气化为用的。“百病皆生于气。”气包括物质和功能两方面,所以气机不畅对人体的影响很大。  相似文献   

6.
百病皆生于气,浆细胞性乳腺炎也不例外,调畅气机是治疗浆细胞性乳腺炎的总则。临床调畅气机多从疏泄肝气着手,而忽视肺在气机畅达中的作用,基于“诸气腾郁,皆属于肺”这一经典理论,还需强调肺主治节在气机畅达中的作用。临证从疏肝气以通达胃气、清胃气,宣肺气以佐金制木,多脏调燮脏腑气机入手治疗浆细胞性乳腺炎,可收到满意疗效。  相似文献   

7.
“百病生于气”出自《黄帝内经》,外感六淫、七情内伤及饮食劳倦均可导致气机升降失常,疾病的发生与气机升降密切相关,最终可概括为“九气为病”,具体病因表现为怒、喜、悲、恐、寒、炅、惊、劳、思九种形式。结节性甲状腺疾病亦属于气病,其病因与五脏气机失调密切相关,临床治疗应以调气贯彻始终。  相似文献   

8.
“百病生于气”首见于《黄帝内经》,这五个字提纲挈领、言简意赅,阐述了诸多疾病与“气”的关系,指出疾病的发生发展和气都有相当密切的联系,“气”贯穿于疾病的始终。由此及彼,气在脾胃病的发生、发展过程中同样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百病生于气”这一观点对脾胃病的治疗具有重要的临床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9.
"百病皆生于气"出自《素问·举痛论》,是对中医病机的高度概括,"气"病是诸多疾患的根本所在,或气虚或气机失调。虚实错杂常表现于疾病发生发展过程中,是疾病某一阶段或某一类型的表现,本质为气机失调、脏腑功能紊乱、气血津液运化障碍。因此调气成为治疗虚实错杂证的重要原则。肝为罢极之本,调畅气机,脏腑功能正常发挥依赖肝之疏泄调达,治疗虚实错杂证可从调肝入手。  相似文献   

10.
本文旨在介绍曹正柳教授运用调气法治疗常见疾病的临床经验。百病生于气,气机失调可影响到脏腑经络的功能,从而导致疾病的发生。曹正柳教授认为气虚、气陷、气滞、气逆是气机失调的常见表现,而气机失调又可导致痰、浊、瘀、湿等病理产物的产生。多种因素相杂、向合,产生不同的疾病。治病当以调气为要,针对不同的病理产物,兼以不同治法,临床运用时常补气、行气、降气、化痰、泄浊、化瘀、祛湿等治法同时运用。  相似文献   

11.
<正> 气是人体生命的根本,是推动和维持人体生命的动力和源泉。人体构各部功能以及机体一切生命活动过程,无不体现于气的推动作用。气在中医学中范围很广,含义也较多。从生理方面,有元气、宗气、正气、营气、卫气等;从脏腑方面,在心气、睥气、肝气、胃气、肺气、肾气等。气的病理变化与腑脏直接相关。疾病的发生、演变与气的关系更为密切。中医有“气乃一身之主也”、“百病皆生于气”之说。临床常见气的痫证有气虚、气陷、气滞、气逆等。治疗基本原则,是气虚者宜补气,气陷者宜升气,气滞者宜疏气,气逆者宜降气。现将孙老大夫治疗气病案例,粗浅介绍于下:  相似文献   

12.
陆明  伍镝  吴涛 《四川中医》2008,26(12):55-57
“百病生于气”是中医理论中的一个重要命题,源于《素问&#183;举痛论》,历代医家都有不同论述,而现代一般诠释:是指许多疾病的发生都是由于致病因素作用,引起气机失常所致。笔者认为这一注释过于简单,不能反映出该命题的本真含义。故从气的本质和重要性、气为百病之源、气为百病之基、气为百病之机、气为百病之因等几个方面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13.
经云:“百病皆生于气”。证之临床,气闭、气逆、气滞、气虚等气机失调,均可影响清窍,导致耳聋不聪。笔者宗前贤沈金鳌氏“凡治耳聋,必先调气开郁”之说,从气论治耳聋,爰略述管见如下。 1 气闭耳聋,治以行气启闭耳为清窍,全赖气机通畅,气行耳聪,气闭则聋。若邪毒侵袭,肺胃受遏,气机郁阻,宣降失常,壅结耳窍,葱笼闭塞,每致耳聋不聪。症见耳胀闷堵塞,听力下降或重听,耳鸣如刮风声,或见头痛咳嗽、发热恶寒等外感之状。鼓膜凹陷、混浊,或充血,或鼓室积液。听力检查呈传导性耳聋。治宜行气启闭,通窍  相似文献   

14.
百病皆生于气,便秘也不例外,调畅气机是治疗便秘的总则。当今临床调畅气机多从肺、脾胃、肾入手,忽视了肝肺气机升降在便秘发生、发展中的作用。文章基于"左肝右肺"理论,并结合典型病例,阐述"左金制木"法调夑肝肺气机升降是治疗便秘的一种行之有效的思路与方法。  相似文献   

15.
气,是人体最基本的物质,气机变化是生命活动的原动力,《仁斋直指方论》记载:“人以气为主……阴阳之所以升降者,气也;血脉之所以流行者,亦气也。”津沽脏腑推拿十分重视对人体气的调节,认为“百病皆生于气”。经脉或脏腑之气的升降出入失常是很多疾病的根本病机所在,气机平调是中庸之道,亦是治疗大法。奇经八脉是津沽脏腑推拿的主要作用对象及其作用发挥的主要传播者。通过特定的手法如层按法、捺法、拨按法、捺扫法等,对奇经八脉中的冲、任、督、带脉进行调节,从而调畅全身经络之气及脏腑之气,达到以脉调气的目的。  相似文献   

16.
人体之气包括二个方面:一指物质之气,它由肺吸入之清气与脾胃化生的水谷之精气相合,聚于胸中,上奉心肺,助肺呼吸,促心运行。行于脉内的为营气,行于脉外为卫气。二指脏腑之气,如肺气主宣散治节,心气化营为血,脾气健运输精,肝气疏泄调畅等均为脏腑之气的表现。气与人体健康、疾病、生命关系致密,气机调畅,人即安和,气机紊乱,则百病从生。古代医家从实践中体会到:“百病皆生于气。”说明气机涉及广泛。又有“气和则安,气乱则病,气散则死”之说,可见气之重要性。所以张景岳指出“行医不识气,治病从何据。”  相似文献   

17.
正《素问·举痛论篇》云:"百病生于气也"。张介宾亦云:"气之在人,和则为正气,不和则为邪气。凡表里虚实,逆顺缓急,无不因气而至,故百病皆生于气"。各种疾病,虽其原因不同,但都是脏腑气机失常所导致的,故调理气机是治疗的关键所在。1气机失常是百病丛生的重要病机《素问·举痛论篇》曰:"余知百病生于气也,怒则气上,喜则气缓,悲则气消,恐则气下,寒则气收,炅则气泄,惊则气乱,劳则气耗,思则气结。"《内经》不仅强  相似文献   

18.
张恒耀  纪少秀 《新中医》2024,56(6):157-161
中医学现有辨证体系中缺少能够反映慢性疾病病机演变规律的辨证方法,而伤寒及外感温热病有 诸如六经辨证、卫气营血辨证等可以反映病机传变规律和预判病势发展的分期辨证理论和方法。“百病生于气” 和“久病入络”是气病和络病理论的总纲,两者揭示了疾病发生和演变的一般机制。因此,基于气病和络病理 论形成的“气络辨证”法可以指导慢性疾病分期或分阶段辨证治疗,同时气络辨证也可为中医治未病、功能性 疾病辨治、慢性病早期扭转和进展期截断等提供理论依据和辨治方法。本文结合气病和络病相关理论,从中医 发病学和病机学角度对疾病的发生和演变进行探讨,从而辨析“百病生于气”和“久病入络”的病机内涵,对 气络辨证法在中医慢性病分期诊疗中的临床指导意义进行阐述。  相似文献   

19.
1 调理气机法的认识气机 ,泛指气的升降出入的运动形式。人体的脏腑经络的功能活动 ,脏腑经络气血阴阳的相互关系 ,无不依赖于气的升降出入运动维持相对的平衡。疾病的发生发展 ,多与气机失调有关 ,或正气虚 ,邪气盛 ;或气虚血瘀 ;或气虚血衰等 ,因此调理气机是治疗疾病的重要环节。现代医学的冠心病心绞痛在中医书籍里找不到这个名词 ,但关于它的症状描述 ,早在《素问·藏气法时论篇》就有“心病者 ,胸中痛 ,胁支满 ,胁下痛 ,膺背肩胛间痛 ,两臂内痛”的记载 ,这些症状酷似冠心病心绞痛的病情。汉代张仲景《金匮要略》中则称为“胸痹” ,…  相似文献   

20.
肿瘤,中医认为是邪气留滞不去,成为有形肿块,在中医古籍中属于“积聚”等。其发生、发展可以归结为正气内虚、气滞、血淤、痰结、湿聚、热毒等相互纠结,日久积滞而成有形之肿块。中医认为这一过程多与五脏中肝、脾、肾的功能失调有关,其中肝主疏泄,调畅气机,“百病皆生于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