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65 毫秒
1.
陈伯庄先生《温病会讲录》(续)山西中医学院(030024)郝印卿太原制药厂职工医院郝国卿3吴氏《温病条辨》瑕瑜小识清·吴鞠通是继叶天士而后的温病大家,著有《温病条辨》、《吴鞠通医案》、《医医病书》等书。后来的学者对其《温病条辨》毁誉不一,甚至认为《条...  相似文献   

2.
吴瑭,字佩珩,号鞠通。清代著名医学家,温病四大家之一。吴氏少习儒学,后因父、侄身亡而发愤习医,专事方术,终至一代医学巨匠。吴氏的著作主要有《温病条辨》、《医医病书》、《吴鞠通医案》等。现就吴氏关于风温病的治疗经验浅述如下。[第一段]  相似文献   

3.
清代医学家吴达所著《医学求是》3卷,收载医论30余篇、医案40余例,对伏暑、血症、咳嗽等病证论述较详。吴氏以《医学求是》作为书名,意在探求医学真谛。观其医论、医案,反映出吴氏的学术思想,颇有独开新境之感。兹就书中所论,试  相似文献   

4.
中医自古以来即有"上医治国、中医治人、下医治病"和"不为良相,当为良医"等说法,说明治国与治病是有其相通之处的。吴氏运用比喻和对比的手法,详尽地论述了外感病和内伤病的治疗原则以及三焦病的用药规律。首先,吴氏用"将"、"相"比喻治外感病和内伤病方法之不同;其次,吴氏进一步详论"将"与"相"在治病时所运用的手法、病程的长短、取效的迟速等方面皆有很大差异;最后吴氏针对温病邪在三焦,提出了三焦的用药规律。  相似文献   

5.
《辽宁中医杂志》2013,(3):555-557
<正>笔者最近重新编订了清初名医吴天士的《医验录》初集和二集,名之为《吴天士医话医案集》,由辽宁科技出版社出版,内含《兰丛十戒》《破俗十六条》《医医十病》3篇医话和吴氏医案203则,以伤寒、内伤、虚劳病症为多,兼以杂病。吴氏医宗伤寒,精于脉诊,屡起疑难重症,擅用附子,彰显火神派风格,特色鲜明,予人诸多启迪。吴楚,字天士,号畹庵。为清代康熙、乾隆间安徽  相似文献   

6.
吴鞠通学术思想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作者从吴鞠通《温病条辨》、《吴鞠通医案》和《医医病书》研究入手,探讨吴氏的学术思想。认为吴氏上溯《内》、《难》之经旨,深究《伤寒》之蕴化,发扬刘、吴、叶各家之心得,创三焦辩证之体系,完成建立温病学之伟业,实为中医史上一位承上启下,继往开来之医家。同时还指出吴氏虚怀若谷,治学严谨,对人从不隐善掠美,对己从不文过饰非实事求是的高贵品质。  相似文献   

7.
“方寸匕”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方寸匕”是古代调剂上一个专用的量器,用来妙取做药.从现存医学义献看,其使用最早可能见于东汉早期,如武成汉代医简《治百病方》,先秦及西江医书如《五十二病方》、《黄帝内经》等,均未见使用.《伤寒杂病论》中散剂主要以方寸匕计量.其后的晋唐间医书如《肘后方》、《千金方》、《外台秘要》等,也有载其用者.陶弘景于南齐永无2年左右著《本草经集注》,在序例中说:“方寸匕者,作匕正方一寸,抄散取不落为度.”虽有陶氏之论,但现代人对方寸匕的大小、形状仍众说纷经,难以定论.吴氏认为,方寸匕即汉制一方寸平面大小,类似…  相似文献   

8.
吴鞠通临证特点管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吴鞠通医案》是清代温病大家吴鞠通毕生精力之所荟萃 ,充分体现了吴氏的学术渊源、思想和临证特点 ,笔者不揣浅陋 ,试作探讨 ,就正于师长同道。1 精研仲景学说 善用经方治病吴鞠通是温病大家 ,一般认为其学术渊源师承叶天士、薛生白。秦伯未先生说“天士、鞠通侧重温热”,又说吴鞠通“发愤治医 ,师法叶、薛”(《清代名医医案精华》) ,但吴氏精研《内经》和仲景学说 ,功底深厚 ,《医案》中用仲景方法的 ,并不少见。遗精之治 ,后世习用三才封髓丹、秘精丸、金锁固精丸、六味地黄丸等方剂 ,吴氏用仲景桂枝龙骨牡蛎汤而获良效 (《卷二·虚劳…  相似文献   

9.
基于《吴氏医验录》,整理吴楚辨治"寒入血室"证的学术特色。撷取吴楚在案中首次提出"寒入血室"之证的经典医案一则,分别从病因病机、理法方药方面对其进行探析。吴氏认为,既有"热入血室"之证,遇此妇人之奇病,辨之为"寒入血室"证,详释其病因,并从肝论治,以温药舒之,寥寥数味,只一剂便愈。通过探析吴楚临证治验中体现"寒入血室"证的学术创新,继承与发扬这一新安医学辨证特色,以拓宽现代内科、妇科的临床辨治思路。  相似文献   

10.
吴佩衡,名钟全(1888~1971),原云南中医学院院长,著名中医学家.吴氏从事中医临床与教学六十载,著述颇丰,其主要著作有《麻疹发微》、《伤寒与瘟疫之分辨》、《中药十大主帅》、《吴佩衡医案》等。吴氏生前系春城“四大名医”之一,医术精湛,屡起沉疴,尤其善用附子。在学术上深受清代伤寒医家郑钦安重阳气,善治三阴证的影响,表现在对阳虚阴寒证的认识和治疗上积累了丰富的经验。  相似文献   

11.
黄琴 《浙江中医杂志》1997,32(10):435-436
治法与病机不合而导致变证谓之逆,救逆即挽救误治之变证。清代名医吴鞠通,少习儒学,以家人病温,终于不治而悔恨难名,遂发愤攻医,终于以其在温病学方面的重要贡献而闻名于世。在{吴鞠通医案)(以下简称《医案》,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1985年7月)中汇集了吴氏行医几十年的医案精华,也记载了各种疾病误治后的表现及其救治方法,笔者在学习《医案})时,尤其留心温病误治变证及救逆之法,兹就其救边经验进行归纳探讨。l救误治之失温病是感受温邪所致的急性外感热病,叶天士在《温热论》中日:"温邪则热变最速"。温病大多传变较快,变…  相似文献   

12.
沈时誉,字明生,茸城(今上海松江)人。约生于明万历二十九年(1601),卒于清康熙六年(1667)之后。从当地名医陆应泰(字愿坦)学,后徙居苏州。在松在苏,均以医术闻名,著《医衡》及《鹤堂三录》(治验、病议、药案)等,授业子弟有二十余人。《医衡》收载历代名医医论八十一篇,也附入其师、本人及门人之学术思想。此书刊于清顺治辛丑(1661),后由虞山萼联(字少初)等将书稍加增删,托名为《叶(天士)选医衡》,在光绪二十四年(1898)印行,可见沈氏此书之影响。在《医衡》中,沈氏每多精辟之论,独特见解,今对其学术思想举要…  相似文献   

13.
吴氏宣痹汤治疗肺痹机理探讨南京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210011)吴难南京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210021)史锁芳关键词肺痹吴氏宣痹汤吴氏宣痹汤出自清·吴瑭之《温病条辨·上焦篇》,由枇杷叶、郁金、射干、通草、豆豉组成。原为主治:“太阴湿温,气分痹郁而...  相似文献   

14.
吴楚是明代著名新安医家之一,《吴氏医验录全集》为其从医经验汇编,通过探析《吴氏医验录全集》中7例伤食医案及8例食厥医案,总结其辨治食积的经验。他认为食积的病机为食填太阴,脾失健运,痰涎乃生,阻滞经络气血。重视问诊及脉诊,指出寸口脉盛、寸口弦滑有力等为伤食脉,强调从发汗特点、汗后症状、脉象特点等方面辨明食积发热与伤寒发热,以消食导滞健脾为主要治法,脾胃虚弱者则以补脾为先、消导为后,重视病后调养。重视脾之阳气,强调温则食化、养护脾胃,临床好用性温之品以助脾阳、健运化,对于食积郁热者常用大黄以通腑导滞,中病即止。  相似文献   

15.
温病学家吴鞠通,在其对温热病的证治过程中匠心独运地使用了“坚壁清野”之法,并在其代表医著《温病条辨》中屡屡述及。吴氏是一位师古不泥的贤者,其学术思想是他在不断实践中,精心总结而成的。他认为“邪之着人每借有质以为依附,热时断不可食,热退必须少食,如兵家坚壁清野之计。”由此看出,在诊治急性热病时除正确辨证用药外,切勿忘施以“坚壁清野”之法。即嘱患者暂禁食或只适量饮水,注意休息。笔者在诊治一般感冒、流感、上呼吸道感染等病时常用此法,能缩短病程,取得满意的疗效。吴氏同时还认为.阳明温病,下后热退,不可即…  相似文献   

16.
温病最易耗伤人体阴津,法以驱邪与保津,而保津最重,诚如"留得一分津液,便有一分生机"。又救阴为法,吴氏擅通,其常以辛凉、甘寒、甘咸以救其阴。总览《温病条辨》,吴氏甘寒之法居多,无论在病邪之初、末,还是在危机中,总不忘以麦冬、生地、玉竹甘寒之品竭保真阴,可谓"滋阴不厌频繁"。从吴氏甘寒法立足,探讨其于三焦中的临活变通,以期指导临床。  相似文献   

17.
吴棹仙(1892~1976),名浦,四川巴县人,中医内科、针灸学家.少年时代就能诗会文,随父吴俊生习医,后考入巴县医学堂,得名师王恭甫、唐德府教诲,成为品学皆优的高才生.1916年参加重庆开业医师统一考试,名列第三,从此悬壶渝城.1929年创办《医药周刊》,撰文发扬中医学理,痛斥汪精卫国民政府发布的“废止旧医案”的无知邪说.同时成立重庆市国医药馆并任馆长,并选为中医师公会负责人之一.为发展中医学术和培养后继人才,他先后创办了巴县国医学舍、粹华医社、重庆市国医传习所、双桂堂药店、重庆中医院、中华医药科学讲习所、苏生国医院等.吴氏在20年代初,得针灸名师许直礽针法秘传.1955年冬献《子午流注环周图》给毛泽东主席,神针之誉驰于国中.吴氏医理精深、医技娴熟,先后编有《子午流注说难》、《医经生理学》、《医经病理学》、《灵枢经浅注》、《养石斋医案》、《养石斋诗稿》等.先后任重庆市中医学校教师,重庆市第一、二中医院院长,重庆市政协第1、第2届委员.全国政协特邀代表,成都中医学院教师,医经、针灸教研组主任,四川省政协第2届委员,四川省人大第3届代表,全国中医学院二版教材特邀顾问.  相似文献   

18.
张蕾  邵军雁 《中医药通报》2007,6(3):42-43, 50
喻昌,字嘉言,江西新建人,明末清初著名医家(1585年~1664年),与张璐、吴谦并称为清初三大名医。喻氏深究医理,颇多创见,著有《医门法律》、《寓意草》、《尚论篇》等书。  相似文献   

19.
段祯 《中医研究》2010,23(11):77-78,F0003
《武威汉代医简》简50有关大黄一药,学界有两种意见:一是释作"大黄肉",指除去粗皮的大黄;一是释作"大黄丹",指断面呈红色的大黄。根据《武威汉代医简》"肉"、"丹"二字的书体特征,指出其当释作"大黄丹"。进而通过分析《武威汉代医简》偏正式词汇的构成特点,发现其俱是前偏后正式结构,指出将"大黄丹"解释作断面呈红色的大黄,有悖《武威汉代医简》惯例。通过考察汉代炼丹术及《神农本草经》、《名医别录》等本草著作以及《伤寒杂病论》、《肘后备急方》等方书,指出"大黄丹"当指"黄丹"。  相似文献   

20.
吴鞠通(1758—1836),名瑭,字配珩,江苏淮安府山阳县(今江苏淮安市)人。为有清一代“温病四大家”之一。其著《温病条辨》(1798)创造性地提出以三焦辨治温热病的理论,在温病学派的发展史上留下了光辉的篇章,备受当时及后世医家所推崇。《医医病书》是吴氏晚年所写的医学杂文集,成书于1831年。全书以医论、医话形式谋篇,计70余则,约3万余字。内容涵盖医德修养、学医门径、医者弊病、读书心得、诊病技巧、学术观点、治则探讨、方剂研究、用药经验等等,说理明白晓畅,又不乏精警之句。值此吴氏诞生240周年之际,研究这部医学杂文集,特别是其中每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