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15 毫秒
1.
目的:总结余仁欢教授运用仲景"水气病"的相关理论治疗现代医学之肾性水肿的临床经验。方法:结合仲景思想,从宣肺利水法、益气祛风利水法、通阳利水法、养阴利水法、温阳利水法等方面分别阐述仲景对"水气病"的治疗理念,通过临证病例进一步阐明各相关方剂的临床运用特点。结果:余仁欢教授运用仲景"水气病"理论治疗肾性水肿疗效显著。结论:仲景关于"水气病"理论颇多,均有章可循,临床上只要辨证准确,往往可获良效。  相似文献   

2.
丁跃玲 《四川中医》2009,27(4):32-33
水气病的形成原因复杂,涉及肺脾肾三焦膀胱等脏腑的功能失调,《金匮·水气病》云:“……少阳脉卑,少阴脉细,男子则小便不利,……”,揭示了少阳与小便不利及水气病的密切关系。笔者通过研习经典,认为“少阳脉卑”在理论上体现了《内经》少阳属肾说,强调少阳在水气病形成中的重要作用,同时提示疏利少阳是治疗水气病的重要法则之一。  相似文献   

3.
治气、治血、治水三法,审机权衡平治,是自《黄帝内经》到《金匮要略》一贯的治水思路,本文从张仲景对水气病的认识入手,对水气病变的范畴、水液运化与水气的产生及水气病变的治疗原则3个方面作了概括性的论述。深入讨论"气"、"血"、"水"三者之间的病理生理关系以及水气病形成治疗中的作用,反观水气病病名之内涵,从而引起人们对水气病的重视,将张仲景治水之理论更好的传承应用,以期对临床诊断治疗水气病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4.
基于古今医案数据分析的水气病证治规律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古今水气病医案文献的搜集与整理,并以其为切入点,运用频数、因子、聚类分析等现代统计学与计算机技术相结合的研究方法,对水气病医案数据进行深入研究,探寻水气病的发病规律、辨证规律、治疗规律等,阐明了水气病发病的病理基础,症状群与证候类型等水气病辨治的关键问题,并对水气病治疗的核心药物、常用方剂,治则治法及临证思路等加以评述和探析,提出了水气病治疗宜"分期攻补,以五脏为核心——四重一慎、兼顾气血"的动态诊疗模式。为水气病的诊疗提供了理论和临床依据,同时也为中医医案的研究提供了思路与方法学上的借鉴。  相似文献   

5.
水气病辨证是《伤寒论》中的重要部分 ,然而仲景在论中并没有系统地进行讨论 ,而是散见于六经病各个篇节。《金匮要略》曾设水气病专篇进行论述 ,但伤寒水气病并不等同于金匮水气病 ,所以为了更好地掌握仲景对于水气病的辨证治疗 ,笔者将《伤寒论》中有关论述进行分析归纳 ,试探求《伤寒论》水气病的涵义及其治疗特色。1 水气及水气病的涵义仲景在《伤寒论》中并没有直接阐述水气的涵义。考之原文 ,对水气的论述 ,既有明确指出“心下有水气”的小青龙汤方证 ,也有虽未明言水气而实为水气为病的真武汤方证。论中所述之水邪之所以称为“水气…  相似文献   

6.
目的 应用中医传承辅助平台(V2.5),分析《孟河四家医集》中孟河医派治疗水气病的用药及组方规律。方法 收集、整理《孟河四家医集》中治疗水气病的处方,经过数据标准化处理,录入系统平台,并建立数据库,运用中医传承辅助平台软件(V2.5)的频次统计、关联规则等数据处理方法,分析孟河医派治疗水气病的方剂中的常用药物、组合规律、核心组合,挖掘其组方用药规律。结果 共纳入处方97例。核心药物为茯苓、陈皮、大腹皮、泽泻、白术、冬瓜子、桑白皮,核心处方10个,并推算出候选新处方5个。结论 孟河医派治疗水气病选药甘辛性温,治疗上重视理气健脾、利水消肿,祛邪与扶正相结合,为临床治疗提供依据和指导。  相似文献   

7.
水气病并不等同于水肿病,临床上存在着无水肿外证的水气病。水气病与太阳关系密切,文章从水气病概念、太阳与水气病关系、太阳水气病之证治、太阳水气病之变证、从太阳理解水气病证治探讨太阳与水气病关系。太阳主司卫外与气化津液,发病与肺、膀胱密切相关,且与在里之太阴共主津液的输布,因此与水气病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从太阳理解水气病的证治,发汗、利小便为其治疗大法,通阳为其治疗关键。  相似文献   

8.
"水气病"最早出现在张仲景《金匮要略》中的《水气病脉证并治》一篇。张仲景将水气病分为风水、皮水、正水、石水、黄汗,水气病是脏腑功能失调,津液输布障碍,导致水湿停聚,泛滥人体各部而形成以水肿为主要症状的一类疾病。对水气病的治疗张仲景提出了"腰以下肿,当利小便,腰以上肿,当发汗"的治疗大法。后人也宗仲景"发汗,利小便"的治疗方法,本文通过对《金匮·水气病脉证并治》的学习,发现少有人运用"温通三焦"的方法来治疗水气病,本文旨在探讨上温心阳、中温脾阳、下温肾阳在水气病治疗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9.
试析心阳在水气病中的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心在水液代谢中起着重要作用,痰饮、水气病的形成与心阳不足有着密切的关系.心阳不足所致水气病,其治疗以"温药和之"为总的治则,温通心阳及"治水必先治气"的理论为后世水气病的治疗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0.
《金匮要略》之水气病即当今之水肿,仲景根据其病位、病情及病变脏腑的不同,从表里、脏腑、气血三个方面进行辨证,并根据急则治其标的原则,提出了水气病身半以上发汗,身半以下利尿,通表里之阳及通经化瘀等治则,对现代临床治疗水胆病仍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1.
通过研究近年五苓散的应用规律和其在现代医学的应用进展,发现大多数现代医家认为五苓散针对湿浊内蕴、水气不利病因的疾病均有较好疗效,可用于小儿内科诸多杂病的治疗。兹总结五苓散应用进展,汇总众多医家运用五苓散治疗小儿杂病的临床经验,归纳众多临床医家的观点,并从五苓散的来源及方义、现代药理的研究、小儿生理特殊性及常见疾病的研究进展等方面展开综述。  相似文献   

12.
谢茂源 《中医研究》2008,21(2):48-50
本文通过对《伤寒论》中苓桂剂和真武汤的相关分析,从理论上阐述了温阳法治疗水气病这一原则。并结合自己的临床体会,选用两例临床病例,分析了治疗水气病的基本方法。  相似文献   

13.
韦衮政 《环球中医药》2011,4(6):455-456
"血不利则为水"出自<金匮要略·水气病脉证并治>中,泛指水气病病机,特指妇女水气病病机."血不利"是引起水气病的中间机制,针对"血不利"采用"利血"治疗是治疗水气病的基本方法."利血"的方法有多样,其中补气活血法占有重要地位.  相似文献   

14.
仲景在《金匮要略·水气病脉证并治》篇中提到两条治疗原则,即18条“诸有水者,腰以下肿,当利小便;腰以上肿,当发汗乃愈”和11条“夫水病人,目下有卧蚕,面目鲜泽,脉伏,其人消渴。病水腹大,小便不利,其脉沉绝者,有水,可下之”。前者是为水气病所定的一般治疗原则,而后者则为水气病的特殊治疗原则。[第一段]  相似文献   

15.
包培荣 《山东中医杂志》2006,25(11):723-726
充血性心力衰竭与水气病密切相关,《内经》对水气致病的病因、病机与临床表现已经有较为完整的记载,揭示了水气同病是充血性心力衰竭的重要病机,所论水气病的临床证候特点与充血性心力衰竭的临床征象具有密切相关性。张仲景《金匮要略》以水气病之病名专病立论,在前人的基础上开拓了临床辨治的先河,积累了丰富的治疗经验,对于拓宽充血性心力衰竭的治疗途径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6.
根据《金匮要略&#183;水气病篇》有关气分、水分、血分之条文,结合临床体验,对气分、水分、血分的涵义进行了归纳,论述了三者之间的关系,以气分、水分、血分同病分析严重水气病之病机,并提出了相应的治疗原则。  相似文献   

17.
董耀荣治疗慢性收缩性心力衰竭的经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胜林 《辽宁中医杂志》2008,35(11):1633-1634
董耀荣教授为上海市中医医院大内科、心内科主任,从事心血管临床20余年,中西汇通,对心力衰竭有着较深入的研究。1病因病机 董教授认为,现代医学所言心衰与古代记载的“心水”病证相同。《素问&#183;逆调论篇》云:“夫不得卧,卧则喘者,是水气客也。”《华佗中脏经》云:“心有水气,则身肿不得卧,烦躁。”  相似文献   

18.
宋成鑫 《吉林中医药》2012,32(9):879-880
徐力教授辨治恶性肿瘤提倡分阶段和辨病辨证结合治疗.因围放化疗期、维持治疗期、姑息治疗期3个阶段在中医病机特点、处方用药上明显不同,准确辨析方能提高疗效.更因肿瘤病有其自身的特点和规律,应充分利用现代医学手段,深知现代医学知识,把中医辨证和西医辨病有机结合起来,相互取长补短,提高疗效.辨病:辨病位、病理类型、免疫组化,辨证:辨总证、主证、兼证.辨病与辨证相结合,层层递进,建立完善的恶性肿瘤辨治体系.  相似文献   

19.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饮食结构的改变,痛风病的发生呈上升趋势,发病年龄亦呈现年轻化的趋势.现代医学认为本病的产生是因嘌呤代谢障碍令尿酸沉着于关节所致.现代医学对痛风的治疗尚缺乏根治的方法,所用药物如别嘌呤醇、立加利仙、丙磺舒等药物有相当的毒副作用,客观上对痛风患者的诸多脏器系统造成损伤.故中医药治疗痛风成为中医临床及科研的一个重要的课题,在笔者的多年临床实践中,中医药治疗痛风显示出相当的优势.痛风病在急性关节炎期的病机是湿热毒瘀胶结;慢性缓解期的病机是湿滞经络;肾功哀期的病机是湿毒内舍肾腑.痛风病急性关节炎期的治则为运脾燥湿;清热解毒、活血散瘀;慢性缓解期治则为健脾燥湿;肾功哀期的治则为平补肾气,运脾利水,祛湿解毒.  相似文献   

20.
朱美香  吴小明 《中医药学刊》2005,23(10):1860-1861
张仲景较为全面地总结了治疗水气病的规律,创制了一批疗效显著的“治水”方剂,是“治水”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典范。近年来,对仲景“治水”论的研究,在水气病分类、病因病机、治疗规律、方剂临床应用与药理研究等方面都取得了很大的进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