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4 毫秒
1.
金银花花中活性成分含量及其相关酶活性的动态变化规律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研究不同花期金银花中活性成分含量及其相关次生代谢过程中关键酶活性的动态变化规律,为确定金银花最佳采收期,调控金银花质量和相关管理规范提供指导. 方法: 测定金银花不同花期苯丙氨酸解氨酶(PAL)、多酚氧化酶(PPO)、过氧化物酶(POD)的活性,以及总酚、总黄酮、绿原酸、花色苷等活性成分的含量. 结果: 从三青期到金花期,金银花中总酚、总黄酮和花色苷的含量呈下降趋势,三青期达到最高值,分别为4.04,6.71,0.26 mg·g-1,绿原酸在三青期达到最高值,为0.968 mg·g-1,大白期达到最低值,后又小幅升高.PAL,PPO,POD的活性从三青期逐渐下降,到银花期达到最低值,同三青期相比,三者的下降幅度分别为43%,62%,56%,后到金花期略有上升. 结论: 在金花期之前,金银花中的PPO,POD活性与酚类物质程正相关.在金银花成熟期,由于呼吸作用的加强,诱导POD活性上升,使POD成为金银花成熟阶段催化酚类物质氧化为醌的关键酶,即POD是控制金银花成熟阶段活性成分含量的关键酶. 相似文献
2.
目的:测定不同生长年限与采收时间玉竹药材中主要活性成分的含量,探索其动态变化规律,为确定玉竹最佳采收期,控制玉竹质量提供指导。方法:采用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测定不同生长年限与采收时间玉竹药材中多糖类、黄酮类、皂苷类,醇浸出物的含量,运用多重方差分析对实验结果进行统计分析。结果:玉竹主要活性成分含量在采收时间内的变化规律为前期增长较慢,中期增长较快,后期增幅变缓,且在9月底之后各成分含量基本上都趋于平稳,此时玉竹中多糖、皂苷、黄酮、醇浸出物的质量分数分别为7.69%,0.453%,0.141%,57.48%。玉竹中多糖、皂苷、黄酮、醇浸出物的质量分数并没有随着生长年限的增加而持续高速增加,3年即达到峰值,质量分数分别为7.67%,0.436%,0.141%,55.59%。结论:玉竹主要活性成分随玉竹的生长发育不断累积,但含量并非都保持高速增长状态。最佳采收年限为3年生,最佳采收期为9月底,动态变化规律的研究可为提高玉竹药材质量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3.
4.
目的:综述近年来杜仲在化学活性成分以及药理作用方面所取得的研究成果及研究进展。方法:查询与分析近年来有关杜仲在化学成分分类以及药理作用方面所取得的研究成果与文献资料。针对有关杜仲活性成分与药理研究的进展做出全面的总结与归纳。结果:杜仲活性成分包括木脂素类、环烯醚萜类、黄酮类、多糖类以及苯丙素类等;杜仲皮可应用于肾虚腰痛、胎动胎漏、高血压等临床诊治;杜仲叶能用于延缓衰老、炎症、免疫调节等临床诊治。结论:现阶段杜仲的活性成分分类明确,药理研究取得的成果显著,药理作用范围广,综合优势突出,值得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5.
《中成药》2019,(5)
目的研究杜仲Eucommia ulmoides Oliver中五环三萜类及其抗肿瘤活性。方法杜仲二氯甲烷提取物采用硅胶、Sephadex LH-20进行分离纯化,根据理化性质及波谱数据鉴定所得化合物的结构。MTT法测定其抗肿瘤活性,PI和Hoechst染色检测凋亡。荧光探针标记Hela细胞的溶酶体和线粒体,并观察两者形态的变化。结果从中分离得3个化合物,分别鉴定为到桦木酸(1)、羽扇豆醇(2)、3-O-laurylbetulinic acid(3)。化合物1~3对Hela、MDA-MB-231、T47D细胞的生长抑制率随化合物浓度增高而增加;均能有效诱导Hela细胞发生凋亡;显著抑制了溶酶体的生成,且诱导线粒体破碎。结论化合物3为首次从该植物中分离得到,化合物1~3有较强的抗肿瘤活性。 相似文献
6.
目的 HPLC法测定湖南省桂东县杜仲GAP基地不同品种和不同采收期杜仲样品中松脂醇二葡萄糖苷的量。方法杜仲三氯甲烷提取液分析采用ZORBAX Eclipse XDB-C18色谱柱(4.6 mm×250 mm,5μm),流动相为甲醇-水(25∶75),检测波长为277 nm,体积流量为1.0 mL/min,柱温为25℃,进样量为5μL。结果松脂醇二葡萄苷在0.494.90μg范围内线性关系良好,r2=0.999 9,其平均回收率为100.4%,RSD=2.1%。10年生以上的光皮杜仲和粗皮杜仲所含松脂醇二葡萄糖苷均高于0.10%,但前者高于后者。结论推荐光皮杜仲为选优和繁殖的品种。 相似文献
7.
苏薄荷挥发性成分分析及其动态变化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苏薄荷挥发性成分的动态积累。方法考察不同采收时间苏薄荷中薄荷油的含量,并以其中的主要成分薄荷酮和薄荷醇为指标,采用GC法考察它们的动态变化。结果不同生长期苏薄荷含油量的积累具有一定规律。结论苏薄荷中薄荷油含量积累曲线最大峰值与传统采收期一致。 相似文献
8.
明党参挥发油及致敏活性成分CSY在加工炮制中的化学动态变化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揭示明党参加工炮制过程中挥发油化学成分的化学动态变化,考察油中原有组分的比例有无改变,是否有新组分的产生或原有组分的消失,以探讨明党参的加工炮制机理。方法:采用毛细管气相色谱-质谱-计算机联用系统对观党参加工炮制前、加工炮制过程中的各部分挥发油及加工炮制后的挥发油的化学成分及含量进行研究。结果:初步鉴定了34种成分。其中,从明党参鲜品挥发油中分离鉴定出29种成分,占总油量的97.873%,其主成分CSY(暂定名,其分离及结构研究另文报道)的含量为70.946%;从明党参鲜品去外皮根据发油中分离鉴定出24种成分,占总油量的93.452%,其主成分CSY的含量为75.909%。从明党参鲜品外皮挥发油中分离鉴定出19种成分,占总油量的96.878%,其主成分CSY的含量为70.977%;从明党参炮制品挥发油中分离鉴定出11种成分,占总油量的88.839%,其主成分CSY的含量为67.234%。结论:加工炮制后挥发油含量减少,质量发生变化,致敏活性成分——CSY的含量由鲜品中的0.0497降至0.0134%,减少了73%。此正是明党参加工炮制后无致敏性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9.
夏枯草不同部位活性成分含量动态研究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目的:通过研究夏枯草不同部位活性成分含量动态变化规律,确定夏枯草最佳采收期,研究其全草的药用价值,并探讨夏枯草开发为保健蔬菜可行性.方法:采用分光光度法测定总黄酮的含量,高效液相法测定熊果酸和齐墩果酸的含量,按2005年版<中国药典>规定方法测定灰分和浸出物的含量.结果:夏枯草各部位中均含有活性成分,但是不同时期不同部位活性成分含量存在很大差异.结论:江淮地区夏枯草果穗最佳采收期在6月28日左右,其茎叶的最佳采收期为5月末.夏枯草全株均具有一定的药用价值. 相似文献
10.
仅从麦芽中淀粉酶、麦黄酮等\"有效成分\"的角度并不能科学阐释炒麦芽\"消食化滞\"作用较生麦芽更强的作用机制,该实验采用HPLC测定麦芽炒制过程中麦黄酮、槲皮素、山柰酚、儿茶素、阿魏酸等传统\"有效成分\"及5-羟甲基糠醛、丙烯酰胺等\"无效成分\"的含量,运用HCA,PCA,PLS-DA分析炒制过程中\"有效成分\"与\"无效成分\"的动态变化规律。结果 HCA,PCA方法能将在不同温度下炒制的麦芽分为4类,PLS-DA分析表明炒制温度主要影响5-羟甲基糠醛、丙烯酰胺等\"无效成分\"的含量,而对麦黄酮等\"有效成分\"的含量影响较小。同时,随炒制时间的延长,5-羟甲基糠醛含量在2 min开始显著增加,16 min达到稳态,而丙烯酰胺在18 min时开始产生并持续增加;根据各成分的含量,HCA可将不同时间的炮制品及生品聚为5类。研究结果表明麦芽炒香过程中,\"无效成分\"的含量变化与炮制\"火候\"密切相关,而\"无效成分\"的动态变化规律可能为麦芽炒制工艺的评价以及功效机制阐释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1.
12.
杜仲多糖镇痛作用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研究杜仲多糖对小鼠的镇痛作用。方法各组小鼠连续灌胃不同剂量的杜仲多糖7 d,末次给药后1 h,以己烯雌酚和缩宫素诱发月经痛、辐射热致痛、热板致痛法、醋酸扭体法为疼痛模型,生理盐水为阴性对照药,阿司匹林为阳性对照药,考察杜仲多糖的镇痛作用。结果杜仲多糖能显著延长辐射热致痛模型中小鼠的痛阈(P<0.01),而对热板致痛、醋酸致痛、痛经模型有一定的抑制作用。结论杜仲多糖有一定的镇痛作用。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索杜仲胚轴、子叶不定芽诱导条件,建立杜仲再生体系。方法分别以杜仲种胚、胚轴切段、子叶切段、芽为外植体,将它们接种到一系列含有不同激素质量浓度的培养基中。结果在外植体的选择上,胚轴优于子叶。对于杜仲胚轴的伸长生长,以MS培养基附加2.0mg/LGA效果最好。在含有0.1mg/LNAA及0.8mg/L6-BA的MS培养基中,杜仲胚轴可直接诱导产生不定芽,诱导率达到47%。在壮芽及生根培养中,分别采用附加1.0mg/L6-BA、0.1mg/LNAA的MS培养基及附加1.5mg/LIBA、20mg/L蔗糖的1/2MS培养基效果最好,经28、14d,芽苗生长系数及生根率分别达到2.48和91.7%。结论建立了稳定高效的杜仲再生体系,为外源基因导入杜仲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4.
目的:比较研究杜仲盐炙前后HPLC指纹图谱的变化规律。方法:采用HPLC法研究杜仲盐炙前后的指纹图谱。色谱柱为SP-120-5-ODS-AP(150mm×4.60mm,5μm),流动相为乙腈-0.1%磷酸水线性梯度洗脱,流速为1.0mL.min-1,检测波长为230nm,进样量为5μL,柱温为25℃。结果:杜仲生品指纹图谱中标出共有指纹峰15个,杜仲盐炙品则标示出16个共有峰。结论:杜仲经盐炙后HPLC指纹图谱指纹峰数有所增加,且大部分峰面积亦有增加趋势,可以认为杜仲盐炙后化学成分发生了一定的质变和量变。 相似文献
15.
16.
17.
18.
19.
杜仲穴盘育苗技术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杜仲穴盘育苗技术,包括基质配比、施肥以及病害防治等。方法:采用泥炭、珍珠岩、蛭石、木屑等不同基质筛选出杜仲穴盘育苗适宜基质配比;以Hoagland's营养液为基础,设置不同的磷元素梯度,找出杜仲穴盘育苗适宜营养液;通过对杜仲叶部病害的分离鉴定,了解其发病规律及预防措施。结果:穴盘育苗中,最佳基质配比为:泥炭∶木屑∶蛭石=1.5∶1.5∶2;最佳营养液为:调整P浓度为0.04 g/L的改良Hoagland's营养液;在试验中分离出了两种主要的病原菌,经鉴定为杜仲灰霉病(Botrytis cinerea)和杜仲立枯病(Rhizoctonia solani)。在大田试验的8种药剂中,72%杜邦克露1 000倍液对杜仲灰霉病有很好的防治效果,50%多菌灵800倍液和20%甲基立枯灵1 500倍液对杜仲立枯病有很好的防治效果。结论:本研究的杜仲穴盘育苗技术可为杜仲种苗规模化生产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20.
杜仲皮、杜仲叶和杜仲雄花均来源于杜仲,三者在成分构成、药理作用方面的差异尚不明确。然而阐明杜仲不同部位的作用功效差异对于杜仲产品的开发具有重大的意义,而这种差异功效对应的物质基础也为不同部位的质量控制提供了依据。为了探讨杜仲不同部位的作用功效差异,该研究以不同部位的化学成分为研究对象,采用化合物靶标预测和靶标分析的策略,探讨杜仲(皮)、杜仲叶和杜仲花在药理作用方面的差异。其次为了阐明导致不同部位功效差异的物质基础,该研究通过构建"成分-靶标-功能"的关联网络,挖掘特异性功效对应的不同部位特异性成分,探讨导致功效差异的物质基础。根据靶标预测以及功能分析,杜仲可能的药理作用集中在抗氧化、神经调控、血压调控、心肌收缩、抗凋亡等。而杜仲的不同部位作用存在差异,杜仲叶特异性地参与成骨细胞分化、骨矿化等涉及骨发育的过程,此外还可能通过调控维生素D的代谢影响钙的吸收进而影响骨发育等过程。杜仲叶还可能特异性地作用于雌激素受体参与的雌激素及雌二醇的应答等过程。而关于肝脏的保护功能,杜仲叶可能通过调控维生素A相关的通路来发挥作用。相较于杜仲叶而言,杜仲(皮)特异性的药理作用可能是与泌尿系统的发育相关。杜仲雄花特异性参与疼痛的感受、谷氨酸信号通路以及兴奋性突出后电位等过程有关的功能。基于"成分-靶点-通路"的层次网络发现,杜仲不同部位特异性的功效与其特异性的化学成分密切相关,其中杜仲叶中特有的苯丙素类、萜类、环烯醚萜类、黄酮类及其他类成分靶向作用于杜仲叶特异性的功能,而杜仲(皮)中的黄酮类成分以及杜仲花中的萜类成分则可能是发挥它们特异性功效的物质基础。该研究中针对于杜仲不同部位的作用预测为后续杜仲产品开发的侧重点和差异性提供了新的依据;同时基于差异化功效的物质基础研究也为杜仲差异化产品的质量控制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