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2 毫秒
1.
关于阳辅穴的定位及其当为“髓会”之己见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孟红  佟和芬 《中国针灸》1997,17(11):657-658
通过对足少阳胆经经脉分布和《针灸甲乙经》所载阳辅穴位置的分析,认为阳辅穴定位应在腓骨的前缘,与该穴上1寸的光明穴、下1寸的悬钟穴在同一条直线上。通过对《针灸甲乙经》所载阳辅、悬钟位置的分析,认为现行多种医籍将八会穴中的髓会定为悬钟穴是欠妥的,髓会绝骨应是阳辅穴。  相似文献   

2.
悬钟,别名绝骨,系足少阳胆经之喻穴.关于其位于足外踝上3寸,古今针灸文献记载基本一致,然近代针灸文献对其位于腓骨之前、后缘,则意见不一,众说纷纭。余故作此考证,以求正于同道.一、从文献记载来考订腧穴定位应以权威文献为依据.现存最早记载悬钟穴的文献是《针灸甲乙经》,我们在考正悬钟穴的位置时,必须以它为依据。这是因为《甲乙经》中关于悬钟穴的记载,不仅最早,而且为后世针家所宗,《铜人》、《资生》、《聚英》、《大成》等在论述悬钟穴时,均  相似文献   

3.
《针灸大成》中关于悬钟穴的记载详尽丰富,涉及悬钟穴的定位、归经、操作、主治等。悬钟为足少阳胆经腧穴,又是八会穴之髓会,可用于治疗下肢痹证、痿证、痉证、中风、疟疾、热病、颤病、伛偻,也涉及皮肤病、精神病、肝胆疾病等,临床应用十分广泛。通过学习杨继洲对悬钟穴的针灸治法,可为临床运用悬钟穴提供理论基础,拓宽临床选穴思路。  相似文献   

4.
悬钟穴乃八会穴之一,是针灸的常用穴位。本文通过结合现代医家悬钟穴的临床应用及古代文献对其作用的描述,从而进一步发掘悬钟穴的临床医用价值。  相似文献   

5.
光明、阳辅、悬钟三穴.是针灸常用要穴。三穴定位,现有明显分歧,使学者不知择何为是。为索正说,笔者作了一些考究,兹将管见提出,以资商榷。三穴定位混乱,归纳起来有以下三点:一云:三穴皆在腓骨前缘。《针灸学简编》《新针灸学》等。  相似文献   

6.
通过对李志道教授论文的研读,总结出其就悬钟穴的3点研究考证:悬钟穴的定位在腓骨前缘,而非腓骨后缘;悬钟穴为"诸阳会",是阳维脉的起点,而非李时珍所言金门穴;悬钟穴并非绝骨,也非髓会,髓会绝骨之绝骨当为阳辅穴。  相似文献   

7.
鲁跃英 《辽宁中医杂志》2006,33(8):1005-1005
绝骨,又名悬钟,是针灸的常用穴位。根据文选记载,该穴主治颈项强、胸胁胀痛、下肢麻痹、咽喉肿痛、脚气、痔疾等症。笔者在临床实践中应用此穴针灸治疗落枕、腰扭伤、肩痛等运动系统疾病,疗效比较显著。取穴与手法:《针灸大成》记载:“悬钟,一名绝骨,足外踝上三寸动脉中,寻摸尖  相似文献   

8.
浅谈悬钟     
学术界对悬钟穴的认识历来有诸多看法,尤其在该穴的具体定位方面存在着较大的争议。本文主要对悬钟穴的定位进行文献考证,总结梳理其位置,并对其别名绝骨之称提出质疑。此外亦结合临床探讨其运用价值,为临床教学及应用提供参考,拓宽研究思路。  相似文献   

9.
"相对穴"是指四肢内外侧或躯干前后方相对位置上的部分针灸腧穴,如内关与外关,阴陵泉与阳陵泉,悬钟与三阴交等。"相对穴"定位、取穴简便;针刺一边一针(对刺)或一针两穴(透刺),操作方便;阴阳相配在调整阴阳方面相得益彰。应用"相对穴"治疗心脏病,取得满意疗效。  相似文献   

10.
《辽宁中医杂志》2017,(12):2631-2633
目的:文章从经穴效应角度探讨相对穴三阴交-悬钟的内在关系,尝试建立相对穴与经穴效应的关系,以丰富和发展相对穴理论。方法:通过对相对穴三阴交-悬钟和经穴效应相关的文献进行整理,分析相对穴三阴交-悬钟的内在经穴效应关系。结果:相对穴三阴交-悬钟在循经特异性、部位特异性、脏腑特异性、病证特异性及神经节段特异性等方面具有内在的经穴效应关系。结论:相对穴三阴交-悬钟具有经穴效应关系,进一步提示相对穴与经穴效应相关。  相似文献   

11.
对2006年9月颁布的国家标准《腧穴名称与定位》(GB/T 12346-2006)中足三里、上巨虚和下巨虚穴的位置进行探讨,通过分析针灸古籍中三穴穴名释义、取穴方法以及结合现代解剖学知识,提出此三穴的位置应为:足三里在小腿前外侧部,犊鼻下3寸,胫骨前肌外侧缘;上巨虚在小腿前外侧部,犊鼻下6寸,胫骨前肌外侧缘;下巨虚在小腿前外侧部,犊鼻下9寸,胫骨前肌外侧缘,以供商榷。  相似文献   

12.
针刺悬钟配阿是穴治疗骨科术后疼痛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孙朝辉  冯彩霞 《中国针灸》2007,27(12):895-897
目的:比较针刺疗法与西药平痛新注射液治疗骨科术后疼痛的疗效差异。方法:将60例患者随机分为针刺组(30例)与药物组(30例)。针刺组针刺悬钟穴为主配以阿是穴30分钟;药物组肌肉注射平痛新注射液20 mg,每日3次。观察记录各组48小时内疼痛情况变化。结果:针刺组24小时优良率89.2%,药物组24小时优良率81.4%;针刺组48小时优良率100.0%,药物组48小时优良率96.3%。统计结果显示针刺组镇痛效果优于药物组(P<0.05)。结论:针刺悬钟、阿是穴治疗骨科手术后疼痛效果优于肌肉注射平痛新注射液。  相似文献   

13.
运用计算机对93种古医籍中用针灸治疗泛指性痹证的内容进行统计,结果显示,治疗本证共涉及文献149条,穴位102个,总计276穴次.常用穴位合谷、足三里、风市、患部、曲池、委中、阳陵泉、阳辅等.常用经络为胆经、膀胱经、大肠经、胃经、肺经、肝经和三焦经.常用部位为腿阳、臂阳、足阳、足阴、手阳、臂阴和头面.各种针灸方法的次数为灸法54次,针法9次,刺血法9次,火针2次,熨法2次,敷贴1次.对文献及其统计结果进行分析,可知古代针灸治疗本证特点为循经取穴,分部取穴和辨证取穴.  相似文献   

14.
目的:挖掘学龄前脑性瘫痪儿童的针刺治疗取穴规律。方法:基于西安中医脑病医院电子病历,通过结构化病历文本提取针刺治疗处方,利用古今医案云平台V2.2.3、中医临床有效处方及分子机理分析系统V2.0中数据挖掘工具对针刺处方进行聚类分析、复杂网络分析。结果:1584个脑瘫患儿针刺治疗处方中含84个腧穴(穴区),使用率最高的3个穴位分别是足运感区、平衡区、三阴交。经聚类分析发现常配合使用的5个穴组:委中、外关;手三里、行间、悬钟、承扶;足运感区、平衡区、三阴交;血海、丰隆;脾俞、运动区、阳陵泉。经复杂网络核心处方分析获取13个核心腧穴,包含足运感区、平衡区、三阴交3个主要核心穴和太冲、运动区、血海、肝俞、脾俞、阳陵泉、四神聪、百会、风池、肾俞10个次要核心穴。结论:学龄前脑瘫儿童的针刺核心处方表里同治、阴阳同调,头、体针并用,体现脑、瘫同治的原则。  相似文献   

15.
Manual acupuncture at Yanglingquan (GB34) is reported to have a beneficial effect on chronic liver damage. We, therefore, studied the effect of manual acupuncture at GB34 on acute liver damage. Rats were administered carbon tetrachloride (CCl(4)) or olive oil, and direct manual acupuncture was subsequently performed at GB34 or at a sham point (a nonacupoint). In rats administered with CCl(4), the serum levels of aspartate aminotransferase and alanine aminotransferase, the total cholesterol concentration, and the levels of hepatic thiobarbituric-acid-reactive substances were suppressed by acupuncture at GB34 when compared with acupuncture at the sham point. By contrast, there was little histological difference in the liver between acupuncture at GB34 and that at the sham point in rats administered with CCl(4). These results suggest that manual acupuncture at GB34 tends to improve acute liver damage but is not sufficient by itself to completely resolve the hepatic injury.  相似文献   

16.
针刺治疗视神经脊髓炎28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刺治疗视神经脊髓炎28例杨仁青,张桂兰(山西煤炭中心医院,太原市030006,山西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主题词视神经脊髓炎/针灸疗法Theatmentof28CasesofOpticNerveMyelitisWithAcupuncture¥YangR...  相似文献   

17.
列缺穴对椎动脉血流动力学影响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观察针刺列缺穴前后椎动脉血流动力学变化。方法 选择60例经彩色多普勒超声显像证实椎动脉血流呈正常的健康人,随机分成3个针刺组,即列缺组、合谷组、悬钟组,每组20人。全部对象用彩色多普勒超声显像仪观察,分别针刺相应穴位,得气后,留针30min,中间捻转2次,手法平补平泻。结果 针刺列缺穴30min后,椎动脉血管内径(D)、收缩期峰值流速(Vs)、每分血流量(CO)与针刺前相比,经统计配对秩和检验,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P〈0.01),而阻力指数(RI)和搏动指数(PI)无显著性差异(P〉0.05),合谷组、悬钟组针刺后与针前相比,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 针刺列缺穴可以有效地增宽椎动脉的血管内径,提高收缩期血流峰值、每分血流量,从而改善了椎动脉的供血强度。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索针灸治疗面肌痉挛的选穴特点和规律。方法:选取近10年针灸治疗面肌痉挛的临床文献,采用Excel软件建立针灸治疗面肌痉挛处方主穴数据库,运用数据挖掘技术中的关联规则方法和聚类分析,总结针灸处方选穴的特点和规律。结果:共纳入76条针灸处方,涉及腧穴61个,穴位使用总频数为568次,其中使用频数最高的穴位、经络、部位分别为合谷(169次)、足阳明胃经(146次)和头面部(405次),使用频数最高的特定穴为交会穴。关联分析结果显示支持度最高的穴位组合为合谷-太冲,聚类分析结果显示存在6个有效聚类群。结论:面肌痉挛的选穴以局部为主,结合远端选穴,重视阳明经穴及交会穴的使用,临床可以使用"三阴交-足三里-百会-承浆-迎香-阳白"、"地仓-太阳-四白"、"颧髎-风池-颊车-下关-翳风-攒竹"组合,并结合不同临床分型辨证施治。  相似文献   

19.
《山东中医杂志》2017,(5):366-367
目的 :通过对针灸治疗荨麻疹的古代文献计量学分析,探讨古代医家针灸治疗荨麻疹在穴位、经络、刺灸法选择上的规律。方法:手工检索《中华大典·医药卫生典·医学分典·针灸推拿总部》,从腧穴、经脉、刺灸法三方面进行计量学分析。结果:共检索出37条文献,纳入32条,载穴19个,使用频数66次,出现有刺灸法描述的文献20条。结论:古代针灸治疗荨麻疹的腧穴分布于手阳明大肠经、手厥阴心包经、足少阳胆经等9条经脉中,其中手阳明大肠经中穴位出现频次最多;使用频次最高的前5个穴位是曲池、肩髃、环跳、曲泽、合谷;刺灸法中以灸法更多见。  相似文献   

20.
从古至今,针灸催生为保证妇女的生殖健康做出了巨大的贡献.本文通过对中医肾-天癸-冲任-胞宫轴与西医下丘脑-垂体-卵巢轴的对比分析,试探讨针灸催生过程中从经穴到物质分子变化的可能途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