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18 毫秒
1.
目的观察内毒素血症兔不同时相的血浆内毒素及脏器组织病理学改变,探讨其与卫气营血阶段性辨证及传变的相关性。方法将50只新西兰大耳白兔随机分成空白组8只和1阶段(攻毒后2 h内)组14只、2阶段(攻毒后2~6 h)组14只、3阶段(攻毒后6~36 h)组14只,采用静脉注射大肠杆菌内毒素的方法建立内毒素血症模型,观察不同时相血浆内毒素及肺、肝、肾、心脏组织病理学改变。结果 1阶段组及2阶段组血浆内毒素阳性率较空白组明显升高(P〈0.05),3阶段组与2阶段组比较,血浆内毒素阳性率亦明显升高(P〈0.05)。1阶段组与2阶段组比较血浆内毒素阳性率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1阶段组肺、肝、肾、心脏病理均有轻微改变,少量炎细胞浸润、细胞肿胀是其主要特征;2阶段出现明显炎细胞浸润及脂肪变性,部分组织出现坏死;3阶段组肺、肝、肾组织均出现大量炎细胞浸润,有明显的细胞坏死。结论内毒素血症兔血浆内毒素含量与病情轻重相关;1阶段病理改变与卫分证病机相关,2阶段病理改变与气分证病机相关,3阶段病理改变与营血分证病机相关。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内毒素血症兔的症状、体征动态变化,探讨内毒素血症与卫气营血宏观辨证及其传变之间的相关性。方法将22只新西兰大耳白兔随机分成空白组8只和模型组14只,采用静脉注射大肠杆菌内毒素(LPS)的方法建立内毒素血症模型,空白组注入等量无菌生理盐水,观察攻毒前及攻毒后36h内两组兔症状、体征和体温、心率的动态变化。结果根据模型组兔不同的症状和体征,将攻毒后的实验过程分成1阶段(攻毒后~2.0h),2阶段(2.1~6.0h),3阶段(6.1~36.0h)。空白组兔各阶段症状、体征及体温、心率均无明显变化。模型兔1阶段出现耸毛、发抖、喷嚏、流涕等症状,心率较空白组增快(P<0.05),发热净增值(△T)较空白组升高(P<0.01);模型兔2阶段出现小便黄、呼吸明显增快增粗、耳廓发热、充血明显以及眼结膜充血,心率及△T值比前一阶段及空白组继续升高(P<0.01);模型兔3阶段出现精神萎靡、活动度和灵敏度下降、便血、耳廓发凉、眼结膜充血明显,部分兔口周青紫、耳廓青紫或有瘀点瘀斑、眼球突出、鼻衄、嗜睡、全身瘫软无力、角弓反张、抽搐和死亡,△T值较2阶段降低(P<0.01),但仍高于空白组(P<0.01),心率有下降趋势,但仍较空白组快(P<0.01)。结论内毒素血症兔症状、体征出现有规律的阶段性表现,与叶天士认为温病按其发展可分为卫、气、营、血4个阶段有一定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3.
温病气分证与微观血瘀相关性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目的:探讨温病气分证与微观血瘀的相关性。方法:实验采用大肠杆菌内毒素从家兔耳缘静脉注射造成温病气分证模型。观察模型组病理学、血液流变学、凝血指标、细胞因子(TNF-α、IL-6、IL-8)水平的改变。结果:模型组光镜下肺脏有微血栓存在。且模型动物出现血液流变学及凝血指标异常,模型组家兔血浆TNF-α、IL-6、IL-8水平均较正常组升高,升高水平与脏器组织的损害程度一致。结论:温病气分证存在微观血瘀,TNF-α所导致的炎症级联反应(TNF-α→Ⅱ-6→IL-8)可能是温病气分证微观血瘀形成的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4.
总结探讨内毒素血症模型兔症状、体征与中医温病卫气营血证候相似性的实验体会,认为内毒素血症兔造模后的症状和体征出现了较为有规律的三个阶段,分别与卫分证、气分证、营血分证相似,故从内毒素血症模型复制温病卫气营血模型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用内毒素复制家兔气分证及营血分证模型的可行性。方法:采用耳缘静脉注射大肠杆菌内毒素的方法复制气分证及营血分证模型,观察不同证型家兔症状和体征的变化,发热净增值的平均值。并处死后取脏器,光镜下观察心、肝、脾、肺、胸腺、脑等脏器组织的病理学改变。结果:气分组和营血分组兔最终发热净增值均高于空白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内毒素造模后家兔的症状、体征及脏器组织的病理改变均与温病气分证及营血分证表现相似。结论:内毒素致家兔气分证及营血分证模型的造模方法具有可行性。  相似文献   

6.
家兔耳静脉注入大肠杆菌内毒素制作温病营血分证动物模型为对照组,与正常组相比,对照组动物出现高热,WBC显著升高(p<0.01),PT、TT、KPTT显著延长(p<0.01),BPC、血小板聚集率明显下降(p<0.01),体外血栓形成的长度与湿重、干重明显增长、加重(p<0.01),脏器组织病理形态学见淤血、出血、微血栓形成及变性坏死等病变。腹腔注入苦寒液的动物与对照组相比,上述各项指标皆有显著改善(p<0.01),而单纯用凉血液其效果明显比苦寒液差(p<0.01)。提示治疗营血分证应注重运用苦寒解毒法。  相似文献   

7.
王赟华  关小英  艾军 《河南中医》2012,32(10):1292-1294
目的:探讨清营解郁活瘀汤对营分证家兔模型血液流变学的影响.方法:用大肠杆菌内毒素复制温病营分证家兔模型40只,随机分为药物A组(清营解都活瘀汤)、药物B组(清营养阴汤)、模型组(造模后予生理盐水)、空白对照组各10只,检测各组血液流变学、凝血功能指标的变化.结果:给药6h后,模型组有明显血液流变学改变和血液高凝,与空白对照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1);清营解郁活瘀汤可显著降低营分证家兔全血黏度(低切、中切、高切)、血浆黏度,延长APTT、PT、TT时间,降低FIB水平,与模型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1),与空白对照组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清营解郁活瘀汤疗效优于清营养阴汤,两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清营解郁活瘀汤能显著改善温病营分证家兔模型血液流变学指标及凝血功能.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大鼠气分证、营血分证血液流变学、D-二聚体及T细胞亚群的变化规律,探讨气分证、营血分证的病机实质,并为温病的治疗提供实验依据。方法将清洁级雄性SD大鼠30只随机分成三组:空白组、气分组、营血分组,采用尾静脉注射大肠杆菌内毒素的方法复制气分证及营血分证模型,应用粘度计测定全血粘度及血浆粘度,以压积管检测血沉及红细胞压积,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法(ELISA法)检测大鼠外周血D-二聚体水平,通过流式细胞仪测定大鼠外周血CD4+、CD8+阳性细胞数及CD4+/CD8+比值。结果与空白组相比,气分组及营血分组全血粘度、血沉显著升高(P0.01),红细胞压积显著降低(P0.01),而营血分组血浆粘度升高(P0.05),营血分组与气分组比较,全血粘度、血沉显著升高(P0.01),血浆粘度升高(P0.05);与空白组相比,气分组与营血分组血浆D-二聚体水平显著上升(P0.01),并且营血分组D-二聚体水平明显高于气分组(P0.01);与空白组相比,气分组及营血分组CD4+阳性细胞数上升,而营血分组显著高于空白组(P0.01),气分组及营血分组CD8+阳性细胞数显著下降(P0.01),此外,气分组及营血分组与空白组相比,CD4+/CD8+比值明显升高(P0.01),并且营血分组高于气分组(P0.05)。结论血液流变学、D-二聚体及T细胞亚群的变化规律为温病气分证、营血分证的病机实质提供客观指标,并为临床提供诊疗依据。  相似文献   

9.
许坚  许桂媚 《新中医》2011,(3):29-30
目的:探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病情严重程度与血瘀证的关系。方法:80例COPD急性加重期患者,根据肺功能分为3组。肺功能2级(组1)22例,肺功能3级(纽2)30例,肺功能4级(组3)28例。根据患者的临床表现、体征及血气分析结果评估患者的病情情况,并进行血瘀证证候评分,血小板参数及凝血功能的测定。结果:组1患者22例,合并呼吸衰竭2例;组2患者30例,合并呼吸衰竭8例;组3患者28例,合并呼吸衰竭10例;3组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证候积分组1(34.00±6.55)分,组2(42.42±6.98)分,组3(50.45±4.79)分。3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血瘀证症候积分越高,血瘀证的程度越明显。3组血小板(BPC)、平均血小板体积(MPV)、血小板分布宽度(PDW)、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纤维蛋白原(FIB)各自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P〈0.05);组1与组3比较,组3的BPC、APTT明显低于组1,而MPV、PDW、FIB明显高于组1,差异均有非常显著性意义(P〈0.01)。结论:COPD急性加重期病情严重程度与血瘀证有相关性。  相似文献   

10.
目的:建立中医卫气营血辨证动物模型生物学参数数据化表达库,并筛选其特征性指标群,构建具有指纹意义的模型身份证。方法:30只新西兰兔随机分为正常组(6只)和模型组(取2、6、12、24h叉分为卫分、气分、营分、血分组各6只)。模型各组采用耳缘静脉推注内毒素(LPS)建立卫气营血辨证动物模型,正常组注射等量生理盐水,观察动物外观形态活动变化并测定体温。注射LPS2、6、12、24h后分别处死动物,检测肺部通透性指数(LPI),腹主动脉采血检测心、肝、肾功能血生化及外周血白细胞计数分类,ELISA法和考马斯亮蓝法分别测定血清及BALF液中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蛋白含量,光镜下观察肺组织病理变化,并将观察指标与肺损伤病理评分做相关性分析。结果: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卫分、气分、营分时体温、天冬氨酸转氨酶(AST)、丙氨酸转氨酶(ALT)、AST/ALT、乳酸脱氢酶(LDH)、肌酸磷酸激酶(CK)、尿素(Urea)、肌酐(Cr)、血清TNF-α均有显著升高或者呈升高的趋势,AST/ALT、LDH、CK、Cr、血清TNF-α在血分阶段反而降低,但差异无显著性意义;外周血中性粒细胞显著增多,淋巴细胞呈增多趋势,LPI呈进行性升高趋势,其中血分证明显升高,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P〈0.05);卫分、气分、营分、血分组肺损伤病理评分,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P〈0.05),体温、ALT、CK、LPI指标与肺损伤病理评分呈显著正相关,其他指标与肺损伤病理评分均无明显相关性;AST、AST/ALT、LDH、CK、Urea、Cr、BALF液中TNF-α、外周血白细胞计数分类指标的营分组与气分组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兔耳缘静脉输注内毒素所建立的温病卫气营血辨证肺损伤模型,其生物学参数数据化表达库中体温、ALT、CK、LPI可以作为区分卫分证、气分证、营分证和血分证的指标,具有模型指纹识别意义。  相似文献   

11.
目的考察中药制剂喜炎平注射液与氟罗沙星注射卉c配伍的稳定性。方法采用反相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喜炎平注射液在5%的葡萄糖注射液中与氟罗沙星注射剂配伍后6h内穿心莲内酯磺化物的含量,观察配伍后6h内溶液的外观及pH值及不溶性微粒数的变化情况。结果在室温务件下,喜炎平注射液在5%葡萄糖注射液与氟罗沙星注射剂配伍6h内外观无明显变化,不溶性微粒在安全范围内有所增加;但喜炎平注射液主要成分穿心莲内酯磺化物的含量下降,氟罗沙星的含量几乎没变,配伍溶液pH值随时间降低。结论在室温条件下,喜炎平注射液在5%葡萄糖注射液中与氟罗沙星不可以配伍使用。  相似文献   

12.
小儿退热灵药理作用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 :探讨小儿退热灵的解热、抗炎作用及量效关系。方法 :1采用家兔皮下注射“松节油”发热模型 ,观察小儿退热灵一次性直肠给药对发热家兔的解热作用 ,与安乃近组作对照 ;2分别采用小鼠耳廓“二甲苯”致炎模型和“角叉菜”致炎大鼠足跖肿胀模型 ,观察小儿退热灵灌胃给药后的抗炎作用 ,与阿司匹林组作对照。结果 :1小儿退热灵在 1.8~ 7.2 g/ kg剂量下具有明显解热作用 (P<0 .0 5 ) 且呈量效关系 ,与安乃近组比较 ,其降温起效慢 ,维持时间长 ,降温幅度大。 2小儿退热灵在 2 .7~ 5.4 g/ kg剂量下对小鼠耳廓肿胀有明显抑制作用 (P<0 .0 0 1) ,在 9.0~ 15.0 g/ kg剂量下对大鼠足跖肿胀有一定抑制作用(P<0 .0 5 ) ,与阿司匹林组相近。结论 :小儿退热灵有解热、抗急、慢性炎症作用。  相似文献   

13.
针刺对实验性脑出血大鼠脑组织PAR-1表达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探讨急性脑出血后凝血酶受体-1(PAR-1)的动态表达及针刺的干预作用。方法:选取健康雄性Wistar大鼠96只,随机分为模型组、针刺组、西药组3组。每组又分为6 h、24 h、48 h、72 h和168 h 5个时相点,每个时相点6只大鼠,另设空白对照组6只大鼠。制备脑出血大鼠模型,采用West-ern免疫印迹技术观察不同时相点头穴针刺治疗对脑出血大鼠脑组织PAR-1蛋白表达的影响。结果:针刺组大鼠脑内PAR-1蛋白表达在不同时相点均有显著下调,与模型组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下调脑内PAR-1蛋白表达可能是针刺治疗脑出血获效的一个重要机制,针刺可能通过下调脑出血血肿周围脑组织内PAR-1蛋白表达,减轻凝血酶所造成的毒性反应,从而达到防治脑出血后继发性脑损伤的作用。  相似文献   

14.
针刺对实验性脑出血急性期大鼠脑组织Nestin表达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目的:探讨急性脑出血后巢蛋白(Nestin)的动态表达及针刺的干预作用。方法:选取健康雄性Wistar大鼠96只,随机分为模型组、模型+针刺组(简称针刺组)、模型+忆立福组(简称西药组)3组。每组又分为6h、1、2、3和7d5个时相点,每个时相点6只大鼠,另设空白对照组6只大鼠。制备脑出血大鼠模型,采用Western免疫印迹技术观察不同时相点头穴针刺治疗对脑出血大鼠脑组织Nestin表达的影响。结果:针刺组大鼠脑内Nestin蛋白表达在不同时相点均有显著上调,与模型组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上调脑内Nestin表达可能是针刺治疗脑出血的一个重要机制,针刺可能通过早期干预,上调脑出血血肿周围脑组织内Nestin蛋白表达,从促进神经干细胞增殖分化的角度,揭示针刺治疗脑出血后神经系统损伤修复再生的机理。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血必净注射液(Xubijing injection)对脓毒性休克(Septic Shock)患者氧利用率(oxygen uti-lization coefficient,O2UC)、中心静脉血氧饱和度(Central venous oxygen saturation,ScvO2)和乳酸(Lactic acid,Lac)的影响,为血必净注射液在脓毒性休克的临床应用提供依据。方法:对符合纳入标准60例脓毒性休克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30例)和对照组(30例)。两组均给予西医常规治疗,治疗组同时给予血必净注射液静滴,对照组给予5%葡萄糖注射液静滴。分别在用药前,用药后2h、4h、6h、12h行动脉血及中心静脉血气分析,测定中心静脉血氧饱和度(ScvO2)和乳酸(Lac),计算氧利用率(O2UC),采用前瞻性自身前后及组间对照研究方法,收集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①治疗前两组的Scv02、乳酸、氧利用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②治疗组用药后4h6、h、12h的ScvO2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③治疗组用药后6h、12h乳酸浓度均低于对照组同时点的乳酸浓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④治疗组用药后2h、6h、12h的氧摄取率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在西医常规复苏治疗基础上加用血必净注射液治疗脓毒性休克患者,较单纯西医常规复苏治疗能更大程度地升高脓毒性休克患者的SCvO2,降低乳酸、增加氧利用率,从而改善感染性休克患者的全身氧代谢状况。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静脉反复间断推注纳洛酮,对心肺复苏(CPR)后昏迷患者脑复苏的临床作用效果。方法:从2009年9月~2012年4月我院对118例心肺复苏后昏迷患者,治疗组60例给予必要脑部基础治疗外,静脉推注(3~5min内)纳洛酮注射液2mg,间隔30min反复,经24h观察其催醒疗效,若无效(即未复苏)继续静脉给纳洛酮2mg,间隔1h反复,48h后再观察疗效,并与仅用必要的脑部基础治疗的对照组(58例)比较疗效,观察不良反应。结果:治疗组治疗前后脑复苏明显(P〈O.05);治疗组与对照组比较疗效显著(P〈0.05)。不良反应轻微。结论:静脉反复推注纳洛酮对0肺复苏成功后无意识患者具有催醒加快脑复苏功效,提高脑复苏成功率,改善患者的生存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7.
李丹  邹伟  王珑  孙晓伟  滕伟 《中医药信息》2012,29(4):127-128
目的:探讨急性脑出血后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FGF)的动态表达及针刺的干预作用。方法:选取健康的雄性Wistar大鼠96只,随机分为模型组、模型加针刺组(针刺组)、模型加忆立福组(西药组)3组。每组又分为6h、24h、48h、72h和168h 5个时相点,每个时相点有6只大鼠,制备脑出血大鼠模型,采用Western免疫印迹技术观察头穴针刺治疗对脑出血bFGF的表达水平。结果:针刺组大鼠脑内bFGF蛋白表达在不同时相点均有显著上调,与模型组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P0.01),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上调脑内bFGF可能是有关针刺治疗脑出血一个机制,针刺可能通过使血肿周围脑组织内bFGF蛋白水平增加,从而减轻神经元损伤并促进神经修复与再生。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穴位注射红茴香注射液是否能提高健康小鼠的耐痛阈值,并比较穴位注射与肌肉注射的疗效差异,客观科学的评价穴位注射红茴香对痛阈的影响。[方法]将125只健康雌性小鼠随机分为穴位注射红茴香组(A组)、肌肉注射红茴香组(B组)、穴位注射生理盐水组(C组)、肌肉注射生理盐水组(D组)和空白对照组(E组),分别给予相对应的治疗措施,运用光热测痛仪,观察干预后1 h至7d之内11个时间点小鼠的耐痛阈值。[结果]1)A、B组在所观察的时间点内耐痛阈的整体升高趋势较其他3组更为明显,并在注射后3~120 h内较C、D、E组间比较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A组于注射后24h出现上升趋势,48 h达到顶峰,24~72 h之间维持较高水平,之后逐渐下降,144 h后接近正常水平。B组小鼠的耐痛阈在24~96 h之间明显升高,120 h后接近正常水平。2)C、D、E组所有时间点内组间比较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红茴香注射液有提高健康小鼠耐痛阈的作用,其效果在注射后24~96 h表现最为明显,生理状态下,穴位注射红茴香注射液尚未显示出其疗效优于肌肉注射。  相似文献   

19.
目的:观察黄芪注射液(Astragalus injection,AI)对小肠隐窝细胞株(IEC-6)增殖、分化、移行及其对细胞内鸟氨酸脱羧酶(ODC)和多胺含量的影响,探讨其粘膜修复的作用机理。方法:IEC-6细胞接种后24h,加入AI。加药后12h收获细胞,分别检测ODC mRNA水平、ODC蛋白、ODC活性及细胞内腐胺含量;24h观察细胞增殖和细胞分化;细胞接种后72h损伤细胞,并加入AI,加药后24h、48h及72h观察细胞移行。结果:AI能明显抑制IEC-6细胞增殖,促进细胞分化,对细胞移行无明显影响。AI62.5-250μg/ml各剂量组可明显增加ODC mRNA水平,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0.01)。AI各剂量组对ODC蛋白均无明显影响。AI随着剂量增加,逐渐升高IEC-6细胞ODC活性和腐胺含量,具有剂量依赖关系。结论:AI通过诱导IEC-6细胞ODC活性和多胺的生物合成促进细胞分化,而对细胞移行无明显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