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张仲景在《内经》腹诊基础上发展建立了仲景腹诊学术体系,将腹诊区域详细地划分为胸胁、胁下、心下、大腹、少腹、脐等部位,并将望、闻、问、切四诊综合运用于腹部的诊断,强调了腹诊的临床意义,将腹诊、腹证与病证、方药有机地联系起来,提出了根据腹诊腹证的结果判断疾病的病位病性、阐述疾病的病因病机、明确疾病的治法治则及禁忌以及判断疾...  相似文献   

2.
<正> 腹诊作为诊断手段运用于临床辩证,早在《内经》、《伤寒论》等书中已有记载,《内经》有关腹诊的论述奠定了腹诊的理论基础,《伤寒论》将腹诊和辩证论治有机地结合在一起,用于分析病机。临床辩证、指导治疗及判断预后,创立了腹诊的基本理论体系,对后世医学产生了重  相似文献   

3.
柏红阳 《四川中医》1997,15(1):10-10
脉诊是中医诊断学中精华之一,在临床中有着重要的诊断意义。《内经》曰:“微妙在脉,不可不察。”一般而言,脉与证应当合参,各种疾病常有其主要脉象,如仲景《伤寒杂病论》中,太阳伤寒病的脉浮紧、少阴病的脉微细、百合病的脉微数、疟疾脉弦等。仲景脉法,有其独到之处,仲景往往用几种复杂的脉象结合起来以阐释病机,有时以脉象代替证候,有时还依据脉象来指导治疗,根据脉象推断病情、判断预后、制定禁忌等。现将仲景脉法浅析如下;1.以脉象阐释病机《金医·腹满寒庙宿食病》曰;“腹痛,脉弦而紧,弦则卫气不行,即恶寒,紧则不欲…  相似文献   

4.
日本《伤寒论》派腹诊与中医辨证的比较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中医腹诊是中医诊断的重要内容之一,源于《内经》、《难经》及《伤寒杂病论》,在《伤寒杂病论》中,腹诊的内容较为丰富,已初具规模。日本汉方医腹诊的流派之一——《伤寒论》派腹诊即由此而发展形成,延用至今,在日本汉方医的临床诊断治疗中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鉴于中医腹诊在我国中医临床辨证中所占比重较小,为总结整理出较为完整实用的中医腹诊法,笔者按日本《伤寒论》派腹诊的理论和操作方法,  相似文献   

5.
腹诊始见于《内经》,仲景的《伤寒杂病论》将其发挥发展并运用到临床,开创了腹诊辨证施治的先河。《伤寒论》提出腹诊分区为全腹、心下、胸胁、脐、少腹等几个部位,明确各个诊区常见腹候,如腹满、腹胀、心下痞、心下硬痛、少腹硬满、胸胁苦满等。每一腹候,辨其病因、病性、病位之阴阳,确定其相应的治则,合以方药,方证结合,为后世腹诊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6.
仲景脉法贯穿《伤寒杂病论》整套诊治体系,是正确应用经方的客观凭据,本文先简述脉诊源流;然后介绍仲景脉法的基本要点和操作要领,即仲景常用脉法和寸口分部与人体的对应关系及仲景平脉特点,以期知常达变;再论述仲景以阴阳脉法为辨证总纲,察独和脉症(证)并举的脉诊要点。并以浮脉为例,阐述仲景脉法在病脉证治体系中的具体操作要领,即通过脉诊与已知证素,推测病因,确立病位,判断病性,阐述病机,确立病证,指导治则、处方用药,判断疗效、预后、传变。  相似文献   

7.
宋金岭 《中医研究》2014,(11):62-64
腹诊理论肇始于《黄帝内经》,发展于《伤寒杂病论》,自仲景后鲜有研究运用者.俞根初为清朝名医,医名远播,学验俱丰.其著作《通俗伤寒论》中腹诊理论独占一篇,论述精详,是对仲景腹诊理论的发展发挥.  相似文献   

8.
<正> 诊腹法是指通过望、闻、问、切四诊诊查腹部,以了解内脏疾病的一种诊断方法,简称“诊腹法”。诊腹源自《内经》。张仲景在《伤寒杂病论》中把诊腹与辨证论治有机地结合起来,创造诊腹法雏型。晋唐以降,由于封建礼教的影  相似文献   

9.
腹诊,是中医诊法理论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内经》《难经》中已有关于腹诊的论述,张仲景在《伤寒杂病论》中发展了腹诊这一诊断方法,并将其应用临床。为后世开辟了腹诊辨证施治之先河,影响了日本汉方腹诊的发展。日本汉方医学界,从十六世纪开始提倡腹诊,以《伤寒杂病论》为理论基础所形成的"伤寒派"腹诊,主要以三指探按法、覆手按压法及抚循法手法,在腹部综合运用望、闻、问、切等方法,对五脏病证开展诊察。腹诊作为"伤寒派"的一种主要诊察方法,对于辨别体质、人体正气强弱,诊断和鉴别疾病,确定病位,分析病因病机,指导治疗,推断预后等等方面都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0.
腹诊是中医诊察疾病的重要方法之一,它是"望、闻、问、切"四诊合参并以切(按)诊为主的腹部诊察方法。《内经》中有丰富的中医腹诊理论,它确立了中医腹诊辨病及辨证的原则,腹诊后的治则治法及禁忌,《内经》[1-2]腹诊理论对五脏六腑疾病,特别是胃肠道疾病及肿瘤疾病的中医诊断及鉴别诊断和治疗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1.
腹诊是重要的临床诊疗方法。《腹证奇览(全)》承袭张仲景腹诊论治学术思想,对腹诊手法、部位、各类方腹证及医案等都有详述。分析《腹证奇览(全)》并归纳得出:腹诊法起源于中国;主要有覆手按压法、抚循法和三指探按法等手法;腹证部位以三焦为框架,以六经划分为基础,再细分为胸胁、腹、少腹;腹诊对确定疾病病位、病性、病因、病机、治疗及预后有指导意义,亦可判断人体正气盛衰,防病于未然。  相似文献   

12.
一、趺阳脉诊是仲景脉学的重要组成部分综观《伤寒杂病论》可知,仲景对趺阳、人迎等脉诊相当重视。他在《伤寒论·序》中就曾对不重视趺阳、人迎脉诊的倾向进行了批评,谓:“……握手不及足,人迎趺阳,三部不参,……所谓窥管而已。”《伤寒杂病论》明确提出趺阳脉者有28处,分别见于《辨脉法》、《平脉法》、《伤寒论·阳明病篇》及《金匮·腹满寒疝宿食病》等11篇中。另从脉象种类也可看出,在仲景所述30种脉中,趺阳脉即占13种之多。仲景何以如此注意趺阳脉诊呢? 《素问·玉机真脏论》云:“五脏者皆禀气于胃,胃者五脏之本也。脏气者,不能自致于手太阴,必因于胃气,乃至于手太阴也。”  相似文献   

13.
腹诊是祖国医学颇具特色的诊法之一 ,这在仲景《伤寒杂病论》中有较为完整的体现 ,其中尤以记载杂病部分的《金匮要略》最为突出。现就《金匮要略》中有关腹诊的内容探讨如下。1 望诊望诊的内容主要是望腹之形状、大小 ,腹皮色泽 ,有无青筋显露、异常突起、包块、跳动等等。如《金匮要略》中对望腹之形状、大小的记载 :“黄家日晡所发热……其腹如水状 ,大便必黑”,“皮水……其腹如鼓”,“……病水腹大 ,小便不利”,“肝水者 ,其腹大不能自转侧”,“妇人少腹满如敦状……”等。针对这些腹部膨满胀大的外观形状以及上下窄中部宽的特殊形状 …  相似文献   

14.
《伤寒杂病论》中脉诊内容是三阴三阳六经病辨证论治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研习脉法对于深入理解仲景原文、鉴别诊断病证、判定病机转归与预后、把握方证和确立方治、拓展方规等,皆至关重要。现笔者结合自身学习体会,试阐述仲景脉法及其在经方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15.
脉诊是切按脉搏而了解诊断疾病,是临床医生用以判断疾病病位,推断疾病预后的一个重要手段。东汉医学家张仲景非常重视脉诊,其在《伤寒论》398条中论及脉象的达148条,占有很大的比例。兹就其诊脉的特点分述如下:1脉诊三部,寸口为主仲景诊脉,既全面又有侧重,...  相似文献   

16.
仲景腹证研究王永庆,吴凤全,张文剑腹证的诊疗,是祖国医学中一种重实的诊断方法,也是辩证论治的重要内容之一。它发端于《内经》与《难经b,在仲景《伤寒杂病论》中逐渐形成体系。遗憾的是后世由于受封建礼教的束缚和限制,这一诊疗技术却几于灭绝。令人欣慰的是这一诊疗技术,随着对外交流而东渡日本,在日本开花结果,得到了宏杨与发展。现在,这一诊疗技术应当回娘家了,因为他的故乡已经迎来了科学的春天。我们不揣浅陋,将(伤寒杂病论》中的腹证加以疏理,提出其诊断上的要点,病机,腹证之后列有治疗方药。每一方药之后,我们对其适应的腹证特点,药物作用,以及近似方证的辨析,进行了解说,后附有临证参考。卷首列有总论一篇,简介腹证诊疗的概念,发展源流,以及腹诊的方法、顺序和部位。以期读者读完后,能对仲景腹证的诊疗有一系统的认识,并在自己的临床实践中加以运用,丰富自己的诊疗手段。我们深知自己学识浅薄,加之资料有限,时间短促,其中一些观点很可能不恰当,甚至是谬误的。不过,我们还是坚持把这一工作搞完了。我们只是希望通过我们的这一工作,在腹证方面能引起广大中医工作者,特别是一些专家教授的重视;另一方面;散在于民间的腹诊经验很可能十分丰富多彩,过去因为  相似文献   

17.
王凌 《北京中医》2011,(8):590-592
腹诊是中医诊断学望闻问切中切诊的一个重要部分,最早起源于《黄帝内经》,张仲景在《伤寒杂病论》中创造性地对腹诊进行了发挥、发展,依据病家的自觉症状-腹症和他觉体征-腹证冠以各种各样的腹证名称和采取相应的腹诊手法,用以指导临证的诊断和治疗,为后世医者开拓了腹诊应用之先河。  相似文献   

18.
王凌 《北京中医药》2011,30(8):590-592
腹诊是中医诊断学望闻问切中切诊的一个重要部分,最早起源于《黄帝内经》,张仲景在《伤寒杂病论》中创造性地对腹诊进行了发挥、发展,依据病家的自觉症状-腹症和他觉体征-腹证冠以各种各样的腹证名称和采取相应的腹诊手法,用以指导临证的诊断和治疗,为后世医者开拓了腹诊应用之先河.  相似文献   

19.
王凌 《北京中医药》2012,31(9):668-672
腹诊,是中医诊断学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内经》《难经》都有关于腹诊的论述,张仲景在《伤寒杂病论》中发挥和发展了腹诊这一诊断方法,并将其应用临证.在《伤寒杂病论》中,张仲景将胸腹的各种征象、症状与病因病机进行综合分析,得出内脏疾病反映于外在腹部客观的实质征象,冠以特有的证名,与治疗、方药相结合,从而直接指导临证施治,为后世开辟了腹诊辨证施治之先河.其不仅为历代医家所遵循,而且影响了日本汉方腹诊的发展.  相似文献   

20.
日人腹诊源于中国医学,现已发展成为比较完整的、系统的诊断方法,它对于疾病诊断和临床用药有较重要的意义。兹将个人学习心得浅谈如下. 一、腹诊的临床意义腹诊是通过触按腹部,根据腹壁的软硬、有无抵抗感、有无痉挛及其部位和自身感觉,来判断虚实之性、气血之别和病位之上下,从而确定诊断选方用药。腹诊部位,主要了解病位、体征以诊断疾病性质。自身感觉对病位、病性均有诊断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