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敦煌美容医方特色述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敦煌美容医方散见于诸多遗书残卷,而其治法、处方、用药、剂型特色尤为集中地反映在S·4329、S·1467两残卷中,就此浅作述评,供同道们参考。1 香药美容,芳香醒神悦目香药即气味芳香之药物。古时无今之化学合成香精,故运用纯天然的香药,如沉香、甲香、丁香、麝香、甘松香、薰陆香、白檀香、零陵香、藿香、香附、辛荑、白芷等。取其气味芳香,醒神悦目,辟秽化湿,解毒杀虫等作用以护养肌肤。如S·4329卷的薰衣香方用:“沉香一斤,甲香九两,丁香九两,麝香一两,甘松香一两,薰陆香一两,白檀香一两同卷的另一首薰衣香方用“零陵香一两,霍香一两,甘…  相似文献   

2.
薰草名实考     
目的:对“薰草”进行名实考证,明确本草“薰草”与植物的古今名物关系与认知,深入发掘香草药物的历史与应用,促进其在多种行业中发展。方法:以历代本草及相关文献为依据,从别名来源、产地、植物性状、各家观点、药用价值等多方面对薰草进行详细梳理和基源考证。结果:明确“薰草”与“零陵香”的融合关系,将其基源定于唇形科植物,反驳了将“薰草”定义为报春花科灵香草(Lysimachia foenum-graecum)或唇形科罗勒(Ocimum basilicum L.)的主流观点。结论:薰草是我国传承数千年的独特的香药文化代表之一,其文献记载发展背景极其复杂,交错着多种同类、不知名的香草药物,而香草药物在性状和药用价值等方面有其相通相似之处,在工业、农业、医药等方面均有巨大的发展潜力。  相似文献   

3.
《中华本草》是对历代中药的一次大集结,共收载药物8 980味,是本草学发展过程中一部跨时代的巨著.本文基于文献研究为临床服务的宗旨,以《中华本草》为资料源,运用传统文献学和现代统计学相结合的方法,从《中华本草》收载的8 980味药物中筛选出具有利水功效的禾本科药物(以下简称禾本科利水药物)共计40味,建立数据集,分析各项统计数据,从禾本科利水药物的四气、五味、归经、毒性、功效、主治等方面进行研究,力求找出禾本科利水药物的共性,以期能为利水药物的药性理论研究和指导临床用药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4.
<正> 牛黄是常用名贵中药,药用历史悠久,但历代本草对其“味”的记载不一,有苦、甘、苦甘等不同。本文通过分析认为,牛黄的味以苦甘为宜,其理由条述如下。一、从历代本草看其味的演变从汉至近代,对牛黄味的经典记载如下表。从以上可看出,本草学对牛黄味的记载最早为苦,且沿用较久。唐代《药性论》始载其味甘,至近代才有苦甘的记载。目前的中药著作载有苦、甘、苦甘等多种形式,而以苦甘为主。二、从实际口尝辨认其味道牛黄为牛胆中的结石,其味先苦而后微甜。中药药性理论中所说药物的味,一般是指药物的实际味道,因此牛黄的味应为苦甘。三、从功效应用分析其味根据中药的药性理论,苦味药多具有泻和燥的  相似文献   

5.
《海药本草》是总结唐末五代时南方药物及外来药物的专书.作者李珣,字德润,诞生于四川梓州(今四川三台县).其祖先是波斯人,世售香药为业.关于李珣的生卒年代,李时珍《本草纲目》历代诸家本草说:"珣盖肃、代时人",清初王宏翰《古今医史》从时珍之说.但《海药本草》象牙条引有段成式《西阳杂俎》,段氏自序谓"武宗  相似文献   

6.
<海药本草>是我国古代收载外来药物的专著,但存在部分药物品种不清的情况.对其中的蜜香、木香和沉香加以考证,认为该蜜香为沉香的别名,均为瑞香科正品沉香;木香条目中的"东海昆仑山"指古代南海山名,是对木香产地的补充.  相似文献   

7.
《天宝本草》为清代同治十年 (公元 1871年 )四川成都人龚锡麟整理编辑的一部专门收录四川民间草药歌赋的本草书[1,2 ] 。经考查了现存可见到的五种《天宝本草》版本 ,即清光绪二年刻本 (两个基本相同的刻本统称甲本 )、清光绪九年刻本 (简称乙本 )、民国二十一年刻本 (简称丙本 )和民国二十八年刻本 (简称丁本 ) ,除进行了药性歌的校注和药物基原的考订外 ,又进行了药性赋的评注和校点。1 药性赋记载的药物品种药物赋记载药物 182味 ,其中有 140味是和药性歌共有的 ,有 41味是药性赋有而药性歌没有的。药性歌记载药物 149味 ,除 149味为共…  相似文献   

8.
朱巳旲  谢鸣 《中医杂志》2021,(2):93-96,100
"本草附方"是指古代本草典籍中常在所载药物后附以含其药味组成的方剂。在追溯"本草附方"发展源流的基础上,从方效-药效关系的角度,提出"本草附方"的意义在于促进中药配伍运用和"举方证效"。"举方证效"即通过已知成方的功效来佐证单味药的功效,易致对中药功效认识的泛化,这可能是导致目前中药学中的中药功效既有源自单味使用经验,也有源自配伍运用认识的主要原因。厘清中药单味或配伍条件下的不同功效有利于临床中合理运用中药,有必要开展单味中药功效与其配伍功效比较方面的研究。  相似文献   

9.
一、中药材品种本草考证的重要意义考证并从而确定历代本草中所收中药材的原植(动)物品种,不但对如实反映用药的历史事实,研究不同历史时期药物品种的变迁情况有所帮助,而且特别对正确地继承古人药物生产和临床用药经验有现实意义。本草单味药的品种考证,是澄清中药材混乱品种重要手段之一。因为它能从复杂的异物同名品种中区分出哪个是经受过长期历史考验的传统的药用品种,为确定药材正品提供文献依据。另外,古本草中有不少药物现在知名而不知物,如能加以彻底考证清楚并予以利用,这也是对古代药学遗产的一种发掘。如  相似文献   

10.
陈士铎的《本草新编》对药物升降浮沉性质的记载,与张元素所著《医学启源》相比,在学术思想上有一脉相承的痕迹,有22味药物的升降浮沉性质的记载完全相同。不同的是在陈士铎的《本草新编》中出现了较多的"浮而升""沉而降""可升可降"等描述,此外,对一些药物的性质出现了相反的描述,可能与所处的时代不同,临床实践中个人对药物升降浮沉性质的理解不同、临床经验不同,或者是在记载升降浮沉时将炮制、配伍等影响因素也考虑在内。每个时期所用药物的名称和物种是否会有一定的变化,也值得考虑。  相似文献   

11.
药物性能的掌握与运用中医通过临床的生物学的探查方法,经历漫长的时间,来熟悉药物的性能。于历代的本草及各家文献,都分列各药品的味、气及主治。味分:1.酸,2.苦,3.甘,4.辛,5.咸,6.淡。气分:1.寒,2.热,3.温,4.凉,5.平。主治:首列主证,其他有疗效的证或病,依次排列,但其次序因各家经验而不同。一、对药味的作用有下列的认识:  相似文献   

12.
《中华本草》是针对中药文献进行的一次系统整理研究,共收载药物8980味,其中有关利水药物的记载是迄今为止最系统、最权威的总结。文章基于文献研究为临床服务的宗旨,以《中华本草》为资料源,运用统计学方法,以"利水"为线索,从《中华本草》中筛选出具有利水功效的大戟科药物(以下简称大戟科利水药物)共计28味,建立数据集,分析各项统计数据,从大戟科利水药物的四气、五味、归经、毒性、功效、主治等方面进行研究,力求探析出大戟科利水药物的共性和个性规律,为利水药物的药性理论研究和指导临床用药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3.
传统芳香疗法应予以开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传统芳香疗法 ,是采用芳香气味的药物 ,制成各种剂型和香品 ,以供人类使用 ,达到防病治病、美化生活、洁净环境、陶冶性情的一种疗法 ,是我国医药宝库中的一颗璀璨夺目的瑰宝。早在殷商甲骨文中就有薰燎、艾蒸和酿制香酒的记载。到周代就有佩带香囊、沐浴兰汤的习俗。尤其是秦汉以来 ,特别是丝绸之路的开通 ,国外的香味药物也传入我国 ,大大丰富和发展了我国芳香疗法的内涵。从宫廷贵族、豪门富户到平民百姓 ,莫不为之倾爱。薰香、佩香、浴香更是寻常。如距今约 12 0 0年的马王堆汉墓发掘后发现尸体手中握有两个香囊 ,另在箱中发现 4个香…  相似文献   

14.
《海药本草》对岭南医药的贡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海药本草>(以下简称<海药>)作者李询,前蜀词人,生卒年不详,字德润,祖籍波斯(今伊朗),世代以售香药为业.他对中国医药学的贡献在于编写了研究南方和外来药的专书<海药本草>.该书载药131种[1],记载现今岭南地区的药物66种.书中对药物的气味、功效有独特的阐述,增补前人所未载的岭南药物,丰富了岭南传统医药文化.现将该书对岭南医药的贡献作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15.
回药治疗脑卒中方剂配伍规律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 在回医理论的指导下对香药性味归类并研究其组方的配伍规律,为回药治疗脑卒中的现代制剂开发研究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对前期筛选得到的101首回药治疗脑卒中方剂中香药按回药性味分类;运用Microsoft Excel 2003软件对单味香药、两味药以及三味药所组成的药物组合进行频数统计,将得出的数据进行组方配伍规律分析。结果: 按冷热干湿对47味香药的性味分类;单味药出现频次在10次以上有胡椒等;组方中两味药物组合出现频次以"胡椒+荜拔"最多,三味药组成的药物组合出现频次以"胡椒+荜拔+撒法郎"最高。结论: 治疗脑卒中的方剂均为复方方剂,且所使用的回族香药多为热、干性药物。  相似文献   

16.
中国古代本草传统理论的构建离不开医疗实践过程中对药物功效的累积认识,同时又与不同时期用不同药性理论来阐释功效机理的博物学传统密切相关。《黄帝内经》与《神农本草经》的集结成书是中医学本草传统得以初步形成的标志,两书对药性与功效有相对完整的表述,但所关注的焦点有所差别。《神农本草经》以后,以药性阐释功效逐渐成为本草学的发展趋势与基本特色,明清时期大量本草注释著作的出现使这种特色进一步凸显。  相似文献   

17.
在中医药理论指导下,考历代本草中有关吴茱萸性和味的记载,从而厘清了吴茱萸由单独辛味到辛、苦两味的发展演变脉络。进一步分析了吴茱萸辛、苦两味与其所主功效的关系,为深入开展吴茱萸性味研究奠定本草文献基础。  相似文献   

18.
付国英 《西部中医药》2011,24(12):103-105
为了还原《神农本草经》的本来面貌,也为了让读者学习领悟处方用药的博大精深与万变不离其宗之独特。故以新的视角重新审视历代有关本草类的典籍,以期给读者提一套不同于以往的学习本草思路及一套《本草》系列图书。对将要出版书籍的选择,就在于这些书要向读者阐述和还原《神农本草经》的治病用药原则和思想,这也是《神农本草经》一书的最核心内容——药物的形、色、气、味。这些书从不同角度阐释以上4点,并相互引证,各有发挥。篇幅都不大但却字字珠玑。  相似文献   

19.
海藻与甘草同用的经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 本草明言十八反中,注明海藻与甘草相反,故使后世不少医者畏而不敢同用。然而上海中医学院附属岳阳医院妇科主任沈仲理副教授临床治疗子宫肌瘤,方中常取海藻20g、甘草6g,与其他活血化瘀,软坚消瘤药物同用,佐以止血之品相配伍,不仅无副作用,而且疗效卓著。为什么沈老如此大胆采用海藻与甘草这两味相反药性的药物同用呢?是有其理论根据的。沈老在一次学术报告中指出:《本草纲  相似文献   

20.
蒙药孟根乌苏(水银)-18味丸源于《甘露四部》,在该书中名为金-18,孟根乌苏-18方名首见于《蒙医金匮》,后代医家对其组成和用量有所调整,直至《内蒙古蒙成药标准》的颁布,使其统一而趋于固定。在不同时期药物组成有17、18、19味不同,至少出现5个不同药物组成的孟根乌苏-18方。但其中制水银、诃子、草乌、硫黄、苘麻子、决明子、白云香、木香、石菖蒲、苏格木勒、石膏、肉豆蔻、丁香、草果、红花、黑云香等16味药物是固定不变的。孟根乌苏-18味丸的药物配比在不同时期出现了不一致现象,其落差显著,单味药物配比变化较大的属硫黄和白云香,其次有苘麻子、决明子、草果、文冠木。沿用至今的孟根乌苏-18味丸与《甘露四部》载金-18方是药物组成相同的同方异名,与《蒙医金匮》和《诃黎勒晶珠解疑难经》载孟根乌苏-18方药物组成和配比均相同的同方同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