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46 毫秒
1.
中药药性包括中药的气味、归经、升降浮沉、有毒或无毒等多个方面,它们分别从不同的角度反映了药物作用的性质和特点,药物的这种"性—效相关性"也正是中药所具有的独特属性。明代诸多医家对药物气味、归经、升降浮沉等传统药性理论进一步阐释与发挥,并将药性理论广泛应用于释方和制方。明代医家在前代医家经验基础之上总结提出的药性组方理论是对传统药性理论的进一步丰富与扩充,对不断完善组方配伍理论以及指导后世临证组方均具有重要的价值。  相似文献   

2.
正药性组方理论是医家在辨证立法之后根据中药四气五味、归经、升降浮沉等性能进行遣药组方。自秦汉以来。历代医家对药性组方理论不断丰富与完善,清代是其发展高峰。1、气味组方理论。柯韵伯在《伤寒来苏集》中多运用气味组方理论以释方,罗美在《古今名医方论》中选录多位医家运用气味组方理论阐释方的实例。叶天士在《临证指南医案》中高度强调了气味组方理论在方剂配伍中的重要性,如"论药必首推气味"。针对卫气营血辨证体系,叶氏提出了一系列治法和气味组方方法,如在卫辛凉解表法,在气甘寒生津法,入营成寒苦甘合法,热入血分,用清血凉血法,或用甘润存津法,或用辛凉合甘寒  相似文献   

3.
正清代著名医家叶天士出身医学世家,幼承庭训,广拜名师,继承前人学术经验,遍采众家之长,师古而不泥,创立新说,别开法门~([1])。《清史稿》载:"大江南北,言医者辄以桂为宗"。对药,是由两味中药依据一定配伍规律组成的药物组合,对药单味药演变为方剂的肇始,是方剂学中药物组方的基本单位。对药是依据病情和  相似文献   

4.
《辽宁中医杂志》2015,(7):1212-1214
在金元时期,诸多医家对传统药性组方理论进一步阐释与发挥,并将药物归经、升降浮沉理论纳入药性组方理论体系,为进一步丰富组方理论及指导临证组方做出了重大的贡献。  相似文献   

5.
正喘证是以呼吸困难,甚则张口抬肩、鼻翼煽动、不能平卧等为主要临床特征的一种病证,是临床常见难治与危重病之一~([1])。中国古代医家对喘证的认识可以上溯到《黄帝内经》时期,历代医家对于喘证的认识,莫衷一是,众说纷纭。笔者查阅了历代文献,整理和归纳喘证的病机,望提供借鉴以指导临床。1战国时期最早提出喘证概念的是《黄帝内经》,而《黄得内经》也最早记载了水邪致喘的病因,如《素问·水热穴论》载:"故  相似文献   

6.
中药"七情"理论是历代医家在长期临床实践中逐渐积累而成的,是方剂组成、方药运用等理论的重要基础,也是临床遣药组方的理论依据,对中药增效、减毒、保证临床用药安全有重要意义。古代医药学著作中对"七情"概念内涵的表达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呈现出不同的特点,故其术语的统一、规范意义重大。通过追溯与回顾相关文献,从"七情"理论的起始形成、丰富嬗变、成熟完善,以及"七情"药物的具体记载,对其理论源流进行梳理和考释,分析这一术语的发展脉络,为其规范定名和相关术语的正确应用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7.
乔利军  张新春  黄燕 《新中医》2017,49(6):160-162
正方剂是中医临床治疗疾病的重要手段,是在辨证、立法的基础上选药配伍而成的,因而方剂是医者智慧的结晶。《伤寒论》共载方113首,这些方剂理法有度、组方严谨、选药精当、主次分明、药味不多、变化巧妙,深为古今中外医家所折服,亦被推为"方书之祖"。徐灵胎从方证相应的角度揭示了《伤寒论》辨证论治的规律,"不类经而类方"开类方研究之先河,对后世产生了极为深远的影响~([1~3])。栀子汤类方是《伤寒论》中以栀子豉汤为主方辨治胸膈郁热证的一类方剂,包括  相似文献   

8.
陆童凯  茹清静  章京思 《新中医》2017,49(4):159-160
正《四圣心源》~([1])为清代大医家黄元御所著,其以黄帝、岐伯、秦越人、张仲景四圣之书为基础,探究天人之奥,提出气血阴阳运行之轨迹,为中医圆运动理论的最早渊源。黄元御在《四圣心源》中阐述"一气周流"学说,认为全身以一气统筹,清气左旋浮升,浊阴右转沉降,而升降之间,全赖于中焦之土,《四圣心源》阴阳变化篇记载:"气含阴阳,则有清浊,清则浮升,浊则沉降,自然之性也……清浊之间,是谓中气,中气者,阴阳升降之枢轴,所谓土也"。气在中土作用下,在  相似文献   

9.
民国时期多数民国医家继承了传统组方理论,但受西医传入的影响,民国时期中医的组方理论体系发生了很大程度的变化,具体表现为中西药合用的组方思想和中药西用、西药中用的组方模式,对组方理论的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  相似文献   

10.
正恶性肿瘤是"癌毒"与"正虚"共同作用的结果,即所谓"邪之所凑,其气必虚"~([1])。国医大师周仲瑛教授提出中医药理论创新应溯本求源,《黄帝内经》中的病机十九条是历代医家研究的重点内容,也是现代中医辨证论治提出的主要来源之一,恶性肿瘤的病机研究也要以《黄帝内经》所蕴含的中医理论为基础,以后世各家学术流派传承为载体,以临床实践为导向,在临床实践和感悟  相似文献   

11.
正龙惠珍主任中医师从事中医脾胃病防治三十余载,临证经验丰富。笔者有幸跟随龙师临证,见其辨便秘型肠易激综合征(IBS-C)病因病机之独特,组方用药"以常通变",疗效显著,收获颇丰。试浅析如下。1脾气壅塞为其病因病机中医学据IBS-C临床症侯,将其归属于"便秘""腹痛"等。多数医家以"肝郁"为本病成因,大肠通降不利为其主要病机,治疗以疏肝解郁、通腑降泻为主~([1-2])。  相似文献   

12.
正医案是历代医家活生生的临证记录,最能反映各医家的临床宝贵经验,对临证很有指导意义和实用价值。国学大师章太炎曾评价:"中医之成绩,医案最显著。欲求前人之经验心得,医案最有线索可寻,循此钻研,事半功倍。"~([1])面对浩瀚的中医医案,不少学者开始应用数据挖掘技术,以期发现医案中隐藏的知识与规律,并且取得了不少成果~([2-3])。本研究以古代名家郁证医案为切入点,对有代表性的53部古代名家医案著作中的郁证医  相似文献   

13.
阿尔茨海默病(Alzheimer’s disease,AD)是老年期痴呆最常见的类型,其发病机制至今未明,治疗缺乏有效手段。目前现代医学多针对某种假说,进行单靶点的药物研究与开发,未取得令人满意的效果。中医药在AD的防治方面有一定的理论基础与疗效优势。清代名医陈士铎创立的洗心汤以人参等组方,立意健胃逐痰而治疗肝郁胃虚,髓空痰浊型呆病,取得显著疗效~([1])。本文从脾胃元气虚损与髓空痰浊型呆病的关系、洗心汤组方的理论基础及用药特色、现代医家临床应用和现代分子机制研究四方面进行分析,探讨洗心汤治疗髓空型呆病的潜在价值,以期抛砖引玉,启迪同道。  相似文献   

14.
<正>药物配伍禁忌是药物与机体相互作用本质的具体表现,历代医家经过不断的研究和长期的临床用药实践,总结出了以"十八反"为代表的中药配伍禁忌理论~([1])。但它们为什么反?怎么反?此类问题始终没有定论。从古至今,无论是历代方书、医案还是现在临床上均广为使用,而且现代毒理、药理研究也尚未给出一个确切的答案。然而,随着人们安全用药的意识不断  相似文献   

15.
正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DPN)是糖尿病最常见、最严重的并发症之一,属中医学"痹证"、"消渴"、"痿证"范畴。神经病变可累及运动神经、感觉神经及植物神经,产生运动和感觉障碍。现将近年来中医对该病的研究进展综述如下。1病因病机现代医家对其病机的认识有:吴深涛教授认为本病是以阴虚为本、燥热为标,阴虚内热,灼津成痰、成瘀~([1]);佟剑等~([2])认为其是气阴两虚,无力运行气血,致脉络瘀滞而成;  相似文献   

16.
叶烨  周仙仕 《新中医》2016,48(8):3-5
正脓毒症,过去也称为败血症,是临床上常见的具有严重危害的急危重症。其发病率不断上升,全球每年约新增数百万脓毒症患者,而其中超过25%的人会因此而死亡~([1])。本病属于中医的优势病种,中医药治疗手段疗效确切~([2])。本病多以高热伴外感症状为初始表现,因此许多医家均从"外感发热"论治本病,事实上本病多外感发热与内伤发热并存,外感发热往往只是本病启动和初始阶段,内伤发热则往往是本病极期及演变阶  相似文献   

17.
《中医药通报》2011,(4):21-21
"隐曲"一词,主要出现在《素问》和《素问》的相关注释本中,而后世各医家的其他著作中论述较少,或者说根本没有论及。通过检索发现,现代医家对该词的论述也较少。在古代和现代这些少之又少的理论涉及中,"隐曲"一词的含义却大不相同。1.指肢体的运动。《素问吴注·风论》言:"俯首谓之隐,鞠躬谓之曲,肾脉入肺中循喉咙,故不利于隐,隐则喉痛也。肾脉贯脊,故不利于曲,曲则脊痛也。"  相似文献   

18.
探讨古代名方天王补心丹的组方规律及深刻内涵,结合历代著名医家方论,研究该方的组方规律,发掘其蕴藏的丰富理论内涵,以期对临床组方用药及更好地运用此方有所启示。  相似文献   

19.
"半夏秫米汤"是《内经》中收载的十三方之一,对后世对失眠病证的临床治疗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因其组方精炼,疗效显著,至今还为临床所应用。现代医家不仅将它用于失眠,并且对其临床应用有所发挥。现从古代医家和现代医家对"半夏秫米汤"的临床应用进行论述。  相似文献   

20.
正糖尿病是由多种病因引起以慢性高血糖为特征的代谢紊乱性疾病,2型糖尿病的发病与胰岛素抵抗和胰岛素分泌的相对性缺乏有关~([1])。糖尿病属于中医学的"消渴"范畴,特点为"三多一少",即多食、多饮、多尿和消瘦。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人们静坐工作方式明显增加,生活饮食方式也发生了很大变化,高热量饮食增加,2型糖尿病的患病率呈现世界范围的上升趋势~([2]),对其有效的治疗方法已成为当今医学界重要研究内容。在中医学发展的漫漫长河中,诸多医家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