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对于进行血液透析(血透)的终末期肾功能衰竭患者,有效的血管通路是至关重要的,现在较常用的血管通路主要有直接穿刺法、深静脉置管术和动静脉内瘘吻合术。而动静脉内瘘吻合术对于需要长期血透的病例是最佳的选择,它可以充分保证血透质量以改善患者症状、维持患者生命。若血管内瘘功能不良,  相似文献   

2.
慢性肾功能衰竭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由于机体免疫功能下降,营养失调,贫血,长期少尿、无尿等诸多因素,容易合并感染,尤其是泌尿系感染。国内报道28%~58%维持性血透患者发生菌尿,泌尿系感染率达18.8%,而且复发率高。笔者运用中药清热利湿活血通淋法,自拟“通淋汤”治疗维持性血透患者合并泌尿系感染,取得了一定的疗效,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3.
维持性血液透析(血透)患者由于多有高血压、糖尿病病史,透析过程中抗凝剂的使用、血透患者血小板功能异常及血透患者多有血管脆性增加和通透性增高等因素,脑血管意外的发生率明显高于正常人,成为维持性血透患者死亡的最主要原因之一。本院自1998年以来,对27例血液透析并发脑血管意外患者实施有效的护理措施,有效降低了其病死率,现将护理体会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4.
茶色素对血液透析患者的免疫调节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年来,有关终末期肾功能衰竭(ESRF)患者,尤其是血液透析(HD)患者免疫功能的研究越来越引起人们的重视。国内外学者曾从体液免疫、细胞免疫及细胞因子等各方面研究血透患者的免疫功能变化,结果表明ESRF患者存在严重的免疫功能紊乱。但目前国内尚无报道血透患者血清IL—8的变化。因此,本文通过检测血透患者及茶色素治疗后IL—8的变化,来探讨血液透析患者免疫损害的机理及茶色素的免疫调节作用,为其免疫治疗提供新的措施  相似文献   

5.
从保护残余肾功能、改善营养不良、改善免疫功能、治疗血透并发症、中药血液透析液应用等方面介绍中医药在血液透析治疗中应用研究概况。血液透析是一个非生理过程,随着血液透析时间的延长,在血透中或血透后常常引起多种并发症,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和生存时间。中医药在血液透析中能减少血压透析的不良反应及并发症,提高生存质量。  相似文献   

6.
从保护残余肾功能、改善营养不良、改善免疫功能、治疗血透并发症、中药血液透析液应用等方面介绍中医药在血液透析治疗中应用研究概况。血液透析是一个非生理过程,随着血液透析时间的延长,在血透中或血透后常常引起多种并发症,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和生存时间。中医药在血液透析中能减少血压透析的不良反应及并发症,提高生存质量。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参附注射液对维持性血透病人心功能的改善作用。方法:采用自身前后对照方法,对33例血透病人在每次血透后用5%葡萄糖20mL或生理盐水20mL加参附注射液40mL静脉注射。疗程3个月。结果:患者体力、精神状态、透析耐受性改善治疗前后自身比较十分显著(P<0.01),治疗后患者超声心动图各项指标总体上都有升高。LVEF和LVFS作为收缩指标,CI作为泵血指标,AC作为力学指标,从三个方面反映了心脏的功能治疗后有了明显改善。其中LVEF、LVFS、AC治疗前后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参附注射液对维持性血透病人的体力、精神状态、提高血透的耐受性,心功能尤其是心脏收缩功能方面有明显改善作用。  相似文献   

8.
血液透析患者动-静脉内瘘的围手术期护理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血液透析(血透)是目前抢救和治疗尿毒症患者生命的重要手段之一,而动一静脉内瘘是维持性血透患者进行治疗的生命线,其完好无损和充分充盈直接关系到血透时的血流量,进而影响血透质量。建立和维持一条有功能的血管通路是血液透析的先决条件。动-静脉内瘘是通过手术将动脉与临近静脉在皮下吻合,术后该静脉逐渐扩张、肥厚(静脉动脉化),可以穿刺,得到足够的血流量,成为永久性的血液通路。我院2001-2006年共收治73例在我院建立了动一静脉内瘘的尿毒症血透患者。通过对此类患者良好的围手术期护理,均取得了满意的效果,现将护理体会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9.
血液透析患者动静脉内瘘闭塞原因分析及预防措施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对于进行血液透析(血透)的终末期肾功能衰竭患者,有效的血管通路是至关重要的,现在较常用的血管通路主要有直接穿刺法、深静脉置管术和动静脉内瘘吻合术.而动静脉内瘘吻合术对于需要长期血透的病例是最佳的选择,它可以充分保证血透质量以改善患者症状、维持患者生命.若血管内瘘功能不良,血透中得不到充足的血流量,透析质量就会受到影响,增加患者的病死率、患病率和住院率.笔者回顾分析352例进行维持性血透患者动静脉内瘘的使用情况,找出动静脉内瘘闭塞的主要原因及危险因素,并针对这些原因提出预防措施,延长内瘘寿命,提高终末期肾功能衰竭血透患者的生存率及生存质量.  相似文献   

10.
从2000年3月-6月,我们对9例无功能尿毒症患者,按不同年龄,不同血透问期的体重增加,测定其在血透超滤中对血液动力方面的影响。  相似文献   

11.
慢性肾功能衰竭是在各种慢性肾脏疾病的基础上,造成肾单位严重毁损,出现代谢产物潴留、水电解质及酸碱平衡失调,内分泌功能紊乱。慢性肾衰至尿毒症期就需行血液透析或肾移植术清除各种临床症状。而有些中药具有一定的清除氮质代谢产物作用,故而对于慢性肾衰血透患者配合中药治疗,可明显延长血透间隔时间。1临床资料7例慢性肾衰维持血透患者中,男性4例,女性3例,平均年龄42岁;肾衰原因为慢性肾炎4例,高血压病2例,多囊肾1例;临床表现有贫血、不同程度的高血压、浮肿、尿少及消化道症状;血透前BUN均>35tnmol/L,Scr>780M/L…  相似文献   

12.
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的免疫功能,均有不同程度的降低.随着社会老龄化,老年维持性血透病人日渐增多,而老年透析起步晚,临床资料和经验不足,同时老年人具有病情复杂多变的生理特点,极易并发各类感染,严重威胁生命.应用黄芪注射液对30例老年血透患者进行治疗,旨在观察黄芪对老年血透患者免疫功能的影响.  相似文献   

13.
维持性血液透析(血透)患者由于多有高血压、糖尿病病史,透析过程中抗凝剂的使用、血透患者血小板功能异常及血透患者多有血管脆性增加和通透性增高等因素,脑血管意外的发生率明显高于正常人,成为维持性血透患者死亡的最主要原因之一[1]。本院自1998年以来,对27例血液透析并发脑  相似文献   

14.
以养血和营消风法治疗维持性血透患者皮肤瘙痒18例,治疗原理在于“治风先治血,血行风自灭”。  相似文献   

15.
[目的]了解血液透析患者丙肝病毒感染状况,为采取防治对策提供依据。[方法]收集整理2008年1月至2010年5月我院维持性血透患者120例,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USA)法于血透前后检测抗HCV,透析治疗后6月至12月仅有一例发生丙肝病毒感染,感染率0.8%。透析治疗后12月至30月未再发生丙肝病毒感染。[结论]血液透析是HCV感染的重要途径。加强对血透患者HCV感染者的管理,严格消毒隔离,透析器一次使用等可有效控制血液透析(HD)患者高HCV感染状态。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血液灌流串联血液透析(HD+HP)治疗尿毒症皮肤瘙瘁的临床效果及护理措施;方法:对38例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采用HD+HP的方法进行治疗和护理,并对其日常护理。注意事项及其影响进行记录并总结;结果:HD+HP方法治疗有效率高达为94%;结论:采用血灌串联血透法治疗血透皮肤瘙瘁,重视并加强其临床护理和皮肤护理的健康教育指导,可有效缓解血透患者的皮肤瘙痒症。并进一步预防和减少并发症发生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17.
血透患者在血透过程中急性并发症以心血管系统为主,而最常见的是低血压并发症,其发生率为25%~30%。因此,如何预防和及时处理血透患者并发低血压是提高血透质量、延长患者寿命的重要环节。现将我院8a以来的护理体会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综合护理干预对长期血透病人便秘发生率的影响。方法:65例长期血透病人随机分成常规护理组30例,按血透护理常规进行护理;综合护理干预组35例,在患者第一次血透时,除按血透护理常规护理外,采取综合护理干预,包括饮食、行为及心理干预等,比较2组患者便秘的发生率。结果:综合护理干预组患者便秘发生率低,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综合护理干预可降低长期血透病人便秘发生率。  相似文献   

19.
目的:总结整体护理在血透中应用和实施效果,通过学习血透知识和总结好的经验,进一步提高血透的护理水平。方法:回顾性总结分析我院2008.4—2010.6用整体护理的68例的血透患者的护理资料。通过在实践中探索和实施,总结护理临床经验。结果:通过整体护理,我们系统了护理方法、优化了护理质量、提高了护理水平、减少或减轻了血透的并发症。也促使了患者早期康复。结论:整体护理在血透治疗中的应用效果显著,整体的护理质量明显提高,有临床推广的价值。  相似文献   

20.
目前我国有89.5%的透析患者采用血液透析(血透)治疗,常由于血透患者缺乏对疾病的正确认识和相关知识的缺乏,致使在短期内出现各种并发症,使病情加重甚至死亡。对血透患者进行知识强化教育,可在一定程度上控制患者病情的进展,延缓或避免并发症的发生,提高生存质量。现以60例血透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探讨知识强化教育的必要性,为血透患者的治疗及护理工作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