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分析叶天士治疗泄泻的用药规律。方法:统计叶天士《临证指南医案·卷六·泄泻》中的药味出现频次,并对其按药物功效分类,从泄泻病因和涉及脏腑两方面对用药规律进行分析。结果:叶天士治疗泄泻用药以利水渗湿药、补虚药、理气药、化湿药最多,频次上以茯苓为最多,出现频率较高的药对有陈皮、茯苓,人参、茯苓,茯苓、泽泻;脏腑辨证多从脾、肝、肾论治,重视脾虚,药物归经以脾胃两经最多。  相似文献   

2.
通过研究古代文献中关于泄泻的论述,探讨泄泻的发生与各脏腑的关系,深入挖掘泄泻的成因,为泄泻的治疗提供帮助。结果发现泄泻虽与脾胃的关系最为密切,但与肝、肾、肺、大肠、小肠、膀胱的关系也不容忽视。认为研究泄泻,分析泄泻与脏腑的关系是十分必要的。  相似文献   

3.
通过对杜怀棠教授诊治慢性泄泻的临床医案进行分类、归纳,结合杜教授的访谈笔记,总结其治疗慢性泄泻的临证经验,即脾虚、肾寒、肝强是泄泻的主要病因病机,关注病因,治病求本,参以脏腑辨证,据证确立选方用药法则,脾虚泄泻者宜实脾化湿法,肾寒泄泻者宜强肾助阳法,肝强泄泻者宜柔肝行气法,并附典型案例进一步诠释杜教授治疗泄泻的思路。  相似文献   

4.
泄泻虽以脾虚湿盛多见,但由阴精亏损,阳失阴助,相应脏腑失调而致者并非鲜见;且泄泻日久,水谷精微无以吸收,阴津营血渗漏暗耗,故滋阴补液不失为治疗阴虚泄泻之一法。由于阴虚有津液不足,精血亏虚之不同,所涉脏腑也有肺脾肾肠之各异,诚非  相似文献   

5.
泄泻是临床的常见病、多发病,其命名特点随着时代的变迁,也发生了变化。先秦两汉时期,多以"形容词+泄"或与泄泻发生相关的脏腑命名;隋唐时期,多以所泻下物的不同来命名;宋金元时期,多以"三因"命名并确立了"泄泻"这一专有病名;明清时期,统一泄泻的病名及完善与痢疾的鉴别;现代中医内科学则以有无脓血便和里急后重分辨各种肠道疾病为泄泻还是痢疾。  相似文献   

6.
文章旨在整理和探讨《临证指南医案》中泄泻的辨治方法。通过分析其记载的泄泻医案,得出叶氏对泄泻的病因病机、治疗法则及遣方用药具有病因首重湿邪、治疗祛湿为先和病本以脾为主、同时兼顾肝肾两大学术特色。其辨治体系可分为从湿论治和从脏腑论治两大系列,对目前临床诊治泄泻仍具指导意义,值得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7.
《光明中医》2021,36(6)
泄泻的发生和脏腑气机运行失常关系密切,其中肝脾不调是其中一个非常重要的病机。脾胃是脏腑气机升降运转之枢,肝主一身气机之疏泄。故调理肝脾气机是治疗泄泻病的一种常规思路。本文另辟蹊径从《黄帝内经》中的“开阖枢”理论来探究肝脾不调型泄泻的病机证治,以三阴三阳“开阖枢”机理对该病论治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及临床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8.
泄泻是由多种因素引起的以脏腑功能紊乱为主的临床常见病症。单从现象上看,其病变部位是以胃肠为中心.但由于导致这一病症发生的原因甚多,外感六淫、内伤七情、饮食劳倦均在其中.各种因素所致的脏腑功能紊乱,元气亏损,器质破坏,均可导致本症候的发生。泄泻造成的病理影响也十分复杂.或升降失调,或清浊不分。或运化不行。或疏泄失职.或温煦不力.或下元不固,其标象虽在胃肠.病本却是五脏兼及。正是因为病因不同.涉及脏腑有别.损伤程度各异.因而也就决定了本症候在性质上有寒有热.有虚有实。甚至寒热虚实错杂互见。给辨证治疗带来了较大困难。历代医家对此症论述甚多.其中最具系统性的当推明代医家李中梓.他在总结泄泻理法时.既提纲挈领地强调了湿为主因.脾为主脏。又简要阐明了其它原因、其它脏腑对泄泻的复杂影响,使人知其要而通其变。其所归纳提炼出的治泻九法,是对中医治泻经验的高度概括和全面总结.至今仍有很高的临床实用价值。  相似文献   

9.
《辽宁中医杂志》2015,(10):1860-1861
作者采用跨年度样本方法,对运用中医五行辨证治疗泄泻124例进行回顾性临床分析,得出泄泻病的中医五行辨治特色是:1临床泄泻病的整体性;2五行辨证模式集中在脾、肝、心、胃、胃(肠)脏腑的母子乘侮辨证上;3五行治法用药在于损有余,补不足恢复脏腑五行制化关系。由此可完善泄泻的五行辨治系统。  相似文献   

10.
泄泻分为外感、内伤两大类,对于内伤引起的泄泻多以湿邪困土,肠道功能失司者为多,然对脏腑功能失调所致的内燥而泄者,则鲜有论及,而临证之中亦可见到土寒失润,土燥不合,水寒冰洁,肾燥不合所引起的泄泻。  相似文献   

11.
通过研究古代文献中关于泄泻的论述,探讨泄泻的名称及分类后发现,古代有关泄泻的名称繁多,根据发病脏腑、临床表现、病因及发病规律,大致可分为4类。  相似文献   

12.
本文基于中医脏腑理论,将泄泻病与脏腑广泛结合,例举肝气郁结型、心肝血虚型、寒湿困脾型、肠腑湿热型、肝胆湿热型等临床常见验案以供参考,以寻求更多、更丰富的治疗方案,提高临床效果。  相似文献   

13.
肝泄是指情志不舒、郁怒伤肝所引起的泄泻。本文所述泄泻,为郁病基础上的并发症,是一种特殊类型的泄泻。肝脾不和是泄泻的基本病机,在疏肝健脾的基础上进行脏腑虚实寒热的辨证施治是治疗泄泻的基础和出发点。  相似文献   

14.
区泽林 《新中医》1991,23(12):9-11
泄泻又称腹泻,是肠胃病证之一。病位虽主于脾胃及大小二肠,但与其他脏腑有关联。前人有“泄泻之本,无不由于脾胃”和“湿胜则濡泄”(《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之说,若据此原则治疗,当以健脾化湿为主。然人体体质强弱不同,脏腑功能有异,邪侵病变,途径各殊,故泄泻治疗,不能固守于一、二法,当从辨证施治。现举典型病例,分述如下:  相似文献   

15.
泄泻病的发生跟脏腑气机运行失常关系密切,其中肝脾不和是其中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发病病机.脾胃是脏腑气机升降运转之枢纽,肝主一身气机之疏泄.调理肝脾气机是泄泻病的一种非常重要的治法.  相似文献   

16.
《临证指南医案》是记载叶天士临床经验的一本重要著作,其中《泄泻》篇对泄泻有较为详细的论述。从叶氏经验看,泄泻四季皆可发病,湿邪是主要致病因素,病位主要在脾胃,与其他脏腑密切相关。其论治宗仲景东垣经验,注意四时、体质因素,重视预防调护,治法方药记载颇有特色。  相似文献   

17.
泄泻是以排便次数增多,粪质稀溏或完谷不化,甚至泻出如水样为主症的病证。其病因有感受外邪、饮食所伤、情志不调、禀赋不足及久病脏腑虚弱等,主要病机是脾虚湿盛,脾胃运化功能失调,肠道分清泌浊、传导功能失司,是临床常见疾病,可见于任何年龄的人群,但多以儿童和老人多见。泄泻轻者可以自愈,重者可迁延不愈形成慢性泄泻,甚者可因严重脱水、电解质紊乱而危及生命。  相似文献   

18.
《光明中医》2021,36(5)
中医学认为,气的运动以开、阖、枢为表现形式,若枢机畅达,则脏腑气机通畅,阴阳和合;若开阖不利,则脏腑气机阻滞,阴阳失交,出现五脏六腑的相关病变。脾肾阳虚型泄泻的发生亦是由于体内阴阳开、阖、枢枢机不利所引起。因此,此研究从三阴三阳"开阖枢"角度来论治脾肾阳虚型泄泻具有重要的临证价值和临床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9.
<正>泄泻是指大便次数增多,粪便稀薄,甚至泻出如水样而言,其主要病变在于脾胃和大小肠,其致病原因有感受外邪、饮食所伤、七情不和及脏腑虚弱等,但主要在于脾胃功能障碍。脾胃功能障碍是由多种原因引起的,有外邪影响、脾胃本身虚弱,肝脾不和及肾阳不足等,均可导致脾胃功能失常而发生泄泻。本病一年四季均可发生,但以夏秋两季为多见。泄泻有感受外邪、食滞肠胃、肝气乘脾、脾胃虚弱、肾阳虚衰等多个证型,其中尤以脾胃虚弱型泄泻反复发作,迁延难愈,给患者身心带来极  相似文献   

20.
泄泻,是指排便次数增多,粪便稀薄,甚至泻出如水样而言。彝医认为,大便溏薄为泄,大便清稀如水而直下者为泻。本病一年四季均可发生,尤以夏秋两季为多见。其主要病变在于脾胃与大小肠,多因感受外邪、饮食所伤、七情不和及脏腑虚弱等所致,但关键是由于脾胃功能障碍,从而发生泄泻。《景岳全书·泄泻》中写道:“泄泻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