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孟云辉  王强  王延峰 《中国中医急症》2011,(10):1643-1643,1653
痔疮是临床上的一种常见病、多发病,对于痔疮形成的病因病机古代文献记载较多,与寒、暑、湿、风、热、毒、燥、瘀等邪气有关。笔者通过临床实践发现瘀毒之间关系复杂,相互为因果,互化互生,且始终贯穿于本病的发生、发展、变化的过程中。瘀毒损络是痔疮发病的关键病机,临床应用清热解毒,凉血散瘀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2.
从瘀论治痔疮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魏照洲 《四川中医》2006,24(11):76-77
痔疮多由风、湿、热、燥、气虚、血虚等引起,气血瘀滞、筋脉横解是其基本病机。治疗痔疮,应以虚实为纲,祛瘀为本。风热壅滞者,宜疏风凉血消瘀;湿热瘀滞者,宜清热利湿散瘀;阴虚血燥者,宜滋阴润燥行瘀;气虚血瘀者,宜益气活血祛瘀;气滞血瘀者,宜行气散滞化瘀。  相似文献   

3.
痹证是指肢体经络为风、寒、湿、热之邪所闭塞,导致气血不通,经络痹阻,引起肌肉、关节、筋骨发生疼痛、酸楚、麻木、重着、灼热、屈伸不利,甚或关节肿大变形为主要临床表现的病证。风、寒、湿、热、瘀、痰等邪气滞留筋脉、  相似文献   

4.
类风湿关节炎病初邪在经脉,风、寒、湿、热、痰、瘀等邪气累及筋骨、肌肉、关节经脉痹阻,不通则痛;日久则耗伤气血,累及肝肾。致残率高,已成为世界公认的难治性疾病之一,西医对其尚无特效疗法。祖国医学辨病与辨证相结合,分为湿热痹阻、寒湿痹阻、肾气虚寒、肝肾两虚、痰瘀互结、毒热痹以祛风除湿、补益肝肾等方法治疗,毒副作用小,改善患者生活质量,易接受。  相似文献   

5.
大动脉炎是一种累及主动脉及其主要分支的慢性进行性非特异性炎症疾病。陈宝贵教授认为,大动脉炎归属于中医的"血痹病"范畴,病机多属本虚标实,气血阴阳不足为本,痰瘀互结为标,又复感风、寒、湿、热等邪气,渐致脉络闭阻不通。临床以风寒客络、气虚络瘀、阴虚阳亢、湿热毒盛证为多见,常多种病邪兼夹为病,治疗中应当灵活用药。  相似文献   

6.
"内生五邪"包括内风、内寒、内湿、内燥、内火(热)五个方面,指在疾病发展过程中,由于气血津液和脏腑等生理功能的异常所引起的综合性病机变化,其与血管性痴呆的病因病机关系密切:1.内风——肝阳化风,痰瘀阻窍;2.内湿——痰湿内生,上蒙清窍;3.内火——痰火扰神,神明失敛;4.内寒——寒凝血瘀,阻滞脑窍;5.内燥——燥瘀互结,清窍失养。临床上并非为单一的病因病机,多互相夹杂。  相似文献   

7.
曾清泉 《四川中医》2001,19(9):47-47
痔疮多为外风,燥,湿,热之邪下冲肛门,致肛门局部气血壅滞,经络不通,邪热与瘀血搏结于肛门而成,自拟痔洗剂熏蒸肛门,坐浴配合苦榆膏涂敷治疗痔疮56例,取得较好疗效,有效率达98.21%。  相似文献   

8.
结节性痒疹的病因与风、湿、热、毒、气血瘀滞有关,临床应用搜风除湿饮加减配合火针治疗结节性痒疹,可达到清热解毒、祛湿通络、搜风止痒的目的,疗效确切。  相似文献   

9.
陈以国教授认为慢性湿疮多因素体正气不足,腠理不密,饮食失节导致脾胃受损,肝失疏泄,肺气失固,复感风邪,气血不荣,肌肤失养,病久不愈。本虚标实,气血亏虚,风、湿、热、毒邪实为患,针药并举治疗气虚风燥、血虚风燥湿疮,辨证精准,遣方、用针独到,配合捏脊疗法;陈师强调日常养护,嘱患者配合饮食、调整肠道菌群,避免接触致敏源、调控情绪等配合治疗。附气虚风燥、血虚风燥湿疮验案2则。  相似文献   

10.
鲜仙人掌治疗痔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鲜仙人掌治疗痔疮赵春友哲盟霍林郭勒市医院(029200)痔疮乃因饮食失调,或起居失慎等诸多因素,致使风燥湿热侵袭,气血不调,经络阻滞,瘀血浊气下注肛门而成本病。正如《外科大成》云“如其中者湿也,痛者火也,痒者风也,闻者燥也。”而仙人掌味苦、性寒,人肺...  相似文献   

11.
试论"毒"及解毒法的运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田杰  黄琴 《四川中医》2006,24(10):37-38
本文从毒的病因学和病机学概念出发,阐明“毒”的确不能仅限于红肿热痛、斑疹、溃烂等局部肿毒,应结合全身情况仔细辨证;同时针对风毒、火热之毒、湿毒、燥毒、寒毒、疫毒、瘀毒、痰毒等不同邪毒,着重论述了解毒法的运用,对指导临床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2.
<正>读者余先生:经常听人说,体内有湿,请问如何才能知道体内有湿呢?编辑部答复:在致病的风、寒、暑、湿、燥、火这"六淫邪气"中,人体最怕湿邪,寒、热都好办,寒则温之,热则寒之;有风咱就驱风,有燥咱就润燥,有暑咱就清暑。  相似文献   

13.
总结全国名中医潘敏求教授治疗胰腺癌的临床经验.潘教授认为本病病位在胰,实系脾胃,与肝、胆、肾相关,基本病机为脾胃虚弱、湿热蕴结、瘀毒内结.临床将其辨证分为湿浊阻遏、肝郁蕴热、气血瘀滞、气血亏虚四型,分别予以茵陈五苓散加减、柴胡疏肝散加减、膈下逐瘀汤加减、十全大补汤加减治疗.并注重分阶段论治,早期为邪气偏盛阶段,以攻毒为...  相似文献   

14.
风湿病,中医称之为痹病。由于受风、寒、湿、热等邪气,阻滞经脉,影响关节屈伸不利,筋脉拘急,局部或肿或胀,有时触之发冷觉寒,或潮湿有汗,或干燥皲裂,或者湿热火盛,它的成因一般是风寒、湿热,另外也还有痰、瘀、燥、毒,多年来,广大临床医生和风湿病患者一直寻求着通过饮食而改善病情,减轻症状。目前,他们的努力已部分得到临床上的支持。  相似文献   

15.
赵秀花  任峻青  张鹤鸣 《河北中医》2011,33(11):1708-1708,1714
中医学认为,痔疮的发生与风、热、湿、燥、气血双虚等因素有关,临床常见肛周肿痛、脓肿、出血等。椒参洗剂由花椒、蛇床子、黄柏、苦参、地榆、芒硝、甘草组成,是根据痔疮的发病机制及治疗原则组方生产出的一种纯中药外用制剂,具有清热利湿、消肿止痛、凉血软坚之功,治疗痔疮疗效确切。我们选用正交实验设计法,优选出椒参洗剂的最佳制备工艺,结果如下。  相似文献   

16.
银屑病,相当于中医学的"白疕",早在隋朝即有记载。病因病机涉及风、寒、湿、热、燥、瘀、毒等。当今中医治疗银屑病,多从血分论治,辨证分血热、血燥、血虚、血瘀等,治以凉血润燥、清热解毒、养血祛瘀等法,对于湿邪与银屑病关系的阐释不足。古籍与文献中已经有对于湿邪与银屑病关系的论述,认识多为外湿合并风、寒等邪作用于人体发病;而现代医家对其认识则更为深入,不拘于外感,内湿亦可致经络、气血痹阻,宣泄不能皮肤不得濡养而发病。更有医家运用流行病学调查方法对银屑病致病要素进行统计分析,将现代医学方法与中医辨证结合,证明了湿邪在银屑病病机中的广泛存在。文章总结古今医家对银屑病的证治认识,突出强调了"从湿论治"银屑病在临证过程中的重要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7.
银屑病为皮肤科具有代表性的难治性疾病。早在隋唐时期重视外感风、湿二邪,发展到近代以血分有热为主,然而血分之余,其脏腑、邪气、阴阳的病理变化使疾病趋于复杂化。从脏腑论治,肺燥可伤津、肺热可化毒;肝疏泄功能异常在患者情志发病中起到重要作用;饮食不节或脾运不健致水谷精微供给失常而患病。从邪气停留论治,风为百病之长,必混杂他邪侵袭人体;燥湿相互夹杂,燥盛不能行水而夹湿,湿聚不能布津而化燥;热势盛或咽喉疾患可归咎于毒邪。从阴阳虚实论治,阴阳失衡能够使机体在形、用两个方面无力与邪气抗争。结合上述对病因病机的不同认识,综合在银屑病辨证论治方面的心得体会,提出玄府郁闭、阳气不足的病因病机,以及扶正祛邪的临证思路。  相似文献   

18.
根据中医病邪兼化学说内容,结合细菌耐药性产生的特点,提出细菌耐药性产生类似中医病邪兼化的观点。细菌耐药性产生机制如生物膜的形成、耐药基因在细菌间的转移都是病邪兼化的形式,中医药对耐药细菌生物膜的作用,使细菌恢复对抗生素的敏感性也正是细菌耐药性产生类似病邪兼化观点的佐证。在细菌耐药性产生过程中,素体虚弱、气血阴阳不足、内生之邪也对细菌耐药产生了重要影响,致病细菌与外来以及内生之风、热、湿、寒、痰、瘀、毒、寒、燥等邪气,相互影响,相互作用,使致病菌变成一个兼有风、寒、痰、瘀等两种或两种以上不同邪气性质的超级大细菌。因此,治疗时,不能应用单一的清热、散寒、温里、祛湿、化瘀等治则治法,应结合病邪特点、发病部位等,因势利导,或清热、解毒、化痰、活血并行,或清热、祛湿、化瘀等多种治法兼施,使病邪分消,消弭于无形。  相似文献   

19.
1.风、寒、湿、热、痰、瘀为致病因素。汗出入水,或气候变化无常,冷热交错,或饮酒当风,或贪凉卧露,或居处环境阴寒潮湿,或涉水冒雨,或长期从事水中作业等,风寒湿邪侵袭筋脉关节而致本病,风寒湿痹,经久不愈,邪气留于经络关节,郁而化热:或久居湿热之地;或素体阳盛,或嗜酒辛辣,脏腑积热,外感风寒湿邪,从阳化热;或误用辛湿香燥之品,使外感邪气热化,  相似文献   

20.
三焦气化功能失常,气血津液升降出入的通道不畅,从而内生风、火、湿、热诸邪及痰、瘀、浊毒等病理产物,并在衰老过程中最终导致蒙蔽脑窍,元神失养,发为痴呆;而脾胃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又是人体气机升降之枢纽,故在三焦气化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