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43 毫秒
1.
痢疾的证治     
痢疾古称“肠澼”,又称“滞下”。仲景称为“下利”,故有“热利下重”及“下利便脓血”的记载。巢氏《诸病源候论》根据粪便颜色分为“赤痢”、“赤白痢”、“血痢”、“脓血痢”、“热痢”等不同名称。病情较久的称“久痢”;时发时止的称为“休息痢”。金元时代并有“时疫痢”之称,确认痢疾有传染性。它是夏秋季节常见流行疾患,临床以腹  相似文献   

2.
聂秋霞 《四川中医》1997,15(2):32-32
白头翁汤出自仲景《伤寒论》,是治疗热毒赤痢、疫毒痢的常用方。《伤寒论》说:“热痢下重者,白头翁汤主之”。又说:“下痢欲饮水者,以有热故也,白头翁汤主之”。可知本方所治不是一般湿热痢,临床应用只要辨证准确,随证加减疗效自不必说,但对于治疗慢性痢疾却应用者不多,若用之不当,反有伤胃损正之弊。慢性痢疾乃急性痢疾迁延而成。症见下痢时发时止,日久不愈,发作时便下脓血、里急后重、腹部疼痛、饮食减少、倦怠怯冷等。此病理机制多为初痢治不得法,涩止大早或未及时治疗,使久病正虚、湿热留滞、病根未除,每受外邪或饮食不…  相似文献   

3.
痢疾兼表证,病在少阳,为少阳轻清之气下陷,病不在表,而尚未深陷阴分,居于半表半里之间。喻嘉言治疗此病,首创“逆流挽舟”法,并以人参败毒散为代表方剂。人参败毒散,原出自宋代《和剂局方》,是一首著名的益气解表方剂。喻嘉言将其引入痢疾门,治疗痢疾兼表证,另出枢机,独辟蹊径,以解表之剂,疏表救里,逆挽下陷之清阳,恢复其升发之机,使邪从表散,不治痢而痢自止。  相似文献   

4.
叶景华 《中医杂志》2006,47(11):811-811
阿米巴痢疾是阿米巴原虫引起的肠道感染。主要病变在回肠末段,累及直肠。临床上表现腹痛腹泻,里急后重,大便糊状、带血、黏液、腥臭,一日多次。粪便中可找到阿米巴原虫。乙状结肠镜检查,在直肠和乙状结肠内可见大小不等、散在的溃疡,边缘整齐,周围可见一圈红晕,溃疡之间黏膜正常,全身症状可有恶寒发热等。本病属于中医“痢疾”范围。白头翁性苦寒,有清热锯毒,凉血止痢之功,是治疗热毒痢的要药。《伤寒论》谓:“热痢下重者,白头翁汤主之。”白头翁汤中以白头翁为君,配黄连、黄柏、秦皮。临床上治疗细菌性痢疾和阿米巴痢疾皆有效。我们以单味白头翁治疗急性阿米巴痢疾取得较好疗效。  相似文献   

5.
痢疾一病,因其闭滞不利,古代方书谓之滞下.归纳起来概属实症、阳症,治疗上就应首选通下之法,因肠中秽浊之物,积热之邪,一经通下,邪气无处以存,邪去正复,病即速愈。清·雷少逸曰:“休息痢者所以时作时止也,多因止涩过早,积热未尽,或不能节饮食戒嗜好之故也。”因用止涩过早,或因滞热下之未尽,蕴于肠胃。因此,在治痢的过程中,我体会到,不论属虚属实,属寒属热,只管通下。设虚者痢后补之;属寒者痢后温之。  相似文献   

6.
肠澼验案     
肠澼,相当于中医学痢疾范畴,以便下脓血为特征。痢之初作必由于泻,故痢与泻本为同类,皆以脾虚为本,治法可以相互参酌。但痢与泻又有深浅重轻之分,泻由水谷清浊不分,痢兼气血脂肉败坏,所以两者在具体治法及用药上又有所不同。痢的治疗当分清寒热虚实,一般素体无恙,骤发痢疾者,属实属热;脾肾本弱,随发随病者,多虚实夹杂,寒热并见。前者可攻滞清火;后者宜温调脾肾为主,兼以行气攻滞、清热利湿。倘使脾肾再伤,则轻者反重,重者必危。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自拟治痢汤对急性痢疾的治疗作用。方法 :以自拟治痢汤 (重用马齿苋等清热解毒燥湿药为主 ,佐以养血和营、行气导滞药的方法 )治疗急性痢疾 32例 ,并与用西药治疗的 2 1例作对照观察。结果 :治疗组的总有效率为 87 5 % ,对照组的总有效率为 6 1 9%。两组疗效经统计学处理 ,P <0 0 5。结论 :治痢汤对痢疾有较好的疗效。  相似文献   

8.
1肠肠,古皆作肠辟,是专指泄泻脓血一类的古病名,与今之菌痢、阿米巴痢疾等相似,该病名历史极为悠久,除《内经》中反复提及,多部出土先秦、两汉医籍均可目睹,而类似病名“痢”、“滞下”等属后起病名。现解释该病名时,将“辟”、“”训释为“有声”,即...  相似文献   

9.
周洁  王鹏 《江苏中医药》2024,56(4):63-66
痢疾是一种以腹痛、里急后重、下痢赤白脓血为主要临床表现的传染性疾病,具有区域性和季节性流行特点。民国时期著名新安医家程六如针对痢疾不同证型提出用消导利湿法治疗食积痢,清暑退热和中法治疗湿热痢,扶阳升举法治疗休息痢。 其善用荷叶包六一散治疗挟湿类痢疾,赤白糖拌炒山楂治疗痢下赤白,木香导滞丸为底配合山楂枳术丸、二陈汤等治疗食积痢。 程氏治痢临证经验独特,疗效显著,对现代临床仍有重要的指导借鉴意义。 附验案3则以佐证。  相似文献   

10.
痢疾古名“肠澼”,又称滞下。按其分类,有赤痢、白痢、赤白痢、热痢、冷痢、暴痢、久痢等等,对于痢疾的诊断和治疗,必须根据病人临床证候的综合,辨别虚实寒热,灵活地随证施治,历代医家在这方面累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运用了多种治疗法则,如解表、导滞、清热、解毒、行气和血、温补、开噤等,使后人有所遵循,如能善于运用,自可应手取效。  相似文献   

11.
痢疾是夏秋季的常见病。范文虎先生(公元1870~1936年)对本病的辨证和治疗,师仲景而旁参诸家,择善而从,临证取效颇捷。范老对痢疾的辨证,区分暴痢、久痢,辨清寒热虚实。对本病初起轻症多用四逆散加薤白出入以顺气化滞;对湿热痢疾,湿偏重者用苦参七味汤增损以清热化湿导滞,热偏重者用白头翁汤加味以清肠凉血化湿;对久痢中之阴虚痢用黄连阿胶汤加味以养阴泄热止血止痢,虚寒痢用理中汤加味以温中散寒健脾,对脾虚  相似文献   

12.
治痢疾之常证不难,而治痢疾之变证则不易。《寓意草》治痢诸案,总结了喻嘉言治痢疾变证的独特经验。本文试探其要。一、治变救逆“逆流挽舟”调气消滞,凉血清肠,是治痢之常法。然而,痢疾种种,病机迥异,又不能墨守成法。“故治病必先识病然后议药”,尤其对于危急重  相似文献   

13.
下利,张仲景《伤寒论》、《金匮要略》将痢疾与泄泻统称为“下利”,后世多分而论治。泄泻是指大便次数增多,粪便稀薄,甚至泻出如水样的病证,苗医称为“水泻痢”。痢疾是以大便次数增多,腹痛,里急后重,痢下赤白黏冻为主症的疾病,苗医称为“脓血痢”,大便有赤血者称为“红痢症”,大便为白色脓冻者为“白痢症”。苗医认为湿、暑为下利主要病因,归为热病范畴,治疗多用冷药。现将苗医治疗下利的常用药物及方剂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14.
痢疾乃夏秋时节常见的传染性疾病之一,因其排便时澼澼有声,故称之为肠澼,其临床症状具有“虽下痢而又不爽”的特点,又称之为“滞下”。本文仅依据湿热痢初期的临床表现,讨论其诊断和治疗。  相似文献   

15.
<正> 第二类性味功能不同,结合起来使用疗效显著一、立有方名的木香、黄连:香连丸(《和剂局方》),治下痢赤白,脓血相兼,里急后重。木香苦温性升,黄连苦寒性降,《医方集解》称一寒一热,一阴一阳,有相济之妙。前辈相告,香连治痢,不宜早用,因木香性温而升,常用于脾虚泄泻,有收敛止涩作用,痢疾早期切忌止涩,先宜通下导滞。早用木香或香连丸会加重里急后重,使肠湿浊上升犯胃,造成噤口痢。南方称痢为拉积,有积不去痢不住之戒。故我治痢疾先用枳实导滞丸,然后才用香连丸,效果是很可靠的。  相似文献   

16.
王春才 《陕西中医》1990,11(12):531-532
<正> 我县已故名老中医唐秀文,生于清朝末叶,卒于1981年。弱冠学习岐黄之道,业医62载,学宗长沙,涉猎诸家,擅长治内妇儿杂症,临床经验丰富,屡起沉疴,颇得众望。笔者摭拾其医案医话数则,整理出点滴经验简介如下。治痢疾,承气通因通用痢疾一病,古有“无积不成痢”之说。唐老认为,下痢仅是病之表象,其根源在于湿热病邪滞踞肠腑。治疗关键重在通下,荡涤肠胃湿热,以开壅遏。若仅限于清化常法,临床难以胜病,湿热不易净除。治新痢,唐老根据病情轻重,每用承气通下,取效甚捷。李中梓提出治痢,“新感而实者,可以通因通用;久病而虚者,可以塞因塞用”。唐老不囿古说,对久痢辨证确有湿热深踞曲肠,亦用承气下之,以防日久瘀积更甚。用硝黄可深入肠腑推荡顽踞瘀滞之湿热,以俟邪去正安;枳朴行肠腑气滞以除后重,并常于承气方中配黄连粉调熟羊脂服之。考羊脂甘温,乃治久痢良药,《本经逢原》谓:“羊脂,生主下痢脱肛,取润以导之,补中寓泻也。”与黄连调服,苦温并用,润燥相济,亦导泻湿热通因通用之意,止痢疗效稳定。唐老  相似文献   

17.
中医药治疗溃疡性结肠炎概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溃疡性结肠炎(UC)是以腹痛、腹泻、粘液脓血便为主要症状、以结肠粘膜慢性炎症和溃疡形成为主要病理特点的临床上较为常见的肠道疾病。好发于直肠、乙状结肠。该病在我国发病率比欧美低,但近年来发病率有增加的趋势,10年该病报道率上升3.08倍,因其治疗难度大,疗程长,而且治愈后常易复发,已被WHO确认为现代难治病。本病属中医“肠游”、“痢疾”、“滞下”、“泄泻”等范畴。现笔者就目前中医对该病的治疗情况概述如下。  相似文献   

18.
邓文阔 《光明中医》2014,(7):1359-1360
溃疡性结肠炎又称非特异性溃疡性肠炎,是一种原因尚未明确的以结直肠黏膜弥漫性炎症及溃疡性病变为特点的慢性疾病。近年来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生活方式的改变,发病率逐年增高。中医文献并未有此病名,中医多根据其临床表现,归属中医“久痢”、“痢疾”、“滞下”、“肠辟”等范畴。深入探讨本疾病发生、发展及变化规律,提高辨证准确率,尤其是提高治愈率、降低复发率将大有裨益。  相似文献   

19.
痢疾,古称肠辟、滞下。为急性肠道传染病之一。临床以发热、腹痛、里急后重、大便频频。痢赤白脓血为主要症状。若感染疫毒,发病急剧,伴突然高热,神昏、惊厥者,为疫毒痢。痢疾初起,先见腹痛,继而下痢,日夜数次至数十次不等。多发于夏秋季节,由湿热之邪,内伤脾胃,致脾失健运,胃失消导,更挟积滞,酝酿肠道而成。  相似文献   

20.
痢疾为儿科常见疾病,如不及时诊治,易变生它病而危及患儿生命。张士卿教授对此病有独特的认识,他认为小儿易患痢疾,内因责之脾胃虚弱,外因责之饮食不节,感受湿热邪毒;病机以湿热内蕴,气机阻滞,临床治疗以清热止痢、行气止痛、消积导滞为主。故临证选方以小儿痢疾神方为主方,随症加减,每获良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