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8 毫秒
1.
白虎汤首见于<伤寒论>,乃属辛凉重剂,善清气分邪热,主治外感热病,包括各种温病气分热盛之证.吴鞠通继承并灵活运用白虎汤于温病中,创造了一系列以白虎汤为基础方的白虎汤类方,包括白虎汤,白虎加人参汤、白虎加桂枝汤、苍术白虎汤、化斑汤等.  相似文献   

2.
白虎加人参汤为清热、益气、生津之主方。现从白虎加人参汤主治及消渴病病机入手,探讨白虎加人参汤治疗消渴病的特点;并通过配伍关系,现代医家应用举隅及其拆方及成方的现代药理研究,阐释白虎加人参汤治疗消渴病的可能作用机制;并通过使用注意指导临床,以期为加强对白虎加人参汤的理解及为消渴病的治疗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3.
<正> 糖尿病临床表现与中医消渴病基本一致。祖国医学认为饮食不节、情志失调、房劳伤肾、先天禀赋不足、或过服温燥药物等,是消渴病发生的重要因素,阴津亏损,燥热内生是消渴病发生的基本病理。本病多见于40岁以上,15岁以下的较少见。男性略多于女性。笔者临床运用加减玉女煎为基本方,加沙参麦门冬汤治疗上消;基本方加白虎汤治疗中  相似文献   

4.
《伤寒论》白虎汤脉证质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伤寒论》原文来看,阳明证,脉浮滑或滑,用白虎汤;脉洪大,用白虎加人参汤.从历代文献之脉洪大的意义以及仲景用药来看,脉洪大应为白虎加人参汤证的主脉,而非白虎汤证的主脉.  相似文献   

5.
目的:对古代文献中白虎加人参汤的历史沿革、药量、药物基原与炮制方法、制法与煎服法及主治病证等进行考证,并总结白虎加人参汤的现代临床主治疾病。方法:检索第五版中华医典数据库、中医智库、湖南中医药大学读秀数据库等中医古籍数据库,以“白虎加人参汤”“白虎加参汤”“人参白虎汤”“化斑汤”为关键词,总结古代文献中有关白虎加人参汤的药物组成、用量、炮制方法、制法、煎服法及主治病证等。再以中国知网数据库为基础,以“白虎加人参汤”为主题词进行检索,统计白虎加人参汤现代临床应用病证。结果:共收集到442条有关白虎加人参汤记载的文献数据,涉及167部医书,筛选出明确记载白虎加人参汤药物组成、用量、炮制方法、制法、煎服法等详细内容的古籍共84部。可得到白虎加人参汤药物组成及用量为盐知母82.8 g,生石膏(打碎)220.8 g,炒甘草27.6 g,人参27.6 g或41.4 g,粳米110 g;煎服方法为加水2 000 mL,先煮石膏20~30 min,再加入余下药物,煮至粳米熟,总共煎取药液600 mL,过滤去滓,将600 mL药液分3次温服,其中人参可另煎后将参汁兑服;主治病症为中暍(中暑)、膈消、消渴...  相似文献   

6.
《金匮要略》对消渴病的论述共有三条。一曰:“趺阳脉浮而数,浮即为气,数即消谷雨大坚;气盛则溲数,溲数即坚,坚数相搏,即为消渴。”二曰:“渴欲饮水,口干舌燥者,白虎加人参汤主之。”三曰:“男子消渴,小便反多,以饮一斗,小便一斗,肾气丸主之。”后世皆以为此三条分别论述中消的多食证、上消的多饮证、下消的多屎证。笔者认为此三条应当结合起来看,上消、中消、下消都应当具备三多(多饮、多食、多屎)一少(形瘦)的证候。三消的划分只能说明引起消渴病有三条  相似文献   

7.
<正>自古以来一直认为阴虚燥热是消渴病的主要病机。如《金匮要略.消渴小便不利淋病脉证并治》认为消渴的病机为心肺阴虚燥热或中焦内热,并立白虎加人参汤为治消渴的主方。《临证指南医案.三消》指出消渴的病机为阴虚阳亢,且上中下焦相互影响,治疗上以滋阴润燥为主。《儒门事亲.  相似文献   

8.
研读《伤寒论》《金匮要略》,对仲景方进行分析,总结消渴病及其并发症的辨治规律。阴虚燥热是消渴病的病理基础,病在脾胃。仲景方多首方剂均可用于治疗消渴病及并发症,如白虎加人参汤、五苓散、肾气丸、调胃承气汤、桃核承气汤分别用于消渴之肺热津伤证、水湿阻滞证、肾虚津亏证、胃热炽盛证、瘀血内阻证;麦门冬汤、栝蒌瞿麦丸、黄芪桂枝五物汤、蒲灰散或滑石白鱼散或茯苓戎盐汤则分别适用于消渴之肺痿、肾病、血痹、淋证。  相似文献   

9.
消渴病近年发病率有上升趋势,临床治疗颇为棘手,笔者近几年对消渴病及其并发症应用中医辨证治疗,取得较好效果,现报道如下. 1 消渴病的辨证分型及治疗 根据临床主证所涉及脏腑及三多证的主次分上、中、下三消.肺热伤津,渴而多饮为上消,宜润其肺,兼清其胃,治以清热润肺,生津止渴,方用消渴饮加葛根、麦冬、玄参;胃热积盛,消谷善饮为中消,宜清其胃,兼滋其肾,治以清胃泻火,滋阴增液,方用玉女煎加栀子、黄连,若大便秘结不行,可合用增液承气汤;肾阴亏虚,不能化气行水,分清别浊而多尿为下消,宜滋其肾,兼补其肺,治以滋阴固肾,方用六味地黄汤加减.  相似文献   

10.
白虎汤首见于张仲景的《伤寒论》,由石膏、知母、甘草、粳米四药组成,主治气分热盛证。该方组方精细,配伍严谨,自古之医家在白虎汤的基础上衍化许多类方,例如白虎加人参汤、竹叶石膏汤、化斑汤、清暑益气汤以及白虎加桂枝汤、柴胡白虎汤和白虎加苍术汤,应用于现代临床实践中,获效明显。  相似文献   

11.
《内经》是一部医学全书,它素被尊为"医书之祖",《内经》中的色诊学说,内容丰富,论述甚详,是望诊部分的中坚内容。通过对《内经》中色诊内容的整理,概述色诊内容,主要包括望色之神、望色之常、望色之异、五色主病、望色之位、望色之变等。  相似文献   

12.
长期以来,大凡认真研读过《黄帝内经》(以下简称《内经》)脏腑理论的中医学者,都会因文中既提"十二藏",又述"五藏六府",以及将一个不具备"藏而不泄"之"脏"功能的"心包"列于脏位。将无"满而不能实","传化物而不藏"之"腑"功能的"三焦"给以腑名,而时有困惑。近年来,随着糖尿病患者,胰腺癌患者及十二指肠球部溃疡等患者的大量涌现。胰腺和十二指肠作为脏腑功能的显现,越来越受到重视。笔者根据《内经》,关于脏与腑功能的界定标准,及现代解剖学,生化学所见,结合长期的临床实践之需求,提出了将人体"胰腺"取代无脏功能的"心包"以正其脏位。并将与胰腺有密切生理关系的十二指肠取代三焦,作为与胰腺相表里的腑。这样就将"五藏六府",正式升级为"六脏六腑"。即:肺与大肠、胰与十二指肠、心与小肠、脾与胃、肝与胆、肾与膀胱,以合《内经》"十二藏"之说。经过如此传承精华与守正创新,则可使《内经》的脏腑理论得以进一步完善。既符合了人体内客观真实的脏腑生理结构状况,而且对中医临床的脏腑辨证论治,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3.
本文分析了保健按摩的繁荣给推拿学发展所带来的利与弊,认为保健按摩的繁荣普及提高了全社会对推拿的认知度,扩大了推拿的社会影响力,"倒逼"医院设置推拿科室或推拿治疗项目,增加了就业平台,壮大了推拿队伍,但部分民众、医务工作者和政府管理部门人员对推拿不全面、不正确的认知观,导致愿意学习推拿和从事推拿专业工作的高素质人才减少,对部分推拿医务工作者自尊心、自信心、成就感、成功感和荣誉感等带来负面影响,并大大降低了推拿学科的严肃性,提出如何正确对待、界定保健按摩在推拿学科中的地位和作用是推拿学界无法回避的现实问题,必须认真加以正视和思考,否则将不利于推拿学科的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4.
目的:系统研究中医五脏相关学说。方法:从发生学角度,结合《内经》、道家学说探讨中医五脏神识系统建立的理论与实践问题。结果:五脏神识系统是在胚胎时期的脑髓中,元神与脑髓共同作用、发生分化而形成的。元神分化出心神,再由心神分化出五神等各种神识元素;脑髓分化出心肾等五脏,五神、五脏分化完成后,五神入藏于五脏,从而形成了五脏神识系统。结论:脑为元神化生神识元素、脏腑之处所,心神为五脏神识系统的主宰。  相似文献   

15.
16.
邵丽 《内蒙古中医药》2014,(19):147-147
目的:预防与治疗因分娩女性婴儿导致情绪受到刺激,因而引起平衡、调节系统的崩溃,同时促发心理疾病、精神病及躯体病.方法:通过护士的语言、行为、表情、姿势等改变产妇的不良心理状态.结果:预防产后并发症的发生并促进机体的康复.  相似文献   

17.
本文就宋代太平惠民局的成立对宋代医药学发展的影响做了相关论述。认为太平惠民局的成立促进了《太平惠民和剂局方》的成书。制定了药物炮制规范,对当时医生诊疗疾病处方用药带来很大便利。但生产的成药也存在弊端,这也从一定程度上推动了新的医学流派的产生。  相似文献   

18.
海南青牛胆挥发油化学成分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海南青牛胆 (TinosporahainanensisH .S .LoetZ .X .Li)系防己科青牛胆属植物 ,为一新种。民间用以治疗关节疼痛和筋骨损伤。主要含有甾酮类、生物碱等化合物。为探讨海南青牛胆中挥发油成分 ,对其藤茎进行了挥发油的研究 ,通过GC MS Computer进行测定分析 ,从中共鉴定出 2 0个化合物。1 材料及样品的制备原材料采集于海南省文昌市龙楼乡 ,经海南师范学院钟义教授鉴定为海南青牛胆 (TinosporahainanensisH .S .LoetZ .X .Li)。取该植物藤茎经切片、干燥 ,粉碎成…  相似文献   

19.
失眠症为临床常见病症,且多与脾胃功能失调有关,在治疗上也常采取健脾、和胃、疏肝等法。本文就脾胃失调引起失眠的病因病机,调和脾胃的治法方药运用等方面作一阐述。  相似文献   

20.
方证相对论研究的关键问题与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医学以间接致思的思维方式探求人体生理、病理及防病治病规律,开展方证研究也应遵循中医学的本原思维模式。方随证出,因证变化而药物组成变化是方证对应的一般规律,称之为“方证相对论”。方证对应理论体系是非线性的、多维的、开放的复杂系统,其研究内容应体现当代医学最新成就。从中药分子水平开展方剂配伍规律研究,阐明方剂作用机理以求得方证的最佳对应和变化规律,应是方证研究深化的客观要求和关键所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