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目的:观察中西医结合治疗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的临床疗效。方法:138例分为观察组78例和对照组60例,两组均用阿司匹林和氯吡格雷治疗,观察组加用益气补肾活血中药治疗。结果:两组临床痊愈率、总有效率、CSS和BI评分差异比较均有显著性意义(P〈0.05),观察组疗效优于对照组。结论:阿司匹林和氯吡格雷联合益气补肾活血中药治疗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气虚血瘀证,疗效较单用西药更佳。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双抗(阿司匹林加氯吡格雷)治疗、双抗加他汀类降脂药物治疗、双抗加他汀联合丁苯酞治疗三种不同治疗方法,对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的临床治疗效果。方法将150例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患者随机分成3组,分别为A组:双抗治疗对照组,B组:双抗治疗加他汀类降脂药物治疗组,C组:双抗加他汀联合丁苯酞治疗组。3组均给予控制血糖、血压等对症治疗,A组同时给予口服阿司匹林及氯吡格雷治疗,B组同时给予口服阿司匹林、氯吡格雷及阿托伐他汀钙治疗,C组同时给予口服阿司匹林、氯吡格雷、阿托伐他汀钙及丁苯酞治疗。3组治疗时间均为12周。结果治疗后临床疗效:B组、C组总有效率为90%、94%,优于A组的86%(P〈0.01),但B组C组疗效相当(P〉0.05);TIA发作次数及每次发作持续时间控制情况:3组对TIA的控制均有明显效果(P〈0.01),且C组优于B组,B组优于A组(P〈0.01)。结论双抗加他汀类降脂药物联合丁苯酞治疗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有效。  相似文献   

3.
目的:评价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联合氯吡格雷和辛伐他汀治疗不稳定心绞痛(UA)患者的效果。方法:100例UA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采用硝酸酯类、β-受体阻滞剂、钙拮抗剂、阿司匹林、低分子肝素等常规治疗,观察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联合使用氯吡格雷和辛伐他汀。疗程结束后对两组患者疗效比较。结果:观察组临床总有效率为92.00%,高于对照组的临床总有效率72.00%,具有显著差异(χ2=6.7751,P<0.01)。观察组:未见明显的不良反应;对照组:2例发生轻微出血,主要是皮肤局部的淤点;两组均无因严重不良反应而中断治疗的病例。结论:观察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联合氯吡格雷和辛伐他汀治疗UA患者疗效佳,而且具有良好的安全性及耐受性,建议临床进一步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4.
胸痹心痛中医病性证候要素分布特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胸痹心痛中医病性证素的分布、主要组合规律及冠心病不同类型证素分布。方法对223例胸痹心痛患者进行中医病性证素分布的临床调查,分析病性证素的分布及组合情况,并分析冠心病不同分型证素分布规律。结果胸痹心痛常见病性证素分布频率由高至低依次为血瘀、气虚、阴虚、痰浊、气滞、阳虚、寒凝;其组合情况:双因素组合中,气虚+血瘀最多,其他依次为气虚+阴虚、血瘀+气滞、血瘀+痰浊、气虚+痰浊、阳虚+血瘀、气虚+阳虚、血瘀+阴虚;三因素组合中,气虚+阴虚+血瘀最多,其次为气虚+痰浊+血瘀、气虚+阴虚+痰浊、气滞+血瘀+痰浊、阳虚+血瘀+气滞;冠心病心绞痛与心肌梗死中医病性证素分布存在差异。结论胸痹心痛在治疗上应标本兼顾,以益气活血、滋阴化痰的方药为主。  相似文献   

5.
目的:比较氯吡格雷联合阿司匹林与单独使用阿司匹林治疗老年不稳定型心绞痛(UAP)的疗效。方法:将112例老年UAP患者随机分成治疗组(氯毗格雷+阿司匹林)和对照组(阿司匹林)。观察症状缓解程度,心电图变化。结果:治疗组心绞痛发作频率、程度明显减少,心电图缺血性ST段下移明显改善(P〈0.05)。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氯吡格雷联合阿司匹林治疗老年UAP疗效优于单用阿司匹林,安全性好,适宜临床应用。  相似文献   

6.
目的分析探讨六君子汤合丹参饮对气虚血瘀证冠心病患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术后支架内再狭窄的影响。方法选取我院于2015年1月~2017年1月期间收治的95例气虚血瘀证冠心病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所有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两组,所有患者均采取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进行治疗,其中对照组患者均给予硝酸酯类、他汀类、阿司匹林、氯吡格雷等药物进行治疗,而治疗组患者则在此基础上联合使用六君子汤合丹参饮进行治疗,所有患者均持续治疗3个月。记录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气虚积分和证候积分、支架再狭窄率以及血瘀积分等指标,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结果两组患者治疗前的中医证候积分和气虚证积分、血瘀证积分等并无明显差异(均P0.05);两组患者经过治疗后的中医证候积分和血瘀证积分均显著优于本组治疗前(均O0.05);治疗组患者治疗后的气虚证积分显著优于本组治疗前,并且该组患者治疗后的中医证候积分和血瘀证积分均显著优于同期对照组患者(均P0.05)。治疗组患者的再狭窄发生率为4.17%,显著低于对照组患者的19.15%(χ~2=9.374,P0.05)。治疗组患者的总有效率为95.83%,显著高于对照组患者的87.23%(χ~2=11.444,P0.05)。结论对气虚血瘀证冠心病患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术后采取六君子汤合丹参饮进行治疗能够有效改善其支架内再狭窄情况,治疗效果显著,值得在临床上加以推广运用。  相似文献   

7.
冠心病不稳定型心绞痛(UA)具有进行性恶化的特点,易演变为急性心肌梗死或猝死。现将近年来UA的中医研究进展综述如下。
  1 病因病机
  冠心病心绞痛属中医“胸痹”、“心痛”范畴,其发生与寒邪内侵、饮食失节、情志失调、劳倦内伤、年迈体虚等有关,主要病机为心脉痹阻。主要表现为本虚标实,虚实夹杂。本虚为气虚、气阴两虚、阳气虚衰;标实为血瘀、寒凝、痰浊、气滞。任建勋等[1]指出UA最常见于痰瘀互结证。李振中等[2]认为气虚不仅导致脂质在脉道蓄积过量而为浊邪,而且气虚鼓动无力导致血液瘀滞,脾气虚弱、无力运化水湿、湿聚而为痰。吴以岭[3]强调“络脉瘀阻或瘀塞日久,瘀血与痰浊凝聚成形”,沉积于心络壁形成心络“癥积”,致使“络道痹阻,而致胸痹心痛,即冠心病心绞痛发作”,病机为浊痰瘀血集聚融合物阻痹络道。王阶等[4]发现气虚血瘀是UA的核心病机。并且气虚血瘀,痰瘀互阻,阳虚寒凝,心肾阴虚,心脾两虚为UA的基本证型。林钦等[5]研究发现105例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中痰阻心脉证28例(26.67%),心血瘀阻证23例(21.90%),而具有血瘀证表现的心血瘀阻证、气虚血瘀证、气滞血瘀证共41例(39.05%),血瘀证加痰浊证共69例(65.72%)。中医证型以痰阻心脉证和心血瘀阻证最为常见,提示痰浊和瘀血是不稳定型心绞痛的主要发病因素。阳虚寒凝,血瘀痰浊为主要证型。  相似文献   

8.
衷敬柏 《北京中医》2008,(9):675-677
目的研究急性冠脉综合征(ACS)的证候要素及应证组合。方法对经冠状动脉造影证实的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178例,采用证候要素辨证方法进行分析,运用频数统计及聚类进行数据处理。结果在178例ACS患者中共提取证候要素12个,其中血瘀、气虚、痰浊检出率最高,分别为94.94%、66.85%和57.30%。聚类结果示分为4类时,各类别是血瘀寒凝、气阴两虚痰瘀互阻、气虚血瘀及血瘀痰浊,其中气虚血瘀及血瘀痰浊组合最多;分为5类时有痰热互结、血瘀痰浊、血瘀寒凝、气虚血瘀及痰瘀夹热,其中气虚血瘀及血瘀痰浊组合最多。不稳定性心绞痛组的内热低于急性心肌梗死组。,结论从本组病例提取ACS证候要素12个,以血瘀、气虚及痰浊为主,应证组合以气虚血瘀及血瘀痰浊居多。  相似文献   

9.
探讨在急性心肌梗死溶栓治疗中即刻嚼服氯吡格雷300mg加阿司匹林300rng疗效是否优于单纯嚼服阿司匹林300mg。通过采用随机分组分成A组(氯吡格雷+阿司匹林组)29例,B组(阿司匹林组)32例,观察血管再通率、再闭塞率及90d时左室射血分数(LVEF)。结果显示,在溶栓治疗中氯吡格雷联合阿司匹林近期和远期疗效优于单纯使用阿司匹林。  相似文献   

10.
王磊  张俭  郭力恒  张军  张敏州 《中医药研究》2010,(10):1165-1167
目的运用改良德尔菲法进行专家咨询,探讨急性心肌梗死(AMI)再灌注治疗后中医优化诊疗方案。方法在文献调研基础上,对全国中医、中西医结合心血管病专家进行两轮咨询调查,从AMI辨证分型、治法、治疗方案等方面进行咨询。结果共发出问卷20份,收回20份,专家积极系数为100%;AMI的基本证候要素选择频次排列如下:血瘀〉气虚〉痰浊〉阴虚〉阳虚〉寒凝〉气滞。辨证治疗方面选择频次排列如下:气虚血瘀〉气虚痰瘀〉痰浊痹阻〉瘀血闭阻〉寒凝心脉〉气阴两虚〉心阳不振。再灌注治疗后,中医主要治法的选择依次为活血〉益气〉化痰〉温阳〉养阴〉祛寒〉清热解毒。结论气虚血瘀证为AMI的基本证型,痰浊证、阴虚证、阳虚证是重要的证候要素,通过基本证型和单个或多个证候要素的结合,覆盖AMI主要证型。  相似文献   

11.
目的对冠心病不同临床分型中医证候现代特征进行专家调查。方法运用Delphi法在全国范围内对冠心病不同临床分型中医证候要素及证候类型的现代特征开展两轮专家调查。结果冠心病不同临床分型普遍多见气虚、血瘀、痰浊及气虚血瘀、痰瘀互结等证,其中不稳定性心绞痛较稳定性心绞痛多见气滞、血瘀、痰浊、热蕴、寒凝、阳虚及气阳两虚,气虚、阴虚及气阴两虚相对少见;急性ST段抬高性心肌梗死较急性非ST段抬高性心肌梗死多见实性证候要素,气虚、阴虚等虚性证候要素则普遍少见;冠心病心力衰竭多见气虚、血瘀、水饮、阳虚、痰浊、阴虚,心气不足与气虚血瘀水停是冠心病心力衰竭最常见证候类型;冠心病心律失常较其他分型多见血虚、阴虚、热蕴及心脾两虚、气血亏虚、气阴两虚、阴虚火旺。结论冠心病不同临床分型中医证候特征存在共性规律与个性特点,基于专家共识的调查结果对于冠心病临床辨治具有一定借鉴与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2.
中西医结合辨证分型治疗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疗效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中西医结合辨证分型治疗急性缺血性脑卒中临床疗效。方法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80例,随机分成治疗组(50例)与对照组(30例)。对照组除遵循一般治疗原则外,给予奥扎格雷钠针剂、丹参注射液和阿司匹林等常规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常规治疗方法基础上,结合中医辨证进行分型,气虚血瘀型加黄芪注射液;痰热风扰型加痰热清注射液;内闭外脱型,闭证加醒脑静,脱证加参附或参麦注射液。治疗10d后观察两组疗效和C反应蛋白(CRP)的变化。结果经治疗10d后,治疗组总有效率92%,优于对照组的70%(P〈0.05),治疗组CRP下降至(16.76±8.83)mg/L,明显低于对照组的(23.28±10.45)mg/L(P〈0.05)。结论中西医结合辨证分型方法治疗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有较好的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13.
目的:开展广东地区的多中心的前瞻性的调查研究,探讨广东地区急性冠脉综合征的证候特征。方法:通过广东地区的13家分中心为期1年的病例收集,共纳入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109例,主要调查辨证要素及其组合的分布特征,重点探讨从急性期到亚急性期的证候演变规律。结果:本研究发现入选时辨证要素中所占比例最高的前三位分别是气虚(70.60%)、痰浊(51.40%)、血虚(31.20%),所有的证素组合中气血两虚痰浊证为最多;入选1周后辨证要素中所占比例最高的前三位是气虚(61.50%)、痰浊(52.30%)、血瘀(34.00%),所有的证素组合中气虚痰浊血瘀为最多;入选2周后辨证要素中所占比例最高的前三位是气虚(53.20%)、血瘀(38.50%)、痰浊(33.00%),气虚痰浊血瘀依然是占比例最多的证型。结论:总结了广东地区急性冠脉综合征的证候特征演变规律,对临床有一定的指导意义,但其应用价值仍有待进一步的大规模临床流行病学的调查分析。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血栓前状态患者的中医证候分布特征,为临床辨证论治提供依据。方法:采用K类中心聚类法对154例血栓前状态病例的临床资料和证候信息进行聚类分析。结果:传统临床辨证分为12种证型,分别为血瘀证、气虚证、湿浊证、阴虚证、阳虚证、痰浊证、湿热(毒)证、气滞证、血虚证、痰热证、寒凝证;其中,血瘀证、气虚证明显多于其他证候,占49.1%,寒凝证最为少见。证候聚类分析结果得出4型,其中阳虚血瘀证占60.4%,痰湿蕴热兼气滞证占20.1%,气阴两虚证占13.0%,寒凝证占6.5%,阳虚血瘀证是血栓前状态的最常见的中医证型。结论:聚类分析对于中医证候研究有一定的积极意义,可以为证候的归纳提供相对可靠的辨证依据,为辨证治疗用药及科学地评估中医疗效打下基础。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心痛方治疗不稳定性心绞痛(UAP)痰瘀气滞痹阻证患者的临床疗效及对血清基质金属蛋白2(MMP-2)的影响,探讨其治疗UAP的机制。方法采取随机分层法,将符合纳入标准的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30例(心痛方+西医常规治疗)及对照组30例(西医常规治疗),均连续用药4周,进行临床疗效观察并检测2组治疗前后血清MMP-2水平变化。结果治疗组在改善中医证候、缓解心绞痛、停减硝酸甘油使用以及降低血清MMP-2浓度等方面均明显优于对照组。结论心痛方治疗UAP有良好疗效,能降低UAP患者血清MMP-2水平,从而减缓粥样斑块的进展,稳定斑块。  相似文献   

16.
目的:总结秦月好主任医师中医药综合疗法治疗输卵管阻塞性不孕症的临床经验。方法:对输卵管阻塞性不孕症采用辨证分型为主治疗,分为湿热瘀阻型、寒湿阻滞型、气滞血瘀型、痰浊瘀阻型加外用灌肠法。结果:选用活血化瘀、祛痰利湿、软坚散结、逐瘀荡胞、理气通络等方剂,标本兼用,与抗生素相比有一定的优势。结论:中医药的综合治疗,多途径给药,内外并治,整体与局部相结合,辨证、辨病、辨时、辨体质用药,治疗输卵管梗阻,恢复输卵管生理功能,提高受孕能力是行之有效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7.
目的 观察西医治疗基础上加用益气活血、益气养阴、温阳活血利水等中药治疗对慢性心力衰竭(CHF)病人心率变异性(HRV)的改善及不同中医证型HRV各指标的差异.方法 将110例慢性心力衰竭病人随机分为中西医结合治疗组(治疗组)和西医治疗组(对照组),每组55例,分别检测治疗前后HRV时域指标.结果 治疗后两组全部正常窦性心搏间期的标准差(SDNN)与全程记录中每5 min R-R间期的平均值的标准差(SDANN)均升高(P&lt;0.05),治疗组升高更显著(P&lt;0.05),全程记录相邻R-R间期差值大于50 ms的个数与总R-R间期个数的百分比(PNN50),治疗组下降更加明显(P&lt;0.05),但全程相邻R-R间期之差的均方根值(rMSSD)改善无统计学意义(P&gt;0.05);CHF各中医证型组中,SDNN与SDANN在气阴两虚血瘀与气虚血瘀水停两型中均较心肾阳虚血瘀型升高(P&lt;0.01),但气阴两虚血瘀型与气虚血瘀水停型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gt;0.05);rMSSD与PNN50在各证型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gt;0.05).结论 在西药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中药汤剂,可使慢性心力衰竭病人HRV改善更为显著;HRV部分指标进一步研究和细化可作为中医辨证分型和辨病的参考.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冠心病中医证候要素分布与性别及冠状动脉造影结果之间的相关性。方法对102例冠心病患者进行中医证素分布的临床调查,分析不同性别及冠状动脉造影不同病变支数、狭窄程度与冠心病中医证素分布的相关性。结果冠心病多属气虚血瘀、痰瘀互结之证;不同性别中医证素分布特点比较,男性多兼见阳虚证(P=0.028),女性多兼见阴虚证(P=0.006)及气滞证(P=0.071);冠状动脉造影结果与中医证型的相关性分析,单支及双支病变较多兼见气滞证(P=0.038),三支及合并左主干病变多见痰浊证(P=0.040);狭窄程度较重患者多见痰浊证(P=0.012)。结论冠心病中医证素分布与性别及冠状动脉造影结果之间存在一定相关性,研究结果有待于更大样本临床调查的进一步证实。  相似文献   

19.
目的:观察四草三皮二豆汤内服联合黄芪鲫鱼汤食疗治疗肝硬化腹水(中医辨证属于气滞血瘀证、肝郁脾虚证、气滞血瘀证)的临床疗效。方法:336例肝硬化腹水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118例,对照组118例。治疗组给西医常规治疗+四草三皮二豆汤内服联合食疗治疗;对照组西药常规治疗(保肝和利尿治疗,参见《实用内科学》第11版肝硬化有关章节进行处理)。治疗4周,主要观察体重和腹围,用以了解腹水消退情况,比较两组临床疗效。结果:治疗组较对照组体重和腹围下降更明显,总有效率治疗组为92.0%,对照组为78.0%,经Ridit分析,两组疗效有显著差异(P<0.05)。结论:四草三皮二豆汤内服联合食疗治疗肝硬化腹水疗效肯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