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一、我们观察了糖尿病合并急性心肌梗塞16例患者。其中舌质以淡暗者较多,其次是舌质红者,舌苔以白苔多见,偶见剥苔及黄苔。结合临床症状多有胸疼、少气、气短,有的患者伴有烦渴、多饮、五心烦热等。因此类患者多以气虚、血瘀为主要矛盾,并常兼有阴虚证状,故在治疗上应益气、活血、通脉、养阴之法较为适宜。二、处治方药介绍如下:气虚血瘀者主方人参30克麦冬10克五味子10克丹参30克赤芍10克元胡10克生地20克玉竹10克元参10克。(一)兼有阴虚者上方加“玉液汤”加减。附  相似文献   

2.
为了提升我院救治急性心肌梗死(AMI)的医疗水平,本项目通过对我院2005年2月--2010年的200例急性心肌梗塞病人治疗和死亡率情况的调查,发现200例急性心肌梗塞患者的平均患病年龄为(59±9.5)岁。中医辨证标实证中最多的是血瘀、痰阻患者。本虚证中气虚患者最多,阴虚其次。静脉中药治疗中血栓通注射液使用最多,其次是参脉注射液。通过以上调查发现我院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中,中医证候以血瘀、痰阻、气虚、阴虚证为主。大部分患者采用中西医结合的方式治疗,这样可以极大的减少急性心肌梗塞的死亡率。  相似文献   

3.
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中医证候分布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目的:DPN的中医证候分布规律,为其中医证候研究提供比较客观的依据。方法:选取我院门诊或住院DPN患者380例,收集其中医症状信息,进行频数统计分析、归纳,总结其中医证候分布特点。结果:DPN≤5年者,主要以气阴两虚兼有血瘀、痰湿为主;510年以气阴两虚兼有血瘀、痰湿为主,但阴虚呈现下降趋势,而阳虚呈现上升趋势;10年以上则以气虚、阴阳两虚为主,兼有血瘀、痰湿。结论: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为本虚标实之证。虚证以气阴两虚为多;实证以血瘀、痰湿为多。本病不同发展阶段,病机重点有所不同,但气虚血瘀为其共有病机。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益气化瘀颗粒治疗慢性收缩性心力衰竭气虚血瘀证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将200例心功能Ⅱ~Ⅲ级的慢性收缩性心力衰竭患者随机分为2组,均予常规抗心力衰竭治疗,治疗组100例在此基础上予益气化瘀颗粒,对照组100例予安慰剂。2组疗程均为2个月。观察2组治疗前后心功能分级、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变化,对2组中医气虚血瘀证候疗效进行比较,评价2组安全性。结果 2组治疗后心功能Ⅰ级及Ⅲ级者所占比率与本组治疗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治疗组治疗后心功能Ⅰ级及Ⅲ级者所占比率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组治疗后LVEF值<30%者、30%~40%者及>45%者所占比率与本组治疗前、对照组治疗后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对照组治疗后LVEF值30%~40%者、>45%者所占比率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中医气虚血瘀证候总有效率91.7%,对照组53.2%,2组中医气虚血瘀证候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组中医气虚血瘀证候疗效优于对照组。结论益气化瘀颗粒治疗慢性收缩性心力衰竭气虚血瘀证疗效肯定,安全性好。  相似文献   

5.
118例急性心肌梗塞患者中医证型与心肌酶谱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李志刚 《陕西中医》2002,23(2):101-102
目的 :观察急性心肌梗塞患者中医证型与心肌酶谱分析。方法 :通过 1 1 8例急性心肌梗塞患者中医辨证分型 ,气虚血瘀型占 40 .7% ,痰浊闭阻型占 2 5 .4% ,气阴亏虚型占 2 4 .6 % ,阳虚寒凝型占 9.3 %。结果 :各证型间酶谱改变有显著性差异 (P<0 .0 5 ) ,其中以气虚血瘀和气阴亏虚两型升高较为明显。该探讨对中医辨证逐步走向客观化 ,使之宏观辨证与微观辨证相结合 ,以及急性心肌梗塞的中医诊治进一步的研究都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6.
我院于1976年以来,对200例急性心肌梗塞患者进行了舌象观察、心电监护,与中西医结合治疗,使急性期病死率下降为9%,疗效较前明显提高,现小绪如下:舌质观察:以入院时舌象观察为准,计舌质淡者共55例,其中兼有胖嫩者3例,齿痕者23例;舌质暗或紫暗者76例,其中有瘀斑者26例;舌质红者54  相似文献   

7.
目的:初步探讨糖尿病肾病(DN)的中医证候分布规律,为其中医证候研究提供比较客观可靠的依据。方法:依据Mon-gensen分期标准选取我院门诊或住院DN(III、IV、V期)患者363例,收集其中医症状信息,进行频数统计分析、归纳,总结其中医证候分布特点。结果:DNIII期主要以气阴两虚兼有血瘀、痰湿为主;IV期以气阴两虚兼有血瘀、痰湿为主,但阴虚呈现下降趋势,而阳虚呈现上升趋势;V期则以气虚、阴阳两虚为主,兼有血瘀、痰湿。结论:糖尿病肾病为本虚标实之证。虚证以气阴两虚为多;实证以血瘀、痰湿为多。本病不同发展阶段,病机重点有所不同,但气虚血瘀为其共有病机。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乙肝肝硬化及其中气虚血瘀证患者轻微型肝性脑病(MHE)发病情况及影响因素。方法:选取114例乙肝肝硬化患者,另取健康者100例为对照,探讨乙肝肝硬化及其中气虚血瘀证患者MHE发病情况及影响因素。结果:乙肝肝硬化患者MHE发病率51.75%,发病与TBIL水平呈正相关(P<0.05),其中气虚血瘀证患者发病与TBIL水平有相关性(P<0.05)。结论:乙肝肝硬化患者MHE发病率较高,整体发病及其中气虚血瘀证患者发病与TBIL水平相关。  相似文献   

9.
目的:本文对125例UAP患者进行中医证候调查,从而进一步阐明uAP证候分布特征。方法:经冠状动脉造影和/A,冠脉CT检查确诊UAP患者。采用横断面调查方法,信息采集以面访方式进行调查。结果:125例UAP患者中医证候特点:涵盖血瘀证、痰浊证、气滞证、寒凝证、气虚证、阴虚证、阳虚证等7个证候;其中单证31例,占24.60%,以血瘀证为主,占51.61%,其次气虚证,占12.90%;两证组合64例,占51.20%,以气虚血瘀证最多,占48.88%,其次痰瘀互阻证,占14.06%;3证组合22例,占16.80%,以气虚血瘀痰浊证最多,占28.57%,其次为气虚血瘀气滞证,占23.81%;4证组合和5证组合少见,各占4.76%和2.38%;从两证到5证组合在气虚血瘀证的基础上以气虚一阴虚一气滞为组合变化轴线;气虚血瘀并见者51例,占总病例数的40.80%;虚实兼夹证71例,占总病例数的56.80%;结论:①125例UAP患者证候分布以虚实夹杂为主,以气虚血瘀并见最多,气虚血瘀为UAP患者主要病机;②从两证到5证UAP医证候组合在气虚血瘀基础上,以气虚-阴虚-气滞为组合变化轴线发展。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比较分析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前后急性冠脉综合征(ACS)患者不同时间点气滞血瘀、气虚血瘀证候的变化及临床结局,阐明介入前后气滞血瘀-气虚血瘀的动态转化规律及其与临床预后的关系。方法 本研究为前瞻性、多中心、纵向研究设计,共纳入行PCI治疗的ACS患者共438例,其中气虚血瘀者211例,气滞血瘀者227例。所有入选患者行冠脉造影后应用Gensini评分对其冠脉病变的严重程度进行定量评估,同时以介入前、介入后3、6、12个月为随访时间点,动态记录入选患者1年内的气滞血瘀、气虚血瘀证候变化及主要不良心脑血管事件的发生情况。结果 与本组介入前比较,气滞血瘀组与气虚血瘀组介入治疗12个月后Genisini评分降低(P<0.01);气滞血瘀组与气虚血瘀组介入治疗后血瘀证积分均出现逐渐下降,以术后12个月时下降最为显著(P<0.01)。PCI治疗前后气滞血瘀与气虚血瘀两种证型之间可相互转化,以气滞血瘀向气虚血瘀的转化形式为主,气虚血瘀证成为ACS患者介入治疗后的主要证候,术后6个月时这两种证候的转化最为频繁,且术后6、12个月时气虚血瘀患者比例较治疗前增加最为显著(术后6...  相似文献   

11.
探讨急性心肌梗塞后再梗塞的病因病机 ,提出分型主要为气虚型、血瘀型和气虚血瘀型 ,并针对各型病症选择治则及方药。  相似文献   

12.
中医药治疗冠心病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冠心病在我国的发病率已呈现逐渐上升的趋势,尤其是北京地区急性心肌梗塞的发病率可能居全国之首。近十余年,我国的中医和中西医结合专家,应用中医药治疗冠心病、心绞痛及急性心肌梗塞,取得了较好的疗效。为此,本刊特邀请几位心血管病专家谈谈个人的经验和体会,供读者参考。廖家桢教授(北京中医学院):《素问·痹沦》说:“心痹者,脉不通”《素问·五病篇》也指出:“邪在心,则病心痛”这些论述反映了包括冠心病在内的某些“心痛”的病机。分析冠心病的舌、脉、症,我认为其基本病机气虚血瘀,气虚为本,血瘀为标。从气血相关的理论出发,气病可有气滞和气虚之分,但二者皆可致瘀,气滞血瘀是实证,气虚血瘀则为本虚标实。据我观察,冠心病属气虚血瘀者十之有七,属气滞血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缺血性心肌病患者血清人可溶性生长刺激表达基因蛋白2 (sST2)水平与中医证型、心功能分级的关系。方法纳入缺血性心肌病患者116例(试验组),体检健康者26例(对照组)。将试验组患者辨证分为气虚血瘀证、痰瘀互结证、气阴两虚血瘀证、阳虚水泛血瘀证4种证型,心功能分级分为Ⅰ、Ⅱ、Ⅲ、Ⅳ级,分别检测不同证型、不同心功能分级患者和对照组受试者血清sST2水平并进行比较。结果 116例缺血性心肌病患者中气虚血瘀证11例,痰瘀互结证30例,气阴两虚血瘀证43例,阳虚水泛血瘀证32例;心功能Ⅱ级21例,心功能Ⅲ级55例,心功能Ⅳ级40例。试验组患者血清sST2水平为1790. 25(1238. 27,2168. 96) pg/ml,显著高于对照组的733. 32 (592. 23,854. 60) pg/ml (P 0. 01)。气虚血瘀证患者血清sST2水平低于气阴两虚血瘀证和阳虚水泛血瘀证患者(P 0. 05);阳虚水泛血瘀证患者血清sST2水平高于痰瘀互结证及气阴两虚血瘀证患者(P 0. 05);痰瘀互结证与气虚血瘀证患者血清sST2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 05)。试验组各中医证型间心功能分级分布存在差异(χ~2=33. 466,P 0. 05)。心功能分级Ⅲ级、Ⅳ级者血清sST2水平高于心功能Ⅱ级者(P 0. 05);心功能Ⅳ级者血清sST2水平高于心功能Ⅲ级者(P 0. 05)。结论缺血性心肌病患者心功能越差血清sST2水平越高,且血清sST2水平随气虚血瘀→气阴两虚血瘀→阳虚水泛血瘀的演变而升高。  相似文献   

14.
气虚血瘀证患者血浆ANP、ET、CGRP、NPY的变化及意义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应用放射免疫分析法(RIA)检测了40例气虚血瘀证患者、20例青年健康者及20例老年健康对照者的血浆ANP、ET、CGRP、NPY水平,并初步观察了这些指标在不同病种间的差异.结果:气虚血瘀证组血浆ANP、CGRP水平均较健康对照组降低(P<0.05),血浆ET、NPY水平均较健康对照组升高(P<0.05),气虚血瘀证心脑血管疾病组和气虚血瘀证其他疾病组血浆ANP、ET、CGRP、NPY水平无统计学差异.结论:气虚血瘀证患者存在血浆血管活性物质ANP、ET、CGRP、NPY水平的异常,这种变化在观察的不同病种间没有差异.  相似文献   

15.
冠心病多数兼有心绞痛一症。根据中医辨证,普遍认为与血行瘀阻有关。其观点与现代医学颇相一致。因而治疗方法一般以活血祛瘀为原则。 我们认为本病血行瘀阻固然为其特点,但血瘀之由来,在于气虚之所致。气虚是因,血瘀是果。善导血者气也,气行则血行。气滞则血瘀。此历代医家所言其常也。有常必有变。气滞可出现血瘀,气虚亦可以出现血瘀,所不同者,气滞是在气血旺盛,运载过剩之情况下所产生,气虚是在气血虚弱,运载无力之情况下所产生,二者同属血瘀,而病机有本质不同。 本病之发生,皆在机体进入年老体衰,心气亏虚的阶段。心气虚,则出现心慌气短,气力下降,稍一劳累则自汗出等一派心神不宁征象,气虚运血  相似文献   

16.
徐建勋 《内蒙古中医药》2006,25(4):71-71,78
笔者自2003年以来,治疗38例痛经患者,大致可分为五个类型。属气滞血瘀者16例,寒凝血瘀者8例;气虚血行不利者6例;瘀热互结者5例,寒热错杂瘀阻者3例。兹分述如下:  相似文献   

17.
周英 《广西中医药》2007,30(2):48-48
目的:观察芪藤止痛汤对气虚血瘀型慢性盆腔炎的疗效。方法:对100例气虚血瘀型慢性盆腔炎患者予芪藤止痛汤口服,2个月为1个疗程。结果:治愈69例,有效22例,无效9例,总有效率91%。其中23例不孕者有10例怀孕。结论:芪藤止痛汤治疗气虚血瘀型慢性盆腔炎有显著疗效。  相似文献   

18.
慢性支气管炎为呼吸系统疾病中的常见病及多发病,中医认为咳喘日久,耗伤肺气,久则由肺伤肾,肺肾俱虚,气虚则运血无力,使血流迟缓,滞塞壅遏,而致血瘀,故气虚血瘀贯穿整个病理过程.临床上老年慢性支气管炎患者多为肺气虚血瘀证,急性发作时多兼有痰热证与痰湿证.益气活血是治疗老年慢性支气管炎急性发作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9.
本文应用阻抗心动图对冠心病之心气虚与心气未虚者的心功能不同特点以及兼有标实证对心功能的影响作了较深入的探讨,结果表明心气虚者的心输出量,心肌收缩力、心室顺应性和血管功能等均较心气未虚者明显下降。在心气虚的状态下,兼有血瘀证对左心功能下降的影响最大,其次为气滞证,痰浊证影响最小。为使心气虚具有一定的特异性,以五项主要心功能指标中的异常指标多少作为心气虚量化分级的评判标准,其符合率达78.08%,故对中医辨证治疗冠心病颇有实用价值和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20.
目的:分证型研究功能失调性子宫出血的中、西药疗效。方法:将患者245例辨证分为血热型、肝肾阴虚型、气虚型、血瘀型4型,随机分为西药治疗组120例,中药治疗组125例,观察其疗效情况。结果:用愈显率比较,证属血热型、肝肾阴虚型者两组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证属气虚型、血瘀型者两组比较,差异显著,P<0.05,中药组明显优于西药组。结论:中药对气虚型、血瘀型功能失调性子宫出血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