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8 毫秒
1.
和法是一种调和的治疗方法,有解除寒热及调整脏腑偏盛偏衰的作用。和法原是治疗少阳病证的方法,少阳病邪在半表半里,非发汗、清热、泻下等法所能解决,只宜“随其所而调之”的和法治疗.所以古人有“伤寒在表者可汗,在里者可下,其在半表半里者,唯有和解一法”的说法,后世医  相似文献   

2.
陈华  李岚 《浙江中医杂志》2010,45(12):868-869
“和法”是中医治法“八法”之一,是指导临床辨证施治的一种治疗法则,通过苦辛并进,寒热互用,补泻兼施,从而调节人体的阴阳、脏腑和气血状态。“和解少阳法”为和法的一种,是疏通表里,治疗少阳病邪在半表半里之间,邪正分争的治法。小儿为稚阴稚阳之体,  相似文献   

3.
<正> 和解少阳法是中医常用治疗方法。研究和解少阳法及其临床运用规律,对提高中医疗效具有一定意义。本文从理论和临床实践两个方面对和解少阳法进行了初步探讨,现分别叙述如下。一、少阳生理功能少阳是指手足少阳经络及其所属脏腑胆与三焦。胆与三焦经腑功能活动的综合体现即为少阳生理功能。  相似文献   

4.
耳为清窍,是清阳之气上通之处。足少阳胆经、手少阳三焦经均从耳后入耳中,走耳前。耳病多以少阳证为主,治疗应以和解法为主线,治疗时小柴胡汤应为首选,再根据不同的病因病机配以相应的治疗方法,可取得良好的效果。现举例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5.
少阳三针刺法治疗偏头痛42例观察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观察少阳三针刺法治疗偏头痛疗效。方法:将82例偏头痛患者随机分成治疗组42例和对照组40例,治疗组采用少阳三针刺法,对照组服用颅痛定。结果:治疗组治愈率(42.9%)和总有效率(92.9%)明显高于对照组的治愈率(17.5%)和总有效率(65.0%),经统计学处理有显著的意义。结论:少阳三针刺法治疗偏头痛有良好疗效。  相似文献   

6.
偏头痛是头痛中较常见的一种,近年来发病率逐渐升高,其发病机制尚不明确,临床上无特效药治疗。手少阳三焦经和足少阳胆经均循行于头部两侧,为偏头痛的好发部位。针刺和中药并用,抓住该病的经络学特点,从少阳经论治,对减轻患者症状和降低复发率均取得了良好的疗效。  相似文献   

7.
和解少阳法源自《伤寒论》,是通过和解少阳来治疗少阳病证的一种治法。现已被临床广泛应用于各个系统疾病的治疗,李新民教授常用之治疗小儿夜咳、抽动症、紫癜性肾炎等疾病,紧扣少阳失和或全身气机失调之病机,符合中医学整体观和异病同治的原理。  相似文献   

8.
目的:通过对慢性乙型肝炎中医病机的理论探讨和临床观察,探讨慢性乙型肝炎肝郁脾虚证型的实质是邪发少阳。方法:通过对慢性乙肝中医病机以及对少阳证和和解少阳法的理论探讨寻找从少阳论治慢性乙肝肝郁脾虚证的合理性,从应用和解少阳法治疗慢性乙肝肝郁脾虚证的疗效观察来探讨其临床实际意义。结果:从中医病机分析乙肝病毒在人体婴幼期感染人体,此时稚阳未生稚阴未长,病邪直入伏于体内足太阴脾和足厥阴肝,患者处于相对稳定的一种乙肝病毒持续感染的低反应状态,即现代医学之免疫耐受期,随着稚阴渐充稚阳渐长。达到一定程度后则脏邪还腑、阴病出阳从而出现肝炎的一系列表现而进入肝炎活动期,病邪从厥阴或太阴而出发于少阳或阳明。从症状看,慢性乙肝肝郁脾虚证与少阳证表现多有重叠,柴胡证涵盖了肝郁脾虚证,故应用小柴胡汤治疗是符合方证相对原则的。少阳病病机主要特点是机体阳气不盛处于少阳状态,汗吐下皆易损之,故禁汗禁吐禁下,和解法就是指当在清泄降浊同时大力升发少阳本气运行少阳枢机引邪外出。后世东垣在重于补土的基础上,亦重视保护和伸达少阳。喜用“风药”。真正理解了伸景和解少阳重用柴胡的意义,发展了仲景的和解方。2001年9月-2006年8月应用中药和解少阳法联合拉米呋啶与疏肝健脾法联合拉米呋啶比较治疗慢性乙肝肝郁脾虚证132例观察,治疗1年后治疗组E抗原转阴率、E抗原转换率、YMDD变异率治疗组70例中分别为31例(44.3%)、28例(40%)、3例(4.3%);对照组62例中分别为15例(24.2%)、13例(21%)、11例(17.7%),两组比较分别有显著差异(P〈0.05)。结论:慢性乙肝肝郁脾虚型的实质是邪发少阳。  相似文献   

9.
少阳头痛是临床上常见的一种头痛,针灸治疗少阳头痛方法较多,其中运用上病下取的选穴方法在临床上应用较为普遍,其具有良好的疏经通络、行气止痛之功。本文从古代文献、现代临床报道及作用机理三个方面探讨上病下取选穴方法治疗少阳头痛的临床特点,从而说明上病下取选穴方法能够效地治疗少阳头痛。  相似文献   

10.
杨小纤  严海艺  秦雪颖  郭朋 《河北中医》2023,(6):1021-1023+1027
“湿温病”为外感湿热之邪,内合太阴脾虚之湿,好发于夏秋之季的一种疾病。“少阳为枢”理论中包括手少阳三焦经和足少阳胆经两条经络,手少阳为人体纵线,主要掌控“水”的运行输布,足少阳为人体横线,主要掌控“气”的疏散流通,“少阳枢纽”实为手少阳与足少阳纵横相交共同构成,两者维持机体“水、气”平衡。从“少阳为枢”理论探讨“湿温病”的治疗,为其治疗提供新的角度。  相似文献   

11.
介绍冯崇廉教授运用“和少阳,运枢机”法治疗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临床经验。冯崇廉教授认 为,新型冠状病毒感染存在寒热错杂、表里相兼的复杂临床表现,病机复杂,属三阳合病,治疗宜遵“三阳合 病,治从少阳”思想,运用和解少阳胆之代表方小柴胡汤与和解少阳三焦之代表方温胆汤组合共运枢机作为基 本方进行加减。寒温并用,药性趋平,无姜桂辛温助热、参芪甘温助邪之虞,此法符合大部分轻、中型新冠感 染患者病机,故能收效。  相似文献   

12.
和法为“八法”之一,是通过和解与调和的方法,使半表半里之邪,或脏腑、阴阳、表里失和之证得以解除的一种治法,适用于邪犯少阳、肝脾不和、寒热错杂,表里同病等,是临床常用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3.
朱艳芳 《新中医》2012,(4):140-141
和法是中医临床上最常用的治疗方法。是指通过调和的手段化解病邪的一种方法,它既不同于汗、吐、下三法的专事攻邪,也不同于补法的专事扶正,适用于脏腑气血不和,或寒热混杂,或虚实互见的病证。凡邪在少阳、募原,或者出现肝脾不和、肠寒胃热、气血不调、营卫不和等病症时,均可用和法。《伤寒论》中使用和法的方剂甚多,主治范围也很广,  相似文献   

14.
黄淑芬教授寒温并用治疗外感发热的经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黄淑芬教授认为阳气郁遏是火热病机中的重要环节,治疗外感发热善于寒温并用,以辛温解表之品,配合寒凉药疏表达邪,开郁透热,并防寒凉冰伏,收效甚捷。本文介绍黄教授寒温并用治疗风热郁表、邪热闭肺、太阳少阳合病、暑湿郁滞病案4则。  相似文献   

15.
中药肾疏宁对肾小球硬化影响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疏利少阳标本兼治”法是课题组在对中医传统理论深刻理解的基础上,结合多年的肾病治疗经验,针对慢性肾炎“本虚标实”的基本病机提出的独特的治疗方法。该法充分发扬了中医少阳三焦学说的理论,并进一步成功运用于肾病的临床实践,对传统的中医理论具有继承与发扬创新意义。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从少阳角度治疗乳腺癌的临床意义,为乳腺癌从少阳论治提供中医药理论依据。方法紧扣乳腺癌的病理特点和少阳的生理病理特性,结合临床经验与文献研究,以及现代医学对乳腺癌的认识,立足于少阳经络与少阳脏腑,探究乳腺癌病机治则。结果乳腺癌的发生、发展与少阳的失常密切相关,常因肝郁气滞、痰湿内生、损及阴阳所致。结论在乳腺癌的临床治疗上,应注意以疏肝活血、祛痰利湿、扶正培本等法,调理少阳,分段论治。  相似文献   

17.
小柴胡汤加减辨治耳鼻喉科疾病临证心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陶洁 《中医研究》2009,22(4):47-49
小柴胡汤出自《伤寒论》,是仲景之名方,和法之典范,一直被广泛应用于临床,治疗外感及杂症颇多,屡见奇效,广受历代医家的推崇。方中柴胡质轻薄,味苦微寒,有轻清升散、疏邪透表之功,能疏解少阳之气滞,为主药。黄芩苦寒,气味较重,能清肺胃蕴热,善清少阳相火。柴胡以疏肝达表为少阳表药,黄芩以清胆泄火为少阳里药,二药一散一清,相合为用,能解少阳半表半里之邪,共奏疏肝泄胆之功。半夏、生姜味辛温,能调理胃气、降逆止呕。  相似文献   

18.
列举了临床常用的治疗颈项强痛的足少阳胆经腧穴效穴及典型病案;总结了用足少阳胆经腧穴治疗颈项强痛的经验体会;并就该法的作用依据做了理论的探讨,为针灸治疗颈项强痛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  相似文献   

19.
论少阳病的正治之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侯彬  王兴华 《吉林中医药》2010,30(11):925-927
"和解",最初由成无己提出,用以诠解小柴胡汤证。而小柴胡汤证与少阳病在病机、治法等方面有着诸多不同。和解,意为调和,是多种治法的综合应用,不是一种具体的治法,不足以道出少阳病的证治精神。少阳病病机主要是胆火上炎,病性为热,因此当以清法为其治疗大法。  相似文献   

20.
寒热并用法是张仲景临证治病一大特色。笔者通过学习张仲景寒热并用法指导临床实践,取得良好疗效,体会到寒热并用法当属和法的范畴、寒热并用法是临床上各种疾病常用的一种治疗方法、寒热并用法在脾胃病治疗中有着特殊的地位、寒热并用法取效的关键在于权衡寒热所偏及把握寒热药物用量比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