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8 毫秒
1.
王平平  高颖  张扬  马斌 《中医药研究》2012,(11):1325-1327
目的评价缺血性中风不同时点单证候动态演变与预后的关系。方法提取2004年9月200g年8月在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北京中医药大学东方医院等多中心住院的缺血性中风患者4个时点(发病3d、14d、28d、90d)的中医四诊信息,发病第90天BI评分,对不同时点单证候动态演变与预后的关系进行分析。结果发病第3天和第14天:内风证、血瘀证、气虚证、阴虚证单证候变化组间比较与预后无明显相关;内火证、痰湿证证候消失组较证候不变组、证候新增组预后佳。发病第14天和第28天:阴虚证证候新增组较证候消失组预后差,余单证候变化组间比较与预后无明显相关。发病第28天和第90天:内风证证候新增组较证候不变组预后差;内火证、气虚证证候消失组较证候不变组预后佳;痰湿证、阴虚证单证候变化组间比较与预后无明显相关;血瘀证证候新增组较较证候不变组、证候消失组预后差。结论缺血性中风不同时点不同单证候演变对中风病的预后影响不同,对指导临床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
目的依据缺血性中风后认知功能减退的神经心理特征分析证候要素的演变特点。方法对新发脑梗死非痴呆入院患者筛选后应用简易智能状态检查量表(MMSE)和蒙特利尔认知评估量表(MoCA)(北京版)动态多时点评定认知功能把握特征后分组,比较组间各时点诊断成立的证候要素频数。结果与卒中后认知功能减退密切相关的时点与证候要素为发病第3天(火、阴虚)、第7天(阴虚)、第1月(火、痰、瘀)和第3月(火、痰、瘀、气虚、阴虚)。结论缺血性中风后认知功能减退的神经心理特征与证候要素及其演变组合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3.
中风病发病第7天和第14天证候要素演变规律初步研究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马斌  高颖 《辽宁中医杂志》2006,33(12):1561-1563
目的:研究中风病发病第14天的证候要素分布特点,通过与发病第7天证候要素比较,来分析证候要素的动态时空性。方法:运用自制中医四诊信息调查表对中风病发病不同时点进行前瞻性临床调查,从中选取发病第14天的数据进行分析,统计发病第14天症状出现的频率,同时运用因子分析和聚类分析提取出发病第14天的证候要素。结果:中风病发病第14天证候要素分布特点:实证是以痰证、热证为主,虚证以阴虚、气虚为主。中风病急性期证候要素演变规律:发病第7、14天痰证始终是第一位,热证随着时间的推移,在发病第14天重要性下降,而气虚重要性在发病第14天逐渐上升,居于热证之前,阴虚始终居于末位,不是急性期主要证候要素。结论:中风病发病不同时点证候要素动态演变规律的研究,为中风病发病不同时点证候诊断标准制定提供依据,证候诊断标准制定对中医药标准化有巨大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缺血性中风病急性期痰热证的证候演变特点及其与神经功能缺损程度的关系。方法:从数据库中提取67例5个时点(住院第1、2、3、7、14天)均进行了风、火、痰、瘀、气虚、阴虚阳亢6个证候要素评分和《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神经功能缺损评分》(NIHSS)评分的痰热证患者的临床信息。采用频数统计、方差分析等方法研究缺血性中风急性期痰热证的演变特点及不同演变形式与神经功能缺损程度的关系。结果:在缺血性中风急性期痰热证的演变过程中,每个时点均以70%左右的概率保持原证候不变;中风病急性期痰热证始终保持不变组与某个时点发生证候变化组相比,其NIHSS在入院第7、14天有统计学差异。结论:缺血性中风急性期痰热证维持时间较长,不易发生证候变化;痰热证的消失与神经功能缺损程度的改善有关,提示中风病急性期针对痰热证积极治疗对促进神经功能恢复有意义。  相似文献   

5.
杨楠  王本国  何丽  林棉 《新中医》2013,(1):21-23
目的:观察急性缺血性中风合并脑微出血(CMB)患者中医证候的演变,并探讨与血瘀证的相关性。方法:连续入组急性缺血性中风患者348例,常规行核磁共振T2梯度回波加权扫描(GRE-T2*W)I,分为合并CMB组及不合并CMB组。入院后2天、2周及12周分别进行中医证候采集,比较2组患者不同时点中医证候组成及演变。结果:对348例急性中风患者入院2天进行中医证候采集,显示实证为主,虚证较少,从高到低排列依次为:痰证>血瘀证>火热证>风证>气虚证>阴虚阳亢证。入院后2天合并CMB组与不合并CMB组比较,血瘀证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其它证候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合并CMB组出现痰证及血瘀证的频率最高,而不合并CMB组出现痰证及火热证频率最高。入院2周合并CMB组与不合并CMB组比较,血瘀证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其它证候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2组均以出现痰证及血瘀证的频率最高。入院12周合并CMB组与不合并CMB组比较,血瘀证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其它证候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2组均以出现血瘀证的频率最高。结论:合并CMB的急性中风患者,血瘀证作为缺血性中风的主要致病因素和病理产物,贯穿整个病程的始终,成为核心证候,血瘀证与合并CMB的中风具有相关性,建议对此类患者进行活血化瘀的二级预防治疗。  相似文献   

6.
中风病急性期中经络和中脏腑证候要素的动态比较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研究证候要素及组合动态演变与急性中风病病情轻重、演变的关系。方法:采用《中风病辨证诊断标准》,对发病72h内入院的中经络与中脏腑患者进行证候的动态多时点回顾性评价。结果:风、火、痰、瘀为中风急性期主要证候要素。在中风病始发态风象突出,中经络兼瘀、中脏腑兼痰兼火3d~7d之内达到高峰。风证在3d~7d、痰火证在7d~14d逐渐减少。第7~14天痰瘀证为主,中经络者瘀证明显。结论:中风病急性期证候要素组合及演变与疾病严重程度及转归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缺血性中风患者证型分布规律。方法:将259例缺血性中风患者按照诊断标准纳入观察,填写病例观察表,由课题组具有副主任医师以上职称人员共同量化诊断证型和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观察缺血性中风患者不同分期、病情程度、既往病史与证型的关系。结果:中风急性期前2周风证是最为常见证候,痰证次之;至发病2~4周,风证和痰证并重;在恢复期前3个月,血瘀证为最常见证候,痰证、火热证次之;在恢复期的后3个月,气虚、血瘀、痰阻为其主要证候;后遗症期以气虚血瘀为主要证候,阴虚阳亢、风证、痰证次之。中风病情轻、中、重度患者均以风证、痰证为主要证候,病情轻度患者血瘀证次之,病情中度患者火热证、血瘀证次之;病情重度患者火热证、血瘀证次之,但出现概率与风证、痰证相近;中风合并高血压、高脂血症、高黏血症的患者均以风证为主要证候,高血压患者阴虚阳亢证次之;高脂血症、高黏血症患者均以痰证、血瘀证次之;糖尿病患者以阴虚阳亢证和火热证为主要证候,风证次之。结论:缺血性中风病不同发展阶段,证型分布发生相应变化,患者病情程度越严重,其病机变化越复杂,且患者既往病史对缺血性中风病证型的分布有一定影响。  相似文献   

8.
缺血性中风患者证型分布规律的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目的:探讨缺血性中风患者证型分布规律。方法:将259例缺血性中风患者按照诊断标准纳入观察,填写病例观察表,由课题组具有副主任医师以上职称人员共同量化诊断证型和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观察缺血性中风患者不同分期、病情程度、既往病史与证型的关系。结果:中风急性期前2周风证是最为常见证候,痰证次之;至发病2—4周,风证和痰证并重;在恢复期前3个月,血瘀证为最常见证候,痰证、火热证次之;在恢复期的后3个月,气虚、血瘀、痰阻为其主要证候;后遗症期以气虚血瘀为主要证候,阴虚阳亢、风证、痰证次之。中风病情轻、中、重度患者均以风证、痰证为主要证候,病情轻度患者血瘀证次之,病情中度患者火热证、血瘀证次之;病情重度患者火热证、血瘀证次之,但出现概率与风证、痰证相近;中风合并高血压、高脂血症、高黏血症的患者均以风证为主要证候,高血压患者阴虚阳亢证次之;高脂血症、高黏血症患者均以痰证、血瘀证次之;糖尿病患者以阴虚阳亢证和火热证为主要证候,风证次之。结论:缺血性中风病不同发展阶段,证型分布发生相应变化,患者病情程度越严重,其病机变化越复杂,且患者既往病史对缺血性中风病证型的分布有一定影响。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缺血中风发病30d内1d~3d、4d~10d及11d~30d 3个时段中医证候要素分布特点及规律。方法:4077例缺血中风病例来自全国23家医院,使用中风病证候调查表采集所有患者发病后1d~3d、4d~10d、11d~30d 3个时点的中医症状,根据八五攻关中风病辨证诊断标准赋予相应症状分数,每个证候成立标准为分数≥7分,分析缺血中风风证、痰证、火热证、血瘀证、气虚证、阴虚阳亢证在不同时点的分布特点及规律。结果:中风六大证候的分布为:风证、痰证及血瘀证在3个时点分布的比率分别为79.4%、77.2%、75.5%;2.8%、62.5%、52.8%及81.0%、80.2%、77.3%,火热证、气虚证及阴虚阳亢证3个时点的比率分别为30.9%、29.5%、24.9%;85.1%、83.7%、78.5%及23.90%、22.50%、21.60%,除阴虚阳亢证在3个时点的分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外,其余5种中风证候要素在3个时点的分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缺血中风中医证候分布为多种证候组合,发病1d~3d期间以3证组合为主,风证、血瘀证、气虚证组合出现最多;4d~10d、11d~30d均以2证组合为主,血瘀证、气虚...  相似文献   

10.
目的:研究缺血性中风后认知功能减退证候要素及演变的特征。方法:对新发脑梗死非痴呆入院患者筛选后应用蒙特利尔认知评估量表(北京版)动态多时点评定认知功能把握特征后分组,并进行组间证候要素比较。结果:组间比较火、痰、气虚、阴虚、肾虚出现显著差异。中风急性期火证突出,恢复期痰证、气虚证、阴虚证明显,肾虚贯穿始终。结论:火、痰、气虚、阴虚、肾虚很可能为中风后认知功能减退的主要证候要素。  相似文献   

11.
缺血性中风痰证与NIHSS相关性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初步探讨缺血性中风痰证与神经功能缺损之间的关系。方法:对多中心400例缺血性中风患者,动态采集中风病病程演变过程中的中医四诊及NIHSS量表信息。中医四诊信息采集从入院当日到发病14天,每天调查一次;发病28、90天各调查一次。NIHSS量表的采集于入院当日、发病3、7、14、28、90天各调查一次。结果:痰证与NIHSS在7个时间点均相关(P<0.05)。结论:痰证在缺血性中风的病情发展与转归方面,具有重要地位。  相似文献   

12.
目的分析缺血性中风恢复期患者的证候要素、体质类型及二者的关系。方法对52例缺血性中风恢复期患者进行问卷调查,确定患者中医证候要素及中医体质类型,并对中医证候要素及中医体质类型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缺血性中风恢复期证候要素主要为气虚(63.5%)、血瘀(51.9%)、痰湿(50%)和内火(30.8%)。体质主要为气虚质(57.7%)、痰湿质(34.6%)和血瘀质(28.8%)。体质与中医证候要素的相关性分析表明:气虚质与气虚、痰湿、内火显著正相关;痰湿质与痰湿、气虚显著正相关;血瘀质与血瘀、痰湿显著正相关。结论缺血性中风恢复期证候要素以气虚、血瘀、痰湿、内火为主;气虚质、痰湿质和血瘀质是缺血性中风恢复期的主要体质;中医证候要素与中医体质之间存在一定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13.
目的:依据缺血性中风中医证候的动态演变规律,并观察相应中药复方联合川芎嗪进行治疗的临床疗效。方法:将缺血性中风82例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40例,对照组42例,其中治疗组根据不同时段中医证型,在常规对症支持等治疗基础上,运用川芎嗪联合中药复方治疗:(1)肝阳上亢型,给予羚羊钩藤汤;(2)痰热蒙蔽清窍型,给予黄连温胆汤;(3)痰热腑实型,给予大承气汤合菖蒲郁金汤;(4)气虚血瘀型,给予补阳还五汤。对照组按西医的常规治疗。结果:缺血性中风中医证候存在着一定的演变规律,即发病前3天以肝阳暴亢型、痰热蒙蔽清窍型、痰热腑实型多见,经临床治疗后,肝阳暴亢型患者比例逐渐下降,而痰热瘀阻和痰热腑实所占比例逐渐增多;而且随访半年则以气虚血瘀型、阴虚火旺型、肝肾阴虚型和脾胃虚寒型多见,气虚血瘀型为主,其次为脾胃虚寒型。经4周的治疗后,中药治疗组临床证候总有效率为97.50%,对照组为85.71%,两组比较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缺血性中风中医证候存在着一定的演变规律,即急性期以实证为主,经对证治疗后则相应的实证减轻或消退,进而凸现的是虚证本质;依据患者不同时间段的中医证型,运用与证型相应的中药复方联合川芎嗪进行治疗是安全、有效的。  相似文献   

14.
傅凯丽  霍磊 《湖南中医杂志》2021,37(7):110-113,121
目的:研究后循环梗死患者的中医证候演变规律.方法:采用后循环梗死中医证候学调查问卷对388例后循环梗死患者进行发病初期(3 d之内)、14 d、28 d、90 d 4个时间点的证候学调查,收集患者的症状、舌苔、脉象、证候要素、证候类型等,以得出其4个时间点的证候演变规律.结果:各阶段证候要素及主要证候的构成比较高的是:0 d,风痰瘀阻证;14 d,风痰瘀阻证、气虚血瘀证;28 d,痰浊内阻证、气虚血瘀证;90 d,气虚血瘀证、气血亏虚证.转移概率矩阵得出的证候演变规律为:0~14 d,风痰瘀阻证可转变为风痰瘀阻、痰浊内阻证;14~28 d,风痰瘀阻证可转变为痰浊内阻、气虚血瘀等证,气虚血瘀证可转变为气虚血瘀、肾精不足等证;28~90d,痰浊内阻证可转变为气血亏虚、痰浊内阻等证,气虚血瘀证可转变为肾精不足、气虚血瘀等证.结论:风痰瘀阻证为发病初期常见证候类型,气虚血瘀证自发病中期起为常见证候类型.即发病时实证多见,随着病情恢复虚实夹杂证、虚证多见.  相似文献   

15.
目的研究缺血性中风发病的子午流注时辰规律以及证候要素特点,分析经脉气血流注与证候要素对缺血性中风发病时间的影响。方法收集重庆市中医院2015年2月至2016年5月收治的383例缺血性中风患者发病时的证候要素和发病时间,应用圆形分布法分析发病的时间规律,并计算发病高峰期,以是否为高峰期发病为因变量,证候要素为自变量进行二值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分析证候要素对发病时间的影响。结果根据子午流注纳甲法推算出缺血性中风发病时的值日经,经圆形分布统计分析,r值为0.018,经雷氏检验P0.05,故缺血性中风发病无显著的值日经聚集趋势。分析子午流注纳子法时辰周期的发病规律发现,发病高峰为7时04分,发病高峰期为3时02分至11时06分,r值为0.5238,经雷氏检验P0.05,即寅时至巳时为缺血性中风发病的高峰期。以是否为高峰期发病为因变量,证候要素为自变量进行二值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血瘀、痰湿、气虚为是否高峰期发病的主要影响因素,其OR值分别为:3.76,4.21,3.55。结论气血流经肺经、大肠经、胃经、脾经时为缺血性中风发病的高峰期,血瘀、痰湿、气虚证候要素为是否高峰期发病的主要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16.
目的:初步研究溶栓时间窗外中风急性期1周内不同时点证候要素分布及其与不同中风诊断标准证型判定的相关性。方法:制定统一的中风急性期证候调研表,对溶栓时间窗外中风病发病1周患者进行前瞻性临床调查,对所有患者按照中风一代标准(1986)、二代标准(1996)分别进行证型判定,同时进行证候要素判定。结果:发病1周内溶栓时间窗外脑出血与脑梗死证候要素程度分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发病1周内溶栓时间窗外不同时间入院脑梗死、脑出血证候要素分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时间段内,不同证候要素的脑梗死、脑出血构成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一代标准中,脑梗死痰热腑实风痰上扰证(一代标准)与血瘀证有一定的相关性(P0.01);脑出血风痰瘀血痹阻脉络证与NIHSS评分有一定的相关性(P0.05),脑出血痰热腑实风痰上扰证与阴虚阳亢证有一定的相关性(P0.01)。在二代标准中,脑梗死痰热腑实证与血瘀证有一定的相关性(P0.01);脑出血风痰瘀阻证与NIHSS有一定的相关性(P0.05),脑出血痰热腑实证与阴虚阳亢证有一定的相关性(P0.01)。结论:在发病1周内,溶栓时间窗外脑梗死与脑出血证候要素程度分布基本一致,证型的判定不一定是所有相关证候要素的组合。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索糖尿病中风的证类分布、证候要素等临床特征及其变化规律。方法:选取2008年10月~2011年9月我院334例中风的患者,分为糖尿病组175例与非糖尿病组159例,比较两组证类诊断分析,并记录分析糖尿病组患者入院当天、第3天、第10天、第30天的证类分布的变化和证候要素分值的动态变化。结果:两组患者证类分布中以风痰火亢和气虚血瘀存在明显差异(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糖尿病组患者在证类分布中以风证和痰证的差异明显,在证侯要素分值中以风证及血瘀差异明显。结论:糖尿病并中风患者以气虚血瘀为中医证类特点。  相似文献   

18.
张杨  高颖  马斌  张华  王琪 《天津中医药》2012,29(2):124-127
[目的]通过比较气虚证出现频率不同分组间神经功能缺损评分的差异,探讨缺血性中风气虚证出现频率与神经功能缺损程度的关系。[方法]选取缺血性中风发病72h内患者605例,动态采集患者发病1-14 d及发病28、90 d时《缺血性中风证候要素诊断量表》、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根据气虚证出现的时点频率将患者分为气虚证出现时点≤8个组(298例),气虚证出现时点>8个组(307例)。比较气虚证出现频率不同分组间神经功能缺损评分的差异。[结果]各时点两组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两组组内各时点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0),随时间的延后,两组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均逐渐降低。两组发病14 d与入组当天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差值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气虚证出现时点≤8个组发病14 d与入组当天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差值大。[结论]缺血性中风气虚证出现时点多的患者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较气虚证出现时点少的患者更重,且气虚证出现时点多的患者发病14 d时神经功能缺损程度的改善无气虚证出现时点少的患者明显,积极扶助正气治疗对改善中风病的神经功能缺损程度具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海南地区缺血性中风病患者急性期证候的演变规律。方法:采用前瞻性的临床调查的方法,选取2015年01月至2016年12月琼中县(中部)、琼海市(东部)、儋州市(西部)、乐东县(南部)中医院近年来神经内科缺血性中风病急性期住院病例,72 h内入院并自入院当天至发病14 d的300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进行证候演变模式的分析研究,参照《缺血性中风病辨证诊断标准》,按照住院后1 d、14 d动态采集临床信息,研究海南地区缺血性中风病急性期的证候演变规律。结果:海南地区缺血性中风病急性期风证78例、火热证26例、痰证56例、血瘀证70例、气虚证47例、阴虚阳亢证23例。其中急性期以风证、血瘀证、痰湿证、气虚证最多,组合则以两证、三证组合最为多见。结论:海南地区缺血性中风病急性期患者证候存在单证为主的趋势,两证、三证组合多见,证候表现为"火热"少,"痰湿""气虚"多的特点,证候体现了中风病传统病机,可以使复杂证候简单化,可以灵活准确反映证候的动态、复杂、多变的特性,为证候的规范化和辨证的灵活性之间构筑一定的联系。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缺血性中风急性期证候要素对患者早期疗效的影响。方法对发病72h内的缺血性中风急性期患者420例,分别采集10个证候要素(包括内风、内火、内湿、痰、瘀、气虚、气滞、阳虚、阴虚、阳亢),并于发病第3天以及2周时分别测评《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神经功能缺损评分》(the National Institutes of Health Stroke Scale,NIHSS);根据发病第3天和发病2周时NIHSS测评结果差值计算改善率,并用Spearman等级相关的统计方法检验缺血性中风急性期证候要素类型(单一证候要素以及证候要素两两组合)与早期疗效的关系。结果急性期证候要素以内风为主要表现的患者(P=0.039)较非内风患者具有在发病2周时预后好的特点;急性期证候要素表现为瘀+内风的患者(P=0.028)较瘀不合并内风的患者具有在发病2周时预后好的特点;而内风+内火(P=0.025)、内风+痰(P=0.021)、内湿+气虚(P=0.011)以及气滞+内火(P=0.005)的患者分别较内风不合并痰火、内湿不合并气虚、气滞不合并内火者在发病2周时病情容易加重;而内火、内湿等其他类型证候要素两两组合与发病2周时预后无显著的相关性。结论缺血性中风急性期证候要素以内风或瘀+内风为主要表现的患者病情较易改善;而以内风+内火、内风+痰、内湿+气虚或气滞+内火为主要表现的患者早期病情易出现加重趋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