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06 毫秒
1.
以计算机技术、电子技术和通信技术为特征的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促进了理工医之间的结合,各种获取人体诊断信息的设备不断出现,凸显了诊断医学的进步。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引入与结合,以中医理论为基础,拓展和延伸传统诊法的内涵,将各种可获取的人体诊断信息整合为基于主客观联合辨证的、以数据形式表达的中医四诊合参,获得更为全面的检测、识别与分类信息,对病证给出综合性判断,形成多信息融合的开放性中医诊疗平台。同时,将传感器网络技术与中医诊疗手段相结合,形成以中医诊疗为特色的嵌入式低成本、移动型医院、社区、家庭远程监护网络,实现中医诊疗器械的个人手持终端服务。在此基础上,建立中医远程医疗服务器系统,实现多中心信息的共享与中医远程诊断和远程复现。  相似文献   

2.
目的:了解中医诊疗器械清洗消毒质量现状,以便改进中医诊疗器械清洗消毒方法,有效预防院内交叉感染。方法:采用实地考察和问卷调查的方式,对开设有中医诊疗项目的20家医院的中医诊疗器械清洗消毒质量进行调查,并制定和实施规范的中医诊疗器械清洗消毒方法。结果:通过规范中医诊疗器械清洗消毒的方法,保证消毒灭菌质量,满足临床工作需要,有效预防院内交叉感染。结论:医院中医诊疗器械的清洗消毒质量存在问题,通过规范的清洗消毒方法,对预防院内感染起到积极的作用。  相似文献   

3.
从贺氏针灸器械流派的学术渊源、传承脉络、针灸器械特点、研究方向四个方面对"贺氏针灸器械流派"进行论述,认为继承创新是中医针灸发展的前提,针灸器械设计制作、分类、方法学、临床应用以及艾灸药物学研究是贺氏针灸器械流派明确的研究方向,并通过对针灸器械研究方向的分析,验证了贺氏针灸器械流派发展的可行性,为今后贺氏针灸器械流派学术的推广应用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4.
<正> 中医工程学术交流与产品开发研讨会将于10月在济南召开。会议将就中医工程学的理论用于检查、诊断、治疗、防病、保健、康复的中医药仪器、器械、用具、用品及电子计算机在中医药中的应用等方面交流学术论文及产品开发、应用经验。同时举行中医药医疗保健康复器械用品展示和信息发布会。联系人山东中医学院科研处张文高,山  相似文献   

5.
子宫肌瘤的中医治疗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中医过去没有子宫肌瘤之病名。如果肿瘤生长在子宫肌层内或粘膜下而不是特别大属于良性,证候表现为月经过多或延长者,中医往往归在月经病的范畴;若肿瘤增大至腹壁也可以扪及者,中医则归在症瘕痞块的范畴。当今科学进步,器械增多,诊断手段大有进展,除  相似文献   

6.
中日两国针灸教育课程体系的比较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从课程的分类特点、学时与课时的安排、教材版本特点、教材内容特点、临床实习、教学器械、图书配备等方面比较了中日两国针灸教育的异同.如何在与现代教育的衔接中,保持中医特色、继承发扬传统师承教育有效的内容和形式,一直是中医针灸教育工作者探索的重点.  相似文献   

7.
中医诊断自古就有"量"的概念,但多以描述为主,缺乏数据,从而增加其模糊性。为此诸多学者从宏观症状、体征的量化等方面着手,结合计算机及统计学方法对中医诊断的计量化发展进行了探索。但由于对体质因素、地理环境因素、时令因素等"三因"及西医微观诊断的忽略,中医计量诊断发展存在一些不足之处,影响其精准化进展。精准医学概念的提出契合中医辨证论治理论,其精准、个性化特点及相应的科学技术发展对中医计量诊断发展提出更精准化要求,同时也为"三因"及西医微观诊断融合进中医计量诊断提供了方向。在此基础上,结合中、西医疾病系统特点提出西医病名—表型—中医病名—辨证的诊断模型,使得中医计量诊断进一步精准化,令中医计量诊断在结合自身特点发展的同时适应时代要求,推进中医的现代化进程。  相似文献   

8.
一架能诊断疾病的奇妙器械已经在上海试制成功。昨天它为病人检查病情时,诊断灵验与原来的诊断符合。这架器械的诞生将进一步证实古代医学有关经络学说的正确性和它的价值。这架器械的产生有助于澄清目前医学界争论“经络”是否确有其物的问题。中医所指的经络影指人体运行气血经过的通路,人体分成十二经络(心、肝、脾、肺、肾、胆、胃、大肠、小肠、膀胱、三焦、心包)经络学说是古代医学家根据长期的观察实践,根据穴位的疗效,逐步发展成为一种生理和病理的学说,也是我国宝贵的文化遗产。针灸学和气功疗法的理论也是建筑在经络学的基础上的。针灸就是运用十二经  相似文献   

9.
过敏性紫癜变应原检测与中医辨证分型及治疗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过敏性紫癜是临床常见病,通过中医辨证与变应原检测相结合,弥补中医检测手段不足,提高中医诊断水平。方法:将46例过敏性紫癜患者辨证分为血热伤络、风热伤络、气不摄血、阴虚火旺四组,将变应原抗原注入患者体内,观察结果。结果:通过中医辨证与变应原检测相结合,提高了过敏性紫癜的诊治率。结论:把辨证结果与变应原检测结合相对应,找到二者的结合点,提高中医诊断水平。  相似文献   

10.
针刺内关穴在胃镜检查中的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刺内关穴在胃镜检查中的作用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岳阳医院针灸科(200092)张中一,陈家莉当今中医临床多采取辨病与辩证相结合,以求提高诊断正确率,避免和减少误治,其中手段之一是应用现代先进的医疗诊断设备。然而采用器械检查常难免有副作用,甚至带来创伤,...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中医五行音乐对消毒供应室包装器械包的差错发生率及临床科室的满意度影响。方法将2013年3月—2016年7月我院消毒供应室工作的6名工作人员纳入研究,2014年7月开始实施中医五行音乐,将实施前抽取的100份器械包设为对照组,实施后抽取的100份器械包设为观察组。比较两组包装器械包的差错发生率,并发放调查表以比较临床科室的满意度差异。结果观察组差错发生率更低,临床科室的满意度则更高,差异显著,P0.05。结论中医五行音乐可降低消毒供应室包装器械包的差错发生率,提高临床科室的满意度,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12.
《上海针灸杂志》2013,(11):910-910
栏目设定意义:展示针灸器械研制和改进的新成果,推动中医针灸器械的不断发展,促进针灸医学的创新。  相似文献   

13.
赵宇栋  谭唱 《陕西中医》2012,33(3):376-377
<正>中医外治法是与内服药物治病相对而言的一种治疗方法,《辞海》认为针灸推拿伤科外科手术及药物熏熨敷贴等法均属于中医外治法,传统的中医外治法已有几千年的历史;而现在的外治法一般专指选用药物手法或配合适当的器械,作用于体表或九窍等处治疗疾病的方法。通过对中医传统外治法特点的研究,为中医外治法现代临床应用开拓新思路。不少学者对  相似文献   

14.
栏目设定的意义:展示针灸器械研制和改进的新成果,推动中医针灸器械的不断发展,促进针灸医学的创新。  相似文献   

15.
中医急诊医学的特点决定了其诊断思维不同于普通内科,其强调疾病诊断与鉴别诊断。本文主要就急诊中常用的中医诊查方法、中医急诊疾病诊断原则和证候诊断原则做简要论述。  相似文献   

16.
糖尿病肾病(DN)是糖尿病(DM)全身微血管病变之一,已成为影响DM患者生活及预后的重要原因.中医药在治疗早期DN、阻断病情的进展,保护肾功能等方面取得了一定进展,并显示出独特优势.但中医诊断DN目前尚无统一标准,传统的中医诊断为见症诊断,西医诊断DN多借助现代医学的检测技术,探讨中医证候与早期检测指标的相关性,可为中医证候客观化研究提供依据.随着对DN研究的深入,人们认识到DN的发展和预后不仅与肾小球的损害有关,更取决于肾小管间质病变的有无及程度的轻重,尿视黄醇结合蛋白(RBP)与N-乙酰β-D-氨基葡萄糖苷酶(NAG)为早期肾小管损害敏感指标.本研究选择DNⅢ期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通过前瞻性研究,旨在探讨中医证候特点及其与肾小管损害指标尿RBP和NAG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17.
李明  李时明 《光明中医》2016,(11):1536-1537
目的浅析中医问诊的临床意义,为有效促进中医临床诊疗提供思路。方法重温中医问诊的有关文献,结合临床实践,探讨中医问诊的临床意义。结果中医问诊是中医四诊之一,是临床医师获取患者临床资料的重要手段和方法。现代的中医问诊具备诊断和治疗的双重作用。结论中医诊断是临床诊断的重要一环,应准确把握其特点和掌握其技巧。  相似文献   

18.
《上海针灸杂志》2010,29(5):291-291
栏目设定目的:展示针灸器械研制和改进的新成果,推动中医针灸器械的不断发展,促进针灸医学的创新。  相似文献   

19.
<正>中医外治法是运用药物、手术、物理方法或配合一定的器械,直接作用于皮肤或黏膜,使之吸收,从而达到治疗目的的一种方法,具有简、便、效、廉的特点~([1])。外治法是中医药的优势疗法,在中医治疗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可以配合内治法以提高疗效。《中医外科学》外治法在总论中以理论授课为  相似文献   

20.
提出并发展中医健康工程,运用现代科学技术,来开展体现中医学特点的人体功能状态检测研究,是实现中医诊断及疗效评价客观化的重要途径。将中医健康工程融于信息技术,形成具有中医功能状态的智能辨识系统,延伸进入健康物联网,为大健康时代人体养生、保健与健康提供更准确和便捷的服务。而中医证候的辨识是实现这一目标的核心。运用中医证候结构表征数据,可以实现证候与理法方药数据的智能计算,形成中医辨证论治智能系统,对促进中医健康工程的发展具有重大的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