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62 毫秒
1.
脾胃居于中央为后天之本,升发万物,在人体向有中州之称。脾胃一腔一腑,一阴一阳,一升一降,一纳一化,一表一里,因而形成制约、互用、协调、合和的密切平衡关系,共同完成后天的受纳运化培育濡养的功能。只有脾胃纳化健运功能正常,后天之气才能不断地充养先天,脾胃居于中焦,为升降枢纽,升则上输于心肺,降则下归于肝肾。由于脾胃健运才能有“清阳出上窍,浊阴出下窍;清阳发腠理,浊阴走五脏;清阳实四肢,浊阴归六府”的正  相似文献   

2.
胡老善于调理脾胃,尤其强调治病求本,重视全身的气机升降。而脾胃升降,又为脏腑气血升降的枢纽。关系到整个人体气机的升降出入。脾升,精气才能上升;胃降,糟粕才能下行。升降有度,上下有序则“清阳出上窍,清阳发腠理,浊阴走五脏,清阳实四肢,浊阴归六府。”若脾胃功能失常,则升降之机紊  相似文献   

3.
<正> “脾胃者,仓廪之官,五味出焉”;斡旋食物,化生气血,为人体浮沉升降之枢纽。脾升,肝肾亦升,致水木不郁:胃降,心肺亦降,致金火不滞。就其纳谷、运化、升降、出入,生理功能之神妙,全在阴阳变化之中,实为暗合天地之道也。一、脾胃阴阳的对立与统一脾为脏属阴,胃为腑属阳;阴属柔主升,阳为刚主降;降则纳谷,升则运化;升者为阳,阴中之阳升;降者为阴,阳中之阴降。故“清阳出上窍,浊阴出下窍;清阳发腠理,浊阴走五脏;清阳实四肢,浊阴归六腑”;营  相似文献   

4.
斡旋升降姜老认为,脾胃为一身气机之枢纽,敷布精微于全身,升则上输于心肺,降则下行于肝肾。升降有度,上下有序,则“清阳出上窍,浊阴出下窍;清阳发腠理,浊阴走五脏;清阳实四肢,浊阴归六腑”。脾升则健,胃降  相似文献   

5.
中药升降浮沉理论的源流与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升降浮沉是中药药性理论的重要内容之一 ,指中药针对病位与病理发展趋势 ,纠正脏腑的功能失调 ,使之恢复正常 ;或因势利导 ,以助驱邪的特性。自形成理论以来 ,已成为临床选药组方、防治疾病的基本法则之一 ,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1 升降浮沉理论的起源升降浮沉起源于《内经》。《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云 :“清阳出上窍 ,浊阴出下窍 ;清阳发腠理 ,浊阴走五脏 ;清阳实四肢 ,浊阴归六腑”。表明清阳与浊阴有规律的升降出入 ,维持人体正常的生理活动。反之 ,在病理状态中 ,由于阴阳反作 ,气机升降出入紊乱 ,导致“清气在下 ,则生飧泄 ;浊气在上 …  相似文献   

6.
肛肠病的发生与肺、大肠、肝脾等脏器有着密切的关系 ,而脾胃位居中焦 ,上连肺金 ,下通脏腑 ,是开降运动的枢纽。且脾主运化升清 ,乃后天之本 ,脾胃运化功能正常 ,则“清阳出上窍、浊阴出下窍”。气血调和、阴阳和合 ,肛肠病则无从生起。若脾胃运化功能失常 ,则清阳之气不能撒布 ,后天之精不能归脏、饮食清气无法进入 ,浊气不能排出 ,外邪乘虚而入 ,发为肠风、脏毒等痔瘘疾病。笔者多年来在治疗上立足治脾 ,使俾土健运 ,气血调和 ,升清有常 ,痔病得以消散 ,取得满意效果。现总结如下 :1 补脾止血法脾胃为气血运化之源 ,对人体脏腑、四肢、…  相似文献   

7.
邓贤斌  葛小苏  张锦祥  孙良生  颜芳 《新中医》2014,46(11):237-239
<正>《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云:"清阳出上窍,浊阴出下窍;清阳发腠理,浊阴走五脏;清阳实四肢,浊阴归六腑。"而据临床所见,疾病无论外感内伤,无不由阴阳反作、升降逆乱所致,而其中,脾胃位居中土,乃升清降浊之枢纽,脾之升清与胃之降浊在人体的气机升降中担当了十分重要的角色[1]。临证中,若能善于运用斡旋中土之法——升脾之清阳,降胃之浊阴,往往能使诸多疾病迎刃而解。兹举数例,以证之于同道。1病案举例  相似文献   

8.
<正> 天有阴阳交泰,人有升降出入。脾胃为中土,是五脏之气和全身气血津液升降出入的枢纽。脾胃功能正常,是以清阳上升,浊阴下降,气血津液敷布周身,人体则阴平阳秘,生命安和。笔者认为,人身诸病,皆与脾胃升降之机失常有着直接或间接的关系,本文拟对此及其证治探讨如下。1 脾胃为升降之枢 李东垣曾云:“脾胃为气血化生之源,后天之本。”脾与胃,一脏一腑,一阴一阳,一表一里,一升一降,功能相合,水谷能进,精微能化。脾胃所化之精,再入肝归心,散精于肺,转输于脏腑经络、皮  相似文献   

9.
陈震萍  牟重临 《新中医》2015,47(5):316-318
<正>人体气机的升与降是重要的生理活动现象,《素问·六微旨大论》言:"升降出入,无器不有"[1]。芬余氏《医源·阴阳升降论》言:"天地之道,阴阳而已矣,阴阳之理,升降而已矣。"人体的脏腑功能活动是由气机的升降来完成。升清与降浊是人体新陈代谢的主要表现。《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言:"清阳出上窍,浊阴出下窍,清阳发腠理,浊阴走五脏,清阳实四支,浊阴归六腑。"论中又言:"清气在下,则生飧泄,  相似文献   

10.
五官科中的“清阳”为生理概念,指气化产生的精微物质;“浊阴”为病理概念,包括湿邪、痰浊、瘀血等。脾胃为人体气机升降出入的枢纽,有升清降浊的功能,脾胃虚则九窍不利。清阳不升多表现为虚证,宜健脾升清濡窍;浊阴不降,多表现为实证,宜利湿祛痰化瘀降浊以开窍。认为升清降浊是五官科疾病普遍适用的治疗原则。  相似文献   

11.
<正>脾胃升清降浊理论是中医学理论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素问.经脉别论》曰:"饮入于胃,游溢精气,上输于肺。""天有阴阳交泰,人有升降出入。脾胃为中土,是五脏之气和全身气血津液升降出入的枢纽。脾胃功能正常,是以清阳上升、浊阴下降,气血津液敷布周身,人体则阴平阳秘,生命安合。"《内经》把脾胃等脏器看成生理活动的同一系统,具有升清降浊的作用。脾主升是为了胃降,胃之降是为了脾之升,升降协调是有机的结合。  相似文献   

12.
<正> 一、历代部分医家对脾胃功能的认识祖国医学关于脾胃升降功能的论述颇详。如《内经》说:“清阳出上窍,浊阴出下窍;清阳发腠理,浊阴走五脏;清阳实四肢,浊阴归六腑”。这是指脾气升发胃气下降的作用。历代医家对脾升胃降的侧重面持有不同的看法。如李东垣认为只有脾气升发,六气才能充沛,特别强调升的一面,故重视升发脾气,首创补中益气汤、升阳除湿汤等大升阳气之剂。张子和则认为胃气下降,邪气则祛,脏腑自安,故强调胃降的一面,甚赞大承气汤之剂。以后各医家对脾胃升降的  相似文献   

13.
脾胃为水谷之海,气血生化之源,脏腑经络之根,故为“后天之本”。脾主升,胃主降,升者升其清阳、降者降其浊阴,脾升则健,胃降则和。所以脾胃的升降出入是人体气化功能的主要环节,也是人体新陈代谢、维持生命活动的重要过程。本文就脾胃升降学说在临床的运用作一简介。1 脾胃是升降运动的枢纽脾胃的升降纳化是脾胃功能的主要表现形式。胃主受纳,脾主运化;脾主升清,胃  相似文献   

14.
利用升阳法治疗便秘的主要理论为:脾胃为气机的升降之枢,脾胃升降相因,脾升得当方可使胃降正常;清阳不升,则浊阴难降,发为便秘。升阳法升清阳以调气机之升降,使糟粕得以顺利排出。  相似文献   

15.
半夏泻心汤对李东垣升清降浊理论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 升清降浊理论启迪于半夏泻心汤半夏泻心汤原出自汉代张仲景的《伤寒杂病论》,为少阳误下成痞所设,功能和胃降逆开结除痞,仲景在《伤寒论》中说“但渴而不痛者,此为痞……宜半夏泻心汤”,又在《金匮要略》中说:“呕而肠鸣,心下痞者,半夏泻心汤主之”祖国医学关于脾胃升降功能的论述颇详,如《内经》说:“清阳出上窍,浊阴出下窍;清阳发腠理,浊阴走五脏,清阳实四肢,浊阴归六腑,”脾主升,胃主降;脾为湿土,胃为燥土;脾主运,胃主纳;脾胃升降相因,燥湿相济,纳运相合,共同完成饮食物的消化吸收。缘于此,仲景针对脾胃升降功能失常而特设半夏泻心汤,…  相似文献   

16.
气是维持生命活动的物质基础,而升降出入是气之运动的基本形式。气机升降学说从动态变化上阐述人体功能活动的变化,是一个独特的理论体系,在祖国医学理论体系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1 生命活动是升降运动的体现 《素问·六微旨大论》曰:“升降出入,无器不有。器散则分之,生化息矣。故无不出入,无不升降。”自然界万事万物都是升降运动的结果,万事万物都在不停地进行着升降运动,而万物之灵的人也不例外。《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所曰“清阳出上窍,浊阴出下窍;清阳发腠理,浊阴走五脏;清阳实四肢,浊阴归六腑”,是对人体气机升降运动总的概括。人的生命活动就是升降运动的体现。(言升降概出入,以下同) 1.1 五脏之升降:人体脏腑的运动规律是,居上者以降为顺,在下者以升为和。心、肺居上焦,主降;肝、肾体处下焦,主升。心属火,心火下降至肾,可  相似文献   

17.
《经》云:“上者右行,下者左行,左右周天,余而复会。”又云:“天以阳生阴长,地以阳杀阴藏。”清阳上升,浊阴下降,上下相召,动静相替,升降相因,阴阳相合,天地交泰,化生万物。人与天地之气相参,周身阴阳气血的循行与输布也是升降出入的矛盾运动过程,各脏腑组织器官的功能活动都离不开气机的升降出入,但其中脾胃的升清降浊作用对整体气机的升降出入至关重要。脾胃同为“后天之本”,共主受纳,运化,是人体清气的发源地,且又位居中焦,通连上下,实为人体气  相似文献   

18.
孟动玲 《光明中医》2012,27(12):2581-2582
耳鼻咽喉诸器官位于人体上部或体表,乃清阳游行交会之所,被称为"清窍"。因此,清窍通利,功能正常,必赖清阳升发之功。临床上对于由于清阳不升,以及由于清阳不升所致的浊阴不降引起的耳鼻咽喉疾病,采用升清法为主,配合应用降浊阴法,往往取得很  相似文献   

19.
<正>董湘玉教授是主任医师、硕士研究生导师,贵州省首届名中医,执业以来,在中医消化内科临床上形成了自己的学术观点。尤其在脾胃疾病的治疗上,董教授以柴胡疏肝散为基本方,摸索和建立了一套诊治系统,临床疗效满意,现总结如下:脾与胃同居中焦[1],脾主升,胃主降,只有脾升胃降协调,饮食的消化过程才能正常。若脾胃升降出入失常则清阳之气不能敷布、后天之精不能归藏,饮食清气无法进入,废浊之物也不能排泄,则铸成障碍和他脏疾病的产生。故叶天士曰"纳食主胃、运化主脾、脾宜升则健,宵降则和"。脾胃的正常升降不仅与脾胃本身  相似文献   

20.
徐爱华 《光明中医》2011,26(6):1233-1234
脾胃升清降浊理论是中医学理论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素问·经脉别论》曰:"饮入于胃,游溢精气,上归于肺。""天有阴阳交泰,人有升降出入。脾胃为中土,是五脏之气和全身气血津液升降出入的枢纽。脾胃功能正常,是以清阳上升、浊阴下降,气血津液敷布周身,人体则阴平阳秘,生命安合。"《内经》把脾胃等脏器看成生理活动的同一系统,具有升清降浊的作用。脾主升,是为了胃和降;胃之降,是为了脾之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