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伤寒论》中反复使用"小便不利""小便难"描述小便异常的现象,笔者认为二者意义不同。"小便不利"是由于水湿阻滞三焦、湿热互结、风湿相搏、小肠泌别清浊受阻等导致机体气机不利;"小便难"则是因大热、误治导致汗出过多,或脾胃衰败不能化生津液,而致阴津缺乏。故试对相关的31个条文进行病因病机分析归纳,并结合《金匮要略》相关论述探讨两者病机的区别。  相似文献   

2.
孑光一教授是我国著名的中医临床家,对脾胃学说研究深入而独到,认为三焦和脾胃在人体消化过程中有着密不可分的生理关系,临床治脾胃病尤重凋三焦。孔教授认为辛开苦降既能恢复脾升胃降,又能畅达三焦,属调治脾胃病的第一方法,常通过望咽喉、触结节、问小便、察脚汗等方法来了解三焦的通调情况,活用辛开苦降以治疗脾胃病。  相似文献   

3.
小便异常是泌尿生殖系统疾病的一个典型症状,多数认为与肾的关系最为密切。笔者根据中医学经典理论,提出“五脏六腑皆令人小便异常,非独肾也”的观点,并就小便异常关乎心、肝、肺、脾、肾、胆、大肠、小肠、胃、三焦、膀胱分别进行论述。  相似文献   

4.
目的:建立以呼出气为检测目标的基于气相色谱-声表面波传感器联用的中医闻诊系统,用于中医脾胃证候的辨识。方法:通过气相色谱-声表面波传感器联用的方法建立中医闻诊系统,采用气袋收集112例临床脾胃异常与162例脾胃无异常被试者的呼出气,利用该中医闻诊系统对所收集的呼出气进行检测分析,并通过116例受试者进行模型验证,建立呼出气与脾胃证候的关系模型。结果:利用人工神经网络建立了被试呼出气与脾胃异常的关系模型,该模型的ROC曲线下面积达到了0.930,对脾气虚、脾胃湿热和脾胃虚寒等证候的辨识准确率均达84%以上。结论:通过所建立的中医闻诊系统,建立了一种可经由检测呼出气的手段对脾胃异常进行中医证候辨识的新型临床辅助诊断系统。  相似文献   

5.
中医药与胃肠激素关系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综述脾胃病证与胃肠激素的关系,以及中医药对胃肠激素的影响。文献研究表明,脾胃病中不同中医证型与胃肠激素的异常分泌有密切的联系。中医药(包括中药复方、单味药、针炙)可以调节异常的胃肠激素分泌水平,并且可能通过这种机制达到治疗目的。  相似文献   

6.
孔光一教授是我国著名的中医临床家,对脾胃学说研究深入而独到,认为三焦和脾胃在人体消化过程中有着密不可分的生理关系,临床治脾胃病尤重调三焦.孔教授认为辛开苦降既能恢复脾升胃降,又能畅达三焦,属调治脾胃病的第一方法,常通过望咽喉、触结节、问小便、察脚汗等方法来了解三焦的通调情况,活用辛开苦降以治疗脾胃病.  相似文献   

7.
张仲景论治湿痹,以微发汗、利小便、顾护脾胃为法,且尤为重视祛湿以治痹,如微汗出为使湿邪与风寒邪气俱去而不留,利小便使湿从下解有出路可去,顾护脾胃又可防止湿邪生成,无不提示祛湿对治疗湿痹的重要性,并对后世医家治疗湿痹及治湿理论的完善提供了重要的依据和思路。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舌中与脏腑的关系,确定舌面脏腑分部理论的实际意义。方法对7680例当代名医医案、1018例临床病例中舌中出现异常并涉及到脏腑病位证素的病例进行频数、频率统计并对各脏腑病位证素各自出现舌中异常的比率采用χ2检验方法进行比较。结果 7680例当代名医医案、1018例临床病例中,涉及到脏腑病位证素的出现舌中异常的病例分别为2例、47例,脾、胃的病例中出现舌中异常的比率亦不高。结论舌中与脾胃的关系可能并不密切,舌中主脾胃的理论实际临床意义可能不大,需要作更进一步的深入研究,以进一步地确定舌中与脾胃的关系及其实际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9.
研究味觉异常患血液中无机离子水平变化,探讨中医味觉异常与脏腑的关系,为临床辨治味觉异常提供理论依据;运用心理物理学方法,观察正常人与味觉异常患对不同浓度、不同味觉刺激的判断能力,分析血液中微量元素、无机离子等的变化与味异常患之间的关系,并进行中医辨证分型;味觉异常血清锌、缺缺乏,由中医辨证分析得出:苦、酸味觉异常的患以肝胆湿热、肝气犯胃为主,而口味淡患以脾胃亏虚为主;味觉异常与微量元素缺乏有关,中医辨证有肝胆湿热型,脾胃亏虚型等。  相似文献   

10.
论神与脾胃的关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位燕 《山东中医杂志》1999,18(12):531-533
脾胃功能正常 ,是神产生和发挥正常活动的基础 ,在病变过程中 ,二者往往相互影响 ,互为因果。神志异常可通过影响脾胃气机、损伤脾胃气血而致脾胃疾病 ,脾胃疾病亦常伴有不同程度的神志改变。现代医学研究也证明二者关系密切。因此 ,在治疗过程中 ,要将治神与调理脾胃二者有机地结合起来  相似文献   

11.
小便异常出现于多种疾病,但其病因病机却各不相同。补中益气法为中气亏虚、元气下陷之病变而没,凡临床诊断符合病机者,就可根据本法选用方药。李东垣所著《脾胃论》对脾胃气虚下陷的病机作了重要发挥,提出“内伤脾胃,百病由生”之说。李氏认为,元气为健康之本,脾胃乃滋养元气之源,主张用补中益气法治疗脾胃内伤诸证,强调补中益气以使脾气上升、元气充沛,则病可自愈。李氏创制的补中益气汤主治内伤气虚下陷等证,  相似文献   

12.
抑郁症为临床常见的情感性心境障碍的表现,对患者的生活可产生极大的困扰。"脾胃衰则百病生",本文从脾胃的生理功能角度,论述其与抑郁症发病的相关性。本文主要通过分析脾胃的生理功能对五脏神、五脏所主情志、胸中大气以及其他四脏的影响,均可导致情志的异常,进而导致抑郁症的发生。通过探析脾胃与抑郁症的发病的关系,冀期为临床治疗该病提供新的诊疗思路,以提高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13.
五脏藏五志,正常的情志活动是人体对外界事物刺激产生的一种生理性应答,异常的情志活动可以反映体内的病理变化。肿瘤可归属中医岩、积聚等疾病范畴,多数医家认为,忧思郁结、情志内伤、正气不足是肿瘤的内在致病因素,情志异常是诱发肿瘤的重要因素之一。情志异常多责之心肝,"思出于心,而脾应之",脾胃为气血生化之源,气机升降之枢,肿瘤的发生发展及其预后皆与脾胃功能紧密相关,故从"情志伤脾"的角度,探讨脾胃与肿瘤的关系。  相似文献   

14.
随着神经影像技术的发展,神经外科手术越来越普遍,随之也出现了多种并发症,如术后顽固性发热[1],术后脾胃功能障碍如消化不良、顽固性呃逆[2],术后小便异常如小便不畅、尿崩、遗尿[3],术后头痛、健忘等等.近年来,在中医药辨证治疗颅脑术后并发症方面积累了一定的经验,取得了比较好的临床疗效.现将<伤寒论>经方加减使用的体会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15.
目的研究味觉异常患者血液中微量元素、无机离子水平变化,探讨中医味觉异常与脏腑的关系,为辨治味觉异常提供理论依据.方法运用心理物理学方法,观察正常人与味觉异常患者对不同浓度、不同味觉刺激的判断能力,分析血液中微量元素、无机离子等的变化与味觉异常之间的关系,并进行中医辨证分型.结果味觉异常者血清锌、铁缺乏,较健康组有显著性差异(P<0.01).由中医辨证分型得出苦、酸味觉异常者以肝胆湿热、肝气犯胃为主,口味淡者以脾胃亏虚为主.苦、酸味觉异常者体内锌缺乏明显(P<0.01),淡味觉异常者体内铁缺乏明显(P<0.05).结论味觉异常与体内微量元素变化有关,与无机离子变化无关.酸、苦味觉异常多属肝胆湿热型,口淡无味多属脾胃亏虚.  相似文献   

16.
溲,即小便;便,指大便。溲便的改变,是临床多种疾病的常见症状,也是很多患者病痛苦楚之所在。中医认为,小便系膀胱所司,但与肺、脾、肾、肝、三焦等脏腑有密切的关系。故治疗小便异常,通常采用实脾利水、温肾化气,开提肺气,疏肝行气,疏理三焦,或固元缩泉、清热通淋等法。大便的正常与否,与胃肠功能直接相关。故治疗大便异常,通常采用健脾利湿以  相似文献   

17.
尿的异常改变 ,从直观上看大致有四方面 ,即 :尿量的多少 ,尿色的异常 ,排尿时的异常感觉 ,尿中有夹杂物。对尿量、尿色、尿质、尿感的观察 ,即是诊尿法的基本内容。《伤寒论》开祖国医学诊尿法之先河。其对尿异常改变的描述有小便清、小便白、小便自利、失溲、遗尿、小便数、小便不利、小便难、小便少、不尿等。诊尿法在《伤寒论》中的意义大抵有四方面 ,即确定疾病的部位 ,辨析病证的性质 ,分别津液的存亡 ,判断疾病的预后。  相似文献   

18.
情志因素作为病因或诱因参与并影响脾胃病发病及预后,研究情志与脾胃的关系、探析脾胃心身问题对诊治脾胃心身疾病十分必要。从中医心身关系、脾胃对情志刺激的易感性、情志与脾胃病的关系以及情志相关性脾胃病的辨治四个层面对脾胃心身问题展开讨论,以期为脾胃心身关系研究及情志相关性脾胃病的临床诊治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9.
笔者将1977年至1982年收治的热淋病案100例,进行临床资料分析,以期进一步探讨热淋的病因、症状以及与五淋之关系。一般资料男26例,女74例,男与女之比为1:3。年龄最小13岁,最大75岁,其中20~45岁55例。症状:小便情况:小便异常是热淋的主症,本病患者均有不同程度小便频数、热涩  相似文献   

20.
<正>连建伟教授是全国第三批名老中医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临证精于脉理,善用经方,药简效宏。笔者有幸跟师学习,现将连老师治疗小便异常的验案总结如下。1补中益气汤验案补中益气汤出自李东垣《脾胃论》,原为饮食劳倦所致脾胃内伤中气不足、气虚下陷而设。论中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