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分析尿毒症患者血液透析过程中肝炎病毒交叉感染的高危因素,探讨感染防控方法。方法:选取血液透析患者350例,透析后按照有无感染肝炎病毒分为肝炎组(97例)和正常组(253例),将肝炎组再次分为输血组(58例)和非输血组(39例),分析输血对病毒性肝炎感染的影响。结果:2007年~2012年病毒性肝炎感染率逐年增高,其中2012年的HBV阳性率、HCV阳性率及HBV+HCV阳性率显著较低(P0.05);正常组输血次数、输血量显著低于肝炎组(P0.05)。结论:输血、与肝炎患者亲密接触均是造成血液透析患者院内交叉感染的高危因素,应当将HBV、HCV阳性患者进行隔离,严格消毒透析设备。  相似文献   

2.
何健飞 《河北中医》1999,21(1):17-18
自1992年以来,笔者根据多年临床实践,用自拟愈肝汤辨证治疗丙型病毒性肝炎30例,疗效满意。现报告如下。1 一般资料病例来自我院住院部肝炎专科及部分门诊病人。病例诊断均符合1990-05上海第六届全国病毒性肝炎会议丙型肝炎诊断标准。抗HCV采用酶标法检测。30例患者中,男21例,女9例;年龄19~61岁,平均33.2岁;病程10日~3年;有输血或血制品史者19例,有手术史者5例。全部病例均有不同程度的乏力、纳差、尿黄、舌黯红、苔黄腻等,谷丙转氨酶(ALT)持续或反复升高,抗HCV阳性。2 治疗方法愈肝汤药物组成:白花蛇舌草、败酱草各30g,茯苓、茵陈各…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联合应用重组人干扰素α-2b与利巴韦林治疗对慢性丙型肝炎治疗中的疗效及外周血变化的影响。方法:纳入我院2016年6月-2017年5月期间接受治疗的慢性丙型肝炎30例,10例HCV RNA定量104 IU/mL,10例104~106IU/ml,10例 106 IU/mL。HCV 1a型3例、1b型20例、2a型3例、2b型2例、3a型2例。采用重组人干扰素α-2b联合利巴韦林治疗,观察期为24周。空腹采集静脉血5 mL,采用荧光定量PCR方法检测HCV RNA病毒含量、血细胞分析采用血液分析仪分析,检测HCV基因型、病毒载量、外周血的变化对治疗效果的影响。结果:RNA基线1×104 IU/mL的病毒应答率(SVR)显著高于104~106 IU/mL和≥106 IU/m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而104~106 IU/mL和≥106 IU/mL两者之间的SVR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1型HCV与非1型HCV的SVR率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外周血:中性粒细胞、血小板计数、血红蛋白与治疗前比升高显著组SVR率明显高于与治疗前无明显升高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慢性丙型肝炎采用重组人干扰素α-2b联合利巴韦林治疗效果良好,疗效受多种因素影响,非1型HCV患者采用重组人干扰素α-2b与利巴韦林治疗可获得更佳的SVR效率,低病毒载量水平、外周血中性粒细胞、血小板计数、血红蛋白升高患者SVR率治疗效果更佳。  相似文献   

4.
目的:了解输血前4项血清感染性指标的检测在预防输血相关感染性疾病的作用。方法用酶联免疫吸附法对受血者输血前血液进行乙肝表面抗原(HBs Ag)、艾滋病病毒(HIV)抗体、丙肝病毒(HCV)抗体及梅毒(TP)抗体4项血清学指标检测分析。结果:本组3000例患者中,HBs Ag阳性412例,阳性率为13.73%。抗HCV阳性81例,阳性率为2.7%。TP特异性抗体阳性14例,阳性率为0.47%,抗HIV抗体阳性3例,阳性率为0.10%。其中HBs Ag、抗HCV双重阳性为15例,HBs Ag、TP抗体双重阳性为1例。不同科室的患者均有输血相关病原学标志物检出,HBs Ag、抗HCV遍布于各科室,检出率较高;HBs Ag、抗HCV阳性患者主要集中在消化科和感染病科,抗HCV阳性多为输血次数多,透析患者。抗HIV抗体、TP特异性抗体阳性者多集中在性乱和吸毒人群。结论:部分患者在输血前已感染相关传染性疾病,血清感染性指标的检测,可以有效预防输血相关传染病的传播和进一步感染,最大限度减少临床输血风险。  相似文献   

5.
目的:分析住院患者的艾滋病毒(HIV)、丙型肝炎病毒(HCV)以及梅毒螺旋体(TP)感染情况及其与医院感染之间的关联价值。方法:收集2011年1月至2012年6月期间,HIV、HCV及TP感染检测对象15520例,利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对患者的HIVAb(艾滋病抗体)、HCVAb(丙型肝炎抗体)以及TPAb(梅毒螺旋体抗体)进行检测,并分析其感染情况。结果:本组有2例HCV感染,占0,013%;18例HIV感染,占0.116%;93例TP与TRUST均呈阳性,占0.599%。结论:对于住院患者,积极进行病毒筛查,如发现HIV、HCV以及TP感染阳性,必须高度重视,有利于明确患者的院前感染情况,并有效预防院内感染。  相似文献   

6.
为了解丙型肝炎病毒(HCV)感染情况,笔者对561例各型病毒性肝炎患者进行了抗-HCV检测,现将结果报道如下。1临床资料1.1检测对象:住院的病毒性肝炎患者561例,其中急性肝炎261例,慢性肝炎165例,重型肝炎57例,肝炎后肝硬化78例。诊断以1995年5月北京第五次全国传染病寄生虫病学术会议修订的“病毒性肝炎防治方案(试行)”为标准。1.2检测方法:抗一HCV测定采用天津普生公司制备的ELISA试剂盒,标本为单份血清,保存于一20C冰箱备检。操作按试剂盒要求严格进行,结果判断:标本吸光度(A)值>NC(X)+0.5为阳性。每例同时…  相似文献   

7.
用PCR法对各种操作中附着于针体的丙型肝炎病毒(HCV)以及用棉球擦拭后的消毒情况进行了检测。 材料与方法:征得5例HCV抗体阳性患者同意,对病例1~3用PCR法对HCV进行定量分析,发现病例1扩增带明显浓于其他两例,推测病例1的病毒含量相对较高。因而在血清涂布针体实验时,使用病例1的血清。对另外2例患者进行针灸治疗,将治疗后的针体回收备检。用病例1的HCV(+)血清直接涂布于针体,再分别用80% 的酒精棉球、干棉球擦拭该类针各10支。制备正常血清、HCV(+)血清、涂布正常血清的针、涂布HCV(+)血清的针、涂HCV(+)血清用酒精消毒以及…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中医药治疗对HIV/HCV重叠感染者病毒载量、免疫功能、肝功能的影响。方法对38例HIV/HCV重叠感染病人予中药扶正抗毒胶囊治疗12月。观察治疗前后HIV-RNA、HCV-RNA、CD+4T淋巴细胞记数和肝功能变化。其中22例肝功能异常。结果 38例治疗前和治疗12月后比较HIV病毒载量无显著变化,HCV病毒载量下降,CD+4T淋巴细胞计数升高,肝功能改善或稳定。结论中医药治疗能抑制HIV/HCV重叠感染者HCV-RNA的复制、稳定HIV-RNA,纠正机体免疫功能紊乱和重建免疫功能,对肝功能恢复有益。  相似文献   

9.
目的:利用肝脏活体组织行HBsAg、HBcAg、丙型肝炎病毒(HCV)免疫组化检测及常规病理检查,找出潜在病因,为病原未定型慢性肝炎患者明确病因诊断提供依据。方法:采集经过病毒性肝炎血清标志物检测后排除了甲、乙、丙、丁、戊、庚型肝炎,且排除了脂肪性、酒精性、药物性及自身免疫性肝炎的患者共30例,行肝穿刺获得肝脏活体组织,行肝组织HBsAg、HBcAg、HCV免疫组化检测及炎症活动度(G)、纤维化程度(S)的检查。结果:经免疫组化分析,有22例患者(73.3%)提示存在乙肝病毒(HBV)或/和HCV感染,其余8例(26.7%)HBV、HCV免疫组化呈阴性,病因仍不能明确。但病因未明者,其肝组织病理改变与慢性病毒性肝炎相似。结论:肝组织免疫组化检测对病原未定型慢性肝炎的诊断有重要价值,对该部分病例的治疗亦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0.
FQ-PCR检测丙肝病毒核酸的临床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丙肝病毒(HCV)是单股正链RNA病毒,主要是经血液和血制品传播。丙肝易演变为慢性或发展为肝硬化或肝癌。我国发病率约为1.4%~17.2%,因此建立一种针对HCV的具有较高灵敏度、特异性和稳定性的检测方法,对HCV感染的早期诊断和治疗具有重要意义。HCV感染的标志物有HCV-RNA、抗-HCV抗体和HCV抗原。抗-HCV抗体可维持10年左右,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由肝细胞制造,  相似文献   

11.
[目的]了解血液透析患者丙肝病毒感染状况,为采取防治对策提供依据。[方法]收集整理2008年1月至2010年5月我院维持性血透患者120例,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USA)法于血透前后检测抗HCV,透析治疗后6月至12月仅有一例发生丙肝病毒感染,感染率0.8%。透析治疗后12月至30月未再发生丙肝病毒感染。[结论]血液透析是HCV感染的重要途径。加强对血透患者HCV感染者的管理,严格消毒隔离,透析器一次使用等可有效控制血液透析(HD)患者高HCV感染状态。  相似文献   

12.
我们采用中西医结合的方法治疗淤胆型肝炎,取得较好疗效,现报告如下。1一般资料共62例,均为2000年3月~2005年12月的急慢性淤胆型肝炎患者。诊断符合1995年5月北京第5次全国传染病、寄生虫病学术会议讨论修订的病毒性肝炎防治方案(试行)诊断标准。其中急性黄疸肝炎19例,慢性肝炎重度26例,慢性重型肝炎17例。由HAV感染7例,HBV感染38例,HCV感染5例,HEV感染3例,HAV、HBV重叠感染4例,HBV、HCV重叠感染5例。62例分为两组。治疗组32例,男26例、女6例,平均年龄(36.1±8.4)岁。对照组30例,男23例、女7例,平均年龄(38.6±10.2)岁。治疗组皮…  相似文献   

13.
目的检测丙型肝炎病毒(HCV)感染患者血清中各种自身抗体指标,以探讨HCV患者体内自身免疫反应的情况。方法应用免疫散射浊度法、间接免疫荧光法、电化学发光法对75例HCV感染者及40例健康体检者血清分别检测类风湿因子(RF)、抗核抗体(ANA)、抗甲状腺球蛋白及抗甲状腺过氧化物酶抗体(抗TG,抗TPO)。结果HCV感染者RF、ANA、抗TG和,或抗TPO的阳性率均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P〈0.05);HCV感染中,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增高者其RF、ANA阳性率明显高于ALT正常者(P〈0.05);HCV-RNA阳性者其RF、ANA阳性率明显高于HCV-RNA阴性者(P〈0.05)。结论HCV感染者存在自身免疫反应,且与病毒的复制有关,提示自身免疫反应是HCV感染后肝功能受损的病理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14.
清肝冲剂治疗慢性丙型肝炎的研究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为观察清肝冲剂治疗慢性丙肝的疗效。观察了清肝冲剂治疗127例慢性丙型肝炎(HCV)的疗效,并以干扰素(赛诺金)为对照用药,疗程均为6个月,随访12个月;部分病例进行了HCV—RNA定量(PT—PCR)检查。结果:清肝冲剂治疗后绝大部分患者症状消失,症状积分显著下降。治疗半年时肝功能中ALT、AST复常率分别为60%和52.9%。ALT、AST均值显著下降,且呈时间依赖关系,停药后未见反跳,一年时随访,ALT、AST复常率达88%。血清透明质酸(HA)、Ⅳ型胶原(CIV)显著下降;清肝冲剂治疗后HCV RNA阴转率为30.71%;61.1%的患者病毒含量明显下降。提示中药清肝冲剂有一定的保肝和抗病毒作用。  相似文献   

15.
目的:应用酶联免疫法分别检测丙肝病毒核心抗原(HCV-cAg)和抗体(HCV-Ab),了解丙肝病毒核心抗原检测的意义。方法:采用军事医学科学院基础医学研究所研发并由湖南景达基因公司推出的商业化的HCV游离核心抗原试剂盒,对来自入院前或手术前筛查的确160例临床样本和22例丙肝或疑似丙肝患者的血清样本进行(HCV-cAg)和(HCV-Ab)检测,阳性者用蛋白免疫印迹法证实。结果:160例筛查样本HCV-Ab均为阴性,HCV-cAg)阳性2例,其中免疫印迹法确证阳性1例;22例HCV-Ab阳性的样本检出HCV-cAg阳性10例,免疫印迹法确证阳性12例。HCV-cAg与免疫印迹法确证符合率为83.3%(10/12)。结论:HCV核心抗原检出时间早于抗体、HCV-cAg检测试剂盒可作为HCV抗体检测的补充试剂。  相似文献   

16.
目的:分析在输血前及术前进行传染病检测的结果。方法:选取鹤壁市传染病医院2018年1月至2019年12月期间收治的行输血与手术的患者3000例,2018年1500例,2019年1500例,对患者输血前进行丙型肝炎病毒(HCV)、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乙肝五项以及梅毒螺旋体(TP)传染病检测的情况进行统计,记录2018年和2019年患者参加各个检测项目人数、并记录所有检测的阳性率以及不同年龄和性别检测结果的阳性率。结果:2018–2019年患者中均为参加HCV检测人数最多,参加HIV检测人数最少;所有患者的HCV抗体阳性率为5.77 %、HIV抗体阳性率为0.55 %、乙型肝炎五项阳性率为10.83 %、TP抗体阳性率为1.04 %;≥55岁的患者乙型肝炎五项检测阳性高于55岁,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男性乙型肝炎五项和TP抗体阳性率高于女性,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在输血前及术前进行传染病检测具有重要的意义,可避免血液感染情况出现,有效的预防院内感染和医护人员感染,减少医疗纠纷。  相似文献   

17.
HCV—Ab抗体(丙型肝炎抗体)、TP—Ab抗体(梅毒螺旋体特异抗体)和HIV-1抗体(艾滋病病毒抗体)均阳性的多重感染患者在临床较少见,在骨科尤为罕见。2007年7月,我科收治1例上述3种抗体均阳性的右胫腓骨骨折患者,现将护理体会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究在献血者血液筛查中应用核酸检测技术的临床价值。方法:择取2016年1月至2017年12月肇庆市中心血站73991例献血者的血液标本进行研究,所选标本均经过血清学筛查结果为合格,对所选血液标本通过核酸检测技术检测。结果:73991例血液标本中,73914例血液标本乙肝病毒脱氧核糖核酸(HBV–DNA),丙肝病毒核糖核酸(HCV–RNA)和人类免疫缺陷病毒核糖核酸(HIV–RNA)检测结果均为阴性,77例HBV–DNA阳性,无HIV–RNA阳性,无HCV–RNA阳性,阳性率为0.10%。结论:在献血者血液筛查中应用核酸检测技术可以使病毒检出窗口期缩短,使临床输血安全得到保障。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索病毒性肝炎死亡患者节气与死亡时辰规律。方法:采集2003年12月至2011年8月全国20家三级甲等医院40 681例病毒性肝炎住院患者信息,对患者死亡比例在节气、时辰中的分布进行描述性分析,首次将中医时间概念引入到病毒性肝炎患者的生存结局当中,并从中医学及现代医学角度对其相关性进行机理探讨,为中医理论与临床的结合提供一种借鉴方法。结果:40 681例患者中,有治疗结局的病毒性肝炎患者(部分频数较高亚型)共36 547例,其中死亡386例,总死亡率为1.06%,其中乙型病毒性肝炎死亡患者308例,占总死亡人数的79.79%。患者在一年中大暑、寒露节气死亡比例较高,分别为6.67%、6.4%,冬季最低约为3%。一天中死亡比例最高的时辰是申时(23.82%)、酉时(21.78%)。结论:病毒性肝炎患者死亡时间规律是:一年中在夏秋季节死亡比例较高,春季次之,冬季最低;一日之中金时(15点~19点)最高。  相似文献   

20.
<正> 近年来的流行病学调查资料表明,HBV、HCV感染易慢性化,且与肝癌(PHC)和肝硬化(LC)的发生密切相关,为阐明这一关系,本文对124例肝病病人进行了HBV、HCV血清标志物的检测,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材料与方法 一、检测对象,PHC56例、LC68例,男101例、女23例,男女之比约为4.4:1。年龄13~94岁,均为1992~1995年在本院就诊的住院或门诊病人。PHC是依典型临床表现、AFP、病理及CT等资料临床确诊;LC的诊断均符合1990年上海第六次全国病毒性肝炎会议修订标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