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 毫秒
1.
中药防治消化性溃疡作用机理研究进展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消化性溃疡是临床常见慢性疾病,目前认为其发病机制是由于胃、十二指肠腔内攻击性因子增强与粘膜防御功能减弱之间平衡失调而导致溃疡形成.动物实验已证实和筛选出许多具有削弱攻击性因子、增强粘膜防御功能作用的单味中药和复方,为临床上运用中药有效治疗本病提供了实验依据.本文介绍中药防治消化性溃疡作用机理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2.
消化性溃疡是一种划界清楚的局限性组织缺少,能累及粘膜、粘膜下层和肌层的疾病.其形式是攻击因子和防御因子失衡,是溃疡病致病和复发的主要原因.根据这一天平学说,医学界提出的治疗溃疡病原则是:①抑制攻击因子,主要是抑制胃酸分泌;②增强胃粘膜屏障功能,使胃粘膜免受胃酸、胃蛋白酶等的自身消化;③恢复胃十二指肠正常运动分泌功能.然而目前一般认为,本病属典型的身心疾病范畴.  相似文献   

3.
抗溃疡中药粘膜保护作用的实验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杨倩  戴晓玲 《河北中医》1995,17(3):48-48
抗溃疡中药粘膜保护作用的实验研究进展杨倩,戴晓玲(河北中医学院附属医院050011)近年来,粘膜防御机能在溃疡病发病中的作用日益受到人们的重视,强化粘膜防御机能已成为防治消化性溃疡的新途径。许多研究证明某些抗溃疡中药是通过增强胃粘膜保护机能,提高粘膜...  相似文献   

4.
消化性溃疡的中西医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消化性溃疡主要指发生在胃和十二指肠的慢性溃疡,即胃溃疡(Gu)和十二指肠溃疡(Du),因溃疡的形成与胃酸、胃蛋白酶的消化作用有关而得名。消化性溃疡的发生是由于胃粘膜的防御因子和攻击因子失衡而引起的。防御因子有粘液和碳酸氢盐、粘膜屏障、粘膜血流、细胞更新、前列腺素、上皮生长因子等;攻击因子有胃酸、胃蛋白酶、幽门螺杆菌、非淄体抗炎药、酒精、应激等。治疗溃疡的目的有三:解除症状,促进愈合、防止复发。治疗溃疡病药物很多,其机制中不外是加强防御因子或是消弱攻击因子或两者兼而有之。该文就治疗消化性溃疡的中西医研究现状做一简要综述。  相似文献   

5.
李锦  张杰 《河南中医》2005,25(9):43-44
消化性溃疡和慢性胃炎是多病因疾病,与胃酸、胃蛋白酶和幽门螺杆菌(HP)等攻击因素的增强;肖粘膜屏障、粘膜血流、前列腺素、碳酸氢钠分泌和上皮细胞再生功能等防御因素的减弱关系密切。我们通过对78例强院门诊及住院患者胃镜检查及HP检测的临床研究,发现脾胃湿热型、肝郁气滞型慢性胃炎、胃溃疡及十二指肠球部溃疡患者的唧感染率较高,伴食滞、血瘀证患者的唧感染率亦偏高。治疗消化性溃疡和慢性胃炎78例,临床有效率达97.4%,胃镜病理疗效达87.2%,HP清除率为88.5%。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6.
汉方药对胃粘膜及胃动力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研究证实四逆散具有明显的增强,保持胃粘膜防御功能以及轻度抑制胃酸分泌的作用,即使单用也有良好的治疗效果,但改善溃疡早期自学症状作用较弱,可作为治疗消化性溃疡的辅助药。而六君子汤具有细胞保护作用,对生和药物性胃粘膜损害显示明显的改善作用,以非溃疡性消化不良患者可改善胃动力。  相似文献   

7.
芍甘汤加服痢特灵治疗消化性溃疡90例疗效观察张建丽羡宏伟李清泉甘肃白银公司劳研所,白银730900消化性溃疡是一种慢性反复发作性常见病、多发病。其发病因素近年研究认为,主要是攻击因子(胃酸、胃蛋白酶、幽门螺杆菌)增强和防御因子(粘膜屏障等)减弱所致。...  相似文献   

8.
消化性溃疡属中医“胃脘痛”、“吞酸”等范畴 ,因溃疡的发生往往与胃酸和胃蛋白酶的消化作用有关 ,故称消化性溃疡[1 ] 。近年来的共同认识是溃疡是多因性疾病。其发病机制主要是在神经体液的调节下 ,出现的攻击因子和防御因子相互失调。攻击因子包括胃酸、胃蛋白酶、幽门螺杆菌 (Hp)等。防护因子包括黏膜屏障、黏膜血流、上皮再生等。一般认为十二指肠溃疡主要是攻击因子较强 ,胃溃疡多是保护因子较弱、黏膜屏障功能降低。在劳累、饮食不节、不良情绪等诸多因素刺激下 ,使消化道内消化液分泌失调 ,黏膜抵抗力下降 ,胃酸、胃蛋白酶等侵蚀…  相似文献   

9.
消化性溃疡是一个多病因的疾病。归纳出来主要有胃酸、胃蛋白酶和幽门螺旋杆菌(Hp)等攻击因素的增强,胃黏膜屏障、黏膜血流、前列腺素、碳酸氢钠分泌和上皮细胞再生等防御因素的减弱。笔者采用三种不  相似文献   

10.
弓长 《家庭中医药》2001,8(6):58-58
我们平时所说的溃疡病,一般是指消化性溃疡,消化性溃疡是发生在胃和十二指肠粘膜的慢性溃疡。消化性溃疡的病因,虽经百余年的研究,尚未完全阐明,但是一般认为与胃酸分泌增加、胃和十二指肠粘膜防御机能受损以及患者高度精神紧张、焦虑心情等因素有关。  相似文献   

11.
浅谈消化性溃疡的中医病理实质及治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郭晋梅 《新中医》1997,29(2):57-57,52
消化性溃疡是临床常见病,属中医“胃脘痛”范畴。临床上以胃脘部周期性发作,并有节律性的疼痛为主要特点。笔者结合现代医学对本病的认识讨论该病的中医病理实质和治疗方法。1 消化性溃疡的中医病理实质中医学认为本病主要由于肝气犯胃或肝胃郁热、脾胃虚弱、瘀血阻滞而形成。许多医学工作者结合现代科学方法研究本病的中医病理实质,较为一致地形成以下观点:肝气犯胃与植物神经功能紊乱有密切联系〔1、2〕,由此而引起迷走神经兴奋性增高,促使胃酸和胃蛋白酶分泌增多,幽门括约肌舒缩功能障碍,导致胆汁反流,胆汁中所含胆盐与胃酸、胃蛋白酶破…  相似文献   

12.
容斌  刘煜坤 《河南中医》2005,25(6):39-40
消化性溃疡是临床常见病、多发病。消化性溃疡的发病原因很多,而胃肠植物神经功能紊乱是引起消化性溃疡的病因之一。我们通过手法纠正胃肠植物神经功能紊乱治疗消化性溃疡,减少胃酸、胃蛋白酶分泌,增强机体防病、抗病能力有明确的疗效,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3.
刘绍能 《中医研究》1997,10(1):54-54,F001
消化性溃疡(PepticUlcer,PU)是指胃、十二指肠的溃疡,临床以胃脘痛为主要表现,同时伴有反酸、嘈杂、暖气等症状,应用中医药治疗能取得很好的临床疗效。尽管中医药治疗PU的思路主要从中医的理、法、方、药来考虑,但大量的实验研究证实,中医药治愈溃疡也有其现代医学的理论依据。抑制胃酸、胃蛋白酶分泌众多的研究证实,中医药治疗PU取得疗效与其抑制胃酸、胃蛋白酶分泌有关。五灵脂[1]对幽门结扎性溃疡有显著抑制作用,能降低溃汤发生率,使平均溃疡面积减少,且能抑制胃泌素分泌,减少胃液量及降低胃液酸度,从而减轻胃酸对粘膜…  相似文献   

14.
消化性溃疡是上消化道黏膜受胃酸和胃蛋白酶的消化作用而发生的慢性溃疡。现代医学认为,其病因与幽门螺杆菌(HP)感染,胃酸、胃蛋白酶分泌增多,胃黏膜屏障功能降低,精神刺激,饮食失调等有关。其治疗多为抑制胃酸分泌及黏膜保护药物联合应用,对有HP感染者则予根除HP治疗。虽然可取得较好的近期疗效,但仍有20%患者无效,需改用其他方法治疗,停药后40%-80%消化性溃疡患者在1年内复发,久治不愈、反复发作而成为难治性消化性溃疡。笔者采用溃疡散配合穴位埋线对消化性溃疡复发情况进行了临床观察,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5.
生肌敛疡法治疗消化性溃疡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时德廷 《河南中医》2000,20(3):29-29
消化性溃疡是一种慢性反复发作的疾病 ,临床以长期反复发生的周期性、节律性慢性上腹部疼痛为特征 ,常伴反酸、嘈杂、腹胀、嗳气、恶心 ,呕吐、黑便等症状。它的发生 ,主要是由于致溃疡的攻击因子与粘膜的保护因子失去平衡 ,攻击因子过强所致。其攻击因子主要有 :①胃酸及胃蛋白酶分泌过多 ,即“无胃酸就无溃疡”。②幽门螺杆菌感染。③其他因素 :包括胃动力学异常、烟酒刺激、药物及机械性损伤等。保护因子包括 :粘液、粘膜屏障、粘膜血液、细胞更新、细胞保护等。消化性溃疡属中医“胃脘痛”、“嘈杂”、“吞酸”等范畴。多数学者认为 ,脾…  相似文献   

16.
消化性溃疡是常见的慢性消化系统疾病,因其明显影响患者生活质量且具有癌变性而备受关注。藏族药不仅是我国藏区居民防病治病的要药,也是中国民族医药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随着人们对藏族药了解的增加,关于藏族药治疗消化性溃疡的研究报道也越来越多,为了进一步研究藏族药治疗消化性溃疡的作用,通过文献整理、药理研究和临床应用3个方面总结藏族药治疗消化性溃疡的特点,显示藏族药治疗消化性溃疡具有悠久的历史。藏族药在现代临床上可以单味药或复方使用,可单独使用或与中药、化学药物联合用药,其作用机制主要是抑制胃酸分泌、保护胃黏膜、抗应激和抗氧化损伤等,研究藏族药治疗消化性溃疡的药理作用和临床应用可为其在临床上的进一步开发和使用提供更充足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7.
消化性溃疡是一种慢性反复发作性常见病、多发病,常引起多种并发症,是由于胃粘膜的防御因子和攻击因子失衡引起的。当今西医治疗本病的主要措施是抑制胃酸、增强胃粘膜的防御机制及根除幽门螺杆菌(HP)等而使溃疡愈合。但这些药物大都存在着副作用多、复发率高等缺点。我们从2002年6月~2004年6月用自拟平痛饮联合西药治疗消化性溃疡50例,  相似文献   

18.
消化性溃疡的病因 消化性溃疡包括胃和十二指肠溃疡,是消化系统最常见的疾病。病因是对胃、十二指肠黏膜有损伤作用的攻击因子与胃、十二指肠黏膜的防御因子之间失去平衡的结果。攻击因子主要有胃酸、胃蛋白酶、幽门螺杆菌、反流的十二指肠液、某些损伤胃、十二指肠黏膜的药  相似文献   

19.
防御因子在消化性溃疡的发病及复发中占有重要作用。近年来,中医对于消化性溃疡细胞保护因子的研究日益增多,大量临床及实验研究表明,中医在调整机体的免疫功能、消化道分泌功能及增强胃黏膜防御能力等方面有着巨大的优势。今后,需进一步探讨消化性溃疡中医分型的现代机理,尤其重视在分子水平上的研究,以推动中医辨证论治的系统化与规范化。  相似文献   

20.
俞募配穴埋线法治疗消化性溃疡120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消化性溃疡是一种常见的慢性消化系统疾病,其已知的主要病因是幽门螺杆菌感染和服用非甾体抗炎药。溃疡发生是黏膜侵袭因素和防御因素失去平衡的结果,胃酸在溃疡形成中起关键作用。消化性溃疡有发病率高、病程长、缠绵难愈的特点,目前西医常规治疗以抑制胃酸分泌药和保护胃黏膜药为主,虽见效快,但远期疗效欠佳,易复发。笔者采用俞募配穴埋线法治疗消化性溃疡120例,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