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心脑同治睡眠障碍机理探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欢  于睿  梁健 《辽宁中医杂志》2019,46(8):1617-1619
睡眠障碍是指睡眠和觉醒正常节律性机制交替紊乱,包括睡眠量不正常以及睡眠中出现异常行为。"心主神明""脑主神明""心脑共主神明"这三个学派的学术观点及论据主要来源于中医对"神"的多角度,多层次的理解和阐释,并且认为从神的多角度,多层次来阐述心主识神、脑主元神以及心脑共主神明的观点,更符合临床实践,实验理论的研究。从"心主神明"和"心脑同治"理论角度出发,利用中医整体观念对睡眠障碍疾病进行治疗。文章基于"心脑同治"角度对改善睡眠障碍的相关文献进行分析,初步探讨心脑同治睡眠障碍的有效性与可行性,深化其治疗机制,从神经网络和信号通路层面深入研究中药改善睡眠的作用机制,从而为睡眠障碍疾病奠定深厚的诊疗和理论研究工作基础。  相似文献   

2.
人类三分之一的时间是在睡眠中度过的,因此良好的睡眠是健康的保证。失眠是一种常见的睡眠障碍,长期失眠会影响人们的工作和生活。中医学理论认为:失眠是脑神的功能活动失常的表现,脑功能属神志活动范畴,"脑为元神之府"及"胃不和则卧不安"理论常作为失眠的病机,并指导临床实践。该文将近年来从神与从胃针刺法治疗失眠概况综述,意在为针刺治疗失眠的方法学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3.
基于经典中医理论及现有科学研究发现,脑肠互动学说与"脾主运化"理论存在广泛且深刻的联系。试从脾主运化的理论内涵、脾主运化的表现形式、脑肠互动与脾主运化的内在联系以及健脾类方药对脑肠互动的干预作用等角度进行探讨,以揭示"脾主运化"的物质基础与科学内涵。  相似文献   

4.
《辽宁中医杂志》2013,(10):1955-1957
"痰"是导致神志病癫狂的一个重要病理因素。古代中医学对痰邪所致癫狂的脏腑辨证涉及到五脏六腑,其中最为常见的病机是"痰迷心窍",此外还有从脏腑出发又归结为"痰迷心窍"者,也有直接进行脏腑辨证而不特别突出心者。考察古代中医学文献,联系现代精神医学和中医神志病学对脑神的认识,基于神志病"体用学说"理论,可知"脑为神之体,脏腑为神之用",对痰邪为患所致的癫狂无论从哪一脏腑辨证,其病机最终都要归结为"痰滞脑神"。  相似文献   

5.
王勇 《中医研究》2002,15(5):2-4
是心主神明,脑主神明,还是心脑共主神明?一直是中医学神主学说中一个颇有争议的问题。其实只要将人身之神的涵义与组成作一番仔细的比较分析,这个问题并不难统一。心与脑各藏其神,并各主该神的功能,心与脑协同为用而成一身整体之神明。……  相似文献   

6.
关梓桐  徐雅 《世界中医药》2014,9(9):1243-1246
根据中医对"神"定义的不同概念,来阐述"心主神明""脑主神明""心脑共主神明"这三个学派的学术观点及论据。并赞同从神的不同角度来分别阐述心主识神和脑主元神的"心脑共主神明"的观点。认为此观点更符合临床实验研究,值得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7.
“脑主神明”对中医理论发展的重要性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王新陆 《天津中医药》2007,24(6):441-444
确立和发展"脑主神明"学说,对中医学理论体系发展有举足轻重的作用。一是可以通过正确阐释脏腑功能和补充五行学说阐释脏腑关系之不足以重构完善的藏象学说。二是可以促进中医临床发展,并提出在"脑主神明"理论指导下,应该完善脑统领、主宰脏腑,脑定位、管理经络系统,脑、脏腑、经络相互影响等假说。  相似文献   

8.
慢性乙型肝炎合并肠易激综合征的发病机制尚未完全清楚,西医疗效亦不容乐观,但"脑-肠轴异常"理论被认为是本病发病的关键,此恰与中医理论不谋而合,且中医理论认识更深、更广。基于"脑-肠轴"学说,以针刺头针胃区和头针肠区作为切入点,运用"调神针法"调节"脑神"进而调节"五脏神",以达到阴平阳秘,百病不生的状态,从而治愈本病。  相似文献   

9.
刘强 《河南中医》2011,31(11):1322-1323
传统中医睡眠理论认为睡眠是以神的活动为主导,营卫之气的阴阳出入为枢机,五脏藏精化气为基础的整体生理过程。而现代中医将"脑"与失眠联系起来,认为脑主宰生命活动与失眠,脑统司五脏之神志与失眠。睡眠与失眠的关键在于五脏之神是否守舍,脑神是否安宁。  相似文献   

10.
人身之"神"是中医学对生命本质的解读,指人的生命活动,既具有不可测度性,又具有可知性.阴阳(包括精、气、血、津液等物质)是"人神"之主.人身之"神"可分为先天之神和后天之神.先天之神又称元神,元神又称脑神,但都与精神思维等神志概念不同.后天之神可分为生理之神和心理之神.根据脏象学说对人体的划分,后天之神又可分为心神、肝神、脾神、肺神、肾神等"脏神",并可根据五脏与相应的腑、五官或手足的关系再细分为更低层次之"神".  相似文献   

11.
试论中医学“脑主神明”与道家、道教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医学“脑主神明”观在道家、道教“泥丸主元神”观念形成之前就已经有其雏形,而安被发扬光大则是近到受西医解剖学影响的结果;另外,中医学与道家、道教在脑与神问题上的认识,存在着部位、认识途径、立论依据、神的概念等方面的差异。因此,本文认为中医学“脑主神明”观的建立主要源于西医学的传入,而与道家、道教之论关系不大。  相似文献   

12.
对中西医学神与意识,神昏与意识障碍进行比较研究。从中国传统文化、广义的神及狭义的神阐述了神的涵义;分述意识在哲学、心理学、精神病学及医学中的特定含义;介绍意识水平和意识内容两方面的解剖及生理学基础。复习中医学有关神昏研究的源流及存在的问题,详述意识水平障碍和意识内容障碍的分类,为神昏的进一步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3.
关于“孰主神明”的争鸣与反思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心主神明”观念的形成,乃是由心之于身,犹君主之于社稷国家的观念推论而来;在中医学中,脑连属于脏腑的“资格”都不具备,也就更谈不上将“主神明”的功能赋予脑了,故“脑主神明”“纵然能说必不能行”;“心脑共主神明”既无必要,也不可行。并对中医界热衷于“脑主神明”的原因进行了分析和反思。  相似文献   

14.
时代背景下的脑与神研究——张志远经验系列(五)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春秋战国时期产生的《黄帝内经》,奠定了中医学的理论体系,也确立了心主神明的经典地位。因此,先秦就有的“以脑髓为脏”说学术流派逐渐佚失,现在我们只能从《内经》等相关记载中窥其一斑。此后,道教典籍对脑与神的认识具有承前启后的作用。晋至明代的中医学,承袭道家的观点,阐发脑神的重要性。北宋.《圣济总录》明确提出“囟(脑)者物有所受命”。受到西方医学的影响,明清诸家多主张脑神说,对脑的解剖、生理、病理等方面进行了翔实的论述。现代神经生物学泛脑网络学说的提出对脑与神的研究具有重要的方法论意义,心思网络找到了泛脑网络的本源。应用复杂系统非线性科学方法论,有可能促进中医脑病学科的发展。  相似文献   

15.
心主神志与西医学心脑特性之间的联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将西医学脑的一系列特性,即脑血管舒缩的相对限制性、脑组织的高血流量、脑组织的高氧耗量、葡萄糖是维持脑功能的主要能源、血脑屏障作用,通过血液,与心的特性有机地加以联系.揭示在机体各器官组织中,心泵血功能的变化对脑功能活动的影响最显著.这也是中医学中"心主神志"的西医学重要本质之一.  相似文献   

16.
脑主神明理论的源流及内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回顾了先秦、两汉以降有关脑理论的文化背景,以及同时期中医脑主神明理论的发展,剖析脑主神明与心主神明之争的渊源,对中医脑神理论的源流及内涵进行梳理。  相似文献   

17.
论解毒法在中风病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尤可  孔立 《中国中医急症》2007,16(9):1086-1087,1089
本文对解毒法在中风病中的应用规律进行探讨,针对毒损脑络这一中风病发病的主导病机提出了以解毒法为主线的九种治疗方法及常用药物,以期为本法在临床的应用提供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18.
通过对中医文献资料分析总结,发现"脑神说"隶属中医整体观念,是基于中医经络藏象总结提出的理论,在一定程度上丰富了"形神一体观"的理念。脑为元神之府,其生理机能的发挥关键在于心肾二脏,在这一理论基础下"心主神明"实际上作为脏腑机能而成为其核心理论组成部分之一。心、脑之争其根本原因在于脑在中医学中定义解读的不同,而在临床诊疗中,脑神之说亦是通过整体辨证进行施方用药,符合现代心身医学"形神并调"的医学发展规律。  相似文献   

19.
脑病学说临床应用的反思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心脑孰主神明争论已久,支持脑主神明的呼声愈来愈高,然而其临床应用却存在着众多缺陷,如脑病范畴过于宽泛,难以限定;多数疾病仅仅认识到其病位在脑,而治疗上仍沿袭传统思路;治脑仍需从五脏调理,脑为一身之主宰的作用难以确立。对脑病学说临床应用加以探讨,认为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探索脑的引经药;根据脑的特性选择药物;重视针灸疗法的应用;建立从脑论治全身病的体系。  相似文献   

20.
中医气质学说有独特的理论和实践体系,不同于西方心理学的“人格”“气质”,在本土化心理学研究中也越来越引起重视。中医气质理论的形成不仅有坚实的医学基础,还有深厚的哲学基础和传统文化基础。由于这样的独特背景,中医气质理论既有普遍性又有特殊性。本文通过对中医气质理论与科学理论进行比较分析,指出中医气质理论的优势和不足,认为以中国的文化背景为依托,加深中医气质理论合理内涵研究,扩展应用范围,是未来个性化医学发展的需要,也是本土心理学发展的需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