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本工作在60名成人身上观察电针新穴位一扎管穴对腹式输卵管结扎切口等部位皮肤痛阈的影响,探讨穴位与手术切口部位在空间上的相对特异性联系和改变电针刺激参数的影响。结果如下:扎管穴的有效电极的针在腹部两侧髂前上棘的内侧二横指处进针,与腹股沟平行,针尖沿皮下直达耻骨联合附近;公用电极的针在脐下3~4厘米处,沿腹正中线皮下进针约5厘米。1.电针刺激扎管穴对痛阈的影响:受试者平卧,用30/60赫的交替连续电脉冲刺激“扎管”穴,测定切口部位、上腹部(中脘穴)、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穴位贴丸联合穴位按摩对项痹病的护理效果。方法:选取2019年4月~2020年1月我院针灸推拿科收治的项痹病患者76例作为研究对象,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8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辨证实施穴位贴丸联合穴位按摩治疗。观察两组患者的疼痛评分(NRS)、治疗效果、护理满意度。结果:观察组疼痛评分改善情况显著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疗效果显著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对护理满意度为94.74%,明显高于对照组的78.9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辨证实施穴位贴丸联合穴位按摩可明显改善项痹病患者疼痛症状,治疗效果显著,提高了护理满意度。  相似文献   

3.
目的:采用CT成像精确解剖定位测量新设穴针刺安全深度,为临床安全针刺操作提供科学的参考数据。方法:将75例项痹病患者按罗氏指数标准分为瘦长组9例、适中组32例和肥胖组34例,应用CT扫描技术测量新设穴的针刺深度,根据公式:安全深度≤危险平均深度×75%得出新设穴针刺安全深度。结果:瘦长组、适中组和肥胖组新设穴针刺危险深度分别为左侧(42.1±8.2) mm、(47.2±9.1) mm、(50.0±6.4) mm;右侧(43.3±6.5) mm、(47.3±7.0) mm、(51.3±6.5) mm;3组安全针刺深度分别为左侧(32.1±5.9) mm、(35.5±6.9) mm、(37.5±4.8) mm;右侧(33.4±4.8) mm、(35.4±5.4) mm、(38.4±4.9) mm。3组不同体型项痹病受试者测得的针刺危险深度、安全深度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0.01)。结论:不同体型项痹病患者新设穴针刺的危险深度和安全深度不同,提示针刺新设穴的安全深度分别为瘦人≤30 mm、适中人≤35 mm、胖人≤40 mm。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气滞血瘀型项痹病患者给予彝药项痹汤内服联合针刺治疗的疗效。方法:选取气滞血瘀型项痹病患者92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6例,对照组患者给予口服根痛平联合针刺治疗,观察组患者给予彝药项痹汤内服联合针刺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总有效率,治疗前后VAS评分、症状和体征评分情况。结果:经过治疗,观察组患者总有效率为97.83%,优于对照组的82.61%,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疗后10天、14天的VAS评分、症状及体征评分均低于对照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彝药项痹汤内服联合针刺治疗气滞血瘀型项痹病患者可明显提高疗效,减轻患者疼痛,改善患者临床症状,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5.
新设穴为主药物注入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临床观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观察以新设穴为主药物注入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的临床疗效.方法:将100例椎动脉型颈椎病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穴位注射组)60例、对照组(针刺组)40例.治疗组以新设穴为主,每穴注入复方丹参注射液1ml,VitB12注射液500μ、盐酸利多卡因2ml.隔日治疗1次,治疗10次为1个疗程.对照组用常规选穴针刺,每日治疗1次,治疗10次为1疗程.结果:穴位注射组治愈率为70%,针刺组治愈率为27.5%.经统计学处理,穴位注射组疗效明显高于针刺组(P<0.01).结论:新设穴为主药物注入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具有起效快,疗效可靠,方法简便,安全性高,患者易于接受等特点,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6.
针刺镇痛“耐受”现象认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自1979年韩济生教授首次提出“电针耐受”以来,医学界相继进行了有关方面的基础研究,但有关临床耐受报道甚少。我科在进行国家课题“脉痹针刺镇痛时穴位及手法优选研究”中,对20例脉痹患者进行了镇痛治疗,其临床疗效已总结成文发表在《中国针灸》1996年第8期第14页上。现谈谈其中15例患者91次(35组穴法)治疗中所产生耐受现象的认识。针刺耐受的确定:凡治疗中经任何某组穴位及某刺激方法治疗后,在痛阈差、耐痛阈差、痛级差、起效时间、有效镇痛持续时间5项指标中有两项以上指标改变,镇痛效果明显下降者即视为针刺耐受现象产生。在15例91次治…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活血定痛散贴敷疗法对膝痹病患者疗效的影响。方法选取2017年1月—12月收治的100例膝痹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试验组,每组50例。其中对照组患者采用普通针刺、红外线烤电治疗模式进行治疗,试验组患者加用活血定痛散贴敷进行治疗,观察2组临床疗效及治疗后疼痛情况的改善。结果治疗后试验组与对照组的临床总有效率分别为74. 00%、98. 00%,试验组显著高于对照组(P 0. 01)。治疗后第5天、第10天,2组NRS评分呈逐渐降低的趋势(P 0. 01),且治疗后第5天、第10天,试验组NRS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P 0. 01)。结论活血定痛散贴敷可有效降低膝痹病患者的疼痛感,缓解膝关节的肿胀程度,疗效显著,适宜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8.
目的:临床验证穴位在疾病状态下是否存在痛觉敏化及穴位面积的改变.方法:采用电子Von Fray测定了正常人、功能性肠病患者与胃肠疾病相关的13个穴位及其周围1寸、2寸、同神经节段的参照点的压痛阈值,并和穴位异神经节段的参照点做比较,求得其穴位的相对压痛阈值,和正常健康志愿者的相对压痛阈值进行比较,分析功能性肠病患者体表相关敏化穴位的分布和痛敏感度变化.结果:功能性肠病患者的足三里、上巨虚、下巨虚穴的压痛阈值显著下降(P〈0.05),其旁开1寸和2寸及其同神经节段非穴位点的压痛阈值较正常对照组显著下降(P〈0.05),阴陵泉穴位及其旁开1寸的压痛阈值与对照组比较有显著下降(P〈0.05).功能性肠病便秘患者在疾病状态下,曲池及其同神经节的压痛阈值、大肠俞的压痛阈值与正常对照组比较显著下降(P〈0.05),处于痛敏感状态.结论:功能性肠病患者会出现某些穴位的痛敏和痛敏的范围增大,说明穴位处于敏化状态.敏化的穴位不只是一个点,而是一个相对敏感的功能区域,其在病理状态下反应更加敏感,反映疾病的功能增强.  相似文献   

9.
复方当归液穴位注射治疗坐骨神经痛60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郭燕 《陕西中医》2004,25(12):1130-1130
目的 :观察复方当归液穴位注射治疗坐骨神经痛的疗效。方法 :1 0 0例分为两组 ,治疗组 60例 ,取环跳、殷门、秩边等穴 ,施用复方当归液穴位注射。对照组40例只对相同穴位进行针刺。结果 :治疗组总有效率为 98%,对照组总有效率为 82 %( P<0 .0 5 )。提示 :复方当归液穴位注射具有活血化瘀 ,通脉止痛之效。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经Z型肌肉注射后辅以芒硝、丹参粉外敷对长时间行肌肉注射患者发生局部硬结的防治效果。方法:选择长时间进行肌肉注射治疗的患者66例,随机分为两组,观察组35例,对照组31例。对照组采用Z型注射法辅以热毛巾湿热敷治疗;观察组采用Z型肌肉注射后辅以芒硝、丹参粉外敷治疗。观察两组患者21d内皮肤红肿及皮下硬结发生情况。结果:治疗1周后,观察组有效率为100.0%,对照组有效率为96.7%;治疗3周后,观察组有效率为94.3%,对照组有效率为67.7%,观察组皮肤红肿及皮下硬结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结论:经Z型注射法肌肉注射后辅以芒硝、丹参粉外敷能有效减少皮肤红肿及皮下硬结的形成,减轻患者的痛苦。  相似文献   

11.
目的:比较乳腺增生病患者与正常人穴位体表红外辐射温度的差异。方法:采用ThermaCAMTMP30红外热像仪,检测74名乳腺增生病患者和63名身体健康,无乳腺增生病的正常人四条经脉八个穴位的体表红外辐射温度。结果:乳腺增生病患者右幽门穴的体表红外辐射温度显著高于正常人的右幽门穴的体表红外辐射温度(P=0.009).左幽门穴及所测其余各穴的红外辐射温度患者与正常人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乳腺增生病患者与正常人右幽门穴的红外辐射温度有显著差异,这种差异可能与乳腺增生病的病才暇幽门穴的特异性有关。  相似文献   

12.
不同灸法对穴位温度影响的对比观察   总被引:12,自引:3,他引:9  
采用热敏电阻温度计与计算机联机实时处理的方法,以耐痛阈定作施灸强度,对比观察着肤灸、隔姜灸、悬灸、聚光灸及氦氖激光灸对人体穴位皮肤温度,以及前4种灸法对兔穴位皮肤、皮下与肌层温度的影响。氦氖激光灸对穴位温度影响微弱,其余灸法都明显改变穴位自皮肤至肌层的温度,并各具规律与特征。根据穴位温度与多觉型感受器等反应的内在关系,提示不同灸法的穴位作用及其疗效将随由灸法引起的穴位温度变化规律而改变。  相似文献   

13.
目的测量人体皮肤压痛阈,观察胃溃疡、胃炎患者在相关体表反射区敏感点与疾病的关系。方法用指压法,检测正常人体及胃溃疡患者在相关体表反射区的压痛敏感点。使用Von Frey检测仪,检测正常人体、胃溃疡、胃炎患者相关体表反射区的压痛阈值。结果指压法检测在正常组无明显压痛反应,胃溃疡组患者有明显压痛部位。用Von Frey检测仪,正常对照组痛敏感点分散,胃溃疡组及胃炎组患者在相关体表反射区的痛敏感点较为集中。结论胃溃疡组及胃炎组患者在体表相关反射区有较为敏感的压痛反应。穴位可能不只是一个点,而是一个相对敏感的功能区域,特别是在病理状态下反应更加敏感,功能性更强。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分别针刺膈俞穴、脊中穴对大鼠痛阈的影响。方法将健康Sprague-Dawley(SD)品系雄性大白鼠30只随机分为足三里穴组、膈俞穴组和脊中穴组,分别针刺相应穴位,用华佗牌SDZ-Ⅱ型电子针疗仪给予连续波脉冲刺激30 min,频率2 Hz,输出强度以针刺局部肌肉微微颤动为度。使用电流测痛仪测量各组大鼠针刺前后痛阈。结果足三里穴组痛阈变化为(0.55±0.41)m A,膈俞穴组痛阈变化为(0.63±0.32)m A,脊中穴组痛阈变化为(-0.46±0.37)m A,3组与基础痛阈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膈俞穴组和足三里穴组的痛阈变化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2组与脊中穴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有意义(P均<0.01)。结论针刺膈俞穴有与针刺足三里一样的提高痛阈的效果,而针刺脊中穴有降低痛阈的效果。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电针夹脊穴对佐剂性关节炎大鼠脊髓背角内磷酸化细胞外信号调节激酶(ERK)、神经激肽-1(NK-1)表达的影响,从信号转导的角度研究电针镇痛可能的作用机理.方法:80只Wistar成年雄性大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单纯电针组、模型30分钟组、模型24小时组、模型48小时组及电针治疗30分钟组、电针治疗24小时组、电针治疗48小时组,每组10只.以完全弗氏佐剂注入大鼠左后足垫皮肤内制作炎性痛模型,电针大鼠双侧L3~L5夹脊穴,采用免疫组化技术,分别检测各组大鼠痛阈及脊髓背角内磷酸化ERK与NK-1表达.结果:与正常对照组及单纯电针组比较,模型各组大鼠痛阈明显下降(均P<0.01),同时同侧脊髓背角内磷酸化ERK明显增多(P<0.01);电针治疗各组大鼠痛阈亦下降,但与同时段模型组比较痛阈明显提高,同侧脊髓背角内ERK磷酸化水平亦较同时段模型组明显降低(均P<0.01).与正常对照组及单纯电针组比较,模型24小时组与电针治疗24小时组大鼠同侧脊髓背角内NK-1受体表达均明显增加(P<0.05或P<0.01).结论:电针夹脊穴可明显缓解佐剂性关节炎大鼠炎性痛,提高痛阈,而ERK可能作为电针镇痛中一个重要的信号转导分子,通过脊髓背角的磷酸化激活及其对NK-1表达的调控在炎症痛敏形成及电针镇痛过程中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6.
穴位电刺激法治疗恶性肿瘤化疗后白细胞降低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观察体表穴位电刺激法治疗恶性肿瘤患者因化疗所致白细胞下降的临床疗效.方法对51例因化疗而致白细胞下降患者,选择双侧足三里穴及内庭穴,应用SPW-1A型白细胞增长仪进行体表穴位电刺激治疗.结果治疗组白细胞上升达正常水平者占74.5%(38/51),而对照组占39.4%(13/33),两组相比有显著性差异(P<0.01),无明显不良反应.结论选择双侧足三里穴及内庭穴进行体表穴位电刺激法治疗,对化疗所致白细胞下降有较好疗效,可作为化疗辅助治疗的有效措施在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减肥八穴"穴位埋线结合健脾祛湿推拿法治疗单纯性肥胖症(脾虚湿盛型)的临床疗效。方法:将80例单纯性肥胖症(脾虚湿盛型)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40例。对照组予健脾祛湿推拿法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联合"减肥八穴"穴位埋线治疗。结果:治疗组治愈率为20%,总有效率为95%;对照组治愈率为12.5%,总有效率为57.5%;治疗组肥胖指标(体质量、腰围、BMI、TC、TG、FBG)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过程中出现的皮下淤血、硬结等不良反应少。结论:"减肥八穴"穴位埋线结合健脾祛湿推拿法治疗单纯性肥胖症(脾虚湿盛型)的有较好的疗效,不良反应少。  相似文献   

18.
目的:主要以病理性和实验性感觉分离者为对象,分析电针镇痛与电针感和感觉机能的关系,探讨电针镇痛的穴位物质基础.方法:选择头、颈、上腹3个部位(穴位)用K+透入法致痛,以痛阈为指标,取单支裸端绝缘毫针和由电针仪输出的60Hz连续脉冲波,分别刺激感觉机能正常及分离穴区的深部和皮肤组织,观察痛阚变化,检测穴区浅、深感觉机能和针感反应,根据效应--针感--感觉机能关系,分析和识别电针镇痛的穴位物质基础.结果:在感觉机能正常部位,分别电针穴区的深部和皮肤组织,都产生明显镇痛作用.在感觉机能分离部位,电针深痛觉存在、深压觉缺失穴区的深部组织,或痛觉存在、触-压觉缺失穴区的皮肤组织,亦均出现明显镇痛效应;感觉机能反之者,电针则不能改变痛闲水平,即不能引起镇痛反应.结论:电针镇痛的穴位物质基础主要是深部痛觉感受器和痛觉感受器.  相似文献   

19.
王升旭  洪军  赖新生 《新中医》2000,32(12):29-30
观察电针夹脊穴及局部取穴对佐剂关节炎大鼠痛阈的影响。采用Wistar雄性大鼠28只,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模型组、电针夹脊穴组、电针局部取穴组。用辐射热测痛法测量大鼠双后肢足垫痛阈。结果:电针组两侧痛阈差别有逐渐缩小的趋势,而电针夹脊穴组和电针局部取穴组间痛阈差异无显著性意义。结论:电针夹脊穴和局部取穴对佐剂关节炎大鼠的痛觉过敏具有相似的调整作用。  相似文献   

20.
目的:比较功能性肠病便秘患者和腹泻患者以及肠癌患者的穴位敏化出现部位,并对敏化穴位的大小进行比较判断。方法:采用电子Von Fray测定了功能性肠病、肠癌以及健康受试者的与胃肠疾病相关的13个穴位及其周围1寸、2寸、同神经节段的参照点的压痛阈值,并和穴位异神经节段的参照点进行比较,获得穴位的相对压痛阈值,再和健康志愿者的相对压痛阈值进行比较,分析功能性肠病和肠癌患者体表相关穴位压痛阈的变化和敏化面积的变化。结果:3组患者的足三里,上巨虚,下巨虚,曲池等穴位,其压痛阈值显著低于健康受试者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出现穴位的敏化。其中以足三里,上巨虚,下巨虚三穴的敏化范围扩大,在旁开2寸处,仍出现显著痛敏,和健康受试者的痛阈值有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曲池穴的穴位敏化范围主要集中在旁开1寸区域,和健康受试者比较痛阈显著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在旁开2寸处压痛阈值没有明显变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肠癌组的大肠俞,阴陵泉两穴出现显著的穴位敏化和敏化范围的扩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功能性肠病患者的此二穴痛阈值没有显著变化。结论:功能性肠病和肠癌患者在足三里,上巨虚,下巨虚出现穴位敏化和面积增大,此外肠癌患者在曲池,大肠俞及阴陵泉出现穴位压敏和面积扩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