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医学启源·点校序言》谓:“子和传守真之学,明之传洁古之学,则四人者,实即易水学派、河间学派的师承授受。”给张元素(洁古)在祖国医学发展史中确定了恰当地位。笔者拟从张氏学术特点及其学派延展,作初步探索,限于水平,错漏容正。  相似文献   

2.
清代医家张聿青所著《张聿青医案》,运用中医体质学思想,进行临床辨证颇具特色,书中在许多病种的诊案中均对体质医学内容加以阐述,鲜为人知。今仅就《张聿青医案·中风》的记述,探讨体质与中风的辨证关系。体质类型与中风《张聿青医案·中风》共收载张氏临床验案20案,其中大多论及体质的内容。他认为易患中风(包括类中、风痱)的体质特点是“气虚多湿之体”(1页),“体丰于外,气弱于内”之人(9页),“年近古稀,气血亏损”之人(9页),“痰湿素盛”之人(11页),“高年精血亏损之人”(12页),侧重于痰湿之体质,且体型多丰。  相似文献   

3.
<正> 张志聪,字隐庵,浙江钱塘(今杭州)人。约生活于清顺治康熙年间(公元1610~1683年),师事张卿子,著有《素问集注》、《灵枢集注》、《伤寒论宗印》、《伤寒论集注》、《本草崇原》等书,并在侣山堂与同道讲论医学。张氏对注释《内注》贡献甚大,认为“第经义渊微,圣词古简,苟非其人,鲜有通其义者。即如周之越人,汉之仓公,晋之皇甫谧,唐之王启玄,以及宋、元、明绪各家,迭为论疏,莫不言人人殊。而经旨隐括者,或以一端求之;经言缕析者,或以偏见解之;经词有于彼见而于此若隐者,或以本文诠释而昧其大原;经文有前未言而今始及者,或以先说简脱面遗其弘议。”因此,张氏逐条精研,昼夜悟思,著成《素问集注》(成书于1664年)。  相似文献   

4.
李杲,字明之,晚号东垣老人,宋金时真定(今河北省保定市)人。李杲从张元素学医,继承了张氏的医学理论和经验,并有所阐扬和发展。他在张氏脏腑议病的启示下,深刻研讨了《内经》、《难经》、《伤寒论》等古典医籍,并通过长期临证实践,积累了治疗内伤病的丰富经验,独树一帜,提出了“内伤脾胃,百病由生”的论点,形成了“脾胃学说”,成为补土派的创始人,为充实和发展祖国医学,作出了卓越的贡献。李杲的著述有《脾胃论》、《内外伤辨惑论》、《兰室秘藏》等。在这些著作里,  相似文献   

5.
最早指出温病症状者,是张仲景。张氏在《伤寒论》中指出:外感病“发热而渴,不恶寒者为温病。”张氏对其症候虽论之言简,但明确指出了温病初起具热象偏重之特点温热学派的奠基人,是刘完素。刘氏(字守真,金代河间人)认为,伤寒六经传变皆为热证,应以寒凉  相似文献   

6.
《脾胃论》是金代名医李杲所撰。杲字明之,晚号东垣老人。东垣从易水张元素(字洁古)学医,继承了他的学术成就,并有所发展。《四库全书总目》说:呆“从易水张元素学,尽得其传,而名乃出于元素上,卓为医家大宗。”东垣为金元四大家之一,在中医学术的发展史上,是有卓越贡献的。他在传统的伤寒学说的基础上,发展了内伤病学说。先著《内外伤辨》,重点阐发饮食劳倦内伤之病。著《脾胃论》,从中气不足立论。强调“人以胃土为本。”胃气盛则元气充足,  相似文献   

7.
近代著名医家张锡纯,字寿甫,河北省盐山县人。生于1860年,卒于1933年。所著《医学衷中参西录》,乃其一生临床经验和医学思想之结晶。近年来,医界对张氏学术思想和临症经验的研究比较热烈,有方兴未艾之势。据不完全统计,国内医学期刊已发表这方面的研  相似文献   

8.
顾泳源 《江苏中医药》2001,22(11):10-11
张锡纯 (1 86 0 - 1 93 3 ) ,字寿甫 ,河北盐山县人。近代名医 ,被誉为医学实验派大师。其“临床用药 ,匠心独运 ,往往一方中用一药至数两 ,或仅以一二药为方 ,力取其专 ,见效尤捷 ,故对于药效体验尤深” (见张铭勋《先祖锡纯公传略》)。所著《医学衷中参西录》 (成书于 1 90 9年 )汇集了张氏毕生的用药经验 ,展现了张氏精研医理的才华。从中我们可以体味到张氏“俾吾中华医学大放光明于全球之上”的豪迈气概。今就张氏运用龙骨的经验 ,重点介绍其“个人独得之秘 ,为前人所未道者”以供同道借鉴。1 龙骨善利痰龙骨为古代哺乳类动物象类、犀…  相似文献   

9.
黄岩,字耐庵,一字峻寿,清代嘉应(今广东省梅州)桃源堡人。生平淡于名利,习儒喜好为诗,又兼读医学,嗜岐黄书。以医名闻于世,除《眼科纂要》外,尚有《医学精要》见存。《眼科纂要》著于清嘉庆二十四年己卯岁,共八卷,8万余字,分为上下二册。,全书撮为歌括,十之七八,或歌或诗,论药均以“某某药要歌”为题,论症有“认症歌”、“五脏补泻药要歌”等,内外障之四十八论,则俱用“望江南”之调,朗朗上口,简醒明净。其学术贡献有以下几个方面。  相似文献   

10.
明清时期是中医望诊理论,特别是中医色诊理念的成熟期。1.非诊法专著中的色诊理论。明·张三锡所著《医学六要》中“四诊法”一卷有一专段论述望色及色脉诊,张氏禀《内》、《难》以来之色诊理论,认为“有诸中必形诸外,见其表以知其里”,强调望色首要望其神,其理论较之张氏之前的色诊理论更详细具体,贴近临床,对明清时期望诊以及色诊专著的问世有较大影响。  相似文献   

11.
正朱祥麟主任医师出身五代中医世家,是湖北名医、湖北省中医名师、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审定的内伤伏气致病学术流派代表性传承人,从医50余年,学博且深。近著成《李时珍学术论丛》、《本草纲目良方验案类编衍义》二书,共58万字,张奇文教授作序,2018年先后由贵州科技出版社出版,  相似文献   

12.
《医学启源》(以下简称本书),书分三卷,系金·张元素所著。张氏师古不泥,对前人理论取舍有度。尤其制方用药,更多发明,为本书成就之最。他说:“前人方法,即当时对证之药也。后人用之,当体指下脉气,从而加减,否则不效。余非鄙乎前人而自用也。盖五行相制相兼,生化制承之体,一时之间,变乱无常,验脉处方,亦前人之法也。厥后通乎理  相似文献   

13.
(总521)·41·《读医考证集》是近人张寿颐的论文集,大部分写于20年代。张氏运用他丰富的医学知识和小学知识,为一些长期得不到正确解释的医学字词作训诂,取得了卓越的成绩。一、以文理证医理张寿颐运用清儒因声求义的方法,破读了许多通假字。 1.魄,通粕。《素问·五藏别论》的“魄门亦为五藏使”句,张氏指出:“魄门之名,固即食料糟粕由此而出之义。”他的这个见解  相似文献   

14.
张从正,字子和,号戴人。金·睢州考城人(今河南省兰考县人)。生于南宋绍兴二十六年,即金贞元四年,殁于绍定元年,即金哀正大五年(1156~1228年),享年七十二岁。张氏之学,上承《内》、《难》、《伤寒》,并私淑河间。他勤奋好学,经过几十年的临床实践,在学术上提出了自己独特的见解,创立了“邪去正安”说,倡用“汗、吐、下”三法,用药主寒凉、攻下,故后世称之为“攻下派”。他之所以提倡用“汗、吐、下”攻邪,是为了矫正当时社会上风行一时的《局方》燥热温补之弊。张氏一生行医五十余年,具有丰富的医学理论和实践经验。现存的留世著作有《儒门事亲》十五卷,除第十三卷为刘河间的  相似文献   

15.
张从正(1156—1228),宋金迭交时人,是金元四大家之一,有《儒门事亲》一书传世,其中有一部份妇科散论与医案,反映出当时张氏独树一帜的妇科学术观点与临证特色。一、张从正的妇科学术观点 1、关于月经病的论述: 张氏论及血崩的病机,达5条之多,归结起来,仅“火”、“瘀”二字。他说:“几妇人年五十以上,经脉暴下,妇人经血,终于七七之数,数  相似文献   

16.
由近代著名医家张锡纯所著的《医学衷中参西录》一书,是中医界最受欢迎的医学著作之一。书中所论述理论甚多,其一即为大气下陷论,大气一词源于《内经》,张氏法效前贤,再根据自己丰富的理论与数十年的临床经验,对大气下陷论有非常深入的研究。对张氏大气下陷论的概念及功能、临床表现以及升陷汤的功效等进行了论述。  相似文献   

17.
近代名医,盐山张锡纯,字寿甫,毕生笃志力行,以济世治人为宏愿,积几十年临床经验,著《医学衷中参西录》。张氏对医学理论有很深的造诣,远溯《本经》、《内经》、《难经》,旁及历代诸家,沟通西人新说,深究博览,采撷精华,自成一家。  相似文献   

18.
张骧云(1855~1925),名世镳,字骧云,又字景和,清末民初上海名医。出身于世医之家,因少年丧父,遂从伯兄晓云、叔兄蔚云习医,尽得其传,后在上海浙江路浙江里和泥城桥平桥里悬壶。张氏以擅长医治伤寒时症闻名于世,“得了伤寒病,去看张聋■(即张骧云)”,成为当时上海及周边地区广为流传之语。对内伤杂病,张氏亦善于诊治,往往药到病除,故被苏州抚台陆元鼎誉为“江南第一名医”。张氏对医学精益求精,强调“娴熟医理,必求诸书”,“凭脉分经用药能圆通活变,全赖于阅病多积累经验,两者决不能偏废”。同时,他注重医德…  相似文献   

19.
张锡纯为近代名医 (以下简称张氏 ) ,其所著的《医学衷中参西录》在中医界广受好评 ,他虽无关于《伤寒论》的专著 ,但在前书中关于《伤寒论》的论述 ,可以看出其治学思想 ,较之前人论述 ,实为巨匠之作 ,独具风格 ,特探讨如下。1 穷究医理独具创见首先 ,张氏对《伤寒论》的原文理解 ,注重引经据典 ,从不盲从。如《六经总论》篇“伤寒治法以六经分篇 ,然手足各有六经 ,实则十二经有也。手足之经既有十二 ,而《伤寒论》但分有六经者何也 ?按《内经》之论十二经也 ,凡言手经则必明言其为手经、足经者皆系足经 ,至言手经则必明言其为手某经。《…  相似文献   

20.
张锡纯(1860 ~ 1933),河北省盐山县人,为我国中西医汇通的先驱者,近现代中国中医学界的医学泰斗.《医学衷中参西录》(以下简称《医录》),是其一生治学临证经验和心得的汇集,被当时医界同仁称为“医家必读之书”、“至贵至宝之救命书”.特别是对于药物的研究,张氏在深谙《神农本草经》的基础上,对药物进行了多方研考,对药物的认知与应用见解独到,临证善用生石膏,故有“石膏大王”的美誉.张氏认为石膏“为药品中第一良药,真有起死回生之功”,现本文就其运用石膏的特色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