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 毫秒
1.
目的 探讨老年性肺炎的中医证候特点.方法 回顾性2010 年2 月至2011 年1 月期间我院中医内科的老年性肺炎门诊患者,记录40 例老年性肺炎患者的临床表现,数据采用统计软件进行分析,可先对数据进行预处理,再进行规范化的归纳分类,从而研究老年性肺炎的中医证候特点及分布规律.结果 本研究老年性肺炎的证型分为六大类,痰瘀互结型老年患者9 例,占22.5%;气阴两虚型老年患者7 例,占17.5%;痰热壅肺型老年患者6 例,占15%;脾肺两虚、热毒内陷、痰浊阻肺型老年患者各为6 例,各占15%.结论 痰瘀证、热毒证、虚证是老年性肺炎的基本证型.  相似文献   

2.
旷惠桃教授为湖南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内科学术带头人、主任医师,湖南省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继承工作导师,从事风湿疾病临床、教学、科研工作40余年,学验俱丰.旷师认为"正虚"是风湿疾病的内在病理基础,正虚是指人体精、气、血、津液等物质不足及脏腑组织等功能低下和失调."邪侵"是该类疾病发生的重要外因,外邪主要包括风、寒、湿等;而"痰浊瘀阻"是该类疾病在发生发展过程中所形成的病理产物,这些病理产物或直接或间接作用于人体,从而导致风湿类疾病的发生.笔者有幸侍诊其侧,获益良多,兹将旷师临床治疗几则风湿类疑难杂症的验案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3.
老年性肺炎属于中医风温肺热病范畴。对于该病的基本病机中医学有着深刻的认识。该文通过对大量中医文献的研究,结合我们课题组的研究体会,提出了"正气亏虚、毒瘀互结"是老年性肺炎的基本病机。其中,正气亏虚是老年性肺炎发病的内在因素,热毒炽盛、痰瘀互结是老年性肺炎发病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4.
<正>胡铁城教授乃江苏省名中医,从事中医老年病医疗、教学、科研工作50余载,学验颇丰。胡老认为老年人年高体弱,精气虚损,气血衰少,常因情志内伤,导致脏腑功能逐渐减退,气阴两虚、阳气亏虚、精血亏虚是老年病症的病理基础;又老年人疾病多历经数载,病因各异,以五脏为主,多合病并病,由于阴阳失调,气血逆乱,产生风、火、痰、瘀等病理因素。故老年病以本虚为主,但多虚中夹实。笔者随师临证,获益匪浅,现整理一二,以飨  相似文献   

5.
对于老年糖尿病的施治,中西医药理作用的靶点和优势不同.中医药通过辨证分型,因人施治,逆转糖尿病人的病理状态,改善胰岛素抵抗,促进血糖达标.虚、瘀、痰是老年糖尿病的中医基本病理,补虚化痰、活血化瘀是一贯穿始终的治疗法则.老年糖尿病人临床证状繁多,身心俱病,中医药辨证施治具有明显优势.根据老年糖尿病人的体质特征,用药宜轻,性味宜平和.  相似文献   

6.
<正>帕金森病是一种常见于中老年人的神经变性疾病,临床上以静止性震颤、运动迟缓、肌强直和姿势步态障碍为主要症状,以中脑的黑质纹状体多巴胺能神经元大量变性、丢失为主要病理特征[1],但是目前病因尚未明确。中医将帕金森病归于"颤证"的范畴,认为"诸暴强直,皆属于风"、"诸风掉眩,皆属于肝",本病的发病关键在于"风"。历代医家多认为本病总属本虚标实,多因风、火、痰、瘀、虚等病理因素所致。针刺治疗帕金森病疗  相似文献   

7.
眩晕常反复发作,是临床常见的内科疾病。从古至今中医对眩晕的发病机制进行了详尽的研究和阐述,认为病理因素多与"风、火、痰、瘀、气血、血虚"有关,但究其根本,其病因病机不外乎虚、实两端。笔者结合临证实践,从虚、实辨证、审因论治,对眩晕的中医临床诊治思路进行分析和探讨。  相似文献   

8.
老年性皮肤瘙痒是一种仅有皮肤瘙痒或继发性抓痕结痂,而无原发性皮肤损害的皮肤病.中医称为"痒风"或"风瘙痒",是临床常见而又棘手的疾病.笔者在近10年的临床实践中,运用当归饮子加减治疗老年性皮肤瘙痒症60例,疗效较为满意,现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9.
冠脉微循环障碍是糖尿病心肌病的最主要病理特点,是心肌梗死、心功能不全、心室重塑等心血管事件的危险因素,介入手术或西医药物治疗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微循环是人体最小的功能单位,与中医"络病"有相对应的生理基础。中医认为"玄府为络脉之门户",玄府闭塞不通最终形成冠脉微循环"虚、毒、瘀、滞、痰"等病理特点,顺应玄府"复其开阖,贵于通利"的特性,借风药论治或补虚通络或行气宣痹或荡涤络,发挥"1+12"的增效作用,以期为糖尿病心肌病冠脉微循环障碍的防治提供新思路。  相似文献   

10.
脊柱结核属于中医学"骨痨""龟背痰""流痰"范畴,当人体正气处于亏虚时痨虫侵袭,蚀骨腐肉为脓,常在背部作痛作肿,气血凝滞、毒邪深伏,病程迁延而溃于体表,邪痰流出窦道易损伤其筋骨而成龟背之状。本文基于老年患者人群的特点,分析本病发病的主要内外病因,并以中医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为指导原则,探讨基于"益气养阴、逐瘀化痰"法在治疗老年性脊柱结核患者中的机理,并重视老年患者气阴两虚、痰毒瘀阻的证候特点,以整体兼顾、随症加减,同时脏腑辨证考虑发病与肾脾两脏的密切关系,补肾强骨,健脾强督,以扶正败脓、改善临床症状、提高临床疗效,为中医治疗脊柱结核提供更广阔的思路和依据。  相似文献   

11.
瘀血是老年眩晕的重要因素,风、火、痰、虚、外伤等皆可导致瘀血。瘀血阻络,气血逆乱,瘀阻脑窍或脑窍失于濡养均可发病。故老年眩晕应重视瘀血这一病理因素,临证以活血化瘀治之常常能取得好的疗效,本文主要介绍从瘀论治眩晕临床体会。  相似文献   

12.
老年性耳聋是随着老年的到来听觉系统功能衰退或异常所致的一种听觉障碍症。临床以听力减退、重听、耳聋久治不愈为特征。祖国医学认为老年性耳聋多由肝肾阴虚、气血亏虚及肝阳上亢、痰火上扰、耳窍失聪所致。  相似文献   

13.
通过分析、归纳、总结"风、气、痰、瘀、虚"这些基本病理因素的形成与发展与肝肺生理病理特点之关联,提出哮证的关键病理因素为"风、气、痰、瘀、虚",它们与肝肺的生理病理变化互为因果,相互影响,密切相关,共同制约着哮喘的发生与发展。临床上治疗哮喘应把重心放在肝肺脏腑功能的调理上,采用"肝肺同治"的原则,以"调肝理肺"为基本治法,杜绝"风、气、痰、瘀、虚"致病因素的产生及发展。  相似文献   

14.
阿尔茨海默病、脑血管疾病、癫痫、帕金森病等,均属于老年性脑病方面的范畴,上述疾病在中医的病理性质多属于本虚标实,标实中属痰浊瘀闭者占有较大比例,当今对于涤痰汤在这些疾病方面的应用,无论是临床观察,还是动物实验,均发现其较传统的西药治疗有一定的优势。而本文从涤痰汤方药出发,分析其拆方组成、功效以及常用化裁方的应用。同时综述了涤痰汤在各类老年性脑病的研究进展,为后续的研究提供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5.
王平 《中华中医药学刊》2005,23(11):1944-1945
邱幸凡教授,出生于中医世家,临证40余年,擅长治疗呼吸、神经系统疑难杂症,其对老年慢性疾病的防治也颇有心得,尤擅从痰瘀论治老年病,在临床上取得了很好的疗效,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我国已经进入老龄化社会,加强老年病的防治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邱教授认为,老年病病程较长,久病多痰多瘀,加之老年人体质衰退,更加重了这一病理因素。因此,老年病是一种本虚为主,痰瘀络阻为标的疾病。1痰瘀互结是老年病发病之关键痰瘀是人体津液不归正化的病理产物,凡是能导致人体水液代谢失常的因素均能导致痰瘀的形成,老年人由于正气不断消耗,气虚无力推动血行…  相似文献   

16.
老年性高血压病在临床表现方面具有以下特点:血压波动大;体位性低血压;脉压大;并发症多且严重.此病在中医多属于"眩晕"的范畴,由于发生于老年群体,其病因病机,治法方药,又有不同于其他眩晕症的特殊性.本文从病因病机,治则治法,遣方用药,验案介绍等方面总结了张杰老中医的临证经验.老年性高血压病,以脏腑亏虚为本,尤以肝'肾之虚多见,痰瘀浊邪为标,尤以浊邪形影相伴.治当以补肾养肝化痰祛瘀泄浊为大法,临床辨证亦辨病,用药据法不据方,功效甚著.  相似文献   

17.
血管性痴呆属中医"呆证"、"善忘"、"癫证"等范畴.其病机有虚、火、风、痰、瘀之分,治疗有滋肾填精、益气养血、养肝熄风、活血祛瘀、化痰通络之别.柯干老师根据长期的临床经验,提出血管性痴呆属本虚标实之证,病位在脑,脾肾气虚是血管性痴呆的病理基础,瘀阻脑络是血管性痴呆的发病关键,益气活血法是治疗血管性痴呆的有效方法.笔者有幸跟师学习,受益颇多.兹总结如下,以飨读者.  相似文献   

18.
侯静  孙西庆 《辽宁中医杂志》2014,(11):2312-2314
以中医学传统理论为依据,阐述老年呆病的发病机制为本虚标实,其中本虚主要为"髓减脑消,神机失用",标实主要为"气、血、痰、火、瘀诸邪阻滞脑窍,脑窍失利"。文章试论述脾虚生痰的病机,结合古籍论述指出脾虚生痰这一病理因素及病理产物与老年呆病关系密切,尤从痰湿生成之后直接或间接蒙蔽心脑二窍,使得神机失用,或联合郁火、气滞、瘀血等致病因素致发脑窍失利而共同致发呆病,且痰浊生成之后,久而又能虚脾,因虚致实,因实致虚,虚实夹杂,使得疾病缠绵难愈。  相似文献   

19.
咳嗽变异性哮喘(CVA)是以持续或反复发作性咳嗽为主要表现的特殊类型哮喘。向教授认为小儿咳嗽变异性哮喘属"久咳"范畴,病机关键不仅与风、痰、瘀、虚有关,更能灵敏的反映在鼻咽的相关症候,向师临床上根据中医基础理论知识并结合小儿生理病理特点,从鼻咽辨治小儿咳嗽变异性哮喘,每获奇效。  相似文献   

20.
俞东容教授认为肾性蛋白尿属中医肾风、尿浊等范畴,病因有本虚、风邪、湿邪、瘀血,病理因素包括痰、湿、热、瘀,可以从脏腑以及病因病机方面论治,临床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