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治法(一): 取穴:鸠尾,在腹中线上,脐上7寸。刺法:局部常规消毒,选用3~4寸毫针快速直刺进针,进针向膻中方向透刺,行中强刺激,捻转3~6分钟,勿提插,留针15分钟。治法(二): 取穴:胆囊穴,阳陵泉穴下1寸左右之压痛点最明显处。刺法:取右侧胆囊穴,用毫针刺入2~3寸,采用强刺激手法,针感传至上腹部效果最佳,留针10~15分钟。其间行针2~3次。治法(三): 取穴:太冲穴,在足一、二跖骨结合部之前凹陷中。  相似文献   

2.
<正>当董景昌先生编著的《董氏针灸正经奇穴学》(以下简称董氏奇穴)于1973年公开问世后,医学界对此褒贬不一。有些医家认为其有效果,并在临床上广泛使用;但还有一部分医家认为其有欺世盗名之嫌。笔者在临床上多结合董氏奇穴,效果甚好。其中三重穴使用较为广泛,故以此为例,将多年临床心得加以说明。三重穴是组合穴,其一重穴在外踝尖直上3寸向前横开1寸;二重穴在一重穴上2寸,三重穴在二重穴上2寸。详见图1。  相似文献   

3.
笔者用针刺”鸠尾”穴的方法治疗胆道蛔虫所致之心下痛数例,均获得针到痛止的满意疗效。介绍于下: 一、取穴: 任脉(腹部正中线)、神阙穴上7寸处(剑突下1寸)是鸠尾穴。二、针具: 取5~7寸之28号不锈钢针一支。三、操作方法:  相似文献   

4.
从一九八三年开始,用少冲、合谷两穴伍用针刺治疗中风(急性)20例,获较好效果。一、治疗方法1.取穴:主穴,少冲(双)、合谷(双)。配穴,足三里。2.针刺方法:常规消毒少冲穴,用三棱针点刺放血,要求鲜血自流通畅,约流3—5滴,用干棉球按压止血。接着消毒合谷穴,用1.5寸毫针直刺1寸左右,强刺激捻转,要求有明显的针感,并很快传至肩臂,患者感到轻松,留针10分钟。留针期间嘱患者活  相似文献   

5.
针灸治疗癔病性失语,疗效显著,余选用廉泉、天突、合谷、太谿为主穴多能一次取效,现将刺法介绍于后供同道参考。刺廉泉针尖向上方进针7分~1寸,天突针入3分向下沿胸骨后进针1寸,二穴均用泻法,廉泉以提插为主,天突主要用捻转运针,不留针或留针5~15分钟,合谷穴针入1寸并可透劳宫。太谿刺5分~1寸,针尖向外踝前缘,二穴均用平补平泻法。体质差者配足三里,神情呆滞者刺入中、少商、神门。亦可在合谷、太谿二穴加用电针。  相似文献   

6.
琐谈人迎     
人迎为足阳明胃经之穴,位当结喉旁1.5寸,二侧颈总动脉搏动处。自古以来医家常于此切脉按诊,以洞窥五脏之虚实,候全身三阳之气,故谓是人气之所迎会也,遂以得名之。具有宽胸降逆、化痰利咽之效,更有降压调脉,消肿散结之功。然若本穴针灸不当,多可遭致他变,甚则有致命危险。《甲乙经》早已指出“人迎禁不可灸”,又有“刺过深杀人”之戒。笔者临床多年,平素颇爱选用此穴治病,体会到只要细心操作,绝不会有杀人之忌。一、操作要求本穴的解剖层次有:皮肤→皮下筋膜→颈深筋膜→颈动脉三角。在该三角内有颈  相似文献   

7.
取穴:地仓、大迎、太阳。功能:养血祛风、通经活络。主治:周围性面瘫急性期和后遗症期。用法:面三针的取穴方法。面瘫1:地仓穴下1寸,向颊车穴透刺,进针2.5寸;面瘫2:大迎穴下1寸,向颧髎穴透刺,进针2.5寸;面瘫3:太阳穴下1寸,透刺通过四白穴,进针  相似文献   

8.
人迎穴,别名天五会,五会,为足阳明经之穴。笔者用此穴治疗咽喉肿痛,慢性咽炎,膈肌痉挛及更年期综合症,均取得满意疗效,特报道如下:1 取穴方法  患者坐卧均可,在与喉结相平,即甲状软骨切迹旁开1.5寸,胸锁乳突肌的前缘取穴。2 操作方法  选用28号1.5寸毫针,以指切法进针,将颈动脉轻推向外方,固定穴位,稳定肌肉不得紧张和活动,沿颈动脉内侧,直刺0.8~1寸,寻找针感,刺入该穴,手下有空虚感,逐渐出现沉紧感,这是取得满意疗效的关键。若无沉紧或针感不强,将针上提向颈动脉内侧,内上,内下方向慢慢探找,以求整个咽部有胀麻、异物感。3 临床应…  相似文献   

9.
《江苏中医药》2012,(4):15-15
取穴:地仓、大迎、太阳。功能:养血祛风、通经活络。主治:周围性面瘫急性期和后遗症期。用法:面三针的取穴方法。面瘫1:地仓穴下1寸,向颊车穴透刺,进针2.5寸;面瘫2:大迎穴下1寸,向颧醪穴透刺,进针2.5寸;面瘫3:太阳穴下1寸,透刺通过四白穴,  相似文献   

10.
一、取穴方法:以中指及无名指屈向掌心,当两指尖所着之处之中点即劳宫穴。劳宫穴投影到手背侧,即在手背面的中指与无名指中间取之,进针穴位(称之为背劳宫穴)。二、针法:用一寸半毫针向上斜刺一寸左右深度,使针感上  相似文献   

11.
处方 1 取其门、其角及其正 3穴。其门穴位于手背 ,在桡骨上缘、手腕横纹正中央上 2寸靠内侧 1寸处 ;其角穴在其门穴直上 2寸 ;其正穴在其角穴直上 2寸。主治 :痔疮痛 ,痔疮出血 ,大便脱肛 (另可治子宫炎、卵巢炎、腹膜炎、尿道炎、膀胱炎 )。针刺法 :直刺无效 ,应斜刺 ,由桡骨上缘以 1 5°向外斜刺 1 .5寸。图 1 处方一图 2 处方二 处方 2 取上俞穴、下俞穴、双奇、正阳、三权、三灵、三弼、木枝、木陵、火灵等穴。上俞穴在委中外开5分 ;下俞穴在委中内开 5分 ;双奇穴在委中穴之两侧 ;正阳穴分为 3穴 ,正阳二穴在委中直下 2寸 ,正阳一…  相似文献   

12.
太冲(Tai chong) 归经 穴属足厥阴肝经,为本经原穴。 定位 足背,第一、二跖骨结合部的前方凹陷中。 取法 正坐或仰卧位,距足背一、二趾缝间约1.5寸处,在第一、二跖骨底前方的凹陷处取之。 刺法 直刺0.5-0.8寸,斜刺0.8~1.5寸。  相似文献   

13.
听宫穴针刺并外敷麝香治疗面神经麻痹87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笔者自 1 996年开始用针刺听宫穴配合外敷麝香、饮水发汗的方法治疗面神经麻痹 ,取得了较满意的效果 ,现报告如下。一般资料本组 87例中男性 52例 ,女性 3 5例 ;年龄 1 3~ 67岁 ;病程 1~ 2 5天 ;其中左侧 4 9例 ,右侧 3 8例。治疗方法患者侧卧位 ,患侧向上 ,取患侧听宫穴 ,嘱患者张口 ,用3 0号 2 .5寸毫针直刺听宫穴 2寸 ,进行提插、捻转强刺激手法 ,持续 1~ 2 min(使患侧面部有牵拉感者效果最佳 )。停针5min后继续行针 ,连续 3~ 4次。拔针后捏挤针穴 ,使之出血 2~ 3滴 ,然后于听宫穴处外敷麝香 0 .1 g左右 ,用消毒纱布固定。嘱患者饮…  相似文献   

14.
笔者自1962年以来在治疗小儿腹泻中,体会到针刺脚上两穴位疗效显著,现介绍如下。一、治疗方法取穴部位:隐白穴内上方五分处(暂名“白上”穴);太白穴与公孙穴之间(暂名“太后”穴)。针刺方法:皮肤常规消毒后,掐准穴位,用1寸毫针快速进针。白上穴进针0.2~0.3寸,快速捻转15~30秒钟,出针后挤出少许血液或组织液;太后穴进针0.5~1寸,快速补法捻针1分钟,出针后即按其穴。均不留针。每日或隔日一次。二、临床资料及疗效  相似文献   

15.
盛灿若     
方名:面三针治疗周围性面瘫 取穴:地仓、大迎、太阳. 功能:养血祛风、通经活络. 主治:周围性面瘫急性期和后遗症期. 用法:面三针的取穴方法.面瘫1:地仓穴下1 寸,向颊车穴透刺,进针2.5 寸;面瘫2:大迎穴下1 寸,向颧髎穴透刺,进针2.5 寸;面瘫3:太阳穴下1 寸,透刺通过四白穴,进针1.5 寸.每天1 次,每次静留针30min,不用电针.  相似文献   

16.
<正> 自1980年10月至1983年12月,我们对60余例痛经病人介绍推拿自疗法治疗痛经,收到较好的疗效。现将门诊病例中资料完整的42例,分析报告如下。一般资料 42例中,未婚24例,已婚18例;14~20岁4例,21~25岁13例,26~30岁17例,31岁以上8例,病程6个月至3年16例,4~7年22例,8年以上4例。基本手法患者取仰卧位,自行用双手的三指(食、中、无名指)沿任脉(腹正中线)上下摩擦,起于神厥穴(脐孔正中),逐次摩气海(脐下一寸半)、关元(脐下三寸)、中极(脐下四寸),随之摩双侧的天枢(脐旁二寸)、四满(脐下二寸石门穴旁开五分)、归来(中极穴旁开二寸)、子宫  相似文献   

17.
方法:下关、颊车二穴用2%的碘酒消毒后,用75%的酒精棉球脱碘。将细火针(师怀堂先生研制)在酒精灯上烧至针尖由红变白,快速刺入穴位后立即出针。只针患侧,一般深度为0.8寸~1寸,每穴1~2针即可。  相似文献   

18.
1.体针主穴:支沟、阳陵泉、阿是穴(在皮损周围,约距疱疹0.5~1寸处)、夹脊穴(取与皮损相应之夹脊穴)。配穴:腰以上病灶,取曲池、合谷、外关;腰以下病灶,取三阴交、太冲、血海。治法:一般仅需取主穴,疗效不明显时酌加1~2个配穴。阿是穴针法:以1.5~2寸的毫针,与皮肤成25度角朝疱疹方向斜刺,按皮损的范围大小,在周围进4~8针,略  相似文献   

19.
取穴 :患侧外关、合谷 ,双侧内庭穴。操作 :外关、合谷 2穴均用 2 8号 1 5寸毫针直刺 1~ 1 3寸 ,捻转提插强刺激 ,使针感缓缓上行直达病灶处。双内庭用 2 8号 1寸毫针刺入 0 5~ 0 8寸 ,行捻转提插手法。诸穴得气后 ,每 1 0分钟行针 1次 ,留针期间让患者不时用力咬牙 ,待疼痛消失或减轻时再行针 1次后起针。多数患者 3 0分钟可达止痛目的。每日 1次 ,连续 5天为1疗程。结果 :治疗 1 57例 ,经 2~ 5次治疗后 ,1 3 8例痊愈(牙痛完全消失 ,进食生冷硬食无任何不适感 ) ;1 9例好转 (牙痛消失 ,进食生冷硬食稍有不适感 )。全部有效。在治疗…  相似文献   

20.
十三、气穴部位:在下腹部,当肓俞之下三寸,四满之下一寸,横骨之上二寸(当关元穴之外方)。取穴法:去白条二指横径,于脐下三寸取之。本穴与中行(任脉经)之间距离有五分、一寸、一寸五分等異说,今从五分(即同甲乙、千金、外台、类经图翼、金鑑之说,自肓俞穴至横骨穴亦同)。主治症:肠疝痛,月经不调,膀胱麻痹,腰背肌痉攀,月经痛,卵巢炎,子宫病,泌尿生殖器病,肾脏炎。刺灸:针三分乃至一寸,灸五壮。聚英曰:“铜人灸五壮,针三分。素註一寸,灸五壮。”甲乙曰:“刺入一寸,灸五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