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37 毫秒
1.
肿瘤标志物检测临床应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肿瘤是严重威胁人类健康的重大疾病,病死率高,因此人们害怕肿瘤.而防治肿瘤最好办法是早期诊断、早期治疗.如胃癌早期行根治术,5 a生存率达90%,若侵及肌层则下降为50%~70%,如侵入浆膜则仅为8%~17%.所以人们对肿瘤标志物(TM)的检测寄予了极大的希望.  相似文献   

2.
胃癌是源自胃黏膜上皮的恶性肿瘤,在我国,其发病率占消化道恶性肿瘤的首位,占全部恶性肿瘤的第3位,且近年来胃癌的发病呈现年轻化趋势。目前,手术仍为胃癌主要治疗手段,但70%左右的患者就诊时即为局部进展或转移,无法进行根治性手术,即使根治术后仍有超过60%的患者会出现肿瘤复发或远处转移。因此,晚期胃癌化疗一直是临床研究热点之一。  相似文献   

3.
卜文静  舒鹏 《河北中医》2011,33(4):629-631
胃癌为高发肿瘤,全世界死于癌症的患者中胃癌占第2位,仅次于肺癌[1],在我国胃癌的死亡率占各种恶性肿瘤首位[2],且病死率有逐年上升趋势,预计今后若干年内胃癌的发病率还将持续上升,其防治形势处于严峻状态[3]。中医药作为肿瘤综合治疗的手段之一已被临床广泛应用,  相似文献   

4.
胃癌在全球虽呈下降趋势,但胃癌发病率在当前世界常见恶性肿瘤中占第4位,死亡率占恶性肿瘤的第2位[1]。肿瘤复发及转移是影响其预后的主要原因,早期胃癌患者即使经根治性手术仍有50%左右术后因各种复发和转移导致治疗失败。其中胃癌肝转移的发生率较高,约占5%-29%[2],是晚期胃癌患者死亡的最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全胃切除术病人的临床病理特点及切除后的疗效分析。方法:回顾分析我院内科2007年1月至2010年4月因胃癌行全胃切除术病人的临床及病理资料,进行分析总结。结果:105例胃癌全胃切除术中。随肿瘤直径、浸润深度和浆膜受侵面积的增加,胃癌的淋巴结转移率、转移度依次呈递增趋势(P〈0.01);在不同的浆膜反应类型、大体分型、生长方式、组织学类型及淋巴结分型下,胃癌的淋巴结转移率、转移度也有显著差异(P〈0.01)。结论:对胃癌全胃切除术而言,应按胃癌的临床病理特点,选择合适的进腹手术。  相似文献   

6.
肝癌分原发性和继发性两种,继发性肝癌系由于其它脏器的肿瘤经血液、淋巴或直接侵袭到肝脏所致.原发性肝癌为我国常见恶性肿瘤之一.死亡率在恶性肿瘤中居第三位,仅次于胃癌和食管癌.原发性肝癌简称肝癌,是我国常见的恶性肿瘤.居男性恶性肿瘤第三位,女性恶性肿瘤第四位.从病理组织学上可分为肝细胞性肝癌(占90%),胆管细胞性肝癌和两者混合型肝癌.  相似文献   

7.
胃癌是全球常见的消化道恶性肿瘤之一。虽然近年来在大多数国家尤其是发达国家胃癌的发生率及病死率有不同程度的下降,但据2012肿瘤年报显示胃癌仍居中国恶性肿瘤发病率的第二位、病死率的第三位。胃癌的发生是多基因改变、多因素参与及多阶段发生的复杂过程,受环境及遗传因素的双重影响,其机制至今仍不十分明确,也没有特别有效的治疗方法。但是恶性肿瘤的发生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可防可控,世界卫生组织在2006年正式将肿瘤列入慢性病的范畴。  相似文献   

8.
食管是我们每天吃饭、喝水的初始运送通道,食管癌也是我国常见肿瘤之一,它的死亡率位于肺癌、胃癌、肝癌之后,居肿瘤死亡第四位,是全球范围内第八位常见恶性肿瘤,每年约有13.8万病人死于食管癌,占恶性肿瘤死亡的12.45%。很多人觉得食管  相似文献   

9.
胃癌是目前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占全部恶性肿瘤发病率的第二位,其死亡率为第三位~([1]),现代医学对胃癌的治疗方式以手术、放化疗、分子靶向、免疫治疗为主,临床及多项研究表明中医药参与胃癌的治疗可明显提高患者手术、放化疗的耐受性,术前改善体质、术后快速恢复,减轻放化疗毒副反应,改善临床症状,提高生存质量。中医药也能提高或恢复肿瘤机体的细胞及体液免疫功能,对其免疫过程有重塑作用,从而抑制肿瘤~([2])。查阅文献,可以发现中医药对胃癌的治疗主要包括:癌前病变、携病生存、减轻现代医学治疗引起的不良反应、老年及中晚期参与等方面,本文对此做出综述。  相似文献   

10.
进展期胃癌即中晚期胃癌,无论病灶的大小或有无转移,癌组织已侵及胃壁肌层或浆膜层。发病机制主以内因,即脏腑功能失调,尤以脾虚胃弱为主,导致气血逆乱,痰瘀郁结,日久而成癌块。治疗上辨证用药结合辨病用药,是提高胃癌疗效的关键。益气健脾、化瘀解毒法为进展期胃癌的基本治则,常取孟河医派推崇的归芍六君子汤为主方,配合三棱、莪术、石见穿、白花蛇舌草等化瘀解毒药。反对不经辨证地堆砌大量抗癌中药,主张坚持长期服药,确保治癌疗效。中药每日宜分3次口服,重点治疗药用量可大。附案例2则以佐证。  相似文献   

11.
健脾和胃消积方加减治疗胃癌的临床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胃癌是肿瘤内科临床常见的消化道肿瘤之一.1999年上海市区男性胃癌发病率为54.8/10万,居恶性肿瘤发病第二位,女性发病率为31.7/10万,居第三位[1].自2004年1月~2004年12月,我科自拟健脾和胃消积方加减配合化疗治疗胃癌,与单纯化疗组进行观察比较,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2.
杨树明 《光明中医》2006,21(7):74-75
胃癌为我国高发肿瘤之一,发病率为恶性肿瘤发病率的第一或第二位,在消化道肿瘤中占首位.近年来胃癌的治疗多倾向于手术为主的综合治疗.我们自2004年1月2005年6月,对收治的胃癌根治术后进行巩固化疗病例108例,随机分为治疗组(艾迪注射液联合化疗组)和对照组(单用化疗组),以观察艾迪注射液在胃癌化疗中的作用,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老年人胃癌的临床病理特点,提高诊断和治疗水平.方法:分析老年人(≥60岁)胃癌患者的临床特点、病灶部位及病理特点.结果:老年人胃癌的分布主要在胃体及胃体以上部位,占老年人胃癌72.2%;中高分化腺癌占老年人胃癌62.1%;有淋巴结转移56例,占51.8%;侵及浆膜层80例,占74.1%.结论:由于老年人生理、病理和临床特点有其特殊性,治疗应采用手术为主的综合治疗方案.  相似文献   

14.
胃癌是严重威胁人类生存及生活质量的恶性肿瘤,其死亡率居世界各种肿瘤死亡率的第2位。胃癌属中医的“反胃”、“胃反”、“噎膈”等范畴。我国古时诸多医家对于胃癌便有了较详细的记载,如张仲景在《金匮要略》中把类似胃癌的中医病名称做“反胃”,即“朝食暮吐,暮食朝吐,宿食不化,名日反胃”。又如《景岳全书发挥》中把胃癌称做“胃反”,即“膈者在胸膈胃口之间,或痰或瘀血或食积阻滞不通,食物入胃不得下达而呕出,渐至食下即吐而胃反矣”,多属虚实夹杂之顽症。  相似文献   

15.
中药抑制消化道恶性肿瘤端粒酶活性作用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消化道恶性肿瘤为临床上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严重威胁着人类的健康。我国是世界上食管癌的高发国家,也是世界上食管癌死亡率最高的国家之一。胃癌是我国最常见的肿瘤之一,每年新诊断的癌症病例中,胃癌位居第四位,在癌症病死率中排列第二位,在国内有些地区已居全部恶性肿瘤死亡原因的首位。  相似文献   

16.
正我国胃癌发病率目前位于全球第2位~([1]),据统计,我国早期胃癌仅占10%左右~([2]),大部分胃癌患者确诊时已为中晚期,而我国胃癌5年生存率仅为11.6%~([3]),严重影响了患者的生存质量。晚期胃癌患者机体免疫功能低下,对抗肿瘤的耐受性下降,加之化疗对机体免疫的损伤,进一步影响了抗肿瘤治  相似文献   

17.
胃癌是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全球胃癌的死亡率占各恶性肿瘤的第二位。在我国,特别是进展期胃癌患者的5年生存率仅15%左右,其中超过50%死于复发和转移。胃癌转移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原发瘤增殖;癌细胞侵袭毛细血管基底膜,进入血管或淋巴管;癌细胞在循环系统存活、增殖;穿出血管或淋巴管,在靶器官形成转移灶;肿瘤问质内新血管生成,转移瘤快速生长。在分子水平,肿瘤转移可分为黏附、降解、运动三个方面,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胃癌肝转移与多种危险因素之间的关系。方法:收集206例胃癌病例资料,选取12项指标作为胃癌肝转移的危险因素,采用Logistic回归法进行单因素和多因素分析。结果:单因素和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胃癌的浸润深度、浆膜侵犯、淋巴结转移和临床病理分期与肝转移有关,而其他因素则与肝转移无关。结论:胃癌肝转移与浸润深度、浆膜侵犯、淋巴结转移和临床病理分期有关。  相似文献   

19.
胃癌是全球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在我国胃癌的发病率高居恶性肿瘤第2位。近年来研究显示,肿瘤炎症微环境在胃癌的发生、侵袭及转移中均发挥重要作用。目前胃癌的治疗主要以手术联合化疗为主,但其5年生存率仍较低,且患者生活质量较差。中医药在提高患者免疫力及改善生活质量等方面具有一定优势。从中医药对肿瘤相关巨噬细胞、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及其受体、调节性T细胞及髓源性抑制细胞等胃癌炎症微环境的调节作用方面作一综述,为探讨中医药预防及辅助治疗胃癌的作用机制提供一定的思路。  相似文献   

20.
根据流行病学资料,肿瘤占我国人口死亡原因第三位,男性恶性肿瘤占第二位,女性为第三位,但在35至45岁的中青年人中则是第一位。目前我国每年约100万人发生肿瘤,死亡70至80万人,几乎每40秒钟就有一人死于肿瘤,等待治疗的病人有150万人左右。早年学者认为在胃溃疡的基础上发展的胃癌相当常见”。而消化性溃疡的发病率又相当高。王伯祥教授曾指出:“40岁以下者以胃溃疡多见”。近年来,已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