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3 毫秒
1.
三因制宜是中医临床治疗疾病的法则。本次新型冠状病毒肺炎因南北地域不同、气候差别、人体体质各异,北方地区感受疫毒之邪病因病机与湖北武汉有所区别。北方地域气候、生活习性、饮食习惯易致体内郁热,病邪具有"郁、湿、热、毒"特点,易伤阴从热化。临床防治应扶正祛邪、三因制宜,才能取得良好的临床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2.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简称新冠肺炎)属于中医学“疫病”范畴,中医药在防治新冠肺炎中发挥了重要作用。目前针对新冠肺炎的中医病名、病因及辨证,广大中医学者提出了诸多的观点。新冠肺炎依据其病性的寒热和兼杂之邪,分属于寒湿疫、湿温疫、湿毒疫、湿毒夹燥疫等,其病因以“湿邪”为主,常兼夹寒、热、燥之邪,分别有温湿疫邪、寒湿疫邪、疫邪夹燥等,其辨证多从脏腑辨证、六经辨证、三焦辨证、卫气营血辨证、膜原理论辨证,并结合三因制宜等。新冠肺炎证候多变,但其病因病机符合中医“疫病”的规律,其病位主在肺,多累及脾胃,以湿邪为主的病理特点贯穿疾病的始终,以“湿、毒、寒、热、燥、瘀、虚”为证素要点,可按照预防、治疗、恢复3个阶段采取辨证论治。该文从新冠肺炎的中医病名、病因及辨证等方面进行综述,为完善新冠肺炎的中医诊疗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3.
慢性乙型肝炎中医病因病机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朱丽芳 《陕西中医》2001,22(1):61-62
本病为传染性疾病,乃由于偶失摄养,湿热疫毒内侵,密而不去,伤及肝脾,进而损及正气,瘀阻肝络,逐渐而成。据其临床特点归属于“胁痛”、“积聚”等范畴。 1湿热毒邪留恋湿热毒邪留恋是本病的一个重要特征。因急性期失治、误治或治疗不彻底,致余邪残留潜伏;病久机体脏腑气血功能失调,尤其是脾胃运化失职,又湿热内生;湿为阴邪,其性重浊粘腻,与热相合,蕴结郁蒸,胶着难解,上郁肺金,中困脾土,下注膀胱,阻遏三焦,致气化不利,水湿内生。湿郁化热,热郁成毒,湿、热、毒邪相互胶结,缠绵难祛。久蕴不解,必从化伤正,从阳明燥…  相似文献   

4.
总结袁长津对中医"疫病"及新型冠状病毒肺炎辨治的经验。袁长津认为,历代中医名家诊疗疫病,多遵循逐邪贵早、内外分消,一气一病、专病专方,疠气伤身、不忘扶正的治疗思路;新型冠状病毒肺炎初起为风、寒、湿邪外束,疫毒内侵气道入肺而发病,淫邪疫毒内郁,化热酿痰,闭塞肺气,瘀阻络脉,乃至殃及心肾及其他脏腑。治疗贵早,初起就同时疏解风寒表邪和清解里热疫毒,内外分消,截断病势,运用其治疗流行性感冒初起的经验方"柴胡羌蒲汤",随证加减治疗,疗效可靠。  相似文献   

5.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属于中医瘟疫范畴,病邪为时行疠气作祟。疫寒初犯者,治宜辛温疏散;疫热初犯者,治宜辛凉疏散;疫湿初犯者,治宜疏解化湿;疫湿入侵中焦,治宜开上、畅中、渗下,三焦分消;疫毒郁肺者,治宜宣泄肺热,解毒祛湿。做好初期阶段的诊治,防止病情恶化,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6.
探讨新型冠状病毒疾病(COVID-19)的中医病因特征、病邪属性、病机特点,为临床辨证论治提供思路。检索中国知网(CNKI)与万方数据库中与COVID-19中医药相关的临床研究,理论探讨,国家及各省市、自治区、直辖市发布的中医诊疗方案等相关文献,对其中的病因病机、理论认识、临床症状体征、辨证分型、用药规律等,进行归纳、分析和总结。目前中医界对COVID-19的病因共识是感受"疫气",但在病邪属性方面则有寒、热之争或寒热混杂的认识,病邪有湿、毒、燥、火(热)、风、秽浊、郁等不同,对病机认识有湿、寒、热、毒、瘀、痰、滞、结、燥、秽浊、虚、闭、脱、喘等多样。将病因病机混论,寒热、燥湿等矛盾病邪或病机共融的现象比较普遍,缺乏理论体系的逻辑性,也不符合中医对外感病的病因、病机、病证分层认识与辨证的思维特点。治疗用药的主线是宣肺、清热、化湿、化痰、芳香辟秽,麻杏石甘汤为核心处方,辛温药主要是芳香、化湿、化痰、健脾之品,并不是温阳散寒之品,而且均为寒热并用,提示病因病机的复杂性。COVID-19属中医疫病(瘟疫)范畴,病因为"疫气",该疫气除具有"毒、秽浊"的基本属性之外,同时具有"湿、热、风"邪的特征;疾病过程中还产生了"痰、瘀、积滞"等次生病邪;病机演变过程以"郁、闭、虚"为特点。COVID-19所感疫气,不论从临床表现、传变规律(各阶段的辨证分型)、用药配伍等方面来看,病性属热的证据更多。  相似文献   

7.
王辉  邱建强  乔黎焱  肖兵  石耀武  黄博  卢博  张选国 《陕西中医》2020,(3):285-286,397
目的:通过对病因病机的分析,初探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的辨证论治,以期对本病的中医诊疗提供临床思路。方法:通过对《温病学》研习、深入疫区中医专家对本病的分析及各省卫建委发布的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中医药治疗方案,对本病的辨证论治进行探析。结果:早期多以感受湿邪疫毒之气为主,且偏寒湿,治疗以散寒除湿,透邪芳香辟秽为主; 随着病情进展,湿郁化热,湿毒热充斥肺脏,损伤肺络,热壅肠腑,治疗以清热解毒,化湿通腑为主; 若上述两个阶段未遏制,则病邪进一步深入,导致内陷心包,出现内闭外脱之证,闭症以泻火除湿,开窍醒神为主,脱症以回阳救逆为主; 恢复期正虚邪恋,正虚则以气阴两虚和脾气亏损为要,余邪仍以湿为患,故在治疗上益气养阴,健脾利湿。结论:新型冠状病毒肺炎致病因素以“湿”邪为主,“湿、毒、瘀、闭”为主要病机,肺脾为主要病位,治疗上以化湿解毒,避秽化浊,开窍醒神为主,全程应重视固护脾胃,避免过度使用寒凉药物。  相似文献   

8.
消渴与火热     
消渴为火热病邪,早期多为实热内生,外邪入里化热;嗜食肥甘厚腻,饮食积滞,久而湿热内生;情志不畅,郁久化热等;中期及后期多为虚热,气、血、阴、阳亏虚所致的发热属虚,消渴病主要病机有肺肾阴虚,气阴两虚,阳虚等;并发症期多为热毒内聚,或由于外感火热,从血分而为毒;或由于脾虚湿盛,积累湿成浊,久郁化热,热蕴成毒。治疗应根据病症特点,辨证论治,以获其效。  相似文献   

9.
提出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的中医病名为"肺疫",病因为寒、湿、热、毒等不同属性病邪侵袭,初起核心病机是外邪郁肺困脾,病变过程存在热(火)、寒、湿、毒、痰、滞、结、瘀、燥、虚等病机变化,应给予清热、散寒、化湿、解毒、祛痰、导滞、攻结、化瘀、润燥、补虚等法治疗;初中期邪在卫气分,总以清解宣透卫气分邪毒为基本治则,慎用苦寒、补益之品,邪损肺络的重型、危重型应注重凉血散血方药的应用,而中医药及早介入治疗可有效防治该病。  相似文献   

10.
新冠肺炎属于疫病,疠气从口鼻而入,与六淫邪气相合(以湿邪为主),可化寒、化热、化毒、化燥,主要伤及肺脾功能。病机认识上不同学者有寒湿与湿热的差异,与受邪轻重、气候差异、患者体质等有关。分期辨证可有效整合不同辨证方法,初期可从辨口气、辨鼻气、辨鼻涕、辨面色、辨小便来区分寒热。中期热盛于湿易从阳化燥、化毒,或湿胜于热从阴化寒而出现多种病变,临床根据寒、湿、热(毒)病邪的多少而随证治疗。中医诊治新冠肺炎既要突出中医理论特色,也要积极彰显中西医结合的优势。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索癌性疼痛的中医辨证分型,为中医辨证治疗提供临床依据。方法将60例癌痛患者分为气机郁滞证、瘀血阻滞证、痰湿凝聚型、毒热蕴结证、气血亏虚证、正虚瘀结型及其他证型,分析各辨证分型的发展趋势,并总结出癌痛的最常见的证候类型和该证相关症状频数规律及各证型的疼痛轻重程度趋势。结果60例癌痛患者出现正虚瘀结型为58.3%(35/60),气血亏虚证为20%(12/60)。结论癌痛患者中医证型以正虚瘀结型为主,气血亏虚证其次。瘀血阻滞型的肿瘤患者疼痛程度较重,气血亏虚型患者疼痛较轻的趋势。  相似文献   

12.
从温病学角度来看,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是急性传染病,其主要病因是湿热疫毒,发病过程中由湿热疫毒而致热、喘、瘀、脱、虚,从病机而论有湿毒、热毒、瘀毒等不同的病性,故治之当不离湿热疫毒,"逐邪为第一要义"。以分消湿热疫毒、宣畅气机为主,把握早期、进展期治疗是减少危重症、降低病死率的关键。中医防治温疫病的临床思维创新要以真正掌握经典理论中温疫病疾病传变规律、治疗方与证的对应规律及方证理论的精髓为基础,并努力研究、应用于现代疾病包括新型冠状病毒肺炎在内的传染病中医临床证治规律之中,创建自身的中医临证体系,才能在诊治患者中处变不惊。其中,坚持临床急症思维,既病防变,建立病证结合标准化与个体结合的诊疗体系是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13.
目的:初步探寻胃癌在临床上的中医证型构成及分布的客观规律。方法:通过对2005年—2012年来国内公开发表的有关胃癌的中医辨证分型的文献进行统计分析,运用χ2检验对总结出的8组病例数据以长江为界进行南北比较。结果:肝胃不和、脾胃气虚、脾胃阳虚、瘀毒内结、痰湿凝滞、胃热阴虚、气血亏虚为胃癌临床常见中医证型,南北地区的中医证型分型情况存在一定的差异性,南方多以肝胃不和、脾胃阳虚、痰湿凝滞为主,而北方多以脾胃气虚、瘀毒内结、肝胃不和为主。结论:胃癌病例的统计结果对确定该病种的临床中医辨证分型,并制定统一的单病种诊疗规范具有重要的临床作用。  相似文献   

14.
王檀教授为吉林省防治新型冠状病毒肺炎中医专家组组长,吉林省第二批援鄂国家中医医疗队、国家第四批中医医疗队首席中医防疫专家,于2020年2月17日率领团队入驻雷神山医院。王檀教授结合临床实际,根据己亥(公元2019年)年下半年运气特点,结合武汉这一区域时空环境气化失序的具体表现及本次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临床症状特点,认为新型冠状病毒肺炎应归于中医学"疫毒"范畴,主要病位在肺,其次在腠理、脾胃,后期累及于肾;病因主要是正气不足,疫毒侵袭;发病基础在于易感人群体内环境处于气化顿滞,即肺脾气虚、寒湿偏盛的状态,这也是正气不足的集中表现;病机关键是疫毒与寒湿搏结于肺,机体气化顿滞,肺体用受损,肺络痹阻。病机特点为寒、湿、热、毒、瘀、痹,病程缠绵,寒湿因疫毒迅速湿化、热化,甚至化火成毒,因此需要始终围绕寒湿疫毒进行论治。以救治肺气为基本治疗原则,并在此基础上进行辨证施治,以改善人体内环境,即气化顿滞--肺脾气虚,寒湿内盛的状态,促进疾病快速好转。  相似文献   

15.
结合杭州市西溪医院所收治的新型冠状病毒肺炎(以下简称"新冠肺炎")的临床实践,笔者认为新冠肺炎以寒湿证为主,寒湿伤阳,且阳气是正气的重要组成部分,故治疗宜始终"顾护阳气",既重视阳气量之充足,又注重阳气运行之宣通。本病早、中、危重及恢复期4个阶段皆需顾护阳气:早期宜辅助阳气、透邪外出,温补卫阳或宣通阳气解表之凝滞。中期正邪交争剧烈,既要顾护阳气以防邪气内陷,又要祛除邪气以使正气来复:寒湿重者宜温阳散寒、利水渗湿;热势弥漫者宜清热泻火止汗,以截阳气外泄之势;热结成实者阳气功能异常,宜通降腑气,使阳气功能来复;同时邪正交争之证,需顾护胃气以滋卫阳、抵御疠气。危重期真阳厥脱,需回阳救逆、求得生机。恢复期注重瘥后防护,滋补阳气、阳复则阴生、清除余邪。  相似文献   

16.
慢性胃炎(chronic gastritis,CG)病因多为脾胃虚弱、感受外邪、情志失调,终致中焦气机不利,升降失司,不能受纳腐熟水谷。脾胃气虚是发病基础,脾胃气虚则气血生化无源,免疫力低下,易感毒及产生瘀血、食滞、痰饮等病理产物,致脏腑气机失调,经脉不通,局部组织失养而形成慢性炎症。张仲景根据"按之不痛为虚,痛者为实"原则辨其虚实,确定证治大法。辨证分型主要有脾胃虚弱、脾胃虚寒、寒邪客胃、饮食伤胃、肝郁气滞、肝气犯胃、肝胃不和、肝胃郁热、湿热中阻、瘀血停胃、胃阴亏耗等。胃镜下黏膜表现作为中医望诊延伸,是辨证分型的物质基础,各证型和胃黏膜变化之间有一定内在联系。对CG病因病机、辨证分型、辨证治疗及证型与胃镜下黏膜表现的相关性等方面概括,表明结合内镜下微观辨证对诊治CG具有明显优势,为临床处方用药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7.
吕文亮 《世界中医药》2020,15(2):125-128
基于湖北省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防控指挥部发布《湖北省新型冠状病毒肺炎中医药防治指引(试行)》(以下简称指南)进行解读。认为新型冠状病毒感染性肺炎(NCP)是急性传染病,大部分患者初期以身热不扬、咳嗽、乏力、纳差、舌苔厚腻为主要症状,该病属于疫病范畴,主要病性为湿毒,属于中医的疫毒,可称之为湿热疫毒。病位在肺脾,基本病机特点为"湿、毒、瘀、闭"。本病是时疫流行的疾病,需要与当令的"四时温病"病证相鉴别。立足点要针对"湿热疫毒"的病理表现及特点,离开了"湿热疫毒"就离开了主要病因。因此,早期虽然有寒湿阻滞,但寒湿化热是常态,发病过程中由湿热疫毒而热、喘、瘀、脱、虚,从病机而论有湿毒、热毒、瘀毒等不同的病性,故治之当不离湿热疫毒,"逐邪为第一要义"。以分消湿热疫毒、宣畅气机为主,把住早期、进展期治疗是减少危重症、降低病死率的关键。该指南从广泛开展中医药预防保健、规范开展中西医结合治疗、充分利用中医药促进患者康复几个方面在第一版基础上得到加强。  相似文献   

18.
中医学既重视正气在疾病发生发展中的主导地位,也重视邪气在疾病发生中的重要地位。然而,当前普遍从养生学角度或从扶正的角度入手治未病,往往忽视驱除邪气在治未病中的作用。针对治未病理论注重正气而忽视邪气的不足,探讨伏邪理论在治未病中的应用,提出在伏邪理论指导下:①直捣募原巢穴;②畅通病邪出路;③分消孤邪;④伏邪缓攻;⑤痰瘀毒并治;⑥以物治气;⑦开达募原;⑧邪正两顾;⑨和解表里;⑩外治逐邪等治未病的治疗方法及策略。  相似文献   

19.
消化道肿瘤是目前难治的肿瘤之一,其病机复杂,国医大师徐景藩教授认为其病机主要责之正气不足,气血病理是其发病基础,虚实和寒热相互关联。对于消化道肿瘤患者,尤其是术后患者,素体脏腑功能失调,气血阴阳紊乱,瘀毒存于体内,再次损害机体脏腑,进一步产生瘀血痰浊等其他邪毒。正虚邪实多为此类患者的共同病机特点,应以扶正祛邪,健脾益气为治疗大法。治疗上注重顾护脾胃后天之本,用药时强调刚柔结合,适当给予心理疏导,调节情绪,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