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46 毫秒
1.
血管性痴呆(VD)临床老年性常见病、多发病,是各种脑血管疾病导致的脑功能障碍而引起的获得性认知功能损害综合征,为脑卒中后常见的并发症。西医目前对本病尚无理想的疗法和药物,而中药复方能从多途径、多靶点、多层次、多系统对VD的发病机制进行干预,突显了中药复方防治VD的潜力和优势。近年来中药复方在防治VD的实验研究方面取得了巨大进展。从对胆碱能神经系统的调控、抑制β-淀粉样蛋白及Tau蛋白过度磷酸化、拮抗氧化应激反应、抑制炎症反应、拮抗神经元凋亡、改善突触可塑性6方面综述中药复方防治血管性痴呆的实验研究进展,彰显了中药复方在防治血管性痴呆方面的强大优势。  相似文献   

2.
王颍  高伶俪  王莎  徐冰 《江苏中医药》2023,55(12):73-77
血管性痴呆(VD)是由脑血管疾病引起的,以记忆和认知功能障碍为主要表现的临床综合征。VD发病机制复杂,虽尚无明确有效的治疗药物,但却是目前唯一公认可防治的痴呆疾病,及早进行有效防治或有可逆性。丹参酮ⅡA是从中药丹参根部分离提取出来的亲脂性二萜类化合物,能通过降低神经炎症反应、降低氧化应激损伤、抑制神经细胞凋亡、保护血脑屏障完整性、减少钙离子内流、调节神经递质代谢、降低Aβ蛋白水平等方面在VD治疗中发挥神经保护作用。然而,丹参酮ⅡA存在水溶性差、固体制剂难以吸收等问题,未来应侧重于丹参酮ⅡA的剂型设计研究以及临床试验,进一步开发和推广丹参酮ⅡA类药物,以期为VD患者提供更多的药物选择。  相似文献   

3.
对近几年中医药防治血管性痴呆(VD)的机制研究状况进行综述,提出中医药防治VD机制研究存在的几个问题。当前研究应注意动物模型的选择及动物证型模型的研究、加强中药机制研究的深度与广度、加强中医药尽早介入早期防治的研究以及选择有前途的中药重点研究等。  相似文献   

4.
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是糖尿病最常见的并发症之一,其发病率高,是糖尿病患者致残、致畸、致死的主要原因。目前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发病机制尚未阐述清楚,可能与氧化应激、炎症反应、微循环功能障碍、代谢异常等相关。近年研究发现,周围神经细胞凋亡在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发病机制中具有重要作用。目前常见的细胞凋亡途径有线粒体通路、死亡受体通路和内质网通路,三者共同调控机体的细胞凋亡过程。中医药在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治疗中疗效明确,具有整体调节、多靶点、多途径的治疗优势。研究表明,中药活性成分及复方可通过调控周围神经细胞凋亡信号通路达到改善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效果。随着研究的深入,细胞凋亡途径可能成为继氧化应激后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新药研究的又一潜在靶点。因此,本文即以细胞凋亡为切入点,结合三条细胞凋亡途径相关的信号通路,综述了近年来中药干预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研究进展,为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临床防治及新药研发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5.
目的基于网络药理学探讨肉苁蓉治疗血管性痴呆(vascular dementia,VD)的作用机制。方法采用TCMSP分析平台检索中药活性成分和中药靶点,利用GeneCards数据库和OMIM数据库筛选肉苁蓉治疗VD的作用靶点,构建蛋白互作网络(PPI),进行GO功能富集分析及KEGG通路富集分析,构建可视化的中药-疾病靶点相关的信号通路。结果从肉苁蓉中筛选出4个有效成分,作用于60个血管性痴呆靶点,肉苁蓉治疗VD的核心基因主要有IL6、VEGFA、EGFR、CASP3、MYC、CCND1、FOS、PPARG、AR、RELA、NOS3、ICAM1等。中药-疾病靶点涉及的GO功能主要包括DNA结合转录激活活性、核受体活性、转录因子活性,直接配体调节的序列特异性DNA、乙酰胆碱受体活性、泛素蛋白连接酶结合、RNA聚合酶II转录因子结合等。中药-疾病靶标涉及的KEGG通路主要包括流体剪切应力与动脉粥样硬化信号通路、前列腺癌信号通路、糖尿病并发症中AGE-RAGE信号通路、肿瘤坏死因子信号通路、癌症中的蛋白多糖信号通路、PI3K-Akt信号通路、肝细胞癌信号通路、细胞凋亡信号通路、丙肝信号通路等。结论基于网络药理学探讨了肉苁蓉治疗血管性痴呆的分子机制,为中药现代化研究提供了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补肾醒脑方对血管性痴呆(VD)大鼠脑神经细胞凋亡的影响,探讨其病理机制。方法采用反复夹闭双侧颈总动脉伴低血压造成拟VD大鼠模型,通过原位末端标记(TUNEL)法检测脑神经细胞凋亡情况。结果补肾醒脑高、低剂量组可抑制缺血再灌注后神经细胞的凋亡。结论补肾醒脑方能抑制脑神经细胞凋亡,缓解兴奋性毒性损伤,保护大脑神经细胞,这可能是补肾醒脑方治疗VD的作用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7.
李欧  张洁  徐建 《陕西中医》2021,(6):687-691,704
目的:探讨香萱益神方治疗血管性痴呆(VD)模型大鼠认知功能作用及其对神经元凋亡机制的研究。方法:两血管阻断法建立VD大鼠模型,给予中药方香萱益神方灌胃治疗6周,分别于造模后、中药喂养6周后进行Morris水迷宫行为学检测,测试大鼠认知行为能力改变,行为学测试结束后,检测VD模型大鼠海马中海马组织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DNF)表达水平的变化。结果:香萱益神方治疗6周后,血管性痴呆大鼠模型学习记忆能力得到改善,上调脑内海马组织神经营养因子水平,海马神经元凋亡率下降。结论:香萱益神方是治疗血管性痴呆的有效方剂,可以有效改善VD大鼠模型认知行为功能的障碍情况,起到减少海马神经元细胞凋亡,诱导海马神经元细胞修复的作用。香萱益神方可能是通过激活BDNF相关通路,起到保护海马神经元的作用。  相似文献   

8.
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DPN)是糖尿病累及周围神经系统损伤的神经退行性疾病,以轴突变性坏死、雪旺细胞凋亡、神经髓鞘脱失为主要病理特征,其发病率高,是导致糖尿病患者致残的主要原因。目前DPN的发病机制可能与氧化应激、炎症反应、代谢异常、微循环障碍等相关。现代医学对DPN的治疗主要从控制血糖、营养神经、改善微循环等方面入手,仅能缓解患者的临床症状,难以根本上改善周围神经的病理损伤。线粒体质量控制是指能够维持线粒体形态、功能稳态的生理机制,包括线粒体生物发生、线粒体动力学、线粒体氧化应激和线粒体自噬等方面,其异常变化均可能对周围神经造成损伤。经查阅文献后发现,中医药可改善DPN线粒体生物发生水平低下、维持线粒体动力学平衡、抑制线粒体氧化应激和线粒体自噬,延缓雪旺细胞凋亡及神经轴突损伤,对DPN的治疗具有明显效果。随着研究的深入,线粒体质量控制可能成为抗DPN新药研究的潜在靶点之一,故该文基于线粒体质量控制的4个方面对中医药治疗DPN的研究进展进行梳理,以期为发掘新药提供理论研究基础。  相似文献   

9.
中药有效成分治疗血管性痴呆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5,自引:5,他引:0  
作为中药复方的效应单元,单味中药及其有效成分在防治血管性痴呆(VD)方面具有选择性高、针对性强等特点,故单味中药的研究越来越受到重视.涉及补虚类(人参、何首乌、刺五加、黄芪、红景天)、活血化瘀类(银杏、丹参、川芎、姜黄、灯盏花)、清热类(黄芩、知母、地黄、栀子)及其他类(千层塔、葛根、丁香).其作用机制主要有:①增加ATP酶等活性物质含量,抑制氧化应激;②调节脑内胆碱能系统相关蛋白、基因、神经递质表达;③抑制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减少钙内流、防止自由基形成造成的神经元损伤等.补虚类和活血化瘀类中药治疗VD研究较多.中药有效成分作用多途径、多靶点,干预了VD病理生理过程的多个环节,为促进临床用药及中药新药研发提供方向,同时提出当前研究中存在的问题,期待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10.
血管性痴呆的中医临床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血管性痴呆(Vascular dementid,VD)是因脑血管病变引起的认知功能障碍,临床表现以伴发脑血管病而发生痴呆为特征。VD与老年性痴呆在发病机制、病理变化、转归预后等方面不同,但在中药治疗方面具有相似之处,根据2000年中国中医药学会内科分会延缓衰老委员会起草制订的《血管性痴呆的诊断、辨证及疗效判定标准》,笔者对中医药防治VD进行初步研究,在注重发挥中医药优势的同时,结合现代生物信息学、神经信息学等方法手段,去探讨VD的发生发展过程及中医证候的内在物质基础,寻求有效的治疗方法与药物,改善患者的认知损害症状,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阻止病变发展,取得较好的疗效,现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11.
随着血管性痴呆(vascular dementia,VD)研究的深入,近年来神经科学界提出了血管性认知障碍(vascular cognitive impairment,VCI)的新概念,无痴呆型血管性认知障碍(vascular cognitive impairment no dementia.VCIND)是极早期,极轻度的脑血管源性认知障碍,具有较大的隐匿性,积极诊断、治疗VCIND对预防和控制VD或其他可能产生的老年期痴呆有重要意义。目前,中医、西医都处于探索研究阶段。根据临床观察,提出了中医病证范畴以及病因病机和证候学演变的初步认识,以期能为中医药对该病的深入研究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12.
张孟仁  郭赛珊 《中医杂志》2000,41(12):745-747
探讨补肾活血方防治拟血管痴呆(Vascular dementia,VD)小鼠的药理机制,用双颈总动脉闭塞-缺血-再灌术造成拟VD小鼠模型。观察补肾活血方对拟VD小鼠学习记忆能力、脑海马N-甲基-D-门冬氨酸(NMDA)受体及一氧化氮合酶(NOS)活性的影响。结果证实,补肾活血方能明显缩短拟VD小鼠在Morris水迷宫中找到站台所需时间,改善学习记忆能力,抑制VD小鼠脑海马NMDA受体及NOS活性的升高,对抗兴奋毒性和NO对神经元的损伤,从而保护神经元免受损伤。  相似文献   

13.
缺血性心脏病是全球死亡率最高的疾病之一,人们迫切需要新的治疗方法和预防手段。一般情况下,心肌细胞依赖于线粒体氧化磷酸化所产生的三磷酸腺苷(ATP)来维持其舒缩功能和离子泵功能。细胞自噬是一种广泛存在于真核细胞内的程序性降解机制,是机体组织的一种自我防御机制和自我修复过程,也是细胞凋亡的一种方式,是维持人体细胞能量平衡的一种基本现象。线粒体自噬是细胞选择性自噬的一种,是受损线粒体利用自噬机制选择性清除受损的蛋白质和细胞器来维持细胞内环境稳定。线粒体自噬对于维持心肌细胞的稳态非常重要。随着现代生物学研究的深入,越来越多的中药或其提取物被证实可以通过自噬或者调节线粒体的功能来改善缺血/再灌注后的心肌细胞损伤。这更加启发着中医药工作者以线粒体为靶向寻找有效的治疗措施。基于以上背景,本文就线粒体自噬在缺血性心脏病中的作用以及中医药在该领域的干预研究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4.
血管性痴呆是一种获得性智能损害综合征,主要指脑血管病后记忆功能明显衰退以及至少一项认知功能减退。此病近年来临床发病率日益增高,针灸治疗此病方面显示出了特色及优势,但机理尚未明确。因此对近年来针灸治疗血管性痴呆机理方面的文献做一归纳总结。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芎归不忘散对血管性痴呆(vascular dementia,VD)模型大鼠线粒体保护及对PI3K/AKT信号通路的影响,揭示其抗血管性痴呆的作用机制。方法 采用微血栓栓塞法制备VD大鼠模型;采用Morris水迷宫评价其学习记忆能力;HE染色法观察海马CA1区病理学形态学;流式细胞术检测大鼠海马线粒体肿胀及膜电位;HPLC测定脑组织ATP、ADP以及AMP的含量;Western Blot测定脑组织PI3K/AKT信号通路相关蛋白的表达。结果 与模型组比较,芎归不忘散显著缩短模型大鼠逃避潜伏期(P < 0.05),明显增加穿越平台次数(P < 0.05),海马CA1区病理损害明显减轻;芎归不忘散高剂量组海马线粒体肿胀度明显减轻(P < 0.05);高、低剂量组海马线粒膜电位显著增高(P < 0.05),海马能荷值显著增高(P < 0.05),p-PI3K、p-AKT表达显著增强。结论 芎归不忘散能改善血管性痴呆学习记忆功能,激活PI3K/AKT信号通路保护线粒体功能是其主要作用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16.
缺血性心脏病日益危害着人们的健康,而恢复冠脉血流的首要治疗手段往往带来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MIRI)。线粒体为心肌细胞提供大量能源,更参与调控细胞凋亡和信号转导等重要环节,在缺血缺氧环境中,受损线粒体会发生选择性、程序性自噬降解,以维持心肌细胞内环境稳态,该过程被称为线粒体自噬,与MIRI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线粒体自噬具有双重性,准确有效地干预该水平对改善MIRI情况有着重要临床意义。近年来中医药在防治心血管疾病方面发挥了多靶点、多途径的治疗优势,逐步受到人们重视,越来越多的研究证实中药单体、组分、复方可通过保护线粒体结构及功能、调节线粒体自噬来挽救缺血心肌。探讨线粒体自噬在MIRI中的影响机制以及近年来中医药在此方面的研究进展,以期寻找以线粒体为治疗靶点的新策略。  相似文献   

17.
天麻素抗血管性痴呆作用及其机理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研究天麻素(gastrodin)抗血管性痴呆的作用及其作用机理。方法:采用左侧大脑中动脉梗塞(middle cerebral artery occlusion,MCAO)方法制造大鼠血管性痴呆模型,以Y-型电迷宫为学习记忆评价指标,并测定脑内乙酰胆碱酯酶(AChE)、胆碱乙酰转移酶(ChAT)活力及谷氨酸(Glu)含量;采用过氧化氢(H2O2)制备PC12细胞氧化应激损伤模型,测定天麻素对PC12细胞的活力和损伤程度的影响,并测定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力、丙二醛(MDA)含量、乳酸(LD)含量和总ATP酶活力。结果:天麻素显著提高血管性痴呆大鼠的学习记忆能力,并降低脑内AchE的活性,提高脑内ChAT的活力,显著降低Glu含量;天麻素对PC12细胞H2O2损伤有显著的保护作用,提高细胞内SOD和总ATP酶活力,降低细胞内MDA和LD含量。结论:天麻素提高血管性痴呆大鼠的学习记忆能力,其作用机制可能与提高脑内胆碱能系统,改善细胞能量代谢,清除脑内自由基相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