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6 毫秒
1.
中医预防疾病存在着优势与不足,实际工作中只有发挥其优势,弥补其不足,创造中国独特的预防医学,才能使中医预防医学得到进一步的发展.  相似文献   

2.
中医药学是我国公共卫生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医预防医学作为一门"古老"的现代学科,没有在公共卫生实践领域发挥应有的作用,不仅源于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的关系一直存在着从概念到内容的混淆,而且与没有建立和规范"中医预防医学"的内涵,界定其研究范畴密切相关。明确中医预防医学的自身定位,顺应现代疾病谱及医学模式转变而确定研究方向,积极投入公共卫生实践,发挥中医药优势,拓展中医药参与的实践领域,普及和推广中医预防理论技术,必将有助于中医药在我国公共卫生事业领域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相似文献   

3.
预防医学实验是预防医学各学科基本技能和方法的综合。作为传统实验教学的一种有效补充,虚拟仿真实验的开展可以有效地解决实验场地及设备不足的问题。结合中医院校实验教学的理论与实践,探讨高校预防医学虚拟仿真实验教学模式的特点与优势,论述虚拟仿真技术对于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和综合能力以及提升实验教学效果方面的作用,开创新的实验教学模式。  相似文献   

4.
《黄帝内经》蕴藏着先进、丰富的"治未病"思想,奠定了现代中医预防医学的理论基础。因此,本文通过对《黄帝内经》"治未病"思想的内涵和内容进行梳理、挖掘,以冀更好地发挥中医预防医学的特色和优势,进一步提升中医"治未病"的理论内涵和实践价值。  相似文献   

5.
21世纪是预防医学的世纪,亚健康问题备受关注.中医历来十分重视预防、养生、治未病.中医"治未病"思想对现代医学特别是在对亚健康状态的调治应用中的指导作用,优势显而易见.  相似文献   

6.
从卫生行政管理人员对我国中医预防保健服务现状评价的调查发现:中医预防保健的特色及优势是慢性病防治的有力武器;中医医院和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等已具备开展中医预防保健的能力,但仍需大力研究和开发中医预防保健的服务产品;中医预防保健人员队伍建设还存在很大不足,迫切需要得到重视;国家政策落实需要讲究科学性。  相似文献   

7.
中医康复疗法传承中医精髓,针刺、推拿以及功法锻炼等方法的应用是中医康复学的优势所在。《黄帝内经》中提到治未病理论对于与功能障碍相关疾病的预防具有重要意义。中医认为"养神"与"养形"同等重要,机体功能障碍的降低与"形"和"神"的关系紧密相连。从中国现有的康复人才整体结构来看,目前缺乏高学历水平的中医康复人才。高校在人才培养的过程中扮有重要角色,学科建设水平尤为重要。此外,临床经验不足是贯穿于整个人才培养过程中的短板问题,中医康复医学的发展离不开临床实践与中医康复人才培养模式的完善。中医康复医学体系化发展能力的发掘势在必行。  相似文献   

8.
中医"治未病"与现代预防医学存在认知差异,从文字形式上看,中医"治未病"与现代预防医学都强调疾病的早期防治,而从深层次的认知上看,二者在生命文化、医学思维特征、疾病防治技术等方面都存在显著差别。从文化认知图式着手剖析两种医学概念差异的认识论根源,旨在发掘中医"治未病"的特色优势,通过辨析两者异同,实现中西医在疾病预防方面的优势互补,使二者更好地服务于新时代的健康中国建设。  相似文献   

9.
中国历史上曾发生过多次疫病流行,中医为疫病的防控做出了重要的贡献。本文在总结中医药防疫思想与方法的基础上,分析了中医药防疫的优势与不足。认为中医预防疫病,既包括特异性的预防,也包括非特异性的预防,同时提倡未病先防,已病防变,病后防复。同时认为古代中医药防疫思想与方法也有其不足,如理论思想并非适用所有传染病,防控效果缺乏直接证据,因科技限制方法欠缺等。在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流行的当下,分析其中的学术价值,发挥中医药防疫抗疫的优势,完善其不足,对防疫抗疫有比较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0.
缺血中风危害日益严重,预防其发病和复发是减轻危害的关键。现代医学从控制动脉粥样硬化的危险因素为切入点,取得一定的效果。中医药在预防中风病方面有独特的作用和潜在的优势,但其作用和优势缺乏循证医学依据。提出缺血中风恢复期的主要病机气阴两虚,脉络瘀阻,并针对其主要病机施治。研发出有循证证据的中药制剂,将对缺血中风中医预防起着规范指导作用,并显示"中医治未病"的特色和优势。  相似文献   

11.
当前精神药物的不良反应和药源性疾病较为普遍,已经成为临床问题,在现代西方社会,人们已经逐渐认识到化学药品对人体的危害,甚至认为许多西药的应用利大于弊,精神药物不良反应是药祸,应当引起医务工作者高度重视。对于这些药物不良反应和药源性疾病,西医往往缺乏可靠疗效手段,中医可以发挥自身优势,采取辨病论治、辨证论治、对症治疗等多重手段灵活治疗,杂合以治,主要治法包括清热、解毒、养阴、活血、泻下,每每取得较好疗效。当然,中医防治精神科药物不良反应的优势远远不仅仅是这些具体治法,还在于整体观念、重视人体正气、治未病等根本优势。  相似文献   

12.
由于现代医学的迅猛发展,抗生素等药物的广泛运用,多种急性传染病得到有效控制。与此相对,慢性非传染性疾病发病率却显著升高,世界已进入慢病时代。面对这一变化,中医药如何发挥自己的优势,应对新的机遇和挑战?针对这一问题,笔者结合慢性病的特点,从医患双方入手,提出中医相关干预方法,结合“中病即止”和“治未病”的中医理论指导患者进行慢病防治,以期能为慢性病治疗寻找可行之策。  相似文献   

13.
采用SWOT分析法,对治未病现代化装备进行分析,明确其当前发展存在的优势、劣势、机遇和威胁,并且为其制定相应的SO、ST、WO、WT发展策略,以期为推动治未病现代化装备战略取得积极成效、谋求治未病现代化长远健康发展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4.
五诊十纲理论是国医大师邓铁涛首次提出的,是对中医传统四诊八纲的补充和创新。五诊十纲将中医治未病理念与现代预防医学思想、传统宏观辨证和现代微观辨证相结合,在四诊八纲的基础上加入"查"诊和"已病、未病"辨证,形成了现代中医临床诊疗新体系。免疫性复发性流产病因复杂多变,临证时须结合查诊和已病未病辨证,利用现代科技手段早期诊断,中医辨证论治,中西医优势互补,以减少复发性流产的发生。  相似文献   

15.
康复医学作为与预防、临床、保健并列的第四类医学,对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和全民素质具有重要意义。文章分析了从中西比较医药学角度研究康复医学的意义,并从文化背景与思维模式、产生与发展源流、原则与观点3个方面对中西康复医学进行了比较,探讨了各自的特点、优势和不足,指出康复在未来医学体系中将发挥越来越大的作用,中西医的融合将成为未来康复医学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中药丸剂的战略优势。方法:从中医学的临床用药特点、丸剂物料特点及其有效成分的溶出特点,并参以现代研究文献数据进行论证。结果:丸剂为天然的缓释制剂,节能环保,成本低廉,适合中医临床用药需要。结论:中药丸剂在全民预防保健中具有战略优势。  相似文献   

17.
连续化生产技术具有高质量、高效率、低成本等优势,已在诸多行业广泛应用。中成药作为全生命周期产品,更是迫切需要在保证质量的前提下,适应行业进步与产业发展。近年来,国内外制药企业对药品连续化生产展开了大量的探索与实践,已经有9个化学药品采用连续化生产工艺成功上市,中药制药行业也有不少企业也尝试采用了连续化生产工艺。现从中药生产加工的现状出发,介绍中药实现连续化生产的优势,探讨中药连续化生产必要性,并对其可行性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18.
At present, there is no unified clinical approach for the treatment of radiation enteritis(RE). Clinically, its treatment is mainly based on nutritional support, mucosal protective agents, somatostatin, and microecological preparations. On the basis of syndrome differentiation and treatment,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TCM) is mainly used for internal administration, enteroclysis, acupuncture, and Tuina. It shows significant advantages in relieving the adverse reactions of radiotherapy and exhibits significant preventive and therapeutic effects against RE. This article reviews two aspects of TCM on RE, including internal and external administration, to explore and develop an effective and reliable standardized Chinese medicine program.  相似文献   

19.
从中医学的"治未病"理论,中医学"治未病"在糖尿病前期中的应用(饮食、适度运动、监控高危人群),中医学"治未病"在糖尿病及其并发症中的应用,阐述了中医"治未病"在糖尿病防治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