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动-定序贯八法”治疗消渴病的辨证施治思路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糖尿病已成我国一大公共卫生问题.糖尿病属中医学“消渴”范畴,范冠杰教授在多年临床实践中不断总结前辈经验,创造性的提出了“动-定序贯八法”综合防治消渴病的临床方案.“动-定序贯八法”理论以整体观念、辨证论治为基础,强调对疾病发生、发展、变化规律及核心病机进行动态把握,提出了“核心症状-核心病机-主证-治法-药串”的临床辨证规律,主张从整体把握消渴病发展规律进行辨证施治,是中医临证辨治消渴病的新思路及新方法.“动-定序贯八法”其“动-定结合”、“连贯有序”的临证辨治思维具有普遍适用性又有充分的发展空间,临床诊治任何疾病均适于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2.
糖尿病诊治体会点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糖尿病属中医消渴病范畴,其主要病因为情志失调、饮食不节、禀赋不足、房劳所伤等,主要表现为三多(多饮、多食、多尿)两少(气力减少——乏力或不耐疲劳、体重减少——消瘦),血糖尿糖升高,患者苦不可言。我们采用分期辨证施治与辨病治疗相结合的方法,收到较满意的效果。临床分期辩证初期以三多为主症,两少不甚或不显;多为肝  相似文献   

3.
糖尿病属中医消渴范围,以"三多一少"为其主要表现,基本病机为阴虚燥热,古代医家对消渴病因病机及治疗的认识呈现多元化,从肺胃肾肝皆有论治。脾胃乃后天之本,是水谷精微代谢中枢,脾胃功能失调,则机体转输功能异常而出现水液及精微的代谢紊乱状态,文章立足中医理论,结合消渴病常见症状,从脾胃角度论治消渴。  相似文献   

4.
糖尿病是多种病因引起的代谢综合征,属于中医"消渴"范畴。中医认为消渴病的基本病机为阴虚燥热、阴虚为本,燥热为标,阴虚燥热常常累及肺、脾、肾三脏,因此中医治疗消渴病常以"三消"立论。吴颢昕教授认为现代的糖尿病与古代消渴病的证型已有所不同,临床辨证不可拘于一格,应突破三消辨证,把辨证与辨病相结合,并认为气阴两虚、脾肾俱亏为糖尿病发病之本,且伏热为标、瘀滞为变,治疗上以益气养阴、健脾补肾为主,佐以清泻伏热、活血化瘀并贯穿始终。  相似文献   

5.
浅谈治疗糖尿病的体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糖尿病属中医消渴病的范畴,中医对消渴病的治疗是按“三多”症状的主次分为上、中、下三消,以三消分证施治,但由于在临床中有很多的糖尿病及并发症可无明显的“三多”症状,使三消辨证受到局限。因此,中医辨证与西医辨病相结合就成为当前糖尿病及其并发症治疗的主要发展趋势。笔者在多年临床实践中,遵循这种原则,将其治疗大法归纳为养阴清热、健脾益气、活血化瘀三大类,并发现降糖新药翻白草,用于临床,取得理想疗效,现总结如下。1养阴清热法 阴虚燥热是导致糖尿病患者发生消渴的重要病机,其基本病理为阴津亏耗,燥热偏盛,以阴…  相似文献   

6.
总结了古代中医文献对功能消化不良相关病证的认识,认为外感或误治内传、饮食劳倦、七情内伤等是本病的主要病因;各种病因犯及脾胃,或寒热错杂,或虚实变化,气机升降失调,是本病的病机关键。在辨证治疗方面,《内经》肇其端,多体现出二大规律,即因外感误治内传者,法宗仲景;属杂病导致者,据证辨治。各种认识于明清已趋完善,其中叶天士的“肝胃不和”、“肝胃同治”及“泄肝和胃”之思想具有较大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7.
中医很早就有糖尿病的记载。如唐代王焘《外台秘要》就已指出,消渴病“每发即小便至甜”。但中医诊断之消渴病或消瘅并不全为西医诊断之糖尿病。其中只有出现“三消”(上消、中消、下消)症状的糖尿病才相当于消渴病。一、病因及症状关于中医消渴病或消瘴的病因,有认为与体质有关,如《灵枢·五变篇》云:“五脏皆柔弱者善病消瘅”;有认为过食膏腴体肥而致病者,如《素问·奇病论篇》云:“此人必数食甘美而多  相似文献   

8.
黄静  邹彦 《陕西中医》2003,24(9):845-845
糖尿病 ,中医多按“消渴”病进行辨证施治 ,历代医家均认为消渴病以燥热与阴虚为主要病机特点。但通过临床观察 ,笔者认为 ,脾虚也是糖尿病的病机根本 ,糖尿病以脾辨治 ,临床效果显著 ,现具体分析如下 :1 理论依据 脾位于中焦 ,主运化升清 ,统摄血液 ,主肌肉四肢 ,为气血津液  相似文献   

9.
节律紊乱是现代社会的一种新生疾病,其常见类型可归为“倒时”不适应症和“倒班”不适应症.两者虽然都表现为节律紊乱,但在病因、病机、症状上存在差异.从中医辨证方面分析,“倒时”与“倒班”导致的两种节律紊乱的区别重点在于:对于“倒班”型不适应症应考虑从五脏阴阳辨证入手,其中以心、肝、脾脏辨证为重点;而对于“倒时”型不适应症应考虑从辨阴阳入手,包括辨人体体质阴阳和辨天地之阴阳变化.  相似文献   

10.
对于中晚期肝癌的治疗,中医辨证属“肝积”,病位在肝、脾两脏,病机以肝郁脾虚为主.结合缪希雍的脾阴理论:“脾胃为后天元气”,治脾以茯苓、白术等健脾益气;“肝为罴极之本”,治肝以酸枣仁、太子参等养阴柔肝.结合西医TACE等介入治疗与中医汤剂“资脾汤”,资脾养阴,软坚散结,能改善患者脾胃功能,缓解疲乏症状,减轻疼痛,减轻腹水症状,延长患者总生存期.  相似文献   

11.
早期糖尿病肾病属中医消渴肾病范畴,乃由消渴病日久不愈、毒损肾络所致。西医对本病的治疗缺少针对性,难以阻止疾病的进行性发展。何泽教授主张辨病与辨证相结合,大力提倡从毒损肾络论治早期糖尿病肾病,在临床上可有效减轻症状,阻断病情发展,值得进一步研究推广。  相似文献   

12.
糖尿病肾病中医病因主要有六淫邪毒、先天禀赋、饮食失宜、情志失调、劳欲过度、药物误用;其总体病机为本虚标实、虚实夹杂,本虚指气阴两虚、五脏内虚,终末阴损及阳,阴阳两虚,涉及脏器主要有脾肝肾,其中尤以脾肾两脏亏虚为根本;标实多为燥热、瘀血、痰浊、水湿等。糖尿病肾病从糖尿病发病到终末肾功能衰竭的中医病机演变规律可总结为:阴虚-气阴两虚-偏阴虚者发为肝肾阴虚;偏气虚者发为脾肾气虚-脾肾阳虚-阴损及阳,阴阳两虚。由于DN病因病机复杂,标本虚实错杂,临床辨治本病应把握总体病机,确定病理因素,明确病因,辨证治疗,标本兼治。  相似文献   

13.
慢性腹泻是指病程超过 2个月的腹泻。作为临床极为常见的症状 ,多种原因皆可引起 ,如现代医学的慢性细菌性痢疾、肠易激综合征 ,溃疡性结肠炎、克隆氏病、消化道肿瘤、糖尿病、腹泻等。中医在治疗慢性腹泻方面有较好的疗效。现对 15年来中医治疗慢性腹泻的辨证及治疗方药作一基本回顾。1 临床研究辨证的研究 朱氏〔1〕认为慢性腹泻主要与脾、肝、肾 ,特别是与脾肾关系最密切 ,病性以虚为主 ,分脾气虚弱、脾虚夹湿、肝郁脾虚、脾阳虚衰、肾阳虚衰六型。刘氏等〔2〕认为病变在脾胃、大小肠 ,脾虚湿胜为基本病机 ,应掌握 :辨病程、辨腹痛、辨…  相似文献   

14.
《广西中医药》2015,(4):41-43
<正>糖尿病在中医称为"消渴病",下肢血管病变是糖尿病主要的慢性并发症之一,也是糖尿病患者致残的主要原因之一。山东省中医院内分泌科钱秋海主任医师为教授、博士生导师,从事中西医结合临床与基础研究近40载,临床经验丰富,在治疗糖尿病下肢血管病变方面有独到见解,认为该病的基本病因病机为血不利则病水、寒凝血脉而病水;在治疗上钱秋海教授注重从中医整体观念出发,辨病与辨证相结合,以活血化瘀为主要治疗原  相似文献   

15.
总结了古代中医文献对功能消化不良相关病证的认识,认为外感或误治内传、饮食劳倦、七情内伤等是表病的主要病因;各种病因犯及脾胃,或寒热错杂,或虚实变化,气机升降失调,是本病的病机关键.在辨证治疗方面,<内经>肇其端,多体现出二大规律,即因外感误治内传者,法宗仲景;属杂病导致者,据证辨治.各种认识于明清已趋完善,其中叶天士的"肝胃不和"、"肝胃同治"及"泄肝和胃"之思想具有较大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6.
目的:举例二则临床验案,用以探究中医中药治疗消渴病的思路与方法,为中医内科学术研究及临床实践提供有益借鉴。方法:详细记述消渴病合并肾病、合并高血压等案例二则的诊治过程,分析其理法方药,总结经验,揭示规律。结果:两例消渴病患者均为西医确诊2型糖尿病不足2年者,单独口服西药降糖,临床症状改善不明显。服用中药后口渴、消瘦、多食易饥等症状好转或消失,血糖平稳下降,其并病得以临床控制。结论:从整体观念出发,以中医辨病、辨体质、辨证为主,用参芪地黄汤加减,分别治以益气滋阴,清泄肺胃,化浊行血法;滋阴益气,固肾摄精,凉血止血法对辨治消渴病肾病有效。  相似文献   

17.
李柱  倪进军 《山西中医》2010,26(11):1-3
三叉神经痛是临床常见病、难治病,属中医面痛、面风范畴。发作性面部疼痛是其特异性症状,因而可作为中医辨病治疗三叉神经痛的主要依据。三叉神经的分布与足厥阴肝经的循行部位密切相关,其病位当责之于肝,病机以肝风内动为主,故应以柔肝熄风法为主要治法。临床实践表明,采用柔肝熄风法辨病治疗三叉神经痛疗效较好。  相似文献   

18.
田德禄教授治疗酒精性肝纤维化经验浅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田德禄教授认为酒精性肝纤维化属中医“酒癖”范畴,病因主要是纵酒日久,湿热为患,痰湿蕴结,体质从化是酒癖发病的重要原因之一;脾胃虚弱贯穿于酒癖病程的始终;肝郁脾虚,气痰瘀互结是酒癖病机的关键;把握病机规律是确立辨治法则的前提;注重脾胃,鼓舞正气是阻止病机演变的关键;辨证与辨病相结合治疗酒精性肝纤维化,宜在调肝理脾基础上加用解除酒毒之品。  相似文献   

19.
脾胃病为临床常见病。张珍玉先生总结历代医家关于脾胃生理功能及病理特点等理论,结合自身临床经验,形成了自己的学术思想。张老认为脾胃病为本虚标实、虚实夹杂之证,病位在脾胃,与肝密切相关,推崇通过调动、激发人体固有的愈病能力来治疗疾病。在脾胃病的治疗中,应治病求本、标本兼顾,注重脾胃气机升降,调肝以治脾,处方用药量小力宏。针对具体疾病主张辨病辨证相结合,在基本方的基础上根据辨证加减用药。  相似文献   

20.
中医治疗糖尿病的用药思路与方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中医对糖尿病及并发症的症状改善有独特的疗效,但降糖作用尚不够理想,有待进一步研究提高。笔者现结合多年研究与临床实践,提出以下几个用药思路。1 中医辨证与西医辨病相结合 中医认为,消渴病的基本病机是阴津亏损,燥热偏盛,而以阴虚为本,燥热为标。阴愈虚则燥热愈甚,燥热愈盛则阴愈虚,阴虚与燥热之间互为因果。阴虚燥热常波及肺、脾、肾三脏。因此,中医治疗消渴病常以“三消”立论,治疗重在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