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31 毫秒
1.
研究发现,肠道菌群失调导致的胰岛素抵抗在2型糖尿病发生发展中起关键作用。中医认为,脾失健运、精不正化是2型糖尿病的病机关键,且与肠道菌群失调关系密切。本文通过分析肠道菌群与2型糖尿病胰岛素抵抗、脾不散精与2型糖尿病胰岛素抵抗及助脾散精法调节肠道菌群、改善胰岛素抵抗的有关文献,探讨助脾散精法改善2型糖尿病胰岛素抵抗的作用机制,为临床治疗2型糖尿病提供新思路。  相似文献   

2.
研究发现肠道菌群紊乱与免疫功能改变在2型糖尿病(T2DM)的发生、发展中占有重要地位。根据此研究结果,从中医理论出发,认为二者功能健全与脾脏密切相关,故通过阐述助脾散精法改善T2DM患者肠道菌群及免疫功能的理论依据,为治疗2型糖尿病提供新的思路与方法。  相似文献   

3.
肠道微生态的改变影响着宿主能量代谢,参与糖尿病的发生。从中医角度分析肠道菌群在消渴发病机制中的作用,一方面认为生理上先天之本与后天之本参与了肠道菌群的形成与分布;另一方面,肠道菌群在功能上助肾推动脏腑气化,决定人之禀赋、助脾运化升清,助胃通降,因而,病理状态下,肾虚、胃强脾弱可诱发肠道菌群紊乱而病发消渴之症。在治疗方面,无论是具有滋阴补肾、清热健脾作用的中药或复方,还是低热量的饮食观念,不仅经现代研究证实可以通过调节肠道菌群结构改善葡萄糖稳态,还与中医学认识的消渴病机相契合,表明以肠道菌群为靶点,从先天之本与后天之本着手治疗糖尿病具有潜在的应用价值及发展前景。  相似文献   

4.
从中医角度出发阐释"脾胰同源"学说的学术渊源,认为"脾不散精"是导致糖尿病的基本病机,脾散精功能受损,不能将水谷精微布散全身,而是聚为"糖浊",表现为血糖升高。从脾辨治糖尿病,临证时健脾益气,助脾升清;补脾阴,清内热;并兼顾肝肾,辅以化痰活血之法,将"治脾即是治胰"的治疗理念应用到糖尿病的防治之中。  相似文献   

5.
冯建华教授从"脾不散精"理论论治糖尿病肾病,思路取于《内经》中"脾为胃行其津液"的思想,以温运脾阳,助脾散精为治疗之总则,在临床诊治糖尿病肾病方面取得良好的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6.
现代研究证实,肠道菌群失衡可通过影响短链脂肪酸、胆汁酸代谢以及产生代谢性内毒素等途径,导致糖尿病及其并发症的发生发展。在中医理论方面,"浊毒"成为2型糖尿病重要的病机,"浊毒"致病早期以脾不散精、浊邪困脾为起始因素,后期以浊毒入血、痹阻脉络为致病之本。结合肠道菌群紊乱致2型糖尿病的现代机制与中医"浊毒"理论,笔者发现"浊毒"致病早期与2型糖尿病患者早期出现的肠道菌群失衡阶段相似,后期浊毒入血与肠道代谢性内毒素致2型糖尿各类并发症的发病机理相吻合,且可以运用化浊解毒中药调节肠道菌群防治2型糖尿病。笔者从中医"浊毒"病机入手,探讨在2型糖尿病中"浊毒"理论与肠道菌群失衡过程之间的共性,以期今后为2型糖尿病从"浊毒"论治提供新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助脾散精法治疗2型糖尿病(胃强脾弱证)的临床疗效。方法:运用玉女煎合参芪散精汤(石膏、熟地、麦冬、知母、太子参、黄芪、茯苓、炒白术、鸡内金、陈皮、薏苡仁、荔枝核、苍术、藿香梗、佩兰、炙甘草等)为主方,治疗本病46例,并设立对照组、治疗组,评定两组疗效。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96%,明显高于对照组78%。结论:助脾散精法对于治疗2型糖尿病(胃强脾弱证)的临床疗效确切。  相似文献   

8.
减少血糖波动是目前干预糖尿病和预防并发症的重点,西医目前尚无针对胰岛功能本身的治疗方法。笔者基于中医脾胰同源的理论,分析“脾气散精”环节在机体糖调节中的重要作用,认为胰脏内分泌细胞所分泌的激素(胰岛素等)属于脾气散“精”的物质基础,“脾气散精”障碍而致精滞为浊、浊邪壅塞是糖尿病发生的使动环节与糖尿病全病程的关键病机。故提出以“助脾散精”作为治疗总则,运用补脾气、滋脾阴、通脾络等治法,促进糖尿病患者“胰”中精微物质的布散,令“精”散而不壅,“精”尽为所用,恢复糖调节激素间的平衡,从而减少血糖波动。  相似文献   

9.
肠道菌群在糖尿病肾病的疾病进展中发挥重要作用。中医药对糖尿病肾病疗效显著,其作用机制可能与调节肠道菌群有关。本文以肠道菌群为基础,通过分析肠道菌群、脾及糖尿病肾病三者之间的关系,追溯中医药理论中“脾病及肾”及“从脾论治”肾脏病的渊源,阐述“从脾论治”糖尿病肾病的重要性,并基于肠道菌群理论探讨其科学内涵,为糖尿病肾病的发病机制研究及临床防治方法的研究提供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0.
内质网是机体代谢活动的核心细胞器,内质网应激是代谢性疾病的重要发病机制。"脾气散精"是脾参与物质代谢的高度概括,脾的散精功能失常则精微不得输布,聚而成浊,闭阻血络,变证丛生,导致机体代谢紊乱及全身多脏器损害。脾土健运、脾络通畅是脾散精功能正常发挥的基础,补益脾土、通运脾络是促进脾气散精的主要治疗思路。中医脾系统与内质网功能密切相关,"脾不散精"是代谢性疾病的核心病理环节。基于"脾气散精"理论探讨助脾散精法调节内质网应激、恢复内质网稳态治疗代谢性疾病的作用机制。  相似文献   

11.
糖尿病病因除先天禀赋外 ,主要为饮食所伤 ,即饮食过饱、饮食肥甘、饮食过饥。糖尿病的病位在脾 ,病机为脾精下流。采用自拟扶脾散精汤治疗糖尿病 ,并由该方派生出抑胃扶脾散精汤、解毒扶脾散精汤、抑肝扶脾散精汤、宁心扶脾散精汤和益肾扶脾散精汤 ,分别用于治疗糖尿病之变证  相似文献   

12.
糖尿病病因,病机,治法新探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糖尿病病因除先天禀赋外,主要为饮食所伤,即饮食过饱、饮食肥甘、饮食过饥。糖尿病的病位在脾,病机为脾精下流。采用自拟扶脾散精汤治疗糖尿病,并由该方派生出抑胃扶脾散精汤、解毒扶脾散精汤、抑肝扶脾散精汤、宁心扶脾散精汤和益肾扶脾散精汤,分别用于治疗糖尿病之变证。  相似文献   

13.
脾主运化,其化生精微物质(糖、脂是精微物质的主要构成成分)通过"脾气散精"布散周身,"脾气散精"功能正常是糖脂代谢平衡的重要前提;脾虚状态下,肠道微生物稳态失衡,影响"脾气散精"功能,导致糖脂代谢紊乱。因此,在"脾气散精"理论指导下,探讨肠道微生物稳态与糖脂代谢的关系,将有助于从肠道微生态角度为中医"从脾论治"糖脂代谢性疾病提供实验依据,丰富脾脏象科学内涵,同时,为挖掘以肠道微生物组调控糖脂代谢为有效靶点的中药及中西医结合防治糖脂代谢性疾病提供新的策略和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4.
认为虚、热、痰、瘀贯穿糖尿病病程始终,脾虚,脾不散精,元气不升是其基本病机,而阴虚燥热是其病理产物痰瘀久蕴化热的结果。治疗应重治中焦脾胃,助脾散精;大补元气,养阴清热;兼顾活血化瘀。临证主张以张锡纯创立的玉液汤和滋膵饮为基础加减化裁,治疗糖尿病及多种并发症。  相似文献   

15.
张美玉  吴泳锡  王一竹  李方彤  刘明  戴雨霖  郑飞  越皓 《中草药》2021,52(17):5430-5436
中医理论认为"脾主运化,为气血之源";肠道菌群具有营养物质代谢和机体免疫功能,与中医"脾"的运化水谷和抗邪功能相对应。肠道菌群的平衡与否直接反映了中医"脾"的功能状态。系统地总结了脾虚证与肠道菌群的关系,并综述了基于肠道菌群常用补气中药和经典方剂治疗脾虚证的药效物质基础,为从代谢组学和肠道菌群角度研究补气中药治疗脾虚的作用机制及靶点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16.
消渴患者在病程发展中多出现痞满、反胃、呕吐、泄泻等症状,其中以痞满最为常见,然在中医文献中并无相关病名,导师岳仁教授根据患者的临床表现将该现象称为"消渴痞病",相当于糖尿病胃轻瘫,并认为消渴痞病根本病机在于"脾弱胃强",与脾不散精密切相关,故治疗上多采用助脾散精方法,使得中焦运化得利,气机得畅,精微得散,痞症得消,临床疗效较佳。笔者现将其理论依据阐述如下,以飨同道。  相似文献   

17.
干燥综合征多归属"燥痹"范畴,后期则继发"肺痹""肺痿"。"脾气散精,上归于肺",脾散精失常,则会导致清窍、皮毛失养而干燥,后期渐及肺脏,导致肺叶不荣而痿,故"脾不散精"是贯穿干燥综合征相关间质性肺疾病整个病程的基本病机。治疗上不应仅限于"燥者濡之",而应从健脾益气、助脾散精立法,以达到标本兼治之功。从脾气散精的生理特点、脾不散精与干燥综合征合并肺间质改变的病机变化,以及临床辨证论治等方面进行论述,以期为该病的临床治疗提供新的思路及方法。  相似文献   

18.
"脾主四时"是《黄帝内经》理论指导下形成的整体观念,强调以"脾土"为中心的五脏一体观,注重"脾"与四脏的相互关联。肠道菌群为人类的"第二基因组",与中医"脾"生理功能密切相关。通过阐述"脾土"与肠道菌群的相关性,基于"脾主四时"理论浅析五脏与肠道菌群生理、病理的相关性,以期从肠道菌群方面探析该理论的运用,为临床治疗相关疾病提供新思路。  相似文献   

19.
曹振华  苏润泽 《河南中医》2021,41(4):515-518
从脾的功能角度研究胰岛素抵抗(insulin resistance,IR),其核心病机为脾不散精,胃热亢盛;从肠道菌群角度研究IR,其病理机制为机体长期摄入高热量食物,导致肠道内厚壁菌门/拟杆菌门值升高、乙酸盐含量增加、益生菌比例降低和丁酸盐含量减少以及肠道屏障受损。中医采用清除胃热和补益健脾的治法可改善肠道菌群结构,有效提高胰岛素敏感性,说明了清除胃热和补益健脾的治法对治疗肠道菌群紊乱所致的IR具有一定疗效。但是对于肠道菌群、菌门之间比例是否改变、菌群是否发生移位、移行到哪些部位从而引发IR的研究鲜有报道,需要更多的实验研究来发现肠道菌群紊乱所致IR的机制以及脾与IR的关系。  相似文献   

20.
脾瘅与消渴病关系最为密切,是为消渴病前期。玄府作为人体最微小的结构功能单位,其理论阐明了多种病证的致病机理。基于玄府理论辨治脾瘅,认为脾瘅之"内热"的核心病机源于"散精障碍、脾玄府郁闭,疏泄失常、肝玄府郁闭,蒸化失用、肾玄府郁闭",由此提出脾瘅之治当以"开通玄府"为要,包括"运脾开玄、助脾散精,调肝开玄、畅调气机,补肾开玄、宣通气液"三法,以期为临床治疗脾瘅、阻断消渴病发生提供新的治疗思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