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2 毫秒
1.
手法配合穴位注射综合治疗颈性眩晕60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辛凯 《光明中医》2008,23(6):748-749
目的:观察手法配合穴位注射综合治疗颈性眩晕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0例颈性眩晕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40例,对照组20例。均采用常规疗法,治疗组在常规疗法的同时,配合手法及穴位注射疗法。结果: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均能减轻眩晕,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7.5%,对照组总有效率为64.5%,治疗组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非常显著性意义(P〈0.01)。结论:手法配合穴位注射综合疗法是治疗颈性眩晕的有效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2.
目的:比较穴位注射配合整脊手法与牵引、针灸、推拿治疗颈源性眩晕的疗效差异。方法:将57例颈源性眩晕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30例和对照组27例,治疗组实施穴位注射配合整脊手法治疗,对照组采取牵引、针灸、推拿推对比疗效。结果:总有效率治疗组93.3%,对照组85.2%,治疗组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穴位注射配合整脊手法治疗颈源性眩晕有良好疗效。  相似文献   

3.
目的分析"小醒脑开窍"针刺法联合"韦氏"整脊手法治疗颈性眩晕的临床疗效。方法收集西安市中医医院脊柱科60例颈性眩晕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30例。治疗组采用"小醒脑开窍"针刺法和"韦氏"整脊手法治疗,对照组采用传统针刺疗法和"韦氏"整脊手法治疗。两组疗程均为10天,观察临床疗效,比较颈性眩晕症状与功能评分、椎-基底动脉平均血流速的变化情况。结果①治疗组、对照组总有效率分别为96.7%和80.0%;两组临床疗效比较,治疗组优于对照组(P0.05)。②治疗前后组内比较,两组颈性眩晕症状与功能评分均较治疗前增加(P0.05);组间治疗后比较,治疗组颈性眩晕症状与功能评分均高于对照组(P0.05)。③治疗前后组内比较,两组治疗后椎-基底动脉平均血流速均较治疗前升高(P0.05);组间治疗后比较,治疗组椎-基底动脉平均血流速均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 "小醒脑开窍"针刺法联合"韦氏"整脊手法治疗颈性眩晕的临床疗效良好,可显著改善患者的眩晕症状。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多针浅刺法配合通督调脊手法治疗慢性原发性失眠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8年7月至2019年6月江门市五邑中医院针灸康复科门诊诊治的慢性原发性失眠患者60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30例。对照组给予艾司唑仑片口服治疗,观察组给予多针浅刺法配合通督调脊手法治疗。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前后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pittsburgh sleep quality index,PSQI)与失眠严重程度指数量表(insomnia severity index,ISI),记录治疗过程中不良反应。结果:观察组治疗后PSQI与ISI评分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疗后2周PSQI与ISI评分与治疗后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治疗后2周PSQI、ISI评分较治疗后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有效率为93.3%,对照组有效率为70.0%,观察组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多针浅刺法配合通督调脊手法能改善慢性原发性失眠患者PSQI与ISI评分,提高患者睡眠质量,延长睡眠时间。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推脊配合针刺治疗颈性眩晕的疗效。方法:将100例颈性眩晕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50例,治疗组采用推脊配合针刺穴位治疗,对照组采用针刺穴位治疗。结果:治疗组治愈率和总有效率分别为60%和98%,显著高于对照组的44%和84%(P0.05);治疗组在改善症状及颈部血流方面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推脊配合针刺治疗颈型眩晕效果较好。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中药配合五步调颈手法治疗颈性眩晕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0年10月至2012年10月福建省龙岩市中医院康复科就诊的颈性眩晕患者90例,按就诊顺序随机分为两组各45例。对照组采用中药配合颈椎牵引治疗,治疗组采用中药配合五步调颈手法治疗。比较两组治疗前后眩晕症状、功能评估及临床疗效。结果治疗后,治疗组颈性眩晕症状与功能评分为(39.98±2.95)分,对照组为(30.14±2.27)分,两组评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6.942,P<0.05);治疗组的改善指数为(0.41±0.04),小于对照组(0.23±0.06),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6.831,P<0.05)。治疗组治愈率+显效率为88.89%,对照组为66.67%,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6.738,P<0.05)。结论中药配合五步调颈手法可改善颈性眩晕患者颈性眩晕症状与功能评分。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针刀结合手法治疗颈性眩晕的疗效,并分析其对患者血浆神经肽Y(NPY)、内皮素-1(ET-1和降钙素基因相关肽(CGRP)水平的影响。方法: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140例颈性眩晕患者分为基础组、针刀组、手法组和联合组,每组35例。基础组给予基础药物穴位注射治疗,针刀组给予基础药物穴位注射治疗+针刀治疗,手法组给予基础药物穴位注射治疗+手法治疗,联合组给予基础药物穴位注射治疗+针刀+手法治疗。观察治疗前后眩晕障碍量表(DHI)评分变化、临床疗效、治疗前后血浆NPY、ET-1和CGRP水平变化。结果:治疗后4组患者DHI评分、血浆NPY、ET-1和CGRP水平均低于治疗前(P0.05),且治疗后联合组患者DHI评分、血浆NPY、ET-1和CGRP水平均低于其他3组患者(P0.05),针刀组和手法组患者DHI评分、血浆NPY、ET-1和CGRP水平均低于基础组(P0.05)。4组临床疗效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联合组总有效率为97.14%,高于其他3组(P0.01)。4组不良事件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针刀结合手法可显著减轻颈性眩晕患者眩晕症状,可有效控制血浆NPY、ET-1和CGRP水平。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腹针联合整脊手法治疗颈性眩晕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07年1月至2010年1月治疗的颈性眩晕患者121例的临床资料;结果采用腹针联合整脊手法与单纯整脊手法治疗后的总有效率、眩晕症状与功能评分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腹针联合整脊手法治疗颈性眩晕患者的疗效明显,值得临床推广运用。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验证特定穴位注射当归注射液治疗颈性眩晕的临床疗效。方法取足三里、风池、全息颈穴,穴位注射当归注射液治疗颈性眩晕60例,并随机设推拿手法配合中药内服对照组60例进行对照观察。结果特定穴位注射组治愈率91.67%,总有效率100%;对照组治愈率60.00%,总有效率81.67%,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特定穴位注射当归注射液治疗颈性眩晕疗效优于推拿手法配合中药内服。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微调推拿手法治疗颈性眩晕的近期临床效果。方法:将69例颈性眩晕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35例,采用微调推拿手法治疗;对照组34例,采用颈椎牵引治疗。观察治疗前后颈性眩晕症状、功能评分及椎动脉供血情况。结果:采用自身及组间对照,治疗组颈性眩晕症状与功能评分均有明显提高,差异有显著性(P<0.01〉;两组治疗前后通过经颅多普勒(TCD)联合磁共振血管成像(MRA)检查感兴趣侧椎动脉供血情况,治疗组改善明显优于对照组。结论:微调推拿手法治疗颈性眩晕疗效优于颈椎牵引。  相似文献   

11.
刺络放血配合拔罐治疗颈性眩晕疗效观察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观察刺络放血配合拔罐治疗颈性眩晕的疗效。方法收集门诊或住院曾出现晕针或对针灸有强烈的恐惧感的颈性眩晕患者92例,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用梅花针在双侧内关、足三里、太冲穴上叩刺,然后沿着督脉、双侧足少阳经和足太阳膀胱经叩刺,均以局部鲜红渗血为度,叩刺后立即在颈项部加拔火罐治疗。对照组口服甲磺酸倍他司汀片。结果治疗组的治愈率及总有效率均高于对照组(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刺络放血配合拔罐治疗颈性眩晕疗效确切,确实是晕针或对针灸有强烈的恐惧感的颈性眩晕患者的一种良好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龙氏治脊疗法与针灸治疗颈性眩晕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0例颈性眩晕患者随机分为龙氏治脊疗法和针灸治疗两组的疗效比较.结果:根据〈中医病症诊断疗效标准〉治疗组总有效率93.3% 对照组总有效率76.7%(p〈0.05).结论:龙氏正骨治脊疗法对颈性眩晕的疗效优于针灸治疗对照组,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督脉穴位注射疗法治疗中风后遗症的疗效。方法:对286例中风病患者随机分为督脉穴位注射组(治疗组184例)和普通针疗组(对照组102例),观察两种疗法治疗中风病的临床疗效,治疗后按4级评分法对临床症状进行评分统计。结果:治疗组有效率85.3%,对照组64.7%,2组经统计学检验,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1)。结论:督脉穴位注射疗法治疗中风病疗效优于普通针疗法.  相似文献   

14.
肝经俞募穴刺络放血法对失眠患者PSQI、SAS和SDS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肝经俞募穴刺络放血法配合针刺对失眠患者匹兹堡睡眠量表(PSQI)、焦虑自评量表(SAS)及抑郁自评量表(SDS)的影响。方法:将72例患者随机分为针刺组(对照组)和针刺结合刺络放血组(治疗组),每组36例。对照组行常规辨证取穴治疗;治疗组在采用常规针刺治疗后,配合肝经俞募穴(肝俞、期门穴)刺络放血拔罐治疗。常规针刺:1次/d,5次/周;刺络放血拔罐法:2次/周,共治疗4周。治疗前后选用PSQI、SAS、SDS作为观测指标。结果:两组疗后疾病疗效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疗后PSQI、SAS、SDS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肝经俞募穴刺络放血法配合针刺治疗失眠临床疗效肯定,较单纯针刺治疗临床效果更佳。  相似文献   

15.
目的 观察针推为主综合治疗颈性眩晕的疗效。方法 将 63例患者分为针刺组、推拿组、针推组 3组 ,分别进行治疗。结果与结论 针推组治愈率和有效率分别为 69.7%和 90 .9% ,明显高于针刺组和推拿组 (均 P<0 .0 1,P<0 .0 5 ) ,且针推组治疗疗程亦明显短于其他两组  相似文献   

16.
针刺督脉为主治疗中风后肢体痉挛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目的 探讨针刺督脉为主的方法治疗中风后肢体痉挛的临床意义。方法 针刺督脉为主配合关节局部取穴治疗风后肢体痉挛患者29例,与传统取穴方法治疗的29例作疗效对比。结果 治疗前两组患者肢体Ashoworth张力评分及Fugl Meyer运动功能评分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 05);治疗后两组张力评分评定差异有显著性(P<0. 05);运动功能评分与治疗前比较均明显升高(P<0. 01),但治疗组与对照组比较,肢体运动功能改善更显著(P<0. 05)。结论 针刺督脉为主治疗中风后肢体痉挛较传统的针刺方法可明显提高疗效。  相似文献   

17.
压灸百会穴为主治疗颈性眩晕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16,自引:0,他引:16  
庄礼兴  童娟  李月梅 《针刺研究》2000,25(2):124-126
本文以压灸百会穴为主要方法治疗颈性眩晕 ,愈显率 85 7% ,与单纯针刺组比较P <0 0 1。治疗组与对照组治疗后椎动脉 (LVA、RVA)及基底动脉 (BA)的收缩期峰值、舒张末流速及平均流速均较治疗前上升 (P <0 .0 5 )。治疗后治疗组的LVA、RVA、BA的收缩期峰值、舒张末流速及平均流速均比对照组上升幅度大 (P <0 0 5 )。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益气温中针灸疗法治疗颈性眩晕的临床疗效。方法:60例颈性眩晕患者随机分为两组,益气温中法治疗组(治疗组)30例和常规治疗组(对照组)30例,比较治疗后两组临床效果及两组患者眩晕症状改善程度情况。结果:益气温中治疗组临床疗效及眩晕症状改善程度优于常规治疗组(P0.05)。结论:运用益气温中针灸疗法治疗颈性眩晕疗效明显优于常规治疗组。  相似文献   

19.
目的:观察电热砭石温熨疗法治疗颈性眩晕的疗效。方法:将66例颈性眩晕患者随机分成治疗组36例和对照组30例,治疗组予电热砭石温熨疗法,对照组予传统针刺法。两组疗程均为4周。观察治疗前后症状和功能评分、VAS评分、左右椎动脉(LVA/RVA)和基底动脉(BA)的平均流速及临床疗效评价。结果:①治疗组和对照组总有效率分别为83.33%(30/36)和73.33%(22/30);②两组症状和功能评分、VAS评分均较治疗前有明显改善(P<0.05),治疗组优于对照组;③两组治疗前后椎动脉、基底动脉的平均血流速度有明显改善(P<0.01),两组治疗前后差值比较有显著差异(P<0.01),治疗组优于对照组。结论:电热砭石温熨疗法治疗颈性眩晕疗效确切,可显著改善眩晕症状和血液动力学指标,具有较好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20.
目的:观察穴位注射结合捏脊疗法治疗阳虚型不寐临床疗效。方法:将符合纳入标准的70例患者随机分为3组,治疗组采用刺五加注射液风府穴穴位注射结合捏脊;针刺组采用常规取穴;对照组采用艾司唑仑口服。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95.83%)高于针刺组(82.60%)及对照组(78.26%)(P〈0.05)。与本组治疗前比较,三组均可降低PSQI评分(P〈0.05);与针刺组和对照组治疗后比较,治疗组PSQI评分显著降低,具有统计学差异(P〈0.01)。结论:刺五加注射液风府穴穴位注射结合捏脊疗法能有效改善阳虚失眠患者睡眠状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