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廖宇 《河南中医》2004,24(1):3-3
明·赵开美本《伤寒论·太阳病篇》第 1 76条“伤寒脉浮滑 ,此表有热 ,里有寒 ,白虎汤主之。”历代医家注家对此条文争议颇多。其关键在于“里有寒”三字上。医者共知 ,白虎汤乃主阳明气分邪实表里俱热之方 ,有虎啸生风驱邪退热之妙。若病人里有寒证 ,断无单用白虎之理。如林亿等人校对该书时对此条文备有疑问 :“臣亿等谨按前篇热结在里 ,表里俱热者白虎汤主之。又云 :其表不解 ,不可与白虎汤。此云脉浮滑 ,表有热里有寒 ,必表里字差矣。又阳明一证云 :脉浮迟 ,表热里寒 ,四逆汤主之。此表里字差明矣。《千金翼方》云白通汤 ,非也。”南京…  相似文献   

2.
<正> 白虎汤(现今有些方书改名为石膏知母汤)出自张仲景的《伤寒论》。该书第181条(据赵开美本)云:“伤寒,脉浮滑,此表有热,里有寒,白虎汤主之。”此条《玉函经》改白虎汤为白通汤,以迎合“里有寒”句,而不顾“脉浮滑”三字之义,这无异于削足适履。考《伤寒论》第350条:“伤寒脉滑而厥者,里有热,白虎汤主之”,以此证彼,白虎汤证者,必是里有热,而非里有寒也。181条的“表有热”必是表有寒,“里有寒”必是里有热的错简。因为181条之首明明冠以“伤寒”二字,表有寒者,是表有寒邪之意也,表之寒邪不解,传里化热,则  相似文献   

3.
《伤寒论》第181条云;“伤寒,脉浮滑,此以表有热里有寒,白虎汤主之。”白虎汤是清解里热之剂,其证为里热证无疑,然条文却说“里有寒”。对此,后世注家众说纷纭,有谓“寒”字作“邪”字解者,有谓“表热里寒”应改为“表寒里热”者,亦有谓“白虎汤”系“白通汤”之误者。余认,为“里有寒”的寒字乃实字笔误。其理由如下:  相似文献   

4.
<正> 编辑同志: 贵刊一九八三年第五期《伤寒串讲》关于阳明经证引用176条“伤寒脉浮滑,此以表有热,里有寒,白虎汤主之”。白虎汤既是清热重剂,为什么“里有寒”又可使用之? 山东宁津县中医院任建林河北省石家庄市杨青一任建林、杨青一同志: 关子《伤寒论》176条“伤寒脉浮滑,此以表有热,里有寒,白虎汤主之”,历来注释颇多。《玉函经》作“伤寒脉浮滑,而表热里寒者,白通汤主之。旧云白通汤,一云内虎者恐非。”《医宗金鉴》引王三阳云“经文‘寒’字  相似文献   

5.
论白虎汤证不为“四大”症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有清以降,注伤寒白虎证者,多遵《温病条辨》而言其为“四大”症,沿袭至今,致使无法认识何者为白虎证,何者为白虎加入参汤证,遂使仲师辨证之精微处湮而不彰,使吴氏之鉴别法亦晦而不明。故提出,以就正於同道。所谓四大症,为身大热,汗大出,口大渴,脉洪大(笔者按:更有加面大赤为五大症者)。此四大症与《伤寒论》原意不符,试看大论所载白虎证三条: 176条:伤寒脉浮滑,此以表有热,里有寒,白虎汤主之。 350条:伤寒脉滑而厥者,里有热,白虎汤主之。 219条:三阳合病,腹满,身重,难以转侧,口不仁,面垢,谵语,遗尿……若自汗出者,白虎汤主之。第176条之“里有寒”显系有误,有改为里有热者,有改为里无寒者,有改为表里  相似文献   

6.
白虎汤应用三则莱阳市中医院(265200)辛建山东省中医药研究所(250014)张新华白虎汤出自《伤寒论》,主要功用是清热泻火、生津止渴,用于外感热病之气分热盛之证,由于此方配伍灵巧,笔者临床常以此方加减治疗多种病症,只要抓住病机,四大证不必悉具,谨...  相似文献   

7.
谈白虎汤四大症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白虎汤为汉代张仲景《伤寒论》首载,是治疗阳明经证的主方。后人依据先贤的文献记载及临证用方经验,将白虎汤的应用归纳为“大热、大烦渴、大汗出、脉洪大”,即今之所谓“白虎汤四大症”。然细考张仲景《伤寒论》、《金匮要略》中有关白虎汤的三条原文,似有不合:  相似文献   

8.
对白虎汤清热原理及知母退热成分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白虎汤是《伤寒论》经典方之一,是中医清气热的代表方剂。由石膏、知母、甘草、粳米四药组成。具清气热、泻胃火、生津止渴作用,对外感热病、气分热盛的壮热、烦渴、脉洪大等证,有独到的疗效。故历代医家都十分重视此方。《伤寒论》把它列为阳明经证主方,温病学把它作为清气分热的代表方。中医许多清热剂都以它为基础方而加减,如“白虎加人参汤”、“白虎加苍术汤”和“白虎桂枝汤”等。1700多年来,白虎汤仍不失为临床上清热剂的重要基础方。现代药理研究证明,白虎汤确具解热作用,对乙脑、流感也有较好疗效。为进一步阐明白虎汤解热及其作用原理,我们结合中医理论进行了实验和探讨。  相似文献   

9.
发热是恶性肿瘤常见的全身症状之一 ,其病因主要与合并感染、肿瘤组织坏死分解产生致热源等因素有关。长期的发热可以消耗病人的体能 ,增加病人的痛苦 ,使其生存质量降低 ,最终缩短其生存期。本人在临床中运用《伤寒论》经方治疗癌性发热 ,主要运用的经方为白虎汤和小柴胡汤 ,取得较好的疗效 ,现分述如下。白虎汤白虎汤方出自《伤寒论》第 1 76条 :“伤寒 ,脉浮滑 ,此以表有热 ,里有寒 ,白虎汤主之。”此处“里有寒”当为“里有热”,为传抄错误。此条为伤寒热变阳明的证治。《素问·水热穴论》说 :“人伤于寒 ,传而为热。”此条以脉代证 ,反…  相似文献   

10.
《伤寒论》第176条原文:“伤寒,脉浮滑,此以表有热,里有寒,白虎汤主之。”由于本条“里有寒”三字与脉治不符,历代医家争议颇多.杨韵伯《伤寒来苏集》改原文为:“伤寒,脉浮滑,此表有热,里有邪,白虎场主之.”黄元御《伤寒悬解》改原文为:“伤寒,脉浮滑,此里有热,表有寒也,白虎场主之.”现行中医院校教材《伤寒论讲义》则认为应系:“伤寒,脉浮滑,此表里俱热,白虎汤主之.”而肖氏[’J则撰文认为当以桂林古本《伤寒论》“伤寒,脉浮滑,此以里有热,表无寒,白虎场主之”为准.细绎以上各论,似均不能表达件太原旨.…  相似文献   

11.
石膏退热心悟武进县中医院(213100)陈耀兴1外感发热配伍石膏可清汉张仲景《伤寒论》中之“白虎汤”,以生石膏为君治疗阳明经证之大热、大汗、大烦渴不解、脉洪大者。给后世医家治疗热性病之危、急、重症拓宽了道路,但亦有后世医者因畏白虎汤中生石膏之寒凉,或...  相似文献   

12.
《伤寒论》中有 5条原文论及白虎加人参汤证治 ,古今医者在临床上使用本方治疗阳明胃热炽盛、气阴两亏所致诸症疗效确切 ,值得重视。笔者通过复习文献 ,发现历代医家对白虎加人参汤证的有关问题争论颇多 ,至今尚未定论。在此 ,有必要提出来 ,加以讨论。1 白虎加人参汤证出现“时时恶风”“背微恶寒”的机理问题《伤寒论》1 73条 :“伤寒 ,若吐若下后 ,七八日不解 ,热结在里 ,表里俱热 ,时时恶风 ,大渴 ,舌上干燥而烦 ,欲饮水数升者 ,白虎加人参汤主之。”1 74条 :“伤寒 ,无大热 ,口燥渴 ,心烦 ,背微恶寒者 ,白虎加人参汤主之。”对白虎加…  相似文献   

13.
本文从版本文献、病证机制、临床实践三个方面阐述《伤寒论》第176条白虎汤证,提出:该条文"里有寒"是符合医理临床的,因阳不敛藏,脉浮滑,表有热里有寒,运用白虎汤治疗是对证的。  相似文献   

14.
白虎汤被称为寒剂之祖方。而后来的桂枝白虎汤、苍术白虎汤、化斑汤,甚至有的学者(陆九芝)认为溫病中辛凉解肌法、甘寒清热法等都是继承仲景《伤寒论》白虎汤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伤寒论》白虎汤主证归纳起来有大热、大汗、大渴、脉洪大等四大症(但不必全见),而以热厥、神昏谵语等为副证。在特殊情况下,由于汤明热郁则  相似文献   

15.
指出《伤寒论》第170条中“脉浮,发热,无汗”非白虎汤之禁证,须合参其他脉症而决断。参照诸家注释及经验,认为“表不解者,不可与白虎汤”乃仲景所示之常法,论中亦有用白虎汤及加人参汤而不忌表证之活法。指出石膏有解肌发汗之能,白虎汤加减可用于温热病初起或太阳表证未罢而阳明里热已盛之证。  相似文献   

16.
凡里有燥热,大伤津液,诊其脉洪或滑数,人汗出、烦渴、口舌干燥或舌有芒刺,无表症者,为本方适应症。许多热性病,常见此脉症。辨证确实,用无不效。白虎汤被称为“寒剂之祖方”。而后来的桂枝白虎汤、苍术白虎汤、化斑汤,甚至有的学者认为温病中辛凉解肌法、甘寒清热法等都是继承仲景《伤寒论》白虎汤的基础方发展起来的。  相似文献   

17.
《伤寒论》第166条原文为:“病如桂枝证,头不痛,项不强.寸脉微活,胸中痞硬,气上冲喉咽不得息者,此为胸有寒也,当吐之,宜瓜蒂散。”统编五版教材(伤寒论讲义)认为“寒作邪解,此指痰饮。胸有寒,指胸隔停滞痰饮的病理。”以寒训邪.又推之痰饮,实觉牵强。笔者细绎仲景原义.前后互参,认为“胸有寒”作“胸有实”较妥。试论如下:三寒饮当温不可妄吐《金匾要略·痰饮咳嗽病脉证并治第十)有“病痰饮者,当以温药和之”之论,指出了痰饮病的治疗大法。“温药和之”是治疗痰饮总的原则,治本的主要方法。(金匾要略)冶痰饮,分治…  相似文献   

18.
天生白虎汤     
西瓜,有“寒瓜”及“天生白虎汤”之称。寒瓜之意易懂;白虎汤以生石膏为主药,是治疗大热大渴大汗出的名方,称西瓜为“天生白虎汤”,其清热之功可见。在古时,西瓜是较名贵的。《广志》记载其品种以“敦煌之种为美”,又说在旧阳城有一种青登瓜,作为贡品,故又称“御瓜”。《神仙传》曾对青登瓜大肆渲染,说“青登瓜大如三斗魁,玄表丹里,呈素含红,揽之者寿,食之者仙”。虽然,前人之谈未免失实,但西瓜对健康的益处无疑是很大的。有人形容它的清热生津作用,说食之如“醍醐灌顶,甘露沁心”,真是绝妙的比喻。医家则认为,温热病人…  相似文献   

19.
38.《伤寒论》中背恶寒症可见于哪些汤证?临床上应如何辨证施治? 答:《伤寒论》中言“背恶寒”症者,有原文第174,304等两条。白虎加人参汤证及附子汤证均可见之。因背恶寒之成因不同,故治疗之方法也有所区  相似文献   

20.
答:历代注家多认为,服桂枝汤以后,出汗很多,若脉现洪大而仍有桂枝汤症的,可再给桂枝汤,照前法服用。《医宗金鉴》、柯韵伯,龙在泾及近年的一些新版书均如是说。这是解释不通的,只有桂林版《伤寒论》云:“太阳病,服桂枝汤后,大汗出,脉拱大者,与白虎汤。”前面多“太阳病”三字,后面多一后字,“与桂枝汤”为“与白虎汤”。我们认为,桂林版本虽多认为是膺本,但此条极为合理。理由是:①此条主证是“大汗出,脉洪大”?有大汗大脉当有大热,已具备白虎汤三大证了。岂有见白虎汤之里证而用桂枝发表之道理;②口渴又非白虎汤必备之候,这一点注家们早有论述。如强调口渴,则当用白虎加人参汤了。故据辨证论治“有是证,用是方”的原则,当是白虎汤才为正理。换句话说,主张仍用桂枝汤者皆为附会之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