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 毫秒
1.
贲门失弛缓症(achalasia,AC)是指因食管下段括约肌(LES)失弛缓导致的原发性食管动力障碍性疾病[1].临床表现为吞咽困难、食物反流、胸骨后疼痛、体质量下降等,可通过食管钡餐、电子胃镜、食管测压等确诊[2].经口内镜下食管肌层切开术(PO-EM)是治疗 AC 的一种新兴技术,短期疗效显著,但长期疗效有待考证[3-5].周正华主任医师从事中西医结合治疗消化系统疾病工作二十余年,博采众长,治验丰富.笔者(第一作者)近随周师侍诊期间,遇到贲门失弛缓症POEM术后复发患者1例,经3个月中药治疗,疗效颇佳,现介绍如下,以飨同道.  相似文献   

2.
黄穗平  余绍源 《新中医》1997,29(12):32-32
内镜下气囊扩张术结合中药治疗贲门失弛缓症黄穗平余绍源罗云坚陈锦锋贲门失弛缓症是食管神经肌肉运动功能障碍,下段食管括约肌(LES)松弛障碍,导致食管功能性梗阻的一种疾病。临床上以吞咽困难,食物反流,胸骨后疼痛为主要表现,可伴有体重减轻。近来我们...  相似文献   

3.
正贲门失弛缓症(achalasia of cardia,AC)是常见的食管运动障碍性疾病,其特征是食管缺乏蠕动和食管下括约肌(lower esophageal sphincter,LES)松弛不良,引起吞咽困难、食物停滞和近端食管扩张。具体病因尚不清楚,一般认为是肌肉神经性病变所致。临床上AC表现为液体和固体食物的吞咽困难以及体质量减轻、餐后反食、夜间呛咳、胸骨后不适或疼痛。西医主要通过药物治疗、内镜治疗、手术治疗来降低LES压力,从而使食物顺利进入胃  相似文献   

4.
贲门失弛缓症是一种原因不明的以下食管括约肌(LES)松弛障碍和食管体部无蠕动为主要特征的原发性食管动力紊乱性疾病。临床常见症状为:吞咽困难、食物反流以及下段胸骨后不适或疼痛,可伴有体重减轻甚至营养不良,而且还会导致情绪改变,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目前临床上的治疗主要分为内科治疗、手术治疗以及内镜下球囊扩张治疗。笔者在临床上运用胆舒胶囊联合针灸治疗本病效果满意,现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5.
郁证发微(三十四)——郁证遗精论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下载免费PDF全文
分析胃食管反流病目前药物治疗的误区、病因和治疗策略,认为胃食管反流病的主要问题不是胃酸分泌过多,而是由于食管下括约肌功能减弱、食管酸廓清功能障碍、胃肠排空延缓等消化道动力障碍所致的酸错位,其终极治疗目标应该是调整胃肠动力,以降为顺。针灸疗法对胃肠道动力和食管下括约肌有很好的调整作用,用于治疗胃食管反流病有显著的优势。  相似文献   

6.
胃排空障碍是食管、贲门癌术后少见的并发症,其发生率为1.1%~3.3%上。虽然临床上发病率较低,但给患者造成了很大的痛苦,使其生活质量下降。扶正理气合剂为纯中药复方制剂,具有扶正理气、攻里通下、活血化瘀之功效。作者观察我院应用扶正理气合剂联合莫沙必利治疗食管、贲门癌术后功能性胃排空障碍14例,效果良好,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7.
分析胃食管反流病目前药物治疗的误区、病因和治疗策略,认为胃食管反流病的主要问题不是胃酸分泌过多,而是由于食管下括约肌功能减弱、食管酸廓清功能障碍、胃肠排空延缓等消化道动力障碍所致的酸错位,其终极治疗目标应该是调整胃肠动力,以降为顺。针灸疗法对胃肠道动力和食管下括约肌有很好的调整作用,用于治疗胃食管反流病有显著的优势。  相似文献   

8.
反流性食管炎是一种常见的消化系统疾病,属于胃食管反流病,由胃和(或)十二指肠内容物,主要是酸性胃液或酸性胃液加胆汁反流至食管所引起的食管黏膜的炎症、糜烂、溃疡和纤维化等病变。其病因主要为食管的防御机制下降,包括食管下段括约肌抗反流韵屏障功能减弱,食管对胃反流物的廓清能力障碍,食管黏膜屏障功能的损害。笔者采用中西医结合疗法对24例反流性食管炎进行治疗取得较好的疗效,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9.
滑动性食管裂孔疝并非少见病,且与胃食管返流,食管裂孔障碍有一定关系,我院从1992年 ̄1994年经钡气双重低张造影及多体位观察,且有完整资料确诊的26例。从某些病例短期追踪多次复查对比,可见该病人胃食管返流,食管裂孔障碍逐渐发展成为滑动性食管管裂孔疝,在26例滑动性食管裂孔疝治疗中通过生活调理,用药物保护食管胃粘膜、止酸、抗炎、加强胃肠动力后,大部分病例得到明显改善临床症状,但药物不能使疝囊永久消  相似文献   

10.
贲门失弛缓症是食管运动功能障碍性疾病,气囊扩张是治疗贲门失弛缓症的有效方法。我院自行研制了贲门失弛缓症球囊扩张器,采用内镜直视下气囊扩张治疗方法,从1995年10月至2004年3月治疗患者38例,共扩张73次,疗效确切,无明显并发症。  相似文献   

11.
胃食管反流病辨治体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胃食管反流病是由于下食管括约肌功能障碍引起胃内容物反流至食管导致的一系列慢性症状和食管粘膜损害.近年来的研究显示,胃食管反流与Barretts食管、食管腺癌等严重情况相关,因而此病受到广泛的关注,中医药治疗该病具有较好的前景,结合临床,我们就此病的中医药辨治谈谈体会.  相似文献   

12.
反流性食管炎(RE)是指由于食管下段括约肌功能失调,胃内容物(胃酸、胃蛋白酶)甚至十二指肠液(包括胆汁、胰液)经贲门反流入食管所致的黏膜炎症。近来研究表明,RE与消化动力障碍有关,约1/2的患者存在排空延缓。笔者用奥美拉唑联合莫沙必利治疗RE患者48例,疗效良好,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3.
贲门失弛缓症是食管贲门神经功能障碍而无器质性病变的一种疾病。由于食管壁内神经丛与平滑肌损害及迷走神经功能障碍,引起食管贲门失弛缓,致使下食管括约肌(LES)压力升高,吞咽动作后LES不能充分松弛,食物不能进入胃中,同时由于食管动力障碍,蠕动差而致食物及液体潴留于食管内,故临床以吞咽困难、胸骨后疼痛及食物反流为最常见症状。由于长期吞咽困难、胸骨后疼痛而致摄入不足,中晚期常见体质量下降、贫血,严重时可发生营养不良和维生素缺乏以及水电解质平衡失调。晚期极度扩张的食管压迫邻近器官可引起气急、发绀,食管 有的为霉菌  相似文献   

14.
返流性食道炎是一种由多种因素促成的上消化道动力障碍性疾病。是由于食管下段括约肌功能减弱,酸性胃容物返流并滞留食管,食管酸廓清功能障碍及食管黏膜防御功能下降所致。属中医的“吞酸”、“噎证”等证。儿年来,我们用青瓦汤加减治疗该病,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15.
食管贲门失迟缓症是一种原发性食管神经、平滑肌病变所致食管运动功能障碍性疾病。临床上主要以吞咽困难、胸骨后疼痛和食物反流为主要表现,是一种少见的疑难病症。对本病单纯用药物治疗,疗效欠佳。我科近几年来,采用内镜球囊扩张结合中药治疗本病,取得了较好疗效,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6.
胃食管反流病(gastroesophagealrefluxdisease,GERD)是临床上常见的消化道动力障碍性疾病,目前巳成为消化系统疾病研究的热点。因此,积极治疗胃食管反流病有着重要的临床意义。本文遵循随机、对照的原则观察病例120例,通过对平胃散加减治疗胃食管反流病的临床观察,发现本方可以明显减轻胃食管反流病患者的临床症状及胃镜下病变程度。  相似文献   

17.
范爱香 《中医研究》2009,22(12):19-20
反流性食管炎(reflux esophagitis,RE)是上消化道功能紊乱、运动障碍性疾病,由于胃和(或)十二指肠内容物(主要是酸性胃液或酸性胃液加胆汁)反流人食管,引起食管黏膜的炎症、糜烂、溃疡和纤维化等病变。该病病因主要为食管的防御机制下降,包括食管下段括约肌抗反流的屏障功能减弱,食管对胃反流物的廓清能力障碍,食管黏膜屏障功能损害。  相似文献   

18.
胃食管反流病(GERD)是临床上较为常见的消化系统疾病,因其病程反复、迁延难愈等特点而严重地影响了患者的生活及心理。现阶段,GERD的发病机制存在复杂性和不确定性,笔者通过对近几年中西医病因病机及治疗相关文献收集整理,笔者发现西医认为GERD的发病机制与食管下括约肌(LES)抗反流屏障结构障碍、食管对胃反流物的廓清功能异常等相关,治疗以抑酸、促进胃肠动力及抗反流手术等为主。古今中医医家则认为在多因素下致肝胃不和、气机失和为其总病机,在治疗方面,通过辨证分型采用药物疗法、中医外治法治疗等。现笔者通过收集整理近几年国内外GERD文献资料,阐述了中西医学者对GERD的病因病机和治疗两方面的认识,以期为治疗GERD进展的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9.
<正>贲门失弛缓症(AC)是指吞咽时食管体部无蠕动,食管下段括约肌和贲门松弛不良,导致出现咽下困难、食管反流、胸骨后沉重感或阻塞感甚或胸痛等临床症状,其西医学发病机制可能为交感神经与副交感神经调节平衡失常。山东中医药大学高树中教授精研经典,由博返约,擅用单穴治疗疾病,且力倡针药并用,临床诊治疾病有独到之处。现仅就其治疗贲门失弛缓症的经验介绍如下。1病因病机本病当属中医学噎嗝范畴。但此噎膈与食道癌  相似文献   

20.
中西医结合治疗食管、贲门癌术后胃排空障碍连云港市第一人民医院(222002)刘锦屏【关键词】中西医结合食管贲门癌1临床资料病例总数21例,男14例,女7例;年龄46~75岁。其中食管癌15例,贲门癌6例;左经胸16例,右经胸4例,非开胸食管剥脱术1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