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60 毫秒
1.
朝医四象医学将人分为太阳、少阳、太阴、少阴四种体质,太阴人是糖调节受损的易感人群。朝医“四象体质学说”对降低此类人群糖调节受损的患病率以及2型糖尿病的转化率具有重要参考价值,通过探讨太阴人的生理、病理特点,依据朝医辨象论治从性情调节,饮食运动调护,药物治疗,与中医、现代医学结合治疗等方面制定防治策略,有助于预防和治疗太阴人糖调节受损,从而提高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2.
《辽宁中医杂志》2016,(6):1128-1131
目的:通过腧穴之间的针刺感应传导差异、针刺感应敏感度与SEP之间的内在联系,探讨循经感传敏感体质的中枢传导时间(CCT)的特点。方法:健康人为对象,检测下肢部腧穴的针刺感应以及SEP,比较腧穴与腧穴、经脉与经脉之间得气反应特点,以及针刺感应敏感度与Onset(Onset Latency)N13与Onset N20成分的相关性。结果:阳陵泉、解溪穴的针感传导计数低于其他腧穴(P0.05);悬钟穴的左右侧针感传导差异较大;针刺小腿部8个腧穴时的针刺感应传导率为32.6%、小腿部的胆经腧穴为26.1%、胃经腧穴为34.8%;A组(针感传导腧穴计数6)的Onset N13左右侧差异大于B组(针感传导腧穴计数≥6)、A组Onset N20左右侧差异小于B组(P0.05)。结论:小腿部8个腧穴的针感传导率为32.6%,针刺感应传导计数最高的是上巨虚穴,最低的是阳陵泉、解溪穴。针感传导率高的体质中,Onset N13左右差异较小、Onset N20左右侧差异较大,暗示针刺感应与经络-腧穴-体质之间的密切相关性。  相似文献   

3.
林长青  柳振宇  高彦彬 《陕西中医》2007,28(12):1649-1651
目的:探讨朝医辨体质治疗慢性肾功能衰竭的机理。方法:临床通过朝医体质理论将患者分为太阴人、少阴人、少阳人,用各象既定方治疗早中期CRF,观察各组主要症状出现频率以及治疗前后有效率和肾功指标。结果:辨体质治疗有效率太阴人83.33%、少阴人75%、少阳人76.19%。提示:朝医辨体质治疗慢性肾功能衰竭,能够明显控制患者的肾功能(P<0.05),有助于改善患者的贫血及临床症状,从而能有效的延缓CRF的进展。  相似文献   

4.
朝医学是以“四象学说”为主要理论构成的辨象施治的医学体系,其独有的“药乃局限于人”的药性观填补了医药界机体对药物的选择性问题。朝医独特的特性体质学说奠定了朝医方剂不同于中医学及其它传统医学的组成、配伍原则,体现出朝医学因人而宜,因象而宜的特点,据记载朝医常用方剂共有531首,其中太阳人4首,少阳人167首,少阴人178首,太阴人182首,以下浅谈朝医方剂的构成特点及配伍规律。1 因象而立朝医四象医学根本点就是辨象施治,即先把病人按照体质不同分成四种象别(太阴人、太阳人、少阴人、少阳人)。其依据是形体容貌、性情、行为、心理…  相似文献   

5.
用功能磁共振成像探讨经穴和大脑皮层的关系   总被引:8,自引:2,他引:6  
目的:利用功能磁共振成像研究针刺人体穴位时引起大脑皮层神经兴奋的现象,探讨经穴、经络和大脑皮层的联系。方法:分别针刺足少阳胆经的穴位光明6例、阳陵泉6例和足阳明胃经穴位伏兔6例、足三里6例,均为健康人。用功能磁共振技术观察针刺时大脑的功能状态。结果:针刺足少阳胆经光明穴和阳陵泉穴,对侧枕叶视皮层均有明显兴奋,其中5例受试者(光明穴3例、阳陵泉穴2例)双侧枕叶视皮层都有明显的兴奋区;针刺后枕叶视皮层的平均BOLD信号强度增加的水平为(3.31±1.2)%。针刺足阳明胃经的足三里穴和伏兔穴可以引起下丘脑、海马回、额回的神经兴奋,平均BOLD信号强度增加(4.28±1.5)%。结论:功能磁共振成像显示针刺特定的穴位可以引起大脑相应区域的神经兴奋,同一条经脉上的穴位引起大脑兴奋的区域相同。提示经穴、经络和大脑皮层之间存在某种特定的联系。  相似文献   

6.
目的 应用微小力传感技术和生物力学原理,研制能实施针刺时测量提插力和捻转扭矩的医用传感针,针刺提插捻转手法进行实时检测.方法 选取20例健康志愿者,男、女各半,年龄20~30岁.选取临床较易得气、针感较好且便于提插捻转的足三里和腹部天枢两个穴位,单侧取穴,下肢非经非穴位为足三里穴与阳陵泉穴之间,足三里穴旁开1cm;腹部非经非穴位为天枢穴与大横穴之间中点.均垂直进针,穴位进针且在受试者出现酸麻胀等得气感后,行均匀提插手法,提插频率为2次/秒,保持提插的幅度和频率相同;行捻转手法时,捻转频率为2次/秒,捻转幅度为小于90°,保持捻转的幅度和频率相同.获得针体受力时连续有规律的十个周期波长的图像和数据.非穴位的提插手法及针体受力检测系统与穴位相同.结果 ①腹部和下肢同一部位穴位与非穴位针刺提插捻转手法后,医生的提插、捻转力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②下肢穴位足三里穴与腹部穴位天枢穴针刺提插捻转手法后,医生的提插、捻转力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果 为针刺手法的定量化研究提供了科学的实验手段和依据.  相似文献   

7.
尹伯阳  李志道 《吉林中医药》2013,(10):1008-1009
“分经得气”法是李志道教授提出的一套针刺方法,此法善治由神经病变引起的疼痛麻木一类病症。李志道教授重视得气与疗效的关系,将坐骨神经痛分成阳明少阳型、太阳少阴型和阳明少阳、太阳少阴混合型3型。运用“分经得气”法治疗时,依据坐骨神经分布区域和疼痛位置选穴,针刺时强调对针感传导路径的控制和把握,使针感传导方向与疼痛位置保持一致,再于疼痛神经分布区域排刺,以提高疗效。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穴区不同组织结构针刺对施针者和受试者得气针感及穴区肌电的影响。方法:招募20例健康受试者,按随机原则均接受4种不同组织结构针刺:足三里穴皮肤层针刺、复方利多卡因乳膏皮肤麻醉下足三里穴(肌肉组织为主)针刺、无皮肤麻醉下足三里穴(全穴)针刺、无皮肤麻醉下犊鼻穴针刺。参考主观针感量表(MASS)录音记录行针期间施针者和受试者的针感变化,同时记录受试者穴区肌电。分析各组针感的出现率、强度,施针者和受试者针感的关系,以及各针感出现时的积分肌电值(iEMG)与针刺前的比值。结果:足三里穴皮肤层针刺以锐痛感、刺感最明显,皮肤麻醉和无皮肤麻醉下足三里针刺均以胀感、钝痛感、酸感及施针者手下沉紧感最明显。无皮肤麻醉下犊鼻穴针刺以胀感为主,但强度不如足三里穴明显。在皮肤麻醉和无皮肤麻醉下足三里针刺组中,受试者胀感和施针者手下沉紧感均呈正相关关系,受试者胀感一般先于施针者手下沉紧感约5 s出现;当出现受试者胀感及施针者手下沉紧感时,iEMG高于针刺前2~3倍。结论:受试者胀感、钝痛感、酸感以及施针者手下沉紧感等得气针感主要产生于肌肉组织,受试者胀感与施针者手下沉紧感常相伴产生,施针者手下沉紧感可能与针刺诱发的局部肌肉收缩活动有关。  相似文献   

9.
本文研究了274例太少阴阳体质人在更年期综合征症状的频次、序次特点,说明体质与其有一定的相关性,体质决定了症状的群体倾向性。结果发现:各体质可出现不同系统为主的表现,太阴人以肺、肝系统为主,少阴人以脾系统为多,少阳人以神经系统为多。其次,不同体质人随着绝经时间上变化出现不同症状,绝经前半年太阴人心悸胸闷为多,少阴人乏力食少为多,少阳人眼热眼涩为多。绝经1年内,除烘热汗出外,太阴人多见烦躁易怒,少阴人多见抑郁忧伤,少阳人多见失眠。到了后期,太阴人多见面跗水肿,少阴人乏力消瘦,少阳人皮肤皱纹等慢性衰退性症状为主。  相似文献   

10.
朝医四象医学创始人李济马先生把人分为四象:太阳人,太阴人,少阳人,少阴人。朝医把药物分为四象,很多食物也归为四象,强调辨象施膳,在饮食调养方面很有自己的特色。  相似文献   

11.
目的:应用韩医四象医学理论,分析辽宁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204例恶性肿瘤患者在四象人体质类型(太阳人、少阳人、太阴人和少阴人)中的分布规律,及不同背景因子和中医证型的肿瘤患者在四象人体质类型中的分布规律。方法:通过四象人体质量表调查所得的资料,得出体质诊断结果;观察肿瘤患者在四象人体质类型中的分布,及不同背景因子(年龄、性别)、中医证型的肿瘤患者在四象人体质类型中的分布。结果:肿瘤患者中太阴人77例(37.7%),少阴人56例(27.5%),少阳人58例(28.4%),太阳人13例(6.4%);太阴少阴人占65.2%,太阳少阳人占34.8%。少阴人女性偏多,少阳人男性偏多;60岁以上者太阴人最多,其次为少阴人和少阳人,60岁以下者少阳人最多,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中医证型阴虚热毒型中少阳人最多,阳虚寒毒型中太阴人最多,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他两个证型中无明显四象体质特殊分布。结论:恶性肿瘤患者四象体质阴性者明显多于阳性者,随着阳气的减弱肿瘤患病在逐渐增加,肿瘤的患病与阳气有密切的关系。  相似文献   

12.
本文观察了49例妇女更年期综合征患者的体质分型与促卵泡激素(FSH)、黄体生成素(LH)、雌二醇(E2)、睾酮(T)之间的关系.结果发现血清FSH太阴人组明显高于少阴人组,有极显著性差异(P<0.01).血清LH值太阴人高于少阴人,有显著性差异(P<0.05).血清T值水平以少阳人为高,有显著性差异(P<0.05).血清E2以少阴人最低,各象之间不明显.观察认为不同体质更年期综合征患者之间存在性激素水平上的差异.  相似文献   

13.
踝关节内翻扭伤是临床上比较常见的病。笔者用针刺治疗10例,均获满意疗效。选穴足三里、阳陵泉、八风、丘墟。先刺足三里、阳陵泉,得气后,不断地捻动针身,使针感传到脚背。再在八风中任选两穴,针刺局部要产生胀、酸、麻感。然后,让患者不断地活动踝关节,20分钟后在丘墟加刺一针,同时用梅花针在足背肿痛处叩刺出血以消肿。一般3次可痊愈。如治廖某某,女,24岁,工人。扭伤踝关节而肿痛,针刺2次,第3天就和同事爬山春游。按:足三里为阳明胃经的合穴,阳陵泉为少阳胆经的合穴八风主治足跗肿痛。踝关节内翻扭伤,使外踝部经络阻滞,气血运行不畅,针刺足三里、阳陵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朝医四象组间及各自组内的运动神经传导差异等,探讨脏局大小与末梢神经传导机能之间的关联。方法健康人100名为对象,采用填写辨象设问表及专家研讨的方式进行朝医辨象,然后检测正中、尺、胫和腓神经复合肌肉动作电位(CMAP)和F波,比较组间及组内的神经传导参数。结果太阴人的正中、尺、胫和腓神经近端潜伏期(Proxi-mal Latency,P Lat)和F波最短潜伏期(The shortest F-Wave Latency,F-Lat)长于少阳人;P Lat≥X+1S神经的各传导潜伏期均长于P Lat相似文献   

15.
莫启忠  宫斌 《针刺研究》1994,19(1):33-36
用受体放射性配体结合分析法测定了针刺“足三里”穴对大鼠脑不同分区组织及脾脏中的5-HT和M受体的Rt值,并以不针刺和针刺太冲穴大鼠为对照。结果表明:针刺“足三里”穴产生明显镇痛效果时,大脑皮层、海马、纹状体、脊髓、脾脏中5-HT和M受体Rt值均较对照组明显降低,而5-HT受体Rt值在脑干和延脑中明显降低,丘脑则无明显变化;M受体的Rt值在脑干和延脑中无明显变化,而丘脑则显著降低。此结果与针刺“太冲”穴时有明显不同,证实了不同经络上穴位的差异性。  相似文献   

16.
正功能性消化不良(functionaldyspepsia,FD)是临床上最常见的一种功能性胃肠病,表现为上腹痛、餐后腹胀、早饱感、上腹烧灼感等主要症状,我国FD的患病率为18%-45%,占消化门诊的20~50%,已成为影响现代人生活质量的重要疾病之一~([1])。朝医学根据人的体质特征,将人分为太阳人、太阴人、少阳人、少阴人,四象体质不同药物的反应及治疗方法也不同。现将朝医辨象治疗FD的方法归纳如下。1朝医辨象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之法李济马以太极阴阳变化作为基础创立了"四象医学",  相似文献   

17.
目的分析总结针刺治疗原发性痛经的选穴特点、留针时间的规律。方法采用以"中医""原发性痛经""针刺""腧穴"为关键词,采用关键词检索法,收集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万方数据库、维普数据库中针刺治疗原发性痛经的临床文献,用Excel 2003软件建立治疗原发性痛经针刺处方主穴数据库,分析针刺处方用穴的特点和留针时间规律。结果从穴位而言,频次最高选取三阴交、关元、地机、足三里为主穴,从经脉而言,主要选择任脉、足太阴脾经、足太阳膀胱经。留针时间集中在20~40 min。结论针刺治疗原发性痛经时重视任督二脉及足太阴脾经、足阳明胃经的使用,穴位主要选择三阴交、关元、地机、足三里,留针时间以20~40 min为佳。  相似文献   

18.
电针治疗偏头痛108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电针治疗偏头痛的临床疗效。方法:108例偏头痛患者均采用电针辨证分型治疗。①选穴:以循经(手足少阳经)取穴为主,以经络辨证为辅,辨证施治,随症加减;②针刺方法:主穴分两组,每次2穴-3穴,随症配穴。用强刺激手法,头部穴位针3分-5分深,针刺穴位,必须找到酸、麻、胀、困等“得气”感应后,接通电针。结果:108例患者中,痊愈92例,占85.19%;好转16例,占14.72%。总有效率为100%。结论:电针治疗偏头痛具有“简、便、廉、效”等特.羔,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9.
《难经》载:“知为针者信其左,不知为针者信其右”,古人将是否重视“左手”作为“知针者”的判断标准,文章重点探讨押手在取穴过程中的重要作用,笔者根据经典文献溯源、临床经验总结,结合国内外研究进展,提出取穴可分为号穴、揣穴、扣穴3个过程,号穴:诊察穴象,指导选穴;揣穴:摸骨循筋,精准定穴;扣穴:固定穴位,协助导气。押手在穴位诊断、穴位选取以及穴位针刺等环节中均发挥了重要作用,是提高针刺疗效的重要环节。  相似文献   

20.
邓云平  曾涛 《针刺研究》1996,21(3):68-70
为探讨肥大细胞在经络活动中的作用,本文对比观察了针刺大鼠一侧“足三里”及“髀关”穴后,两侧足阳明胃经上五对不同穴区皮下筋膜肥大细胞数目的变化,发现各穴区皮下肥大细胞均显著高于经穴旁,针刺后各穴区肥大细胞数目皆明显增加,而经穴旁肥大细胞数目无明显差异。提示肥大细胞可能是经络活动及循经感传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