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8 毫秒
1.
心血管疾病,尤其是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长期以来一直都是影响人类生命与健康的重要疾病之一。国内外的多项研究均表明,心血管疾病与精神障碍之间存在着密切的关系。情绪障碍作为心血管疾病的一个独立危险因素,在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的整个发病过程中都起着重要的作用,其贯穿于疾病的产生、治疗、康复及预防的全过程,并增加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患者的死亡风险,其常见的表现形式是焦虑、抑郁。中医药在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合并情绪障碍的干预与治疗上具有显著改善患者临床症状、安全性高、不良反应小等诸多特有优势。本文试对近十年来围绕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与焦虑抑郁在流行病学、中医认识、中医病机、药物及非药物治疗以及预后等方面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2.
正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是一种多发病,在临床中比较常见。由多种因素共同作用导致,而不健康的生活方式是导致该病发生的主要原因。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患者会出现不同程度的抑郁和焦虑情绪,会进一步加重患者病情,加重其心理负担,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临床疗效,甚至影响患者的恢复能力和预后状况~([1])。本文给予老年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患者循证护理,旨在探讨循证护理在老年冠状动脉粥样硬化  相似文献   

3.
糖尿病是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的独立危险因素之一,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是糖尿病最主要的大血管并发症。糖尿病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以虚实夹杂为主,气阴两虚为本,痰浊、寒凝、血瘀为标,尤以血瘀证最为常见。予活血通脉作用饮食,从整体观出发,综合护理起居、运动、情志等。  相似文献   

4.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及生活压力的加剧,全球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简称冠心病)发病率高达33%,已成为我国人民致死的重要病原,动脉粥样硬化是以动脉退行性和增生性改变为特征的血管性病变,主要表现为管壁增厚变硬、失去弹性和管腔狭窄,病变多起始于内膜,表现为糖类和脂类在血管壁局部聚集,继而动脉层逐渐出现退行性改变,甚至产生继发性病变,其中不稳定斑块的破裂、出血、脱落是造成动脉粥样硬化相关并发症的主要机制。通过大量临床观察及研究表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患者普遍存在明显的焦虑、抑郁等负性情绪,并且焦虑和抑郁会使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发病率和心源性死亡的风险显著增加。现代医学将心血管疾病与焦虑、抑郁等负性情绪的心理疾病同时存在一个机体时称为“双心疾病”。在新的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下,心血管疾病合并焦虑抑郁等负性情绪的“双心疾病”受到极大重视。中医学认为焦虑、抑郁的发病责之于肝,且肝主疏泄的功能与血脂异常有密切关系,故从心肝阴阳相关、五行共济、经脉络属、气血互调、七情相系等方面论述,指出从肝论治冠心病合并焦虑的重要性。并提出疏肝理气法、清肝泻火法、疏肝化痰、清肝活血等基本治法,为冠心病合并焦虑提供新的思路及治疗方案。  相似文献   

5.
中医辨证论治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100例临床观察中国人民解放军第461医院(130021)胡庆寅蒋宇胡晓允【关键词】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辨证论治临床观察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以下简称冠心病)在中老年心血管疾病中占主要地位,所以冠心病的防治...  相似文献   

6.
马芳芳  张智龙 《河南中医》2014,(7):1234-1236
张智龙教授认为糖尿病合并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病机为心脾两虚、血瘀浊毒内蕴,以调理脾胃、通阳宣痹为治则。张智龙教授以调中通阳法治疗糖尿病合并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7.
杨秋平 《河南中医》2014,(10):1911-1912
目的:观察情志干预对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合并抑郁症的影响。方法:选取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合并抑郁症患者66例,随机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各33例,两组患者均给予常规治疗和护理,研究组另给予情志干预措施护理。结果:研究组有效率、抑郁改善程度均优于对照组(P均〈0.05)。结论:情志干预可以明显降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合并抑郁症患者的抑郁程度,提高疗效。  相似文献   

8.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是威胁人类健康的首要疾病之一,是导致其发病率、住院率增加的主要原因。焦虑是心血管疾病的独立危险因素之一,许多焦虑症患者在发生急性冠脉事件时胸痛症状不典型,因此易被忽视或被误诊而最终造成不良后果。当冠状动脉粥样硬化与焦虑合并存在时,对心血管系统的危害尤为突出,可加速病情进展,降低患者的生活质量及依从性。中医药治疗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合并焦虑状态具有较好的优势。证候相关基础是中医辨证论治的关键问题,理化指标是通过研究人体内代谢物的数值差异实现疾病的诊断,两者的联系可以实现宏观指标体系与微观指标体系的良好沟通。  相似文献   

9.
武荣芳  刘月敏 《陕西中医》2008,29(2):204-205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冠心病)是威胁人类健康常见的心血管疾病.中医治疗多采用活血化瘀、温阳祛痰法,今采用疏肝柔肝、理气活血治疗冠心病心绞痛42例,疗效满意,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0.
正冠心病是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的简称,是由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引起冠状动脉狭窄或阻塞,或(和)因冠状动脉功能性改变(痉挛),导致心肌缺血缺氧或坏死而发生的心脏病。此病在临床十分常见,近年来已逐渐成为心血管疾病中最主要同时也是危害最大的疾病。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及生活习惯的改变等,冠心病的发病率逐年增加。虽然西医学的诊治技术也逐渐提  相似文献   

11.
丹红注射液联合辛伐他丁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的临床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以下简称冠心病)是冠状动脉粥样硬化使管腔狭窄或阻塞、冠状动脉痉挛导致心肌缺血、缺氧引起的心脏病,是世界上最常见的死亡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12.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是危害人类健康的常见病.近年来,活血化瘀一直是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的主流治疗方法,但在应用时却存在一定的误区.文章通过阐述中医对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病因病机的认识,提出正虚是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发病之本,益气法作为治疗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的基本大法,可贯穿于治疗的各个时期.提倡冠...  相似文献   

13.
被誉为"人类健康第一杀手"的心血管疾病已成为中国第一致死原因,而冠心病就是其中最主要的一种心脏病。冠心病是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的简称。冠状动脉发生了粥样硬化,久而久之,越积越多,使冠状动脉管腔严重狭窄甚至闭塞,从而导致心  相似文献   

14.
系统健康教育在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护理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敏  袁玲 《河北中医》2009,31(10):1574-1575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以下简称冠心病)是一种常见的心身疾病,是由于心理、社会、个性和生物等多种易患因素,使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狭窄、阻塞,引起心肌缺血、缺氧甚至坏死,而导致心绞痛、心律失常、心肌梗死、心力衰竭或心脏骤停。冠心病严重威胁着人类的生命,在我国心血管疾病的死亡率已跃居首位,  相似文献   

15.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简称冠状动脉性心脏病或冠心病,有时又被称为冠状动脉病,或缺血性心脏病,指由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导致心肌缺血、缺氧而引起的心脏病,为动脉粥样硬化导致器官病变的最常见类型。  相似文献   

16.
王晟楠  袁宏伟 《河北中医》2023,(6):1044-1047
心血管疾病与心理疾病密切相关,流行病学调查发现,心血管疾病尤以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CHD)为主,常与焦虑合并,且发病率逐年上升,近年来已成为国内外日益关注的问题。因此,对CHD合并焦虑的中西医研究进展进行综述,包括中医病名、病因病机、中医治疗进展和西医发病机制、治疗等,以期为临床治疗提供诊疗思路及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7.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是冠状动脉粥样硬化使血管狭窄或阻塞,导致心肌缺血缺氧或坏死而引起的心脏病。随着人民生活方式及饮食结构的改变,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的患病率越来越高,其中,不稳  相似文献   

18.
正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简称冠心病)是典型的老龄人群高发病之一。由于冠心病对于日常生活能力的影响,老年冠心病患者极易出现情绪悲观、低落、消沉等抑郁焦虑状态。据报道,国内冠心病伴发抑郁焦虑者高达78.6%~[1]。抑郁焦虑可加速冠心病病情的发展,降低患者的生活质量~[2]。因此,临床上在治疗冠心病患者躯体疾病同时也要  相似文献   

19.
参芪健心汤对慢性心力衰竭患者IL-18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秦燕  彭婷婷 《中医研究》2010,23(10):44-46
慢性心力衰竭(chronic heart failure,CHF)是临床各种心脏疾病的严重阶段,是所有不同病因器质性心脏病的主要并发症。近年来,随着高血压、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等发病人数的不断增加及社会老龄化,慢性心力衰竭的发病率正逐渐升高,成为目前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常见心血管疾病,  相似文献   

20.
冠心病亦称冠状动脉性心脏病,是指由于冠状动脉病变引起的心脏病。冠状动脉发生病变引起管腔狭窄或闭塞,即产生冠脉循环障碍,使心肌血液供应不足,因而引起心脏病变。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是冠状动脉性心脏病的最常见原因,因此亦称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本病占所有冠状动脉性心脏病的95%左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